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多年失散的兒子回到身邊,父母對我的心疼勁可謂無以復加。那是我人生的幸福時刻,有爸爸媽媽,有哥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分離三十年後再聚,由於各自的經歷、背景、遭遇各異,即使是親骨肉也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理解。

正因如此,濃濃的親情中也包含著些許惋惜,周密的愛護下流露出絲絲遺憾。在我們思想的交流中,混雜著臺灣父母與大陸兒子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小可化為“洋”與“土”的摩擦,大可演變為認識上“國”與“共”的對立。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多年失散的兒子回到身邊,父母對我的心疼勁可謂無以復加。那是我人生的幸福時刻,有爸爸媽媽,有哥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分離三十年後再聚,由於各自的經歷、背景、遭遇各異,即使是親骨肉也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理解。

正因如此,濃濃的親情中也包含著些許惋惜,周密的愛護下流露出絲絲遺憾。在我們思想的交流中,混雜著臺灣父母與大陸兒子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小可化為“洋”與“土”的摩擦,大可演變為認識上“國”與“共”的對立。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與父母在加拿大

為了我的新生活,父母操碎了心,恨不能掏空一切,彌補三十多年來對我的虧欠,不過我執意要靠自己闖出一條路。

到加拿大一個月後,我開始找工作。1982年的加拿大經濟十分不景氣,不會英文的我一開始連洗碗工的活兒都找不到,在被拒之門外若干次後,我終於在肯德基(KFC)找到第一份工作。

有了穩定工作養活自己,讀書的念頭又浮上心頭。在埋頭“炸雞”兩年之後,經理終於同意將我的工作時間調整為下午,我這才有了時間去學校學習英文。

1985年8月初,國內的兩位舅舅和大舅媽來多倫多探親,臺灣兩位姨媽姨父也先後趕到,母親一輩兄妹五人,在離別36年後終於團聚了。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多年失散的兒子回到身邊,父母對我的心疼勁可謂無以復加。那是我人生的幸福時刻,有爸爸媽媽,有哥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分離三十年後再聚,由於各自的經歷、背景、遭遇各異,即使是親骨肉也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理解。

正因如此,濃濃的親情中也包含著些許惋惜,周密的愛護下流露出絲絲遺憾。在我們思想的交流中,混雜著臺灣父母與大陸兒子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小可化為“洋”與“土”的摩擦,大可演變為認識上“國”與“共”的對立。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與父母在加拿大

為了我的新生活,父母操碎了心,恨不能掏空一切,彌補三十多年來對我的虧欠,不過我執意要靠自己闖出一條路。

到加拿大一個月後,我開始找工作。1982年的加拿大經濟十分不景氣,不會英文的我一開始連洗碗工的活兒都找不到,在被拒之門外若干次後,我終於在肯德基(KFC)找到第一份工作。

有了穩定工作養活自己,讀書的念頭又浮上心頭。在埋頭“炸雞”兩年之後,經理終於同意將我的工作時間調整為下午,我這才有了時間去學校學習英文。

1985年8月初,國內的兩位舅舅和大舅媽來多倫多探親,臺灣兩位姨媽姨父也先後趕到,母親一輩兄妹五人,在離別36年後終於團聚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離別36年後的五兄妹機場相擁痛哭

“歷盡劫波兄弟在”,機場相見的那一刻,五位老人激動不已,含淚緊緊擁抱在一起。媽媽哽咽許久,對我的大舅舅、大舅媽當面道謝:“大哥、大嫂,謝謝你們幫我撫養了老三,沒有你們,就沒有他的今天。”

在舅舅們來後一個月,媽媽突發腦溢血過世。

此生,我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前後只有短短5年半,子欲養而親不待。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多年失散的兒子回到身邊,父母對我的心疼勁可謂無以復加。那是我人生的幸福時刻,有爸爸媽媽,有哥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分離三十年後再聚,由於各自的經歷、背景、遭遇各異,即使是親骨肉也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理解。

正因如此,濃濃的親情中也包含著些許惋惜,周密的愛護下流露出絲絲遺憾。在我們思想的交流中,混雜著臺灣父母與大陸兒子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小可化為“洋”與“土”的摩擦,大可演變為認識上“國”與“共”的對立。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與父母在加拿大

