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
"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高考是一道分水嶺。從它結束的那一刻起,人光憑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越來越少了。

每年6月下旬,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佈,又到了一年一度填報志願的時間點。

每到此時,“選城市,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的話題就會引發熱議。

專業重要嗎?重要。

根據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4624元,而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專業,平均月收入高出50%;歷史學、法學等專業,則由於就業率、薪資水平、就業滿意度較低,連續三年亮紅牌。

學校重要嗎?重要。

同樣是在北京:清華大學2019年預算支出243億,北大136億,人大61億,這是“985”高校的水平;北交47億,北郵27億,央財14億,這是“211”院校的水平;首師大26億,北聯大19億,這是市屬“雙非”強校的水平。

"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高考是一道分水嶺。從它結束的那一刻起,人光憑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越來越少了。

每年6月下旬,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佈,又到了一年一度填報志願的時間點。

每到此時,“選城市,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的話題就會引發熱議。

專業重要嗎?重要。

根據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4624元,而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專業,平均月收入高出50%;歷史學、法學等專業,則由於就業率、薪資水平、就業滿意度較低,連續三年亮紅牌。

學校重要嗎?重要。

同樣是在北京:清華大學2019年預算支出243億,北大136億,人大61億,這是“985”高校的水平;北交47億,北郵27億,央財14億,這是“211”院校的水平;首師大26億,北聯大19億,這是市屬“雙非”強校的水平。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預算支出不能代表一切,只是以此佐證,不同院校能夠調動和提供的資源有天壤之別。而且,不同學府的學術氛圍顯然不同。

城市重要嗎?重要。

身在北京、上海,考不上清北交復,也可以去那裡旁聽,各類活動中親見學界、商界大咖的機會多,實習機會多,就業機會也多。

那麼問題來了,三者不可兼得,先選哪一個?同樣的分數,在西部省會城市有望進入211,在北京、上海卻只能讀普通一本甚至二本,如何權衡?

這個問題被討論了許多年,而現實也不斷改變。

根據領英《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工作專業對口率逐年走低。如此看來,專業或許沒那麼重要。

"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高考是一道分水嶺。從它結束的那一刻起,人光憑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越來越少了。

每年6月下旬,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佈,又到了一年一度填報志願的時間點。

每到此時,“選城市,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的話題就會引發熱議。

專業重要嗎?重要。

根據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4624元,而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專業,平均月收入高出50%;歷史學、法學等專業,則由於就業率、薪資水平、就業滿意度較低,連續三年亮紅牌。

學校重要嗎?重要。

同樣是在北京:清華大學2019年預算支出243億,北大136億,人大61億,這是“985”高校的水平;北交47億,北郵27億,央財14億,這是“211”院校的水平;首師大26億,北聯大19億,這是市屬“雙非”強校的水平。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預算支出不能代表一切,只是以此佐證,不同院校能夠調動和提供的資源有天壤之別。而且,不同學府的學術氛圍顯然不同。

城市重要嗎?重要。

身在北京、上海,考不上清北交復,也可以去那裡旁聽,各類活動中親見學界、商界大咖的機會多,實習機會多,就業機會也多。

那麼問題來了,三者不可兼得,先選哪一個?同樣的分數,在西部省會城市有望進入211,在北京、上海卻只能讀普通一本甚至二本,如何權衡?

這個問題被討論了許多年,而現實也不斷改變。

根據領英《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工作專業對口率逐年走低。如此看來,專業或許沒那麼重要。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而根據《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在北上廣深就業的比例持續下降,而在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持續升高。如此看來,城市的重要性也值得商榷。

那麼,城市、學校、專業究竟該怎麼選?讓我們來聽聽大頭的觀點。

我的排序是:城市、學校、專業。這背後,當然有它的商業邏輯。

第一:城市。

大城市越來越大,這是不可逆的趨勢。大城市人多,所以優秀的教育資源多,好醫院多,甚至藝術設施多。

反過來因為這些設施,人們心裡想著逃離北上廣,身體卻很誠實。優秀的人,必須和優秀的人扎堆。獨自回到家鄉,其實是加速了專業性的折舊。這就是網絡效應。

所以,大學的首選因素是城市,利用四年時間,尋找機會,讓自己可以待下來。

第二:學校。

學校的重要性大於專業。我相信,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今天做的事情和專業沒有關係。

為什麼?因為你要一個18歲的孩子,判斷自己喜歡什麼,未來熱門什麼,甚至擅長什麼,太難了。我們總是在不懂什麼是專業的時候,選擇專業。

反過來說,如果你是公司HR或經理,看一個人的簡歷,主要是看他的學校,還是看他的專業?

