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考高考寫作技法指導:怎樣寫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寫作

知識精講

一、什麼是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圖畫材料。命題形式豐富多樣,有提供材料,又提供文題的;有隻提供材料,要求考生自擬文題的;有提供一段材料,要求完成一篇或幾篇(一般是一篇大作文,一篇或兩篇小作文)作文的;也有提供幾篇(或幾幅圖畫)材料,要求完成一篇作文的。材料作文有明確的限制性,有效避免了一些考生背範文的現象,同時又能從多個角度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所以成為高考作文中常採用的命題形式。

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有什麼區別呢?從形式上看,話題作文也是廣義的材料作文。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命題都提供材料,而且材料的內容和形式也沒有區別:既可以是情境,也可以是言論或圖畫、圖表,甚至還可以是實物、數字;既可以是一則,也可以是多則。

如果把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分開來說,那就是指狹義的材料作文了。它們的區別有兩點:①從材料在整個命題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看,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則是特定觀點的載體。前者的材料只是為了引出一個話題來,至於就這個話題說什麼話,定出什麼中心,原材料對此並沒有直接的限制。而後者的材料卻是寫作內容和立意的依據,必須從材料中提煉出一個觀點進行寫作,離開了材料就是離題。②從寫作的角度來看,話題作文關鍵是必須圍繞話題,材料作文關鍵是緊扣材料。

二、材料作文的寫作思路

材料作文就是要求從所給的材料中概括出觀點,在寫作時要圍繞材料展開議論。材料作文的寫作一般有這樣的思路:①概述與中心論點相關的材料內容,力求所取內容與中心論點緊密相關,語言精煉。②提出中心論點或議論的範圍。③回評材料或引述事實、理論論據證明論點。回評就是根據概述的材料進行分析,明確如何得出這個觀點或為什麼會得出某個觀點。引述論證就是對論點進行事實或理論的證明。④聯繫現實,展示寫作此文的現實針對性,提出解決某一問題的方法策略,使寫作的目的性、針對性突現出來。⑤收束全文,重提材料。

三、材料作文寫作立意

高考中常見的議論文寫作是材料議論文,很少有命題作文。審題是材料議論文寫作的關鍵。近幾年的高考作文並不在立意上給考生造成太多的障礙,但是立意除了“準”以外,還有一個“新穎”的問題,“言他人所未言,寫他人所未寫”才是寫作出新的關鍵。

材料議論文的寫作要充分利用好所給的材料,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後以此為基礎,根據寫作要求去構思。

1.多角度立意。有許多材料要求學生“自選角度”進行寫作,這種類型的材料往往在內容上牽涉到較多方面,審題時要多方進行分析、思考,為文章寫作確定一個最佳角度。如《戰國策》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趙人售馬三天而不得,於是他請來了伯樂,讓伯樂繞馬三圈,回望三次。結果馬以十倍的價錢被出售。這個故事中的趙人、伯樂都是可以思考的角度,從伯樂的角度,是“名人效應”;從趙人的角度,是“懂得變通”。

2.求同立意。這種方法往往適用於多則材料或一個含有相同因素的單則材料。比如:

(1)有人問球王貝利,最喜歡的進球是哪一個,“是下一個。”他這樣回答。

(2)有人問著名導演謝晉,最喜歡的電影是哪一部,他答“下一部”。

這兩則材料涉及到的都是名人,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事業,他們的共同點是永遠有追求,沒有功成身退。這是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圍繞這一話題,我們就可以擬定一個議論的中心:人生,永無止境的奮鬥舞臺。

3.求異立意。適用於多則材料,通過尋找材料間的不同點確定議論中心。

4.抓關鍵詞立意。在材料中,有的語詞十分重要,是理解語句的關鍵所在,要善於把這些語詞挑選出來,進行思考。如法國作家雨果曾說過:“多辦一所學校,就可少建一座監獄。”“學校”意味著教育、知識,“監獄”意味著犯罪。從這兩個關鍵語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教育是改變愚昧、無知的最有效手段。

四、寓言類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

寓言類材料作文,是材料作文中的難點。它往往以一篇童話、一則寓言故事、一首寓言詩、一幅諷刺漫畫的形式出現,看似淺顯、生動、幽默,卻含蓄、深刻,具有感染力。要把握這種隱蔽性、暗示性,揭示材料的寓意,必須認真閱讀材料,才能快速解開材料立意之謎;必須明確材料暗示的目標性、引導性,才能闡明材料的微言大義。

