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紳交稅納糧,乾隆皇帝上臺,為何廢除了雍正皇帝的遺政?


鄉紳交稅納糧,乾隆皇帝上臺,為何廢除了雍正皇帝的遺政?


公元1735年,58歲的雍正皇帝去世。隨後,25歲的寶親王弘曆繼位,年號為乾隆。乾隆皇帝在上臺的第二年便廢除了雍正皇帝遺留下來的很多政策,其中鬧得最凶的就是鄉紳交稅納糧政策。為了安撫各地的鄉紳們,乾隆皇帝處罰了專門負責此事的河南巡撫田文鏡。田文鏡是雍正皇帝的寵臣,為何會遭到新皇帝的處罰,新皇帝又為何要廢除鄉紳交稅納糧的政策呢?


鄉紳交稅納糧,乾隆皇帝上臺,為何廢除了雍正皇帝的遺政?


一、清朝的耕地數量逐年下降,財政出現了赤字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有功名在身的家庭,家中的耕地都不需要繳納賦稅。最低級的秀才能夠免除自己的賦稅,舉人則能夠免除全家的賦稅。這種政策可以世襲,換句話說,如果一家的祖輩曾經中過功名,那這一家世世代代都可以不繳納賦稅。朝廷分發到各府各縣的徭役和公差,鄉紳家庭也可以不參加。對於普通的農民來說,為了躲避朝廷的賦稅,通常把自己的耕地投在各大鄉紳的名下,自己甘心做一個佃戶,這樣的行為被稱為“投獻。”這樣的情況並非僅僅出現在清朝,早在明朝統治時期,這些問題已經非常尖銳。明朝文獻中記載:“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田已減強半,而湖廣、河南、廣東失額尤多。非撥給與王府,則欺隱於猾民。”明朝後期的財政危機,土地兼併嚴重式重要原因之一。對於這樣的情況,萬曆朝首輔張居正曾經進行改革,但治標不治本。“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的情況,最終越來越嚴重。


鄉紳交稅納糧,乾隆皇帝上臺,為何廢除了雍正皇帝的遺政?


清朝入關的初期,曾經重新丈量了各地的耕地數量,明朝的弊政似乎一掃而空。但實際上換湯不換藥,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清朝也出現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兼併耕地的鄉紳豪強們可以不交稅納糧。康熙皇帝在位的中後期,康熙皇帝針對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曾經與重臣們商議:“田畝多歸縉紳豪富之家,小民所有幾何?”其實,康熙後期的土地兼併已經到了非常驚人的程度。《金山縣誌》中記載:“務農之家十居八九,無田而傭於人者十之五六。”《請定經制札子》中又記載:“約計州縣田畝,百姓所自有者,不過十之二三,餘皆紳衿富賈之產”。針對這樣的情況,康熙皇帝不是不知道。但是治理土地兼併問題會牽扯到方方面面的關係,康熙皇帝擔心牽連過大,因為在自己在位時期始終沒有治理。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親王胤禛繼承了皇位,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雍正皇帝。


鄉紳交稅納糧,乾隆皇帝上臺,為何廢除了雍正皇帝的遺政?


二、雍正皇帝的政策,最終被乾隆皇帝廢除

從康熙在位的中後期開始,由於土地兼併嚴重,每年的賦稅徵收總量已經逐年下降。雍正皇帝上臺之初,西北青海地區爆發了羅卜藏丹津叛亂,中部地區又連續出現乾旱、水澇,依靠國庫中的儲備金已經無法支撐。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雍正皇帝計劃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換而言之,鄉紳們也需要繳納賦稅。雍正皇帝也知道會遭遇很大的阻力,因此僅僅在河南省進行了實行。河南是糧食大省,為了推行新政,雍正皇帝專門從陝西到來了田文鏡。田文鏡是雍正皇帝的寵臣,也是著名的酷吏。田文鏡抵達河南以後,立刻開始全力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遭到了河南各地鄉紳們的合力反對。但田文鏡的背後有雍正皇帝撐腰,雍正皇帝給了田文鏡特殊保障:“該督撫即曉諭糧戶除去儒戶、宦戶名目,如再有抗頑,即行重處。”在田文鏡的高壓之下,新政得以推行,但推行過程仍舊存在阻力。


鄉紳交稅納糧,乾隆皇帝上臺,為何廢除了雍正皇帝的遺政?


各級官員和鄉紳不再與田文鏡正面對抗,而是採用逐級拖延的模式,搞得田文鏡焦頭爛額。雍正皇帝發現了新政的阻力問題,因此並沒有在其他省份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上臺。由於靠山已經不復存在,各地彈劾田文鏡的奏摺多如雪片。甚至作為朝廷大管家的戶部尚書史貽也在奏摺中,直接彈劾田文鏡:“河南開墾,捐輸累民,甚宜速罷。地方官畏其權勢,冀得歡心。”年輕的乾隆皇帝深深感覺到雍正遺政所面臨的阻力,更體會到了田文鏡所面臨的層層困境。為了安撫各級官員和各地鄉紳,乾隆皇帝直接斥責田文鏡:“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並且在乾隆二年,廢除了河南省“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乾隆皇帝命令:“一切雜色徭役,則紳衿例應優免。”就這樣,鄉紳們的待遇有回到了康熙時代的末期,雍正皇帝的努力付之東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