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上一篇文章說,潮汕、粵西、雷州半島、海南以及廣西沿海,有很多姓氏族譜寫著祖先來自福建莆田。如果把這些姓氏的後人總數加起來,可能有兩三千萬人,包括我自己家的族譜也寫著祖先來自福建莆田,在化州當官定居後,再遷到遂溪的。

如此多人的祖先都說是來自福建莆田,別說是外人,就是我們自己,心裡也不踏實:福建中部的一個地級市,面積僅4200平方公里,人口290萬左右。僅僅是廣東湛江市,面積就達116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800萬,更別說我們周邊的兄弟的城市,個個都是重量級的。

你以為福建莆田是“騙子之鄉”?其實古代莆田在全國地位很高

美麗的莆田市區

但結論是:我們這些重量級城市的大部分人的祖先,都來自一個小小輕量級城市?加上現在莆田系在網上的名氣不太好,有的網友甚至質疑:莆田人擅長造假,是不是連族譜也造假了?

作為莆田人的分支後裔,對祖先質疑實屬不該,但,凡事應該有一個理由。之前我有一個猜想,因為媽祖的祖籍是莆田湄洲島,所以為了尋求媽祖的護佑,有些姓氏的祖先是否將祖籍改為莆田的可能?就像我們湛江人的名字中有個“妃”字(媽祖又稱天妃)、“康”字(康王)、“觀”字(觀音)、“土”字(土地公)一樣。

但這個猜想遭到了一些網友的反對,他們認為族譜不可能亂寫,廣東很多地方的祠堂都寫著“莆田世澤”,要從歷史上去考證,而不是強行把“敬畏媽祖”當成族譜造假的理由。要相信我們的祖先,即便是先祖修正了籍貫所在地,也定是有一個正能量的理由……

先不說是否有修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祖先是以莆田人為榮的,為什麼?原因不能在當代找,而是要穿越時空,到古代看一下莆田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神聖之地。

莆田為啥叫這個名字?據說歷史上莆田地處淺海和沼澤地帶,蒲草滋生,先民剷除蒲草、排洩海水造田,花了很多功夫,所以叫做“莆田”。其實蒲草湛江也有很多,農村還有很多蒲草手工藝品,不知這技術是不是莆田傳來的。

你以為福建莆田是“騙子之鄉”?其實古代莆田在全國地位很高

湛江農村的蒲草工藝

莆田也叫莆仙(莆田+仙遊)、莆陽。莆陽是因為莆仙平原位於山的南面(陽面)而得名。又因盛產荔枝,莆田被稱為荔城。但莆田最有歷史意義的一個稱呼應該是“興化”,我們所熟知的民族英雄陳文龍祖籍就明確寫著“興化”。這個名字源於北宋開國時期搞了個興化軍,轄莆田、仙遊、興化三縣而得名。南宋末年因興化軍失而復得,又叫“興安州”。

莆田話,又稱莆仙話、興化話,屬閩語系,其流行區域除莆田市全境及周邊外, 還分佈在廣東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大埔縣、豐順縣、海南省、湛江、雷州半島、茂名及廣西沿海等地。也就是說,湛江及周邊地區講的“黎話”,就是源自莆田話(也受泉州話影響)。至於為什麼有差異,肯定也是經過了時空的演變,但多少能聽懂一些。

你以為福建莆田是“騙子之鄉”?其實古代莆田在全國地位很高

這個字,雷州話讀“pa”

從莆田的民俗來看,元宵節的活動是很隆重的。每年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鬧元宵,節目豐富多彩,盛況賽過春節。莆仙各地到處建有宮、廟、社、壇,每個里社均按古時劃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為熱鬧,較大社廟會集中舉行的大型元宵繞境(遊神)活動。同樣,湛江很多農村的年例都在元宵節附近,繞境遊神活動也是很隆重的。

莆田歷史悠久,文物眾多。莆田市尚且保存的數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築是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宋代建築以古譙樓、三清殿、媽祖廟以及眾多宋塔、宋橋、宋陂為代表。截至2017年2月,莆田市共有國家級、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2處。其中,國家級11處,省級48處,市級133處。這樣多的古建築和文物,完全可以證明當初的古代莆田有多麼繁華,多麼興旺!