一般的材料作文,寓意比較顯豁。寓言類材料作文,寓意的隱蔽性是可以用比喻來揭示的。而漫畫作文則先要將畫面轉化為文字,再由文字的比喻義來揭示事物的真善美。

總之,要寫出有質量的作文,必須訓練思維質量,尤其要訓練對寓言類材料立意的把握,用比喻的方法提示寓言,看清題目,圈點關鍵字、詞、句,反覆推敲,只有這樣,才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

五、材料作文寫作的注意點

寫材料作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讀懂材料。材料作文的“材料”除了有文字材料外,還有其他形式,如漫畫、圖表、數字等,這些材料是命題載體,讀懂材料,就為寫作打好了基礎。

2.要明確要求。材料作文的寫作要求有時在材料之前,有時在材料之後,是寫作的限制性條件。這些要求,大致是文體要求、篇幅要求、擬題要求等,只有明確了這些要求,寫作時才不會開“無軌電車”。

3.要寫出新意。寫材料作文,要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也就是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在角度的選擇、文章的立意、表現方法的運用、篇章的佈局上力求免俗。

例文選講

(一)材料

一位年輕人問一位智者:我為什麼這麼累?任何一件小事總讓我心緒不寧,耿耿於懷?智者沒有直接回答,他把一張紙交給年輕人,並且對年輕人說:“請你舉著它。”

年輕人舉起這張紙,一分鐘過去了,智者問:感覺怎麼樣?

年輕人回答說:沒有什麼,輕鬆。

三十分鐘過去了,智者又問:感覺怎麼樣?

年輕人說:臂有點酸。

一個小時過去了,智者又問:感覺怎麼樣?

年輕人說:我的手和臂都麻了。

智者說:你把紙放下吧,放下後感覺怎麼樣?

年輕人說:太輕鬆了。

智者說:生活中的許多事也是這樣,你現在明白了嗎?

閱讀上面這則故事,根據你的理解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

例文:

放下心頭的“白紙”

問曰:“如何能讓我的生活更輕鬆?”答曰:“放下一張白紙。”

很多人會認為以上純屬無稽之談:生活是多大的事啊,怎麼可以與一張白紙相提並論?起先我也這樣認為,直到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某人問一智者:“為何我活得那麼累?”於是智者讓他舉一張白紙一小時。待他放下白紙後,感到無比輕鬆,也明白了生活之道。細細品味,方明白生活真是如此。

常聽同學說,日子過得太累了,生活裡的麻煩事太多了,似乎這副千鈞重擔快要壓垮每一個人。但仔細想想,我們肩頭感到的千斤重擔,不過由一張張“白紙”組成,放下一張,生活中的煩人事也許就會少掉一件:忘記某個同學面對你時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一個複雜的眼神,或是他背地裡說的一句你不愛聽的話,也許這根本就是你的臆斷和誤解,你就可以化解一場爭吵,多出一個朋友;忘記上次月考中一個小小的叉,其實那只是一時的疏忽,這樣你就可以放鬆心情,輕鬆地迎接下一次考試,從而不必整天憂心忡忡;忘記評“三好”時的不如願,想想自己的不足,坦然地向你的朋友祝賀,無需每天耿耿於懷……忘掉每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扔掉每一張白紙,再看我們的明天,不一樣天高雲淡、風和日麗嗎?

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問題的原因所在。在那個故事裡,試想一張白紙能有多沉重?那個人所耗體力,恐怕大部分是支撐自己的手臂。那同學的一個眼神,那試卷上的一個小小失誤,那評三好時的不如願,事情本身在生活的天平上只如一粒塵埃,無法破壞它的平衡;我們之所以為此失去了方向,只在於我們記住了他們。一個黑點在人們的頭腦裡都會被無限放大,何況一件小事?為了一句無心的話,我們不斷想象,附會上我們自己臆斷的情感,添加進我們自己的調料,於是我們陷入猜疑與矛盾的怪圈,這時候,我們只能怪自己太過“執著”,無怪乎我們的心太累了。

曾經在一次數學競賽中馬失前蹄,之後連續幾天心煩意亂,生怕自己的失誤會成為老師、同學的笑話。如今回想起來,發現那不過是幼稚之極的想法,我得到的只是鼓勵和諒解。由此可見,今天我們心裡的十字架,大多來自這種幼稚的想法。若是當初就扔掉那張白紙,不讓它在我們的心裡逐漸變厚、變沉、變重,或許生活真的輕鬆許多。

