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創作特徵

鋼琴 音樂 歌劇 聲樂 羅密歐與朱麗葉 鋼琴音悅匯 2019-04-25
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創作特徵

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創作特徵探析

導讀:普羅科菲耶夫的一生創作了眾多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基本展現了他追求音樂表現手段的創新。本文用鋼琴奏鳴曲作為研究對象,從旋律、和聲、鋼琴演奏風格三方面作分析,讓人們清楚地瞭解普羅科菲耶夫音樂創作中煥發出的新的生命力。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是20世紀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他創作了8部歌劇、7部舞劇、7首交響樂、10首器樂協奏曲、30餘首交響組曲和聲樂――交響作品。他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和《寶石花》名揚天下。

他的音樂語言特點諷刺和怪誕,曾經被視為“頹廢音樂的代表”。鋼琴奏鳴曲是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比較突出的一種體裁。當今,他的鋼琴奏鳴曲愈發受到演奏者和研究者的喜愛,對鋼琴奏鳴曲的研究能讓我們瞭解普羅科菲耶夫和他在音樂上的創新。

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創作特徵

旋律

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具有很強個人色彩,旋律是其重要因素。無論是他的諧謔式的急轉直下、放蕩不恭的曲調,還是他在戰火紛飛、滿懷激情的時刻寫下的精彩萬分的旋律,正如他本人所強調的,他的旋律之所以常常不被看作旋律,正是因為賦予以前被認為是非旋律橫向展開的音的結合。他所理解的旋律性音調的實質在於:起音程連貫性作用的不僅是二度,實際上任何音的關聯,一直到大的跳進都有這樣的作用。

在普羅科菲耶夫旋律創作基本風格的早期,他經常採用較短的模進音組構成旋律。他的具體手法是:在自然調式的基礎上,由兩三個音構成簡單的動機,然後用這個動機形成一系列的模進,組織成階梯式的旋律線條。基本主題是不定型的,由一些不同的環節組合而成,這是普羅科菲耶夫20年代典型的旋律寫作手法。這種手法反映出他青年時代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

在第一鋼琴奏鳴曲主題中,他把器樂旋律從聲樂化旋律中完全獨立出來,不再根據聲樂的特徵去構思,而是運用連續跨八度的大跳與參差不齊的轉折造成粗獷、直率、活躍的性格。到了晚期奏鳴曲,普羅科菲耶夫對旋律的創作似乎從年輕人的衝動和激情轉變為老者對現實的深刻感悟。旋律手法得到了發展,在原有自然調式創作的基礎上用調性頻繁的轉換造成旋律的十二音性。

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創作特徵

和聲

上個世紀初,音樂思維發展呈現多元化趨勢。一部分人開始否定傳統和聲;另一部分人把功能和聲向極端方向發展。和聲思維的發展使我們已經找不到德彪西或晚期的斯克里亞賓的作品中的令人心曠神怡的光影之美和優雅和聲的獨有特色。新派演奏家們奏出的和聲往往是用生硬音的結合代替了均衡的協和音,推翻了功能和聲是幾個音一致融合有規律進行的觀念,不協和音被解除禁忌,大膽地表現出來。作曲家們對選擇的和聲材料有了無限度的自由。普羅科菲耶夫反對陳規舊套,把古典和創新有機的結合,革新和聲語彙。

和絃

普羅科菲耶夫的風格的特點是:強調主調性,強調中心和絃的主導地位,排斥一切想損害它的企圖而樹立它。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中常見的和絃類型有:普通的三和絃、複雜的三度結構和絃、非三度結構和絃和複雜的非三度結構和絃。這些新和聲色彩的材料和最傳統的各種終止手法結合起來,複雜與簡練、不穩定與穩定形成了普氏獨有的風格。普羅科菲耶夫打破了不協和和絃必須要解決的協和和絃的規律,反對浪漫派保持和聲和諧和印象派的煙霧朦朧的和聲色彩。不受束縛的運用不協和和絃,他的作品有時予以解決,有時不解決。

