"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前年《妖貓傳》上映的時候,一位寫詩的朋友極力向我推薦這部電影,問為什麼,他說:赤子之心。看罷才知他說的是劉昊然飾演的角色——小說原本為日本青年作家撰寫,用年輕人的眼光打量盛唐的窟窿,無奈無名小輩撐不起故事,只好請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和空海法師來當主角。

我原本因陳凱歌導演在《道士下山》中拍郭富城與張震抱著打滾的鏡頭而畏他三分,決定不再看他的片子。但看到他在《妖貓傳》裡拍李白吟《清平調》的片段,又覺得他也是個赤子——舞刀弄槍容易,舞文弄墨難,更何況是拍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前年《妖貓傳》上映的時候,一位寫詩的朋友極力向我推薦這部電影,問為什麼,他說:赤子之心。看罷才知他說的是劉昊然飾演的角色——小說原本為日本青年作家撰寫,用年輕人的眼光打量盛唐的窟窿,無奈無名小輩撐不起故事,只好請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和空海法師來當主角。

我原本因陳凱歌導演在《道士下山》中拍郭富城與張震抱著打滾的鏡頭而畏他三分,決定不再看他的片子。但看到他在《妖貓傳》裡拍李白吟《清平調》的片段,又覺得他也是個赤子——舞刀弄槍容易,舞文弄墨難,更何況是拍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妖貓傳》裡的李白

《妖貓傳》李白吟詩不知道是不是受陳凱歌導演的影響,如今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跟唐詩槓上了,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妖貓傳》裡的《清平調》,前後拍了兩個場景,重複一遍也不過八句。而《長安》劇中,上來便讓易烊千璽背完了《長歌行》,後來的劇集中,偶有賀知章與岑參名句出現,當觀眾大呼不過癮時,導演又祭出了李白完整版的《俠客行》。

這哪裡還是什麼懸疑戲,這分明是詩詞大會劇場版。然而隨著劇情的慢慢展開,當“大案牘術”、望樓傳信和竹子造紙這些倍具現代感的東西層出不窮的時候,我才明白過來,在這部唐劇裡,所有的盛唐風物可能都是假的,但唐詩是唯一沒有變質的東西。

比如一位從非洲遠道而來的大佬,在長安城中做起了黑道生意,因有靠山,危害深重卻無人敢查。

比如堂堂右相林九郎(原型李林甫),手掌兵權,卻整天躲在溫室裡教人做官,你以為他是個嫉賢妒能的大反派,誰知原來他肩負著弘揚法家理念的重任。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前年《妖貓傳》上映的時候,一位寫詩的朋友極力向我推薦這部電影,問為什麼,他說:赤子之心。看罷才知他說的是劉昊然飾演的角色——小說原本為日本青年作家撰寫,用年輕人的眼光打量盛唐的窟窿,無奈無名小輩撐不起故事,只好請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和空海法師來當主角。

我原本因陳凱歌導演在《道士下山》中拍郭富城與張震抱著打滾的鏡頭而畏他三分,決定不再看他的片子。但看到他在《妖貓傳》裡拍李白吟《清平調》的片段,又覺得他也是個赤子——舞刀弄槍容易,舞文弄墨難,更何況是拍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妖貓傳》裡的李白

《妖貓傳》李白吟詩不知道是不是受陳凱歌導演的影響,如今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跟唐詩槓上了,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妖貓傳》裡的《清平調》,前後拍了兩個場景,重複一遍也不過八句。而《長安》劇中,上來便讓易烊千璽背完了《長歌行》,後來的劇集中,偶有賀知章與岑參名句出現,當觀眾大呼不過癮時,導演又祭出了李白完整版的《俠客行》。

這哪裡還是什麼懸疑戲,這分明是詩詞大會劇場版。然而隨著劇情的慢慢展開,當“大案牘術”、望樓傳信和竹子造紙這些倍具現代感的東西層出不窮的時候,我才明白過來,在這部唐劇裡,所有的盛唐風物可能都是假的,但唐詩是唯一沒有變質的東西。