放下一張白紙,就扔掉了我們心頭一塊沉重的石頭,卸下石頭的那顆心啊,就會洋溢著濃濃的詩意,而有一顆詩意盎然的心,才能創造燦爛的生活。

【評析】 這篇習作,作者先用設問句開篇,引起讀者的思考興趣,然後概引故事,從而引出對生活中“白紙”本體的列舉。作者從白紙的特點出發,在列舉時突出一個“小”字,同時揭示忘卻讓我們心煩的小事對我們更好生活的意義。接著,作者筆鋒一轉,重點分析生活中“白紙”成為我們負擔的原因,並且現身說法強調放下“白紙”的好處,最後呼籲人們放下生活中的“白紙”,輕鬆創造嶄新生活。這篇議論文采用層層推進的方法,語言沉著老練,說理娓娓道來,既有比喻論證,也有舉例論證,尤其是起承轉合有條不紊,是一篇思路清晰,說理深刻的議論文。

(二)材料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越來越多地聽到這樣的感慨:“唉,真是沒空看書啊!”

節假日,在上海的書城,人山人海,人們把看書、逛書城作為一種時尚的消遣。地上坐著的是人,書架旁倚靠的是人,樓梯兩側站立著的還是人。

今年春節申城的書籍銷售量驚人地上升,特別是以往是教輔類書籍遙遙掛帥,而今年則是以文化類書籍一路領跑。

根據以上的材料,請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性文章。

例文:

人生最重要的約會

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蘊涵著無盡的智慧,奔騰著弄潮的暢想,書海無涯。人生無書,則如干涸江流,如枯裂田畝,黯然失色。人生不可無書。

書,使人拓寬視野。

“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林語堂如是說。翻開黃仁宇的歷史著作《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眼前豁然一亮。面對悠悠中國史,原來還有這樣的問題值得探討,原來看待問題還可以用這樣的思路——面前彷彿打開了一扇新窗戶。歷來被視為徹底的亡國昏君的楊廣,在關於其《隋煬帝》一文中,得到了更客觀的分析。我看見他華美文筆,看見他胸襟不凡;見其少為元帥平定江南;亦見其最終逃避現實,眾叛親離。拍案叫絕的,不僅是黃仁宇對於歷史人物進行思想性格心理分析,更是其開闊的“大中國歷史”的視野。將隋視為第二帝國的開端,關注其以自耕農為社會模式興起,關注其以管理中層虛弱架構衰弱。書,愈讀愈感到眼界的開闊與內心的充實,愈讀愈感到需要思考與解答的愈多。

書,教人修養身心。

一頁心香,掩卷沉思,讀書讓心靈得到涵養,讀書讓頭腦得到點撥,讀書讓眼神更為堅定。讀諸子百家,明白“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明白“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讀孫犁“詩體小說”,心絃為荷花澱的村民,為阜平山地的農民而震動。那樸實的善良、生活的希望、艱辛的幸福的強烈感染沁人心脾。讀海明威《老人與海》,那人性的堅毅與執著給心以勇氣。大師們的作品在我們心靈紮根,詩人們的佳句在我們血管中運行。

書,為人指明前程。

當人生山窮水盡疑無路,翻開書常能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書中,聽先哲語重心長,與智者促膝而談。讀愛因斯坦《我的信仰》,銘記“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每每在黑夜中回想起這句話,煙濤微茫的前方彷彿又清晰了幾分。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書,啟發矇昧,拓寬視野,驅趕黑暗。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時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應是人生最重要的約會。

孤寂時,與伏爾泰一同體會“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彷彿覺得我們找到一個朋友;當再讀這本書時,彷彿又與老友重逢”。懺悔時,與雨果共同感受“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情況下,彷彿烤在火上一樣,漸漸融化”。迷茫時,與培根共同探討“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與書相約,生命無限充實;與書相約,社會百家爭鳴;與書相約,人類勇往直前。

【評析】 這是一篇非常規範的議論性文章。“人生不可無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文章以層進式的結構框架,論述了書籍對人類的重要意義,由淺入深,富有深意。文章運用了大量的論據資料,既富有新鮮性,又富有時代感。語言流暢,整句的使用自然舒暢,增添了文章的色彩。讀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材料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請根據上面這則寓言,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立意自定,字數不少於800字。

例文:

換“湯”更要換“藥”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梟向鳩抱怨說,鄉人們都討厭它的叫聲難聽,因此想要搬到東邊去住。但是鳩勸它說:你如果改變了叫聲,到哪兒都受歡迎;如果不改變,就是搬到東邊去仍遭人厭惡。簡言之,梟做的是一件“換湯不換藥”的蠢事,沒能解決問題的本質,忙活了半天也是徒勞。

