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年代的高考記憶

高考 大學 語文 數學 江西晨報 2017-06-09

1977年恢復高考,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特殊的轉折點,具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一個通過公平競爭改變命運的時代來臨。

從1977年到2017年,40年間,國家人力資源素質不斷提高,國家經濟和社會不斷進步;40年來,無數學子通過高考綻放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高考見證著社會的變遷,也在一代代人心裡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本期人物,帶您走近不同年代的高考“過來人”,聆聽他們講述高考改變命運的真情故事。

原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黃南南迴憶40年前的高考:

聽到廣播恢復高考的消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四個年代的高考記憶

黃南南,大學教授,原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晨報記者 李亦凡圖

“恢復高考,是我們國家、民族以及我個人命運發展的新的起點。這一段充滿悲情與快樂的時日,終生難忘。”原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黃南南,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參加高考的江西考生。

回顧當年高考,他說,“信念、意志、素質是柴,機遇是火,二者一旦相撞,必將燃起飛騰的光焰。”作為“過來人”,他對高考的看法是:“成固可喜,挫亦淡然,只要持恆,其夢必圓。”

黃南南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母從復旦大學、南京金陵女子大學走出,5個哥哥姐姐分別畢業於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

“天生我材必有用”

1968年起,他在農場務過農、當過旅社服務員、做過紅案廚師、幹過水工、電工、鉗工,因其文化素養較好,又經常抽調在機關寫材料,並有多年的文宣隊創作、演出經歷。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上,他都講究一個認真。

“做不了科學家,但我還有一個基本的信念,那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做一個善良、有用的人。種地,把地種好。做工,把工做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學,何以有用?”採訪中,黃南南介紹,1972年從農場回到南昌後,他就一直是南昌市業餘大學的學生,後進入江西大學。

“愛你,卻又不敢相信你”

召喚,終於在1977年9月變成了現實。

“當廣播裡傳出恢復高考的消息時,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裡湧出了狂喜,埋藏在心底多少年的夢就要起飛了!”黃南南迴憶說,“愛你(指高考),又不敢相信你!”因顧慮到家庭出身,他遲遲沒去報名。

距離高考還有8天,在外地工作的姐姐趕回南昌,勸他說,“自小你就那麼優秀,那麼愛學習,有了機會,還是去嘗試一下吧,說不定,政策變了呢?”

於是,他找廠裡的文書要求報名。文書說,“報名時間已經過了,不知道還行不行?”在文書的一再幫助下,終於補報成功。黃南南感激地說,“我一輩子沒有給人送過禮,知道報上了名,我特意去買了一包壯麗的煙,恭恭敬敬地給文書送去,向他表示感謝。”

當時考試科目有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考前的最後5天,黃南南把時間都用在了補習數學上,“我是初中畢業,沒學過高中數學。下農場後,學習內容基本上是工作需要的和喜歡的文學藝術。在我那間只有7平米、沒有陽光,只靠燈光照明的黑屋裡,通宵達旦地背公式、背定義、做習題,真的很辛苦。但是,有夢在,似乎一切苦和累都沒有了感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

黃南南說:“高中數學,對我而言是天書,做不了幾題。5天的複習基本上沒有效果。其他幾門,我自認為考得不錯,因為多年的積累擺在那裡。”

1977年高考後不久,成績公佈了,黃南南的數學只得了6分。

落榜了!黃南南陷入了失望。“我的睡眠一直很好,確定沒被錄取的那一天,有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失眠。”

突然有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聯播公佈,文科考生數學不計入高考成績!。“我一下子從床上躍起,有希望了!”果然,黃南南以高分得以錄取,他清晰地記得,當時江西大學中

從此,他生命的航道有了重大的改變。

談起這一段經歷,黃南南感慨地說:“高考對我的生命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是改革開放的雨露,復甦了我本已枯死的大學夢。真的是知識改變命運。最困苦艱難之時,只要我們堅守信念,堅強意志,堅持過程,法上求進,機遇永遠都在向你招手,功夫永遠不會辜負有心人。”

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範學院高級實驗師徐梅珍回憶30年前的高考:

騎著借來的單車載著同學一起去趕考

四個年代的高考記憶

徐梅珍,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範學院教育1601班班主任、高級實驗師。晨報記者 胡文靜圖

“來自農村的我,要感謝高考。”

徐梅珍,出生於九江市九江縣黃老門鄉(現為岷山鄉)一戶普通的農民家庭,是全鄉走出的第一位女大學生。儘管時隔30年,徐梅珍回憶起當年高考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感慨良多。“高中三年,我吃了幾籮筐醃菜。很刻苦,點煤油燈、打手電筒學習。”

30年前,大學還沒現今如此普及,頗有毅力的徐梅珍,歷經兩次高考,終於考進了當時的全國重點大學江西農業大學。

鄉里的第一位女大學生

第一次高考是在1987年7月。徐梅珍高中畢業於九江縣第二中學,“當年高考的國家政策是所謂的‘兩條龍’,即報考中專的學生不能報考大學。”在中專和大學只能兩者選其一的年代,儘管知道報考中專錄取概率更大,徐梅珍仍選擇了難度更大的大學,但因幾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

第二年,在九江縣第二中學為其免學費補習的幫助下,徐梅珍再一次走進了考場。1988年的高考時間定在

作為理科生的徐梅珍,以近500分的高分,被當時的全國重點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提前批次錄取。

作為全鄉第一個女大學生,徐梅珍的家人非常高興,擺了升學宴。在徐梅珍的感染下,當地的孩子愈發勤奮學習,為改變命運而戰,她的弟弟妹妹相繼考上大學,弟弟更是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共用蠟燭或煤油燈堅持學習

徐梅珍之所以能考上大學,與她的勤奮和堅持分不開。儘管時隔30年,談起高考,徐梅珍仍記憶猶新。“真的是起早摸黑,當時我們住校生每個人都備有蠟燭、煤油燈。每天早上,天剛矇矇亮,我就起床快速洗漱好,在校園附近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開始背語文、英語、政治或生物。晚上教室一般10點後熄燈,我們幾個同學就共用蠟燭或煤油燈繼續堅持學習。有時候回到寢室,為不影響室友休息,躲在被窩裡打手電筒看書。”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有志者事竟成”,30年前,徐梅珍將這些勵志話語,寫在筆記本上,記在心上。“只有讀書,才能走得更遠。當時在我看來,作為農村人,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徐梅珍說道。

帶著醃菜、揹著大米、趕著火車去上學

“那時候,五分錢就可以買一個菜。但我很少去買,主要是吃家裡帶來的醃菜”,來自農村的徐梅珍,整個高中的生活都很艱苦。“一個月回家一次,每次帶著醃菜、揹著大米、趕著火車去上學。在校用大米換取飯票,拿飯票去食堂買飯,吃家裡帶來的醃菜,那幾大罐的醃菜,要吃上一個月。”有時候,母親也會給徐梅珍改善伙食,帶些鹹魚,或其他菜。

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女孩讀高中的少,考大學的更少。“親朋好友中有取笑女孩讀書的聲音。幸虧媽媽開明、有遠見,支持我。”採訪中,徐梅珍對高考充滿感激之情,“慶幸有高考,感謝我的父母,讓我有機會高考!高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有機會接觸更為寬廣的世界,拓寬了視野,也讓我有能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如今,徐梅珍在高校工作近20年,這些年來,她培養學生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希望他們成為有獨立思想、傳播正能量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