好學校的分數線,其實是比專業更重要的篩選器。

第三:專業。

我建議不要選太“操作層面”的專業。比如,我讀大學時國際金融專業最火,當時很多學霸都去讀了國際金融,可是還沒等畢業,國際金融就不行了。

國際金融,就是操作層面的專業,研究某個具體行業裡面的具體方面。這些知識和技能變化特別快,特別容易過時。

我建議儘量選擇底層專業,比如數學。所有的職業,都是這些底層能力的外顯,這些專業的“抗衰老”的能力更強,看上去沒用,其實最有用。

城市、學校、專業,這三個要素好比一個方程式的三個函數,很難一概而論哪個更重要。

如果一定要做判斷的話,肯定是說哪一類別更重要,比如城市要素中,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機會更多;專業要素中,有些專業相對而言社會的需求量更大;學校要素中,有些學校偏研究型,有些則偏應用型。每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比較。

具體到選學校和專業上,我覺得要有短期跟中長期的協同考慮。很多同學在本科畢業後並不是直接去工作,可能是出國或讀研,這種情況下會有一些區別。

比如,一個上海本地的考生考不進復旦、交大,但可以上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那究竟是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還是留在上海本地,讀一個比復旦、交大稍微差一點的大學?

我有個同學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最終選擇了南京大學,讀完四年本科直接出國,目前在芝加哥大學讀社會學。

所以,需要根據自己的中長期規劃去做具體的選擇。

此外,填報大學志願,並非終身制。且不說有些學校調專業比較容易,最重要的是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沒有興趣愛好作為基礎,很難建立起真正的能力。如果不能建立起真正的能力,即使在不錯的城市,也未必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也未必能擁有一個專業的地位。

我建議考生“一本選學校,二本、三本選專業”。

為什麼一本(第一批次或重點院校批次)選學校?

1.第一批次院校主要包含985高校、211院校以及地方建設的重點本科院校。總體看,第一批次院校的辦學層次、辦學質量相差比較大。因此,進入一所更好的大學,意味著獲得國家更多的教育資源,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

2.第一批次院校從辦學定位看,大部分實行通識教育。從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的人才需求看,大約有10%的高等院校(主要為現在的985高校、211院校,“雙一流”建設學校)進行通識教育,而其餘90%的高等院校應進行職業教育。

通識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淡化專業界限、擴寬專業面。辦學以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為導向,更關注學生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而不是就業技能的培養。

3.通識教育院校正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會給學生更多的專業選擇權,具體包括四方面。

一是轉專業政策。考生要了解大學是否有換專業政策,如果有,升學時沒有進入理想專業,可換專業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如果不成功,則需要安心學好本專業。

二是輔修政策。即主修A專業,學有餘力可以選修B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B專業的核心課程考核之後,可獲得B專業的輔修證書。有的學校60%的同學可以獲得這樣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同學們的選擇面。

三是跨校選課。即在A學校讀書,可跨校選B學校的專業課程,通過B學校的專業課程學習,積累一定的學分,可以獲得B學校的相關專業或課程證書。這需要A、B學校之間建立學分互認制度。

此外,還可以通過在線教育方式,學習其他學校,包括國外大學的課程。在互聯網時代,學習資源已經十分豐富,想學感興趣的專業內容並不是難事,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投入精力。

有學生調侃,填志願時反覆想什麼是好專業,進入大學後發現只有兩個專業——“戀愛專業”“遊戲專業”。這會嚴重影響大學的學業發展,教育部也在治理大學的“水課”,以及學生的“混學”問題。

四是根據對就業情況的跟蹤調查,“專業不對口”“跨專業就業”現象越來越多,有的專業不相關就業比例已超過40%。這意味著專業學習除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外,更是能力提升的載體,關鍵在於通過專業學習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二本、三本選專業?

總體來看,目前安排在第二批次、第三批次招生的院校,辦學質量、辦學層次並沒有多大的差異,這時要關注學校的辦學特點、特色專業。

二本、三本院校的辦學定位應是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應用技術人才的學校,辦學以就業為導向。因此,考生應關注能更好就業的專業。

隨著新高考改革推進,取消錄取批次後,選擇院校和專業的基本原則應該是:通識教育院校選學校,職業教育院校選專業。

填報專業,需要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

1.與互聯網信息技術升級相關的專業,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數字營銷、全媒體、機器人等。

還要去看學校網站專業介紹和課程設置,同一個專業名稱,有的學校還在因循守舊,有的學校已經大力開始改革、緊跟前沿了。

2.國家今後會非常關注基礎研究,比如數學、物理、生物、信息技術、芯片開發等等。

這次中美貿易戰給基礎教育和前沿科技創新敲響了警鐘。今後國家對基礎學科、芯片集成等相關方面一定會加大投入。

可考慮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子信息工程、微電子、材料物理、集成電路、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