“藥要換”。湯藥因為“藥”才千差萬別,若只把湯換了,那得到的仍只會是原來的那劑,不會有絲毫的異質。這就好比人換了件衣裳,可其實人並沒有變,不會因為變了服飾而改頭換面,脫胎換骨。那我們要變的是什麼呢?是核心,是本質。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抱怨說,自己如何勤國愛民,河內遇水旱天災,就把河內的人遷到河東,再徵收河東的糧食賑災,但即使如此,人口也沒有增加,國力也沒有強盛。於是孟子一針見血地指出,梁惠王是見物於形,不見於理,沒有施以“仁政”,表面上的一些舉措不會給魏國帶來福音。孟子是要把原來的那劑“君道霸業”的藥換成博民於懷的“仁政”之藥,使這劑湯藥真正地發揮功效。再舉個吃藥片的例子:人們傷風發熱卻並不急著吃退熱片,這是為何?因為人們要留待觀察,找出真正的病因,防微杜漸,防患大疾。這就叫“治標治本”,與“換湯換藥”正是哲理相通的。

“湯也要換”。“換藥”固然是至要的,但倘若不把“湯”換掉,原來的藥味兒已滲入於湯,再加上新藥,豈不是成了一鍋“大雜燴”?就拿開頭那個寓言來說,那隻梟就算美化了聲音,但它在原來鄉人們印象裡的粗啞之聲是先入為主,根深蒂固的,不東徙仍不會受歡迎。不過兩者較相言之,“換藥”才是根本。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浮華心躁,又“雜”又“忙”,難免會出現一些“換湯不換藥”的可笑之事:“甲A”成了“中超”,中國足球的頹勢也不見逆轉;“藍領”們不滿意收入,頻繁跳槽,卻沒有看出這是“沒有墨水”惹的禍……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要靜下心來,整個社會要靜下心來,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問題的根本,“換湯更要換藥”!

【評析】 作者深刻地理解了這篇寓言的真意,一般人讀到這則寓言,往往想到變換環境不如完善自我這一點,而作者注意到了兩個方面,即環境和自身。全文通篇設喻,用“湯”、“藥”作比,形象而生動,喻證法的使用使全文通俗易懂而又富有哲理。結尾部分的聯繫實際更是要言不煩,在款款議論中發人深省。如果“湯也要換”這一段能有事例引證,議論效果將更為明顯。

寫作能力訓練

根據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文章。

1.有個洋人要做西服,他拿西服樣子給中國裁縫,幾天後新西服做好了。洋人一看,中國裁縫仿造得惟妙惟肖。但翻到後面,突然發現挖去一塊,又補了一塊。洋人感到奇怪,問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裁縫說:“我是完全照你的樣式做的呀!”洋人聽了恍然大悟,原來舊西服後面有個補丁。

提示:材料的要點是照搬“補丁”,那個裁縫的技藝高超,仿造得惟妙惟肖,但他一味模仿,不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果適得其反,把事情辦糟,由此可得出觀點:不可機械地模仿別人。

2.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新民出國參加第三屆小兒心臟病國際學術會議。他的論文獲獎了,來自五十四個國家的千餘名專家、教授在會場等待他作學術報告,陳新民發現會議前廳懸掛的各國國旗中,竟沒有五星紅旗。他當即向舉辦單位嚴肅提出:“請先掛上五星紅旗,我才進會場作報告!”大會祕書處在賠禮道歉後,馬上掛起了中國國旗,陳新民滿懷激情地在五星紅旗下留了影,才舉步進入會場。

提示:國旗是國家的象徵,國旗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我們要時時處處維護祖國的尊嚴,讓國旗永遠飄揚在我們心中。因此,本文的觀點應是:要時時處處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

3.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讀書使人避惡,讀書使人向善;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上面是關於讀書的幾則名言,相信你也有類似的感受。請你選擇讀過的一本好書(或一本雜誌、一張報紙、一篇文章),談談你的心得體會和受到的教益。

提示:這是多則材料寫作,首先要領會四句名言的用意,然後找到它們共同的主題,即讀書有益。作文時,因為“要求”中說明四句名言只是“提示”,不是必須使用的材料,所以,可選用一兩句名言而不必全部包容。