為了我的新生活,父母操碎了心,恨不能掏空一切,彌補三十多年來對我的虧欠,不過我執意要靠自己闖出一條路。

到加拿大一個月後,我開始找工作。1982年的加拿大經濟十分不景氣,不會英文的我一開始連洗碗工的活兒都找不到,在被拒之門外若干次後,我終於在肯德基(KFC)找到第一份工作。

有了穩定工作養活自己,讀書的念頭又浮上心頭。在埋頭“炸雞”兩年之後,經理終於同意將我的工作時間調整為下午,我這才有了時間去學校學習英文。

1985年8月初,國內的兩位舅舅和大舅媽來多倫多探親,臺灣兩位姨媽姨父也先後趕到,母親一輩兄妹五人,在離別36年後終於團聚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離別36年後的五兄妹機場相擁痛哭

“歷盡劫波兄弟在”,機場相見的那一刻,五位老人激動不已,含淚緊緊擁抱在一起。媽媽哽咽許久,對我的大舅舅、大舅媽當面道謝:“大哥、大嫂,謝謝你們幫我撫養了老三,沒有你們,就沒有他的今天。”

在舅舅們來後一個月,媽媽突發腦溢血過世。

此生,我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前後只有短短5年半,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母親走後,父親常常和我們回憶過去,我才慢慢了解了他的前半生。

父親1914年出生在河北保定,抗戰前就讀於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1936年,滿腔熱血的父親投筆從戎,考入杭州筧橋空軍官校,成為第九期轟炸科學員。

學成後,他隨部隊轉戰各地,在成都太平寺機場駐防時,經長官介紹認識我的母親,母親時任太平寺成都空軍司令部中尉文官。1940年,兩人結婚。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多年失散的兒子回到身邊,父母對我的心疼勁可謂無以復加。那是我人生的幸福時刻,有爸爸媽媽,有哥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分離三十年後再聚,由於各自的經歷、背景、遭遇各異,即使是親骨肉也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理解。

正因如此,濃濃的親情中也包含著些許惋惜,周密的愛護下流露出絲絲遺憾。在我們思想的交流中,混雜著臺灣父母與大陸兒子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小可化為“洋”與“土”的摩擦,大可演變為認識上“國”與“共”的對立。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與父母在加拿大

為了我的新生活,父母操碎了心,恨不能掏空一切,彌補三十多年來對我的虧欠,不過我執意要靠自己闖出一條路。

到加拿大一個月後,我開始找工作。1982年的加拿大經濟十分不景氣,不會英文的我一開始連洗碗工的活兒都找不到,在被拒之門外若干次後,我終於在肯德基(KFC)找到第一份工作。

有了穩定工作養活自己,讀書的念頭又浮上心頭。在埋頭“炸雞”兩年之後,經理終於同意將我的工作時間調整為下午,我這才有了時間去學校學習英文。

1985年8月初,國內的兩位舅舅和大舅媽來多倫多探親,臺灣兩位姨媽姨父也先後趕到,母親一輩兄妹五人,在離別36年後終於團聚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離別36年後的五兄妹機場相擁痛哭

“歷盡劫波兄弟在”,機場相見的那一刻,五位老人激動不已,含淚緊緊擁抱在一起。媽媽哽咽許久,對我的大舅舅、大舅媽當面道謝:“大哥、大嫂,謝謝你們幫我撫養了老三,沒有你們,就沒有他的今天。”

在舅舅們來後一個月,媽媽突發腦溢血過世。

此生,我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前後只有短短5年半,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母親走後,父親常常和我們回憶過去,我才慢慢了解了他的前半生。

父親1914年出生在河北保定,抗戰前就讀於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1936年,滿腔熱血的父親投筆從戎,考入杭州筧橋空軍官校,成為第九期轟炸科學員。

學成後,他隨部隊轉戰各地,在成都太平寺機場駐防時,經長官介紹認識我的母親,母親時任太平寺成都空軍司令部中尉文官。1940年,兩人結婚。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母親(中間)結婚照

在抗戰中,父親駕駛轟炸機時,曾兩次被日本敵軍擊落,他靠跳傘才撿回命。

第一次跳傘是在敵佔區,他化妝成老百姓,歷盡艱險才回到部隊。當時,部隊以為他已經陣亡,我母親領了一個月撫卹金後,他才回到部隊。第二次跳傘是在中方佔領區,當地老百姓救了他並幫他送回到部隊。

父親曾無比自豪地告訴過我:“抗戰最後一仗我打過!”