比如一位從非洲遠道而來的大佬,在長安城中做起了黑道生意,因有靠山,危害深重卻無人敢查。

比如堂堂右相林九郎(原型李林甫),手掌兵權,卻整天躲在溫室裡教人做官,你以為他是個嫉賢妒能的大反派,誰知原來他肩負著弘揚法家理念的重任。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比如故事的主角張小敬,純粹正義的化身,臉譜得像個工具人,最大的願望居然是把至交的女兒像個眼一樣插在長安。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前年《妖貓傳》上映的時候,一位寫詩的朋友極力向我推薦這部電影,問為什麼,他說:赤子之心。看罷才知他說的是劉昊然飾演的角色——小說原本為日本青年作家撰寫,用年輕人的眼光打量盛唐的窟窿,無奈無名小輩撐不起故事,只好請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和空海法師來當主角。

我原本因陳凱歌導演在《道士下山》中拍郭富城與張震抱著打滾的鏡頭而畏他三分,決定不再看他的片子。但看到他在《妖貓傳》裡拍李白吟《清平調》的片段,又覺得他也是個赤子——舞刀弄槍容易,舞文弄墨難,更何況是拍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妖貓傳》裡的李白

《妖貓傳》李白吟詩不知道是不是受陳凱歌導演的影響,如今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跟唐詩槓上了,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妖貓傳》裡的《清平調》,前後拍了兩個場景,重複一遍也不過八句。而《長安》劇中,上來便讓易烊千璽背完了《長歌行》,後來的劇集中,偶有賀知章與岑參名句出現,當觀眾大呼不過癮時,導演又祭出了李白完整版的《俠客行》。

這哪裡還是什麼懸疑戲,這分明是詩詞大會劇場版。然而隨著劇情的慢慢展開,當“大案牘術”、望樓傳信和竹子造紙這些倍具現代感的東西層出不窮的時候,我才明白過來,在這部唐劇裡,所有的盛唐風物可能都是假的,但唐詩是唯一沒有變質的東西。

比如一位從非洲遠道而來的大佬,在長安城中做起了黑道生意,因有靠山,危害深重卻無人敢查。

比如堂堂右相林九郎(原型李林甫),手掌兵權,卻整天躲在溫室裡教人做官,你以為他是個嫉賢妒能的大反派,誰知原來他肩負著弘揚法家理念的重任。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比如故事的主角張小敬,純粹正義的化身,臉譜得像個工具人,最大的願望居然是把至交的女兒像個眼一樣插在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編劇受制於製造懸念與反轉的模式化訓練,暴露短板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不是真金白銀的詩句把觀眾從竹篾的虛構中拉出來,誰又能想起自己看的是一部唐劇?因此導演用李必吟誦《長歌行》把劇情推向第一個高潮,讓李必展示自己的初心。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其原型為白衣山人李泌,盛世的神童,出身望族,童年即受唐玄宗優待,被名相張九齡以“小友”相稱。劇情所指的天保三年,即天寶三載,這一年,李泌二十二歲,大有可為的年紀,因此能夠作出“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這般的句子。

李泌立志高遠,卻心思單純,在官場上備受打壓和排擠,從唐玄宗到唐肅宗,歷唐代宗再到唐德宗,受寵時為近臣,遭誣陷時則歸隱,大起大落如家常便飯。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前年《妖貓傳》上映的時候,一位寫詩的朋友極力向我推薦這部電影,問為什麼,他說:赤子之心。看罷才知他說的是劉昊然飾演的角色——小說原本為日本青年作家撰寫,用年輕人的眼光打量盛唐的窟窿,無奈無名小輩撐不起故事,只好請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和空海法師來當主角。

我原本因陳凱歌導演在《道士下山》中拍郭富城與張震抱著打滾的鏡頭而畏他三分,決定不再看他的片子。但看到他在《妖貓傳》裡拍李白吟《清平調》的片段,又覺得他也是個赤子——舞刀弄槍容易,舞文弄墨難,更何況是拍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妖貓傳》裡的李白

《妖貓傳》李白吟詩不知道是不是受陳凱歌導演的影響,如今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跟唐詩槓上了,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妖貓傳》裡的《清平調》,前後拍了兩個場景,重複一遍也不過八句。而《長安》劇中,上來便讓易烊千璽背完了《長歌行》,後來的劇集中,偶有賀知章與岑參名句出現,當觀眾大呼不過癮時,導演又祭出了李白完整版的《俠客行》。