4.南北朝人甄彬,少時家貧。一次,他拿了一些苧麻到當鋪作抵押借錢。不久還了錢贖回苧麻。回家後,他發現苧麻中夾進了5兩黃金,就用手帕包好,趕緊送回當鋪。原來,這是當鋪主人藏在其中而後又忘了。主人很感激,取一半感謝他,甄彬堅決不受,遂傳為美談。

唐人崔樞,應進士試時與一商人同住。商人患病,崔照料甚周。後商人死,臨死時一定要贈崔樞價值連城的寶珠一顆。崔不願收又無奈,就悄悄將這顆寶珠放到棺中,給商人做了陪葬。不久,商人之妻尋夫而來,見夫死珠失,乃告發崔樞。官府拿他審問,他如實回答。官府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人,開棺查驗,寶珠果在其中,也傳為美談。

提示:這兩則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物身上,但兩者之間有相同點:不取不義之財。這是我國傳統倫理中可貴的信條,也是君子節操所在。

5.1978年,四川省白內障專科醫院自主研製成功“中國眼球”,這是一項震驚世界的眼科技術,但由於發明者和有關部門缺乏知識產權意識,一直沒有申請專利,知識產權沒有得到保護。發明者在報刊上發表論文詳盡描述“人工眼球”的特徵、化學結構和分子式。1986年,美國STAAR公司的同類產品問世,化學結構和分子式與我們的相同,之後的十幾年,公司靠它贏得數十億元的利潤,現在該產品返銷我國,每片售價2 000多元。同樣,我國的制豆腐技術、宣紙生產技術、英雄牌鋼筆筆尖製造技術都被日本人利用,為他們創造了驚人的利潤。

根據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提示:在市場經濟中,不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那就是為他人作嫁衣。融入世界經濟潮流關鍵在於把我們的思維首先融入其中,可以從轉變觀念的角度講,也可以從既要保護別人也要保護自己的角度講,一切按規則辦事。

6.譚盾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可是他剛到美國時,卻必須到街頭拉小提琴賣藝賺錢。很幸運地,譚盾和一位認識的黑人琴手一起爭到一個最能賺錢的好地盤——商業銀行的門口。過了一段日子,譚盾賺到不少賣藝錢之後,就和黑人琴手道別……

十年後,譚盾有一次路過那家商業銀行,發現昔日老友——黑人琴手仍然在那“最賺錢的地盤”拉琴。當黑人琴手看見譚盾突然出現時,很高興地說道:“兄弟啊,你現在在哪裡拉琴啊?”譚盾說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名字,但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家音樂廳的門前也是個好地盤,也很好賺錢嗎?”他哪裡知道,十年後的譚盾已經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音樂家。

我們會不會也和黑人琴手一樣,一直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不放,甚至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潛力、我們的前程,會不會因死守著“最賺錢的地盤”而白白地斷送掉?

結合你自身的經歷,談談你的看法或由此引出的感觸。文體不限,題目自擬,字數不少於800字。

提示:人必須懂得及時抽身,離開那看似賺錢卻不再進步的地方;人必須鼓起勇氣,不斷學習,再去攀登生命的最高峰,不斷追求更新、更高的目標,超越自我。

7.歷史上,伯夷守節,隱身采薇,餓死首陽;屈原懷沙,行吟澤畔,投身汨羅;更有“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的佳話流傳。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當代作家賈平凹對王維《山居秋暝》詩中“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境界甚為推崇,他說:“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更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裡不能沒有月輝。”

要保有精神的明月清泉,須要守護心靈的空間。在實用主義盛行,價值觀多元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8.法國科學家法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盲目地跟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干個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並在距花盆周圍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喜歡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不停地堅持團團轉,一連走了七天七夜,終因飢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實驗筆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在這麼多毛毛蟲中,其實只要有一隻稍與眾不同,大膽嘗試,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運。

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無論是研究學問還是管理企業,有人總是跟著前人,亦步亦趨;有人大膽嘗試,開拓進取。思維方式不同,結果也就不同。請自定立意,自選體裁,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9.唐詩曰:“一葉落知天下秋。”宋詩云:“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一葉飄落而知秋,一枝勃發而見春。尋常細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於有限中。

請以“一枝一葉一世界”為話題,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10.澳大利亞考駕駛執照,有關交通法規的書上,第一條就是交通部長給初學駕駛的人的忠告:“學習交通規則的本質是懂得和別人分享道路。”

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對“分享”進行過思考呢?有沒有關於“分享”的經歷、感受?請把你的思考與感受寫下來,題目自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