那是1945年年中,父親已是空軍少校,在湖南芷江參加中美聯合轟炸大隊,與日軍血戰。那時他駕駛轟炸機不停地起飛、投彈、降落、加油、掛彈,再起飛……

抗戰勝利後,父親回到北京,參加華北戰場的空軍調度。1949年離開大陸時,他已經是空軍一級少校,曾獲得不少勳章、獎章。

父親於60年代退役,直至1976年母親退休後,他們兩人隨我二哥一起移居加拿大。

1988年,父親第一次回國,先到四川資陽給我外婆和姑婆上墳。感謝姑婆對我的養育之恩,並親自給姑婆寫了悼文。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多年失散的兒子回到身邊,父母對我的心疼勁可謂無以復加。那是我人生的幸福時刻,有爸爸媽媽,有哥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分離三十年後再聚,由於各自的經歷、背景、遭遇各異,即使是親骨肉也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理解。

正因如此,濃濃的親情中也包含著些許惋惜,周密的愛護下流露出絲絲遺憾。在我們思想的交流中,混雜著臺灣父母與大陸兒子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小可化為“洋”與“土”的摩擦,大可演變為認識上“國”與“共”的對立。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與父母在加拿大

為了我的新生活,父母操碎了心,恨不能掏空一切,彌補三十多年來對我的虧欠,不過我執意要靠自己闖出一條路。

到加拿大一個月後,我開始找工作。1982年的加拿大經濟十分不景氣,不會英文的我一開始連洗碗工的活兒都找不到,在被拒之門外若干次後,我終於在肯德基(KFC)找到第一份工作。

有了穩定工作養活自己,讀書的念頭又浮上心頭。在埋頭“炸雞”兩年之後,經理終於同意將我的工作時間調整為下午,我這才有了時間去學校學習英文。

1985年8月初,國內的兩位舅舅和大舅媽來多倫多探親,臺灣兩位姨媽姨父也先後趕到,母親一輩兄妹五人,在離別36年後終於團聚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離別36年後的五兄妹機場相擁痛哭

“歷盡劫波兄弟在”,機場相見的那一刻,五位老人激動不已,含淚緊緊擁抱在一起。媽媽哽咽許久,對我的大舅舅、大舅媽當面道謝:“大哥、大嫂,謝謝你們幫我撫養了老三,沒有你們,就沒有他的今天。”

在舅舅們來後一個月,媽媽突發腦溢血過世。

此生,我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前後只有短短5年半,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母親走後,父親常常和我們回憶過去,我才慢慢了解了他的前半生。

父親1914年出生在河北保定,抗戰前就讀於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1936年,滿腔熱血的父親投筆從戎,考入杭州筧橋空軍官校,成為第九期轟炸科學員。

學成後,他隨部隊轉戰各地,在成都太平寺機場駐防時,經長官介紹認識我的母親,母親時任太平寺成都空軍司令部中尉文官。1940年,兩人結婚。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母親(中間)結婚照

在抗戰中,父親駕駛轟炸機時,曾兩次被日本敵軍擊落,他靠跳傘才撿回命。

第一次跳傘是在敵佔區,他化妝成老百姓,歷盡艱險才回到部隊。當時,部隊以為他已經陣亡,我母親領了一個月撫卹金後,他才回到部隊。第二次跳傘是在中方佔領區,當地老百姓救了他並幫他送回到部隊。

父親曾無比自豪地告訴過我:“抗戰最後一仗我打過!”

那是1945年年中,父親已是空軍少校,在湖南芷江參加中美聯合轟炸大隊,與日軍血戰。那時他駕駛轟炸機不停地起飛、投彈、降落、加油、掛彈,再起飛……

抗戰勝利後,父親回到北京,參加華北戰場的空軍調度。1949年離開大陸時,他已經是空軍一級少校,曾獲得不少勳章、獎章。

父親於60年代退役,直至1976年母親退休後,他們兩人隨我二哥一起移居加拿大。

1988年,父親第一次回國,先到四川資陽給我外婆和姑婆上墳。感謝姑婆對我的養育之恩,並親自給姑婆寫了悼文。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撫碑老淚縱橫

而父親去得最多的,是他的老家保定,經常一住就是半年,就為了能經常到爺爺奶奶的墳上去燒香跪拜。

父親怎麼會想到,1949年一別,就是永訣。

199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喬治.布朗學院隆重的畢業典禮上,我終於聽到了我的名字