這哪裡還是什麼懸疑戲,這分明是詩詞大會劇場版。然而隨著劇情的慢慢展開,當“大案牘術”、望樓傳信和竹子造紙這些倍具現代感的東西層出不窮的時候,我才明白過來,在這部唐劇裡,所有的盛唐風物可能都是假的,但唐詩是唯一沒有變質的東西。

比如一位從非洲遠道而來的大佬,在長安城中做起了黑道生意,因有靠山,危害深重卻無人敢查。

比如堂堂右相林九郎(原型李林甫),手掌兵權,卻整天躲在溫室裡教人做官,你以為他是個嫉賢妒能的大反派,誰知原來他肩負著弘揚法家理念的重任。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比如故事的主角張小敬,純粹正義的化身,臉譜得像個工具人,最大的願望居然是把至交的女兒像個眼一樣插在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編劇受制於製造懸念與反轉的模式化訓練,暴露短板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不是真金白銀的詩句把觀眾從竹篾的虛構中拉出來,誰又能想起自己看的是一部唐劇?因此導演用李必吟誦《長歌行》把劇情推向第一個高潮,讓李必展示自己的初心。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其原型為白衣山人李泌,盛世的神童,出身望族,童年即受唐玄宗優待,被名相張九齡以“小友”相稱。劇情所指的天保三年,即天寶三載,這一年,李泌二十二歲,大有可為的年紀,因此能夠作出“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這般的句子。

李泌立志高遠,卻心思單純,在官場上備受打壓和排擠,從唐玄宗到唐肅宗,歷唐代宗再到唐德宗,受寵時為近臣,遭誣陷時則歸隱,大起大落如家常便飯。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有一句流行的話是這麼說的:在你二十幾歲的時候,如果你仍然一事無成,而且沒有工作,你多半會以為自己是個詩人。

在二十幾歲的時候,確實沒有比成為詩人更容易的事情了,太難的事情做不成,簡單的事情不想做,百無聊賴的時候在朋友圈更新一下自己的狀態,嘿,還挺押韻的。

在二十幾歲的時候,一個真正的詩人又是怎麼度過的呢?

李白二十五歲的時候決定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杜甫二十歲時悠遊吳越,歷經數載。

白居易,二十九歲中進士,在大雁塔寫出“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句子,其實他當時頭髮都已花白,讀書讀的。

曾讀詩人柳向陽寫的《杜牧第二次到宣州》,對這一段印象極深:二十八歲的杜牧隨宣翕觀察使沈傳師到宣州,一待三年。杜牧第一次到宣州,又正當青春年華,詩思敏捷,行動輕盈,恣意遊樂,豪氣干雲:“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時聯十觥。”

所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在你二十幾歲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是這個樣子。但歷史很多時候都是抽象的,大唐是抽象的,盛世也是抽象的。

李白四十二歲時,在長安偶遇賀知章,被賀驚呼為“謫仙人”,並推薦給唐玄宗,這才繞開科舉,於第二年進入翰林院。

杜甫四十四歲時,在混跡十年的長安謀得一份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的低級官職,這年冬天,他的小兒子餓死了。

白居易四十三歲時,被貶官為江州司馬,期間寫下影響深遠的《琵琶行》。他是三人中仕運最好的,也終究是浮浮沉沉,老來領取“半俸”罷了。

這些具體的際遇,才是歷史本來的樣子,是大唐的皮肉,盛世的筋骨。

恍然想起大前年在上海,黃浦江邊上,一輛駛來的公交車整個噴滿了易烊千璽的巨幅海報,上面赫然寫著:祝易烊千璽17週歲生日快樂。

轉眼他都已經當上靜安司司丞了。

"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前年《妖貓傳》上映的時候,一位寫詩的朋友極力向我推薦這部電影,問為什麼,他說:赤子之心。看罷才知他說的是劉昊然飾演的角色——小說原本為日本青年作家撰寫,用年輕人的眼光打量盛唐的窟窿,無奈無名小輩撐不起故事,只好請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和空海法師來當主角。

我原本因陳凱歌導演在《道士下山》中拍郭富城與張震抱著打滾的鏡頭而畏他三分,決定不再看他的片子。但看到他在《妖貓傳》裡拍李白吟《清平調》的片段,又覺得他也是個赤子——舞刀弄槍容易,舞文弄墨難,更何況是拍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妖貓傳》裡的李白

