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文/魚豐徐徐

十年寒窗,只為高考這一最高目標。很多人以為高考是一個結束,其實它更是一個開始。因為接下來填志願是更重要的事情。填志願不僅繁瑣,而且填的好壞都會影響孩子的前程。大多數人為此特別焦慮,不知道如何抉擇。

我當年也是如此。

高考結束,填報志願時,整個人都是懵的。不,確切地說是整個家庭都是懵的。我父母根本不知道該選什麼專業,當然,我自己更不知道了。

父親求爹爹告奶奶,終於找到了一個關係,好像是文教上的某個主任。於是,父親帶著我,拎著大包小包去拜訪那個文教主任。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內行人就是不一樣,那個主任三下五除二就幫我挑好了專業和學校。專業都是當時比較熱門的,排第一位的是土木工程。他讓我在每個學校的第一專業上都填“土木工程”。

毫無意外,我最後被某個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錄取了。直到上大學前一天,我都不知道土木工程到底是個啥。

可見,我對志願根本沒有任何概念。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志向是啥,所以對於志願就更無從談起了。當然,小的時候,老師也講過志向。當時,老師還讓我們寫過關於“志向”的作文,他還鼓勵我們要心存志向。

不過,那時“志向”對於我來說,依然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

所以,在整個挑選專業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問過我的志向是什麼。當然,即使他們問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啥。那時候,我只知道,上小學後要考初中,初中後要考重點高中,高中後要考好的大學。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考上大學後,就不知道該幹啥了

那麼,志向到底是什麼?是考個好大學,報個好專業,找個好工作?還是實現自己的人生終極理想?

在此之前,我和大多人一樣,並不能正確區分。直到我看到這本《如何成為職場實力派》。

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們對“志向”的瞭解有所偏差。

以前,我們總認為志向是既高深,又難以實現的東西。以至於,如果有人說想實現某某志向,還可能被其他人笑話或打壓。

其實,這都是我們對志向的誤解。

志向,不僅不高深,還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且我們每個人還都實現過。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問了,我咋沒發現呢?

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志向還分大志和小志。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在《如何成為職場實力派》這本書裡,作者把一定時期內能實現的志向,稱為小志。

比如一天、一個月、三年、五年。需要我們花費更長時間,甚至需要一生去完成的志向,稱為大志。

有的人可能一開始沒有大志,但是隨著小志的不斷實現,他就能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大志是什麼了。有的人一開始就抱有大志,然後把這些大志詳細拆分為許多小志。通過小志的逐個實現,大志也就很快實現了。

也就是說,我們只要抓住眼前的學業或者工作,專心致志地完成。並能把握當下的每一次機會,持續都到一定的年齡,或者一段時間後,我們就能找到人生的大志了。

而一開始擁有大志的人,如果不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也很難實現大志。

志向就像人生的燈塔一樣,可以指引著我們不斷前行。

雖然,有些人認為,沒有志向也一樣可以生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沒有志向的人,就如同在沙漠中行走,經常容易迷茫。他們很難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所在,也因為不持續學習,容易與社會脫節,被時代所拋棄。

有志向的人,就可以把志向作為學習的動力,克服重重困難,逐步登向人生的高峰。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志向如燈塔,可以指引我們前行

所以,志向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大人都同樣重要。如果我們不想孩子填志願時,不知所措;不想因為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也不想孩子或者自己以後生活迷茫的話,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學會怎麼培養志向。

要想培養志向就得遵從志向的培養模式,它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最初目標

提起目標,我們每個人都曾制定過很多。

通常,我們的制定目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己感興趣的,另外一種是父母或者外界壓力強制要求的。

前一種以興趣為基礎的目標,一般都能夠長遠。因為興趣愛好會激發我們的鬥志,使我們不斷努力。

後一種由強制手段確定的目標,就很難長遠。

比如,很多父母給孩子報大量考試補習班,給孩子設定成績必須達到多少,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迫於壓力,孩子在短期內可能認真學習。一段時間後成績提升了,孩子就認為這個目標完成。那麼,之前的約束條件消失了,孩子的目標自然也跟著消失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上大學後容易虛度光陰。主要是他們小的時候,不管是考初中、高中、上大學都是父母強制要求的。等他們終於考上大學,父母的約束結束了,他們的目標也就消失了。