“Mr.Youpeng Lee, graduated with honour!”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多年失散的兒子回到身邊,父母對我的心疼勁可謂無以復加。那是我人生的幸福時刻,有爸爸媽媽,有哥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分離三十年後再聚,由於各自的經歷、背景、遭遇各異,即使是親骨肉也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理解。

正因如此,濃濃的親情中也包含著些許惋惜,周密的愛護下流露出絲絲遺憾。在我們思想的交流中,混雜著臺灣父母與大陸兒子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小可化為“洋”與“土”的摩擦,大可演變為認識上“國”與“共”的對立。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與父母在加拿大

為了我的新生活,父母操碎了心,恨不能掏空一切,彌補三十多年來對我的虧欠,不過我執意要靠自己闖出一條路。

到加拿大一個月後,我開始找工作。1982年的加拿大經濟十分不景氣,不會英文的我一開始連洗碗工的活兒都找不到,在被拒之門外若干次後,我終於在肯德基(KFC)找到第一份工作。

有了穩定工作養活自己,讀書的念頭又浮上心頭。在埋頭“炸雞”兩年之後,經理終於同意將我的工作時間調整為下午,我這才有了時間去學校學習英文。

1985年8月初,國內的兩位舅舅和大舅媽來多倫多探親,臺灣兩位姨媽姨父也先後趕到,母親一輩兄妹五人,在離別36年後終於團聚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離別36年後的五兄妹機場相擁痛哭

“歷盡劫波兄弟在”,機場相見的那一刻,五位老人激動不已,含淚緊緊擁抱在一起。媽媽哽咽許久,對我的大舅舅、大舅媽當面道謝:“大哥、大嫂,謝謝你們幫我撫養了老三,沒有你們,就沒有他的今天。”

在舅舅們來後一個月,媽媽突發腦溢血過世。

此生,我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前後只有短短5年半,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母親走後,父親常常和我們回憶過去,我才慢慢了解了他的前半生。

父親1914年出生在河北保定,抗戰前就讀於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1936年,滿腔熱血的父親投筆從戎,考入杭州筧橋空軍官校,成為第九期轟炸科學員。

學成後,他隨部隊轉戰各地,在成都太平寺機場駐防時,經長官介紹認識我的母親,母親時任太平寺成都空軍司令部中尉文官。1940年,兩人結婚。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母親(中間)結婚照

在抗戰中,父親駕駛轟炸機時,曾兩次被日本敵軍擊落,他靠跳傘才撿回命。

第一次跳傘是在敵佔區,他化妝成老百姓,歷盡艱險才回到部隊。當時,部隊以為他已經陣亡,我母親領了一個月撫卹金後,他才回到部隊。第二次跳傘是在中方佔領區,當地老百姓救了他並幫他送回到部隊。

父親曾無比自豪地告訴過我:“抗戰最後一仗我打過!”

那是1945年年中,父親已是空軍少校,在湖南芷江參加中美聯合轟炸大隊,與日軍血戰。那時他駕駛轟炸機不停地起飛、投彈、降落、加油、掛彈,再起飛……

抗戰勝利後,父親回到北京,參加華北戰場的空軍調度。1949年離開大陸時,他已經是空軍一級少校,曾獲得不少勳章、獎章。

父親於60年代退役,直至1976年母親退休後,他們兩人隨我二哥一起移居加拿大。

1988年,父親第一次回國,先到四川資陽給我外婆和姑婆上墳。感謝姑婆對我的養育之恩,並親自給姑婆寫了悼文。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撫碑老淚縱橫

而父親去得最多的,是他的老家保定,經常一住就是半年,就為了能經常到爺爺奶奶的墳上去燒香跪拜。

父親怎麼會想到,1949年一別,就是永訣。

199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喬治.布朗學院隆重的畢業典禮上,我終於聽到了我的名字

“Mr.Youpeng Lee, graduated with honour!”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爸爸和我

在父親欣慰的目光中,我緩緩向主席臺走去,那短短的幾十步的路,是我25年來的期望、挫折、掙扎和進取的戲劇人生。

那年,我已43歲。

父親於2006年安詳離世。2016年6月7日,我收到臺灣寄來的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章和證書。

"

她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壓低聲音激動地說:

“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媽媽”二字猶如電流一般將我擊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我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小時候,心裡一直有個巨大的疑惑,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我卻沒有,他們去哪了?