你以為福建莆田是“騙子之鄉”?其實古代莆田在全國地位很高

莆田元宵的“過火海”

莆田在南宋末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可以說是政治和軍事的中心。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宋恭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他就是宋端宗,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故莆田市又有“興安”之稱。莆田作為南宋最重要的軍事防線,關乎著皇室的存亡,軍民愛國熱情很高,誓與國家共生死。

所以,福建莆田人在當時代表的是南宋漢王朝的正統血脈。即便是走到天涯海角,在族譜上寫上“莆田”二字,代表著祖先對宋皇室的忠心。可別小看這忠心二字,在封建王朝的儒家思想中,“天地君親師”,“一臣不事二主”,這些忠君思想,是很受全社會尊重的,也代表著祖先們忠臣的高貴身份。

你以為福建莆田是“騙子之鄉”?其實古代莆田在全國地位很高

莆田的古譙樓好似天安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之前我沒有講過,那就是莆田地區在宋朝的地位,那可是絕對的“一線城市”!就跟現在一樣,比如你雖然祖籍在湛江,但你出生在廣州深圳,你就寧肯說你是大城市的人。不過,當時評價一個城市好壞的標準跟現在有很大區別。

現在評價城市主要看經濟發展,看誰錢多。在當今社會中,商人可以說是財富的代名詞,在社會上有著極大的話語權,引導著社會的潮流,甚至是價值觀。但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把人民分為四等,分別為“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一直是處於最末端的。在古代士大夫眼裡,商人就是投機者,並不能給社會帶來實際價值。

在中國古代,一直流行著一句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是為了什麼?“學而優則仕”,古時認為讀書做官,才是年輕人最有前途的事業。還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意思是讀書當官有權力之後,財富和美女自然可以得到。所以,哪個地區讀書當官的人最多,哪個地區才是當時的“一線城市”,才是聲譽最高的地區!

按這個標準,福建莆田的確是全國的頂尖地區!從隋朝至清朝末年的整個科舉時代,全國各地進士達千名以上的進士縣,只有18個,其中福建省佔4個,莆田就雄踞福建省進士縣的榜首!

莆田地區歷代進士達1700多人,唐朝前期從莆田縣分出而成立的仙遊縣誕生了701位進士(以上數據不包括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產生的人才)。另外,宋代所取進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個是莆仙人。不僅如此,單在宋代,莆仙人中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賦魁、別試第一名的人數,也位居福建之首。

你以為福建莆田是“騙子之鄉”?其實古代莆田在全國地位很高

莆田盛產狀元進士

莆田這個地方盛產狀元進士,還出了幾個科舉之最。一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同年文武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二是南宋狀元陳文龍做到了歷史上狀元的最高官“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三是四個人在同一科內同時中進士。這件事發生在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科省試。

這次考試全國總共進士總數293人,興化舉子16人榜上有名。其中,黃公度為進士第一,陳俊卿為第二,73歲的林鄧為年紀最大的進士,18歲的龔茂良為年紀最小的進士。地處偏僻地帶的福建興化軍(今莆田市)竟然魁、亞聯登,四異同科,轟動京城。

其中,黃公度和陳俊卿(陳文龍的叔祖)入選前二名。這裡有個有趣的故事。發榜後,宋高宗親臨祝賀,就問狀元和榜眼:“卿土何奇(你的家鄉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黃公度答道:“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陳俊卿想乘此機會勝過黃公度,就說:“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高宗聽罷連連點頭稱讚,說道:“公度不如俊卿,陳俊卿應是狀元。”陳俊卿此聯流傳千古。為什麼呢?因為他這十個字正好反映出莆田人勤學上進、清廉節儉的風氣,正是皇帝想要的人才!

你以為福建莆田是“騙子之鄉”?其實古代莆田在全國地位很高

莆田人好學上進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有些明白了:古代福建莆田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很高,出自莆田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因為莆田,不僅是海神媽祖的故鄉,更是封建社會最受尊敬的“文獻名邦”、“海濱鄒魯”,出了很多學霸。這些學霸,也就是未來國家權力的主人!

我們的祖先在族譜上,在宗祠的對聯上,反覆強調源自福建莆田,一是讓大家不要忘了本,要牢記大家曾是南宋的正宗漢室遺民,二是希望後人們繼承莆田人讀書上進的精神,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祖先真是一片苦心啊!

關於祖先來自福建莆田的文章,寫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由於篇幅有限,本文沒提到的一些歷史,大家可到之前的文章查找。如果你還有什麼想補充的,歡迎到文章下方評論區留言。對民俗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縱橫哥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