3.跟全球化相關的專業,如國際政治、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跨文化管理、對外漢語等。

當然,在喜歡的前提下,一切的選專業技巧都是失效的。

對於填志願,我有幾點建議:

儘可能到大城市去,大城市不但有更多資源,也意味著各種潮流的領先,可以讓自己站在潮流的前沿。

儘可能距離自己父母遠一些,如果是北京上海的學生,也不妨在這兩個城市互換,真的離開父母,才能開始獨立的人生。

不要被那些時髦專業所困擾,很多最新的時髦專業,往往缺乏學科基礎,拼湊概念,也最有可能很早被淘汰。

能跟著自己的興趣最好,如果感覺沒啥興趣,千萬不要排斥那些看上去冷門的基礎專業,因為打好基礎,可能有助於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

"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高考是一道分水嶺。從它結束的那一刻起,人光憑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越來越少了。

每年6月下旬,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佈,又到了一年一度填報志願的時間點。

每到此時,“選城市,選學校,還是選專業”的話題就會引發熱議。

專業重要嗎?重要。

根據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4624元,而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等專業,平均月收入高出50%;歷史學、法學等專業,則由於就業率、薪資水平、就業滿意度較低,連續三年亮紅牌。

學校重要嗎?重要。

同樣是在北京:清華大學2019年預算支出243億,北大136億,人大61億,這是“985”高校的水平;北交47億,北郵27億,央財14億,這是“211”院校的水平;首師大26億,北聯大19億,這是市屬“雙非”強校的水平。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預算支出不能代表一切,只是以此佐證,不同院校能夠調動和提供的資源有天壤之別。而且,不同學府的學術氛圍顯然不同。

城市重要嗎?重要。

身在北京、上海,考不上清北交復,也可以去那裡旁聽,各類活動中親見學界、商界大咖的機會多,實習機會多,就業機會也多。

那麼問題來了,三者不可兼得,先選哪一個?同樣的分數,在西部省會城市有望進入211,在北京、上海卻只能讀普通一本甚至二本,如何權衡?

這個問題被討論了許多年,而現實也不斷改變。

根據領英《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工作專業對口率逐年走低。如此看來,專業或許沒那麼重要。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而根據《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近年來本科畢業生在北上廣深就業的比例持續下降,而在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比例持續升高。如此看來,城市的重要性也值得商榷。

那麼,城市、學校、專業究竟該怎麼選?讓我們來聽聽大頭的觀點。

我的排序是:城市、學校、專業。這背後,當然有它的商業邏輯。

第一:城市。

大城市越來越大,這是不可逆的趨勢。大城市人多,所以優秀的教育資源多,好醫院多,甚至藝術設施多。

反過來因為這些設施,人們心裡想著逃離北上廣,身體卻很誠實。優秀的人,必須和優秀的人扎堆。獨自回到家鄉,其實是加速了專業性的折舊。這就是網絡效應。

所以,大學的首選因素是城市,利用四年時間,尋找機會,讓自己可以待下來。

第二:學校。

學校的重要性大於專業。我相信,很多人(甚至是大部分)今天做的事情和專業沒有關係。

為什麼?因為你要一個18歲的孩子,判斷自己喜歡什麼,未來熱門什麼,甚至擅長什麼,太難了。我們總是在不懂什麼是專業的時候,選擇專業。

反過來說,如果你是公司HR或經理,看一個人的簡歷,主要是看他的學校,還是看他的專業?

好學校的分數線,其實是比專業更重要的篩選器。

第三:專業。

我建議不要選太“操作層面”的專業。比如,我讀大學時國際金融專業最火,當時很多學霸都去讀了國際金融,可是還沒等畢業,國際金融就不行了。

國際金融,就是操作層面的專業,研究某個具體行業裡面的具體方面。這些知識和技能變化特別快,特別容易過時。

我建議儘量選擇底層專業,比如數學。所有的職業,都是這些底層能力的外顯,這些專業的“抗衰老”的能力更強,看上去沒用,其實最有用。

城市、學校、專業,這三個要素好比一個方程式的三個函數,很難一概而論哪個更重要。

如果一定要做判斷的話,肯定是說哪一類別更重要,比如城市要素中,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機會更多;專業要素中,有些專業相對而言社會的需求量更大;學校要素中,有些學校偏研究型,有些則偏應用型。每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比較。

具體到選學校和專業上,我覺得要有短期跟中長期的協同考慮。很多同學在本科畢業後並不是直接去工作,可能是出國或讀研,這種情況下會有一些區別。

比如,一個上海本地的考生考不進復旦、交大,但可以上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那究竟是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還是留在上海本地,讀一個比復旦、交大稍微差一點的大學?