相依為命的姑婆告訴我:“你爸爸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他們說過要回來接你的。”

6歲那年,我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1951年,大舅舅將4歲的我和姑婆從老家資陽接到成都一起生活。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舅媽、四個表姐妹和我(右二)

1953年,成都開始登記戶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工作人員,在登記完大舅舅家的四個女兒之後, 工作人員指著我問我外婆:“那個小男孩是誰?”

外婆答:“是我女兒的小孩。”工作人員說:“那他應該回他媽媽那裡去登記。”外婆又回答:“他媽媽爸爸在臺灣。” 好心的工作人員建議,要我以後用媽媽的姓,這樣與戶主一致,方便登記為養子。

從此,我的姓由“李”改為“廖”。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父母的下落,但他們為何要去臺灣,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沒有人告訴我。

登記為大舅舅的養子後,在長輩的授意下,我開始改口叫大舅舅“爸爸”。儘管終於有了爸爸可叫,但我仍止不住地思念親生父母,常常一個人發呆,想象父母的樣子。

上小學後,我在一篇作文中給媽媽寫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但我知道這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那時候我已經明白,臺灣,是一個我去不了的地方。

讓我沒想到的是,舅舅一家為撫養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962年舅媽被逼離職;大姐上不了大學;成績優秀的二姐只能上最次的林業學院。

儘管舅舅一直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但在1968年清理階級隊伍時,仍被抓進牛棚狠狠地收拾了一場。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和兩個舅舅一家

舅媽失去工作後的一天晚上,大舅舅召集家裡所有的孩子談話:“大家都知道老三是二姑媽的孩子,但二姑媽一家去臺灣了。他從小在我們家長大,就是我的兒子,是你們四姐妹的親兄弟,不管今後發生什麼,永遠要把他當作一家人。”

15歲的我儘管還不能完全明白,為何我會給全家帶來這樣大的影響,但大舅舅的一番話,仍令我感動不已,而我當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奮讀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65年夏天我18歲,參加了文革前最後一次高考。考畢交卷,感覺甚佳,放榜之日,卻名落孫山。

升學不成,工作不給,只能下鄉。

我參加了“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為第四期學員。半年集訓完畢後,於1966年3月到涼山西昌插隊落戶。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成都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訓練班存照,我(右二)

幾個月後,文革爆發,紅衛兵小將查抄學校檔案室,偶然發現我的檔案上早已蓋有“此人不宜錄取”的印章。原因為:父親是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現在臺灣。

已經下鄉的我得知此事,除了苦笑,無可奈何。父債子還,夫復何言!

轉眼到了1974年夏天,我已下鄉整整八年。粗重的農活、枯燥的生活、貧瘠的鄉村、彪悍的民風,磨練著人的筋骨,考驗著人的意志。

在多年的知青生涯中,我曾睡在墳地看守梨園,差點被偷梨山民一梭鏢刺進肚子;曾被造反派用槍指著頭逼我走向武鬥戰場;曾為砍柴在深山老林的草堆中過夜;曾趕馬車被驚車的馬踢得滿臉是血;曾路遇狼群嚇得眼冒金星;曾揮動大錘打鐵累得上氣不接下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右)的知青歲月

悠悠歲月,帶走了人生寶貴的青春年華,汗水、屈辱、艱辛、孤獨,掙扎交織在一起。眼睜睜看著大批“老三屆”學生在最高指示指引下湧向農村,又目睹大招工把根紅苗正或有關係的知青調回城市,我這樣成分高的知青,只有無可奈何地接受紮根農村,一輩子靠掙工分吃飯的現實。

那一年,全隊貧下中農一致推薦我上大學,並鄭重地在推薦表上按下手印。我心中又一度燃起希望。

推薦表上呈,經小隊、大隊、公社、區、縣審核,最後送進招生辦,劃為百分之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類別候選。但因為父母在臺灣的背景,招辦上下其手,我最終被劃出名單,再次與上學無緣。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在整整九年的知青歲月後,舅舅努力設法於1975年將我調回成都,在一家集體所有制的小廠當了噴漆工人。