《妖貓傳》李白吟詩不知道是不是受陳凱歌導演的影響,如今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跟唐詩槓上了,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妖貓傳》裡的《清平調》,前後拍了兩個場景,重複一遍也不過八句。而《長安》劇中,上來便讓易烊千璽背完了《長歌行》,後來的劇集中,偶有賀知章與岑參名句出現,當觀眾大呼不過癮時,導演又祭出了李白完整版的《俠客行》。

這哪裡還是什麼懸疑戲,這分明是詩詞大會劇場版。然而隨著劇情的慢慢展開,當“大案牘術”、望樓傳信和竹子造紙這些倍具現代感的東西層出不窮的時候,我才明白過來,在這部唐劇裡,所有的盛唐風物可能都是假的,但唐詩是唯一沒有變質的東西。

比如一位從非洲遠道而來的大佬,在長安城中做起了黑道生意,因有靠山,危害深重卻無人敢查。

比如堂堂右相林九郎(原型李林甫),手掌兵權,卻整天躲在溫室裡教人做官,你以為他是個嫉賢妒能的大反派,誰知原來他肩負著弘揚法家理念的重任。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比如故事的主角張小敬,純粹正義的化身,臉譜得像個工具人,最大的願望居然是把至交的女兒像個眼一樣插在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編劇受制於製造懸念與反轉的模式化訓練,暴露短板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不是真金白銀的詩句把觀眾從竹篾的虛構中拉出來,誰又能想起自己看的是一部唐劇?因此導演用李必吟誦《長歌行》把劇情推向第一個高潮,讓李必展示自己的初心。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其原型為白衣山人李泌,盛世的神童,出身望族,童年即受唐玄宗優待,被名相張九齡以“小友”相稱。劇情所指的天保三年,即天寶三載,這一年,李泌二十二歲,大有可為的年紀,因此能夠作出“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這般的句子。

李泌立志高遠,卻心思單純,在官場上備受打壓和排擠,從唐玄宗到唐肅宗,歷唐代宗再到唐德宗,受寵時為近臣,遭誣陷時則歸隱,大起大落如家常便飯。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有一句流行的話是這麼說的:在你二十幾歲的時候,如果你仍然一事無成,而且沒有工作,你多半會以為自己是個詩人。

在二十幾歲的時候,確實沒有比成為詩人更容易的事情了,太難的事情做不成,簡單的事情不想做,百無聊賴的時候在朋友圈更新一下自己的狀態,嘿,還挺押韻的。

在二十幾歲的時候,一個真正的詩人又是怎麼度過的呢?

李白二十五歲的時候決定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杜甫二十歲時悠遊吳越,歷經數載。

白居易,二十九歲中進士,在大雁塔寫出“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句子,其實他當時頭髮都已花白,讀書讀的。

曾讀詩人柳向陽寫的《杜牧第二次到宣州》,對這一段印象極深:二十八歲的杜牧隨宣翕觀察使沈傳師到宣州,一待三年。杜牧第一次到宣州,又正當青春年華,詩思敏捷,行動輕盈,恣意遊樂,豪氣干雲:“我初到此未三十,頭腦釤利筋骨輕。畫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時聯十觥。”

所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在你二十幾歲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是這個樣子。但歷史很多時候都是抽象的,大唐是抽象的,盛世也是抽象的。

李白四十二歲時,在長安偶遇賀知章,被賀驚呼為“謫仙人”,並推薦給唐玄宗,這才繞開科舉,於第二年進入翰林院。

杜甫四十四歲時,在混跡十年的長安謀得一份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的低級官職,這年冬天,他的小兒子餓死了。

白居易四十三歲時,被貶官為江州司馬,期間寫下影響深遠的《琵琶行》。他是三人中仕運最好的,也終究是浮浮沉沉,老來領取“半俸”罷了。

這些具體的際遇,才是歷史本來的樣子,是大唐的皮肉,盛世的筋骨。

恍然想起大前年在上海,黃浦江邊上,一輛駛來的公交車整個噴滿了易烊千璽的巨幅海報,上面赫然寫著:祝易烊千璽17週歲生日快樂。

轉眼他都已經當上靜安司司丞了。

《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只有唐詩不會變質

(原創自志道教育《新教育家》雜誌,文/周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