我有個同學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最終選擇了南京大學,讀完四年本科直接出國,目前在芝加哥大學讀社會學。

所以,需要根據自己的中長期規劃去做具體的選擇。

此外,填報大學志願,並非終身制。且不說有些學校調專業比較容易,最重要的是要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

沒有興趣愛好作為基礎,很難建立起真正的能力。如果不能建立起真正的能力,即使在不錯的城市,也未必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也未必能擁有一個專業的地位。

我建議考生“一本選學校,二本、三本選專業”。

為什麼一本(第一批次或重點院校批次)選學校?

1.第一批次院校主要包含985高校、211院校以及地方建設的重點本科院校。總體看,第一批次院校的辦學層次、辦學質量相差比較大。因此,進入一所更好的大學,意味著獲得國家更多的教育資源,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

2.第一批次院校從辦學定位看,大部分實行通識教育。從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的人才需求看,大約有10%的高等院校(主要為現在的985高校、211院校,“雙一流”建設學校)進行通識教育,而其餘90%的高等院校應進行職業教育。

通識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淡化專業界限、擴寬專業面。辦學以培養學生基礎能力為導向,更關注學生基本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而不是就業技能的培養。

3.通識教育院校正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會給學生更多的專業選擇權,具體包括四方面。

一是轉專業政策。考生要了解大學是否有換專業政策,如果有,升學時沒有進入理想專業,可換專業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如果不成功,則需要安心學好本專業。

二是輔修政策。即主修A專業,學有餘力可以選修B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B專業的核心課程考核之後,可獲得B專業的輔修證書。有的學校60%的同學可以獲得這樣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同學們的選擇面。

三是跨校選課。即在A學校讀書,可跨校選B學校的專業課程,通過B學校的專業課程學習,積累一定的學分,可以獲得B學校的相關專業或課程證書。這需要A、B學校之間建立學分互認制度。

此外,還可以通過在線教育方式,學習其他學校,包括國外大學的課程。在互聯網時代,學習資源已經十分豐富,想學感興趣的專業內容並不是難事,關鍵在於是否願意投入精力。

有學生調侃,填志願時反覆想什麼是好專業,進入大學後發現只有兩個專業——“戀愛專業”“遊戲專業”。這會嚴重影響大學的學業發展,教育部也在治理大學的“水課”,以及學生的“混學”問題。

四是根據對就業情況的跟蹤調查,“專業不對口”“跨專業就業”現象越來越多,有的專業不相關就業比例已超過40%。這意味著專業學習除學習專業知識、技能外,更是能力提升的載體,關鍵在於通過專業學習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二本、三本選專業?

總體來看,目前安排在第二批次、第三批次招生的院校,辦學質量、辦學層次並沒有多大的差異,這時要關注學校的辦學特點、特色專業。

二本、三本院校的辦學定位應是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應用技術人才的學校,辦學以就業為導向。因此,考生應關注能更好就業的專業。

隨著新高考改革推進,取消錄取批次後,選擇院校和專業的基本原則應該是:通識教育院校選學校,職業教育院校選專業。

填報專業,需要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

1.與互聯網信息技術升級相關的專業,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數字營銷、全媒體、機器人等。

還要去看學校網站專業介紹和課程設置,同一個專業名稱,有的學校還在因循守舊,有的學校已經大力開始改革、緊跟前沿了。

2.國家今後會非常關注基礎研究,比如數學、物理、生物、信息技術、芯片開發等等。

這次中美貿易戰給基礎教育和前沿科技創新敲響了警鐘。今後國家對基礎學科、芯片集成等相關方面一定會加大投入。

可考慮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子信息工程、微電子、材料物理、集成電路、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

3.跟全球化相關的專業,如國際政治、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跨文化管理、對外漢語等。

當然,在喜歡的前提下,一切的選專業技巧都是失效的。

對於填志願,我有幾點建議:

儘可能到大城市去,大城市不但有更多資源,也意味著各種潮流的領先,可以讓自己站在潮流的前沿。

儘可能距離自己父母遠一些,如果是北京上海的學生,也不妨在這兩個城市互換,真的離開父母,才能開始獨立的人生。

不要被那些時髦專業所困擾,很多最新的時髦專業,往往缺乏學科基礎,拼湊概念,也最有可能很早被淘汰。

能跟著自己的興趣最好,如果感覺沒啥興趣,千萬不要排斥那些看上去冷門的基礎專業,因為打好基礎,可能有助於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

(高三收藏)高考報志願應該先選城市、學校還是專業?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今日頭條“數理化歸納總結精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