1977年上半年,全國即將恢復高考的風聲不脛而走,我又悄悄看起書來。漫長的知青生涯,學過的知識早還給了老師,我只有每天下班後,挑燈夜戰。

12月,我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次高考。進考場的那天,翻閱試卷,只覺得與十二年前的高考相比,試題水平相差萬里。提筆作答,如砍瓜切菜,一揮而就。交卷出場,如釋重負。

一個月後,我被通知做體檢,之後便再無音訊。輾轉了解得知,工廠按招生委員會的通知,準備好我的政審材料遞交公司上級,但公司以我父母在臺灣為由,扣下了政審材料,根本沒有呈送招生委員會。事情便到此為止,結果仍是不予錄取。

1978年夏天,國內的政治空氣已逐漸寬鬆。剛在高考中丟盔棄甲的我又面臨著兩個選擇,舉棋不定。

一是趁國家給“老三屆”最後一次機會再參加高考,倘若錄取,因為工齡只有三年不能帶薪學習;二是管轄我所在工廠的成都市第二輕工業局,正在籌辦全國首例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大學。

經廠方推薦,我先參加了職大的入學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列入待選名單。職工大學校長在得知我猶豫是否再次參加高考時,當面向我承諾進入職工大學絕無問題。上職工大學是帶薪學習,我放棄了當年的高考,專心等待開學。

誰知命運又給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直至職工大學開學之日,我也並未接到入學通知。工廠領導十分不解,多次派人去公司陳情:該員工進廠以來,歷年均是先進生產者,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何況該人連父母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影響從何而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外婆抱著我與家人合影

但公司仍堅決拒絕了廠裡送我入學的要求。

記得那年成都的夏天非常炎熱,當人生最後一扇大門被關上後,我的心卻猶如落入冰窟。

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無錢無勢、無為無家,人生的路似已走到盡頭,每天如行屍走肉般過日子,感覺活著已經沒有意義。

那時唯一支持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此生尚有一個願望未了——骨肉團聚。昔日淡薄的印象在每一次起伏之中逐漸加深,思念隨著一次次波折日益增強。

我在心裡一遍遍呼喊:爸、媽,你們究竟在哪?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文革中,舅舅家被抄家,搬到了一個很小的房子,家中住房很緊張。回成都工作後,我常常不得不到處借宿。

七月中的一天,我很晚才回到臨時住處,發現門上有一張姐夫留下的字條:

家中發生特急之事,無論你何時回來,請馬上回鐵路新村,我們已經到處找你很久了。

看完紙條後,我猶如驚弓之鳥,立即往家裡趕,心中七上八下,感覺家裡即將大難臨頭。

為了心理有個準備,回家之前,我先繞到一位鄰居朋友家,想搞清楚情況。當我在樓下喊朋友名字時,他媽媽探出頭來神祕地說:“他出去找你了,你快上樓來我告訴你。”

在步上三樓之際,感覺猶如走向斷頭臺一般,內心恐懼之極。朋友媽媽見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低聲激動地說:“你趕快回家,你媽媽來找你了!”

猶如被電流擊中,我呆住了!

在從朋友家走回舅舅家不過二三十米,過去近三十年的日子像翻書般迅速地在腦海中過了一遍,酸甜苦辣、榮辱悲歡一起湧上心頭。

走進家,舅舅有些埋怨:“你怎麼現在才回來?”說著,鄭重地將一封信放到我手裡。信封上,貼著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外國郵票。

那是我的母親給舅舅的信: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當時,舅舅、舅媽和姐夫都緊張地看著我,估計我會大哭一場。

但看完信後,我只笑了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的字寫得好,與舅舅的字一模一樣,看來確實是一家人。”

我說完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開始商量回信的事。我堅持第一封信先由舅舅回,以後我再回,畢竟父母走時,我還不會寫字,他們不認得我的字。

大舅舅告訴我,媽媽的這封信來得十分不易。那時候父母與我們已經幾十年未聯絡,只知道資陽老家的地址,於是將信寄到了老家。但老家舊址早已蕩然無存,幸虧郵遞員認識我在老家的小舅舅,於是就將信交到了小舅舅手中。

小舅舅收到信後,一看落名嚇壞了,不敢打開,直接把信交到了單位領導手中。領導對他說,組織不管這個事,讓他自己處理。小舅舅這才打開信,看過後,再把信寄到了成都大舅舅手中。