所以,我們的目標設定最好以興趣為基礎。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目標設定最好以興趣為基礎

第二步、採取行動

這個過程是邁向“志向”的第一步。它有時可能會很難,但是貴在堅持。只要我們能不時地返回原點,問問自己的初心。它就能讓我們繼續保持高昂的鬥志。

比如,我們曾經給自己定下的“考上理想的大學”,“本季度工作業績再提高50%”,等等。在這個過程,肯定有很多困難和阻力,最後不管實現與否,我們都是靠著志向的指引,才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堅持下去的。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第三步、行動的結果

通常情況下,我們採取的行動一定是有結果的。(如果沒有實現的,就應該是大志。)一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1. 動力達到極限,志向消失

當我們採取行動後,雖然也回頭來看初心了,但是隨著失敗的次數越來越多,我們之前那種激昂的鬥志就會慢慢衰減,直到消失。

比如,學英語。

每當看到人家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時,我們大多數人會很羨慕。然後,我們也給自己制定學習的目標,立志以後能去外國自由行。

但是,練習一段時間後,各種困難就來了。不是單詞記不住,就是句子語法總出錯,導致我們剛開始的熱情,慢慢被磨平了。最後,這個志向也就不了了之了。

2. 不可抗力,導致志向自行終止

這個情況下,可能本人的動力仍在,但是不可抗力導致志向被迫中止。

比如,你原本的志向是爭取年底當上公司總經理的位置。可是年中的時候,公司突然因為一次事故,破產了。雖然,你已經努力了半年,但是你的志向卻沒辦法實現了。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不可抗力導致目標消失了

3. 出現別的志向

在實現志向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因為某個契機,導致我們產生了新的志向。

比如,孩子原先喜歡音樂,立志以後當個音樂家。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一篇文章吸引了。那是,他突然覺得原來文字也可以這麼美。之後,他就開始喜歡上了文學,要立志做一個作家。

第四步、客觀看待

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有了相應的結果。所以,這個時候要對自己客觀看待。

因為,有的時候志向沒有實現,我們會錯誤地認為只是自己不夠努力。其實,還有可能是我們努力的方式有問題。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跳出自己和他人比較。

比如,如果是學生的話,可以把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其他成績優異的人進行比較。

如果是職場人,則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與同事、同行業優秀者相比較;公司的經營狀況和其他類似公司、優秀公司相比較;跳出自己的公司、行業,將自己或者組織的做事邏輯和其他行業做事的邏輯相比較等。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通過比較,可以更客觀地看待自己

注意,我們不是為了比較而比較。而是通過比較,從多角度客觀地看待自己。另外,我們在比較中還可能有新發現。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重新定位。

第五步、反思並尋找新的志向

通過比較,我們已經能夠客觀看待自己了,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深入反思了。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如過自問自答、睡前冥想、寫日記等。只要能在客觀地基礎上,找出自己真正應該做什麼,想做什麼就可以了。

如果經過反思,之前的志向沒有改變,就繼續原來的志向。如果目前的實際情況和之前的志向不符,那麼就需要尋找新的志向了。

填錯志願,耽誤孩子一生,真正瞭解志向,讓你高考後不再發愁

注意,這裡尋找新志向分為自己創造志向和他人賦予志向。

自己創造志向,指的是自己意思決定的。這個比較好理解。

他人賦予志向,指的是外界機會中偶爾獲得的。

比如,孩子本來的志向是考上海交通大學,但是因為在高考前表現突出,被清華大學看中了。這時,如果孩子願意的話,他的志向就會改為清華大學。

再比如,你原本打算自己創業的,誰知在辭職前,公司突然人事變動。公司內部給你安排了個好機會。這時,你就有可能就取消自己創業的志向了。

通過上述志向發展模式的學習,我們發現:培養志向最好要以興趣為前提,並且在實現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之後,我們才可以找到一個真正客觀、滿意的志向。

最後,通過努力,我們就可以真正達到“有志者事竟成”了。

參考文獻及知識來源:

《如何成為職場實力派》日本GLOBIS商學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