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年時間找真紅糖紀實(79):說說巧家小碗紅糖的起源

乾隆 甘蔗 種植業 颱風 老劉說手工紅糖 老劉說手工紅糖 2017-08-30

今天來說說巧家小碗紅糖的起源。

一、被暴雨延誤的巧家之行

原計劃從竹園回來,下一站跑另外一個知名的雲南紅糖產地——昭通巧家。但七八月份是雲南的雨季,而且今年的雨特別多、特別大。

雲南大多山地,長時間的大雨容易形成洪水與泥石流,比較危險。今年7月13日、8月2日巧家兩次暴雨,造成洪水與泥石流。其中8月2日的那次暴雨,造成4人遇難、多人受災。

不幸遇難的4人是暴雨造成的山體滑坡,導致住房被泥石覆蓋造成的。

暴雨也造成巧家縣城到各鄉鎮的道路多處水毀,無法通行。這些水毀的道路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修復。

一般來講,到8月底雨季就差不多了,就在我們準備在8月底出發去昭通巧家瞭解紅糖時,天鴿颱風來襲,我們所在的昆明一陣暴雨過後,多處道路被淹,還是等颱風過後再出發吧。

因此我們的巧家紅糖之旅一直延誤到現在。

8月15日以後,因為跑產地的進程受阻,我們的自媒體《老劉說手工紅糖》一直沒有更新,不少朋友不停問,什麼時候更新啊,不會不更新了吧?

在跑巧家之前,我們瞭解一下巧家小碗紅糖的起源。

二、巧家小碗紅糖源於竹園紅糖

首先聲明,本文說的巧家小碗紅糖的起源,資料來源於網絡。主要參考了全網有關巧家小碗紅糖歷史的文章。比較靠譜的方法應該是考證巧家縣誌有關小碗紅糖的記載,同時訪談巧家小碗紅糖的相關職能部門的專業人士和從業人員,但因為現在還未能完成巧家之行,只能從網上收集資料。如有謬誤,請了解巧家小碗紅糖歷史的朋友指正。

據《巧家縣誌》記載,1736~1795年,甘蔗種植技術及紅糖製作技術進入巧家。縣誌就是一個縣的歷史,可信度很高。

那巧家的甘蔗種植及紅糖製作技術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個問題《巧家縣誌》裡也有記載,是巧家蒙姑岳氏運銅到彌勒竹園後,從竹園引進的甘蔗甘蔗種植和紅糖製作技術。

從《巧家縣誌》的記載的巧家小碗紅糖起源來看,巧家小碗紅糖源於彌勒竹園紅糖。

花一年時間找真紅糖紀實(79):說說巧家小碗紅糖的起源

圖說:巧家小碗紅糖,圖片來自網絡。

三、巧家小碗紅糖的起源

小編查了一下1736~1795對應的年代巧合的是,這60年正好是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1736年正好是乾隆元年。非常巧合的是1795年正好是乾隆60年。也就是說,巧家小碗紅糖從竹園引進的甘蔗種植及紅糖製作技術經歷了整個乾隆朝。

也許有人會問,引進一個種植和紅糖製作術需要60年時間嗎?當然需要,那可是在清朝中期,自然的農耕時代,交通、信息都是非常封閉的時代。

乾隆初年,是康雍乾盛世最為鼎盛的時期,也是整個有清一代最為繁榮的時期。這是巧家小碗紅糖的起步的歷史背景。

巧家今天是雲南省昭通市下轄的一個縣,在甘蔗種植和紅糖製作技術進入巧家的乾隆時期,巧家屬於東川府會澤縣,當時叫巧家汛。

東川銅礦的採冶從西漢開始,到清光緒年間達到高潮,年產粗銅8000噸,雲南所用制錢(銅錫合金)就是用東川的銅和箇舊的錫鑄造的。

竹園位於東川和箇舊之間,是東川到箇舊的必經之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專門講過戶部雲貴司吏孫嘉誠向雍正皇帝建議將制錢中的銅六鉛四改為銅四鉛六,降低制錢中銅的比例。當時估計戶部用的是銅鉛製錢,而云南用的是銅錫制錢,應該是銅四錫六。

這樣就需要將東川的銅運往箇舊(沒有考證,只是猜測)鑄錢,《巧家縣誌》裡記載,巧家蒙姑的岳氏運銅至竹園,回程時將竹園的甘蔗種植和製糖技術引進至巧家。

我們推測,乾隆元年,正值盛世,國泰民安。竹園紅糖聲名遠揚,一派紅紅火火的景象。也許開始岳氏只是捎帶一點作為伴手禮,買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反響不錯,於是下決心引進到家鄉來,當作一門生意來經營。

因此,可以推測,竹園甘蔗來巧家的第一站就是岳氏的家鄉蒙姑。

我們可以腦補竹園甘蔗及製糖技術來到巧家蒙姑的畫面:先找到甘蔗種植的行家,邀請他去巧家蒙姑去種甘蔗,同時要找到竹園當地技術過硬的熬糖師傅。

找好這兩位師傅後,要找甘蔗的種源,然後等到甘蔗成熟後,將作為種子甘蔗運往巧家蒙姑。當然還有種植和製糖師傅一起和甘蔗種子一起到達蒙姑。

這期間的艱辛,我們今天的人無法想象。

據《巧家縣誌》記載,巧家小碗紅糖從竹園引進甘蔗和製糖技術,經歷了60年。當年的巧家蒙姑岳氏把甘蔗種植和製糖技術引進到巧家,應該經歷了兩代人。

在乾隆年間,能夠長途運銅的人,應該是青壯年,當年的岳氏應該是小嶽,這個過程中,小嶽變成了老嶽。小小嶽變成了小嶽,接了老嶽的班。

可以說,今天巧家小碗紅糖,源於竹園,始於巧家蒙姑的岳氏父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