那一夜,獨自躺在臨時住處的床上,徹夜難眠。萬千往事湧上心頭,像放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百味齊聚,分不清是喜還是悲。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仍清晰記得1978年的那個夏天,命運忽然在一瞬間改變,欲哭無淚,欲笑無聲。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後來,我收到了媽媽寫給我的第一封信:

三三:

當媽媽看到你的來信及照片時,你可知道媽媽是如何地高興,可是心中卻是止不住的刺痛。這長長的二十九年中,雖然我們音訊隔絕,但我和你爸爸總是隨時在思念著你,心裡的一切苦衷也無法向你傾訴,你要原諒媽媽和爸爸。現在就當我們是團聚了吧(今天是中秋團圓節)。

你能有今天,多虧了大舅他們的栽培,將來要好好地報答他們,媽媽和爸爸更不知要如何感謝才好。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上世紀四十年代父母合影

我也收到了爸爸給我寫的信:

三三麼兒:

獲來書翻閱,附寄幾張照片,猶似夢中幻影,是也非也,精神忽陷痴迷之中,凝情遐思,淚似泉湧,良久不能自己,無法執筆成書。成都相別之時,我兒尚在夢中,每憶晨起醒來叫媽喚爸之聲,猶如鋼刀刺心之痛。

爸媽二人平素閒話家常時從不敢提起麼兒,雲天相隔、音訊渺無,親情深似海,倍增悲痛,此情此景之感慨,非親身經歷者絕難體會於萬一。

三十年來無一日不思親,無一日不念子,強顏歡笑,痛在心頭,感謝大舅、四舅全家人對你的愛護,感謝國家對你栽培,更感謝姑婆對你的養育恩情,遙望故鄉,盼姑婆在天之靈能領悟爸媽終身感激之情。

……

想給你大舅寫信探聽你們的生活情況,豈止百次千次,每每都被激動的心情所阻撓,模糊的淚水淹沒了視線而無法執筆。

三三,你長大了,既生你而不能養你,為人父母者愧對我兒,今後如有所需,必定全力而為,以補償三十年來愧對麼兒之情,以償父母老年之心願,無奈藍衫一襲,清風兩袖,萬一不能如願時,亦盼麼兒體諒。

……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在後來的信中告訴我, 1949年初春,在渡江戰役打響之前,他奉令攜帶家眷撤退臺灣。當時我剛兩歲,不巧正在生病,全身長滿大水泡。父母權衡再三,決定先帶兩個哥哥去臺灣,把我交給姑婆暫時撫養。打算去到臺灣安頓好住所之後,再回來接我們全家老小。

當時,去臺灣的還有媽媽的五妹,她丈夫是父親在筧橋空軍官校的同學,也是一名空軍。媽媽的三妹及妹夫則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作為工程人員去了臺灣。

1949年底,父親奉命駕機到海南島,本準備藉此機會飛赴四川將我們接到臺灣,誰知時局變遷,那時候成都機場已無法降落(當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父親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在海南島執行完任務後,返回臺灣。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瞬間的決定,就此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我在信中告訴父母,他們走後,姑婆把我帶回資陽撫養,後來舅舅又把我們接到成都生活,直到我讀完高中。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很遺憾姑婆沒有等到你們的消息,她老人家1974年過世了,不過她的骨灰我沒有入土,我一直把它帶在我身邊。當年你們離開我們的時候是我們祖孫二人,我不願意有朝一日你們再見到我們時,只有我一個人。”

(姑婆是我外公的五妹,早年孀居無後,一直在我家幫我母親照顧我們兄弟三人。)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1982年,父母兄長幫我辦妥一切手續,移民加拿大,我成為改革開放以後首個移民加拿大的成都人。

那年,我陪大舅舅、大舅媽過完春節後,才啟程赴加拿大。臨行前,我與他們二老特意合影留念。那麼多年,在感情上,我早就將他們視作親生父母。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先是從廣州經深圳到香港,再轉飛父母所在的多倫多,二哥專門趕到香港接我。

當飛機終於平穩降落在多倫多國際機場時,我內心的激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走出通道,只見父母和一大群人早已聚集在接機大廳,我撲向父母,喊出一聲“爸、媽”之後便再說不出話,只是和母親一味抱頭痛哭。

