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嗎?珠三角第一大湖、佛山海拔最低點,竟都在三水雲東海!

踏羊腸小道,穿深山密林,探祕雲東海湖,人們仿若置身於“曲徑通幽”的詩境中。這是自然的饋贈,還是人類的塑造? 源自秦漢時期的古云東海湖煙波浩渺,是三水36個塱渦中最低的一個,最低處為負1.07米,成為佛山海拔最低點。雲東海湖從萬畝“滄海”,歷經圍湖造田、退田還湖工程、國家溼地公園建設,改變了鄉村模樣、村民生活,實現了“滄海變桑田”到“桑田變滄海”的輪迴。如今環湖騎行,舉目遠眺,多少仍可窺見千年前壯闊面貌。

你造嗎?珠三角第一大湖、佛山海拔最低點,竟都在三水雲東海!

雲東海湖航拍圖。/雲東海街道供圖

古云東海

珠江三角洲最大湖泊

獨坐一葉扁舟,行至古云東海水面上,水光灩瀲,鳥兒掠過水麵,不經意間回頭,萬頃湖泊隱約可見一點山,山無雜音、樹無雜色、水無雜質,這裡空曠且幽深。

“從湖到稻田魚塘,再回歸湖,這是自然的贈予,也是人對生態的嚮往。”居住在雲東海湖旁,七八十歲的老村民對雲東海湖變遷的記憶仍是清晰的。雲東海街道沙頭村村民樑伯回憶,圍湖造田前,到西南“趁墟”,都要乘船過湖。後來家家戶戶分得2畝、3畝田地,一片片稻田魚塘甚為壯觀。

在《三水縣誌》裡,一段文字記載了當時面貌:縣境古屬水域地帶,蘆苞湧以南,蘆西路以東,範湖、樂平、南邊直至西南鎮北面,在秦漢時期是一片廣闊的水域,稱“古云東海”。

據不少學者考究,古云東海曾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湖泊,到清末民國初年,大塱渦溼地面積達3萬畝。珠江三角洲是西江、北江、東江沖積而成的平原。三水亦然,經過不斷沖積,三水大部分地區成為平原,而低處形成大小不等的低窪渦地36處,主要有大塱渦、橫山渦、張邊渦、大塱山渦和木棉渦,其中大塱渦地處北江下游西南湧左岸的斷陷盆地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為低窪分散的積水窪地,是古云東海的中心,最低處為負1.07米,成為佛山海拔最低點,大塱渦就是如今的雲東海湖。

古籍記載,在隋朝至北宋期間,大塱渦與西南潭(西南湧前身)溝通連成煙波浩渺的湖泊。自明代開始,大湖邊的人們開始築堤、排水、造田,將渦內淤地改良為田,部分地區逐漸成為水稻產區。

你造嗎?珠三角第一大湖、佛山海拔最低點,竟都在三水雲東海!

2006年10月拍攝的雲東海北湖。/盧冠東攝

退田還湖

雲東海湖實現輪迴

人們渴望擁有的是一片可以掌控和經營的水面,只有這樣才可以改變平原人的命運。首選就是湖泊了。湖可以是一種財富,從古至今,圍繞湖泊水面的攻奪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60多年前,新一輪的造田運動開始。在“以糧為綱”思想的指導下,三水開始對大塱渦內低窪地進行整治,渦內水面逐漸減少,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有魚塘、水稻田。”雲東海上九村村民譚伯說,漁民上岸耕種,大家種“大谷”(紅米),禾苗有一米高,當時田地特別肥沃,收成可達700斤/畝。後來,農民將部分低窪地改造為魚塘,形成了魚塘、耕地交錯分佈的格局。

火熱的圍湖造田運動曾帶來“田塘棋盤”的鄉村景緻,改變了當地村民的生活。圍墾有利有弊,對於低窪易澇地區的人民而言,這是生存的必由之路,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巨大的。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三水人開始在雲東海進行植樹造林、恢復生態。1998年,三水提出“退田還湖”設想,浩大的退田還湖工程歷時10年得以實現。

2008年,大塱渦一帶低窪地被規劃為雲東海北湖。隨著北江潺潺的清流通過水道注入雲東海北湖,秦漢時期的浩渺煙波再現眼前。“滄海變桑田”到“桑田變滄海”,雲東海湖實現了一個輪迴。

萬畝湖面水波盪漾,數千米長堤景色宜人。臨湖而居的居民騎行、徒步、跑步在環湖特色綠道,鷺鳥在湖面掠過,蟲鳴鳥叫之聲入耳,享受愜意自然風光,喟嘆“北湖的巧奪天工”。

你造嗎?珠三角第一大湖、佛山海拔最低點,竟都在三水雲東海!

雲東海湖綠道綠樹成蔭。/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

向水要綠

用水點亮城市

2017年底,雲東海湖獲得試點建設國家溼地公園的資格。目前溼地公園內有維管植物176種;脊椎動物143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種。未來,該溼地公園還將成為瀕危鳥類黃胸鵐的保護基地。

從古至今,人類逐水而居是刻在基因中的本能。如今,城市高樓林立,人們臨水棲居的夢想更加強烈。在喧囂的城市中,迴歸自然、與自然共生的生活讓人心生嚮往。

縱觀國內外,許多城市倚湖而興、擁湖而美、因湖而名。環繞雲東海北湖,一座400多公頃的國家溼地公園與砂崗公園、桂花島、月亮湖等公園連片形成綠色景觀群落。三水新城“向水要綠”,用水點亮城市,“城在山中、城在水中、城在綠中”的生態家園正逐步崛起。

你造嗎?珠三角第一大湖、佛山海拔最低點,竟都在三水雲東海!

雲東海湖長堤景色宜人。/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

房企、項目、人紛至沓來,或是衝著三水新城發展的潛力,或者衝著宜居生態環境,都與雲東海湖的規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邀朋呼友,憑湖賞景,不亦樂乎。因為湖的滋養,三水人變得溫和、友善,城市變得包容、篤定。

7000畝雲東海北湖,陽光灑在湖面,金色波光粼粼,在國家溼地公園創建和生態大保護的氛圍中,也許要不了多久,城市與自然交融共生共榮的畫卷又將重現,或自然景色更甚於曾經。

文/佛山日報記者盧鈺儀

編輯/佛山日報陳玲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