普羅科菲耶夫也經常使用背景化和色彩化和絃,提到色彩化和絃,首先想到的則是印象派的音樂――大量的藉助和絃的功能和色彩製造出了印象的光影之聲。在浪漫主義,旋律和和聲是融合在一體的,很難分辨出它們的獨立意義。普羅科菲耶夫背景色彩和聲和旋律線條並無關係,而是把和絃的進行按規律的原則,證明音和音層的任何結合、甚至有時是最奇特的結合都是有效的。在這一點上,第二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是典型的代表。

第三樂章的旋律使人聯想到俄羅斯保姆的小聲哼唱,由弱拍起,自然的句子段落,建築在均勻的輕輕搖晃的搖籃曲節奏基礎上的調式交替。左手的次中聲部是伴奏的和聲支柱,固定音型貫穿始終,造成規律的運動感。右手中聲部的模進陳述同樣具有獨立的以兩小節為單位的固定音型結構。主題突出於厚重的和聲基礎之上,委婉動聽,獨立存在。有意思的是,色彩化背景和絃源於印象派,這裡普羅科菲耶夫採用了平行三全音的粗獷色彩,這是明確區別於以往淡雅柔和的色彩風格的。

“錯音”風格

隨著歐洲調性體系的發展,和絃功能有了更多的表現意義。和聲功能的不確定性使和聲語法被打破。普羅科菲耶夫正是利用了和聲的多義性特徵造成突然轉調,形成了代表普氏創作的重要風格“錯音風格”。這種手法豐富了和聲表現力,新穎的和聲音響效果在後期的鋼琴奏鳴曲創作中經常出現。

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創作特徵

旋律敲打風格的音色

出於對浪漫主義美學思想的反叛,並把這種情感運用到鋼琴創作中,普羅科菲耶夫把視鋼琴為打擊樂,利用鋼琴透亮的聲音,運用敲打性的觸鍵方法,使作品中的鋼琴音效稍偏尖利、刺激、尖亮。三首戰爭奏鳴曲以力量和膽略以及獨有的風格表現了作曲家放蕩不羈的個性,敲打性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他想利用敲打達到一種音效,或當今社會工廠裡機械引擎傳動的聲音,或是運用模進音級和同音重複的手法展現出“罪惡”的感受。在第六、第七鋼琴奏鳴曲中,我們更能從敲打中體會戰爭殘酷的場景,人們被死亡的氛圍壓得扭曲的心靈、猙獰的臉龐。

《第六奏鳴曲》Op.82,A調,作於1939~1941年冬。第一樂章主要是展現入侵者的殘暴和蘇聯人對入侵者的深深的仇恨。副部主題雙手交錯,左手用八度奏出單旋律完全沒有和聲色彩。在弱的力度要求下,顯得茫然而無力。這種憂鬱的情感和主部粗狂的節奏,繁雜的和聲形成強烈的對比。之後,漸強的敲打展示出人們的信心、力量和勇氣。對音色的追求使鋼琴觸鍵方式發生變化。普羅科菲耶夫的“敲打性”不能僅從表面理解成為敲擊鋼琴,無音色變化的演奏,它是要讓音色有金屬般的鏗鏘、尖銳的特點,又不能粗糙難聽。要求每個手指都要筆直的堅挺,手腕支撐好,肘部大臂協調垂直觸鍵;發力時間短促,並儘可能快地離開鍵盤;即使需要比較歌唱的音色,也要挺拔、鏗鏘。

託卡塔式的節奏、獨具特色的曲式變化等都表現出保留與革新相結合,賦予習慣的東西以新意,構成了普羅科菲耶夫創作的本質。在今天,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仍然伴隨著相互矛盾的意見和評價。他的作品還不能和那些為人喜愛的、完全被人們承認的名作一道安然地放在架子上。有許多作品要不斷地反覆演奏、分析、欣賞,站在我們現代生活的立場上重新加以評價。到那時才能更準確地肯定:哪些作品由於暫時的時髦將會成為歷史的財富,哪些作品有權納入不朽的俄羅斯經典音樂的寶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