可謂“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次日,大哥一家也從臺北趕來,天各一方的家人在分別33年後,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我們按三十年前舊照片上相同的位置,一一合影。兩位哥哥告訴我,那麼多年,他們一直把我們小時候三兄弟的照片放在身上。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多年失散的兒子回到身邊,父母對我的心疼勁可謂無以復加。那是我人生的幸福時刻,有爸爸媽媽,有哥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不過,分離三十年後再聚,由於各自的經歷、背景、遭遇各異,即使是親骨肉也需要時間去重新認識理解。

正因如此,濃濃的親情中也包含著些許惋惜,周密的愛護下流露出絲絲遺憾。在我們思想的交流中,混雜著臺灣父母與大陸兒子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小可化為“洋”與“土”的摩擦,大可演變為認識上“國”與“共”的對立。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我與父母在加拿大

為了我的新生活,父母操碎了心,恨不能掏空一切,彌補三十多年來對我的虧欠,不過我執意要靠自己闖出一條路。

到加拿大一個月後,我開始找工作。1982年的加拿大經濟十分不景氣,不會英文的我一開始連洗碗工的活兒都找不到,在被拒之門外若干次後,我終於在肯德基(KFC)找到第一份工作。

有了穩定工作養活自己,讀書的念頭又浮上心頭。在埋頭“炸雞”兩年之後,經理終於同意將我的工作時間調整為下午,我這才有了時間去學校學習英文。

1985年8月初,國內的兩位舅舅和大舅媽來多倫多探親,臺灣兩位姨媽姨父也先後趕到,母親一輩兄妹五人,在離別36年後終於團聚了。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離別36年後的五兄妹機場相擁痛哭

“歷盡劫波兄弟在”,機場相見的那一刻,五位老人激動不已,含淚緊緊擁抱在一起。媽媽哽咽許久,對我的大舅舅、大舅媽當面道謝:“大哥、大嫂,謝謝你們幫我撫養了老三,沒有你們,就沒有他的今天。”

在舅舅們來後一個月,媽媽突發腦溢血過世。

此生,我與母親在一起的時光前後只有短短5年半,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母親走後,父親常常和我們回憶過去,我才慢慢了解了他的前半生。

父親1914年出生在河北保定,抗戰前就讀於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1936年,滿腔熱血的父親投筆從戎,考入杭州筧橋空軍官校,成為第九期轟炸科學員。

學成後,他隨部隊轉戰各地,在成都太平寺機場駐防時,經長官介紹認識我的母親,母親時任太平寺成都空軍司令部中尉文官。1940年,兩人結婚。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母親(中間)結婚照

在抗戰中,父親駕駛轟炸機時,曾兩次被日本敵軍擊落,他靠跳傘才撿回命。

第一次跳傘是在敵佔區,他化妝成老百姓,歷盡艱險才回到部隊。當時,部隊以為他已經陣亡,我母親領了一個月撫卹金後,他才回到部隊。第二次跳傘是在中方佔領區,當地老百姓救了他並幫他送回到部隊。

父親曾無比自豪地告訴過我:“抗戰最後一仗我打過!”

那是1945年年中,父親已是空軍少校,在湖南芷江參加中美聯合轟炸大隊,與日軍血戰。那時他駕駛轟炸機不停地起飛、投彈、降落、加油、掛彈,再起飛……

抗戰勝利後,父親回到北京,參加華北戰場的空軍調度。1949年離開大陸時,他已經是空軍一級少校,曾獲得不少勳章、獎章。

父親於60年代退役,直至1976年母親退休後,他們兩人隨我二哥一起移居加拿大。

1988年,父親第一次回國,先到四川資陽給我外婆和姑婆上墳。感謝姑婆對我的養育之恩,並親自給姑婆寫了悼文。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父親撫碑老淚縱橫

而父親去得最多的,是他的老家保定,經常一住就是半年,就為了能經常到爺爺奶奶的墳上去燒香跪拜。

父親怎麼會想到,1949年一別,就是永訣。

1990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喬治.布朗學院隆重的畢業典禮上,我終於聽到了我的名字

“Mr.Youpeng Lee, graduated with honour!”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爸爸和我

在父親欣慰的目光中,我緩緩向主席臺走去,那短短的幾十步的路,是我25年來的期望、挫折、掙扎和進取的戲劇人生。

那年,我已43歲。

父親於2006年安詳離世。2016年6月7日,我收到臺灣寄來的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章和證書。

父親曾開著飛機來接我,可33年後我才見到他

看著這一紙證書,我常常陷入沉思,父母如能看到,這是否能撫平歷史給他們造成的創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