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前言

目前佛教界,「南傳佛教」的禪修方法,所依據的經論,佔大部份皆依據「清淨道論」所論及的禪修方法,一般認為屬於小乘禪法。

「漢傳佛教」的禪修方法,所依據的經論,大部份皆依據《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所論及的禪修方法,作為源頭所依據的經典,一般認為屬於大乘禪法。

而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止觀法門,乃是根據《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這部經典,擴展之後,才發展成為如今所看到的:「天台智顗大師的禪學體系」。

印度禪法經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傳入中國之後,在當時成為數息觀門主流禪法的一部經典,最初是由安世高在「洛陽」譯出,此後禪觀的風氣就漸而興起,盛宏傳於漢、魏、西晉等時期,影響中國佛教甚為盛大。

佛教的修行,貴在開顯般若智慧,然而般若智慧的開顯,必需是理事圓融、智德雙全,定力與見地相等持有(定慧等持)。《楞嚴經》雲:「理則頓悟,乘悟倂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此亦說明,即使是透過聽經、聞法之後,能夠立即瞭解佛法的道理,建立了正知見。然而在理上雖然明白了,但是定力的養成、修行境界的提升,並非立即可成,必需慢慢反覆的練習修行,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可知,佛法智慧的獲取,需靠實際踐行,然而修行更需要有好的修行方法,而《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這部經典,正是佛教中實修禪法初修者最佳的指導經典。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本經之內容、修行次第法,作一全面性的探索與討論,期能提供禪修行者,作為禪修時的參考資料。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共分上下二卷,上卷主要內容在敘述四法義、四事與六(事)門和十六特勝的意涵。安般念之四法義:(安、般、守、意)與六門:(數、隨、止、觀、還、淨)和十六特勝的禪修法,為本文之主要討論的主軸;下卷主要內容在開展三十七品法義。在文本內容中,四法義與六門是逐字拆開來解釋的。

本章節所要討論的內容有:1.四法義「安、般、守、意」之意涵、2.四事與六(事)門(數、隨、止、觀、還、淨)的意涵、3.十六特勝之內容。

(一)四法義「安、般、守、意」的定義

安那般那念,梵語anapana-smrti,巴利語anapana-sati。Anapana漢譯為「安般、安那般那」,或「入、出息」,Sati則譯為「念」(wakefulness of mind)。

安般是觀。守意是止。安那、般那:指覺觀息之入、出。持念:是止念一心於一處。

(二)六事「數、隨、止、觀、還、淨」的定義

六事的意義,《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將六事「數、隨、止、觀、還、淨」定義為:1.「數息」定義為「遮意」。「相隨」定義為「蘋意」。「止」定義為「定意」。「觀」定義為「離意」。「還」定義為「一意」。「淨」定義為「守意」。

(三)十六特勝的內容

十六特勝乃是禪修過程中,修行者在禪修中所產生的身心變化,而身心的變化大致上可分為十六個層次。十六特勝的內容,依據本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的說明,包括:1.即時自知喘息長。2.即自知喘息短。3.即自知喘息動身。4.即自知喘息微。5.即自知喘息快。6.即自知喘息不快。7.即自知喘息止。8.即自知喘息不止。9.即自知喘息歡心。10.即自知喘息不歡心。11.即自知內心念萬物已去不可復得喘息自知。12.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13.棄捐所思喘息自知。14.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放棄軀命。15.喘息自知。16.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等十六種次第。

(四)三十七品的內容

三十七品的內容包括:『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行』共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品的法義含蓋世間法、出世間法與世出世間法,其中『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為人乘與天乘的世間法。『七覺意、八行』為出世間法,『七覺意』乃是二乘法,可成就聲聞與緣覺。『八行』則是大乘的菩薩專修之不共法。如經雲:『是為八行。佛、辟支佛、阿羅漢所不行也。』於此指出,『八行』屬世出世間大乘菩薩的不共法。

三、《安般念》禪修「三要」的定義與內涵

(一) 「安般念」禪修「三要」的定義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圖1:安般念禪修三要觀念性架構

佛教任何宗派的修行,皆離不開三個要點,亦即所謂修行三要:『心要、法要、氣要』。因此佛教中任何一部禪修的經典,都是圍繞著這三點在探討。例如早期由印度傳到中國的禪修經典《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文本內涵即包括『心要、法要及氣要』。如圖1、(安般念禪修三要觀念性架構圖)所示:

因此禪修「三要」中的「心要」:指「心法、見地」。「氣要」指的是修行之「定力」。

(二)安般念禪修「心要」

所謂「心要」:亦即在於提升修行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一提升,見地就跟著提升,見地乃證道之首要條件,亦是上求佛道的路徑圖,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如是理。

因此心法﹝見地﹞的建立,乃是學佛的首要目標。「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習佛之初期,乃是﹝知易行難﹞此為世聰辯智之知,因此六祖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悟後起修才是真修行,此階段是﹝知難行易﹞為出世間智之般若智慧的知。

所以學佛貴在見地,見地不真,等同外道。悟了佛法理路之後,還更需要精進用功修證,印證佛典法理,還需續保任直上,讓功德更加圓滿。

1.「安般守意」四法義之意涵

心要(心法)是心理功課,主要在建立禪修的思想理路,提升見地。安般念之四法義(安、般、守、意)的禪觀。屬於心理課程。亦是禪修的心法(見地)。『安般守意』的四字禪修法,若逐字拆解其意,實為二法,亦即﹝心法與修法﹞。

原版經文對於【安、般、守、意】的定義,歸納整理如下表1說明,除了第12項是「修法」外,餘皆為「心法亦含修法」。

表1:「安般守意」四法義之意涵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2.四法義與六事之關係

四法義「安般守意」與六事(數、隨、止、觀、還、淨)之關係如圖2所示: 圖2:四法義與六事之關係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三)安般念禪修「法要」

「法要」:即是修行的方法、要領。法要的根源,在於心要「心法」。心要亦是所有修行法的指導方針。

六(事)門:(數、隨、止、觀、還、淨) ,是安般念禪修的法要,此六門法,主要在解說,修行者如何禪修安般唸的步驟、方法、以及要領。

1.六事法義

安般念禪修方法,以「止、觀」二法雙擼嘀^定力與見地的薰脩所成。根據《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內涵解析,安般唸的修法,主要以六事之次第法為主軸,配合三十七品的禪修,依修行次第層層提升,由凡夫初修數息、相隨、入住出定而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再轉修觀門得證四禪、四空定得證道果二乘、大乘。

因此整部經典的意涵,乃含蓋共世間禪法與三乘共法之出世間禪法。而關於六事的解說,經文共舉出十項要點:(1)止門、觀門「二法門」;(2)外與內、息與念二組「方向」;(3)對治;(4)譬喻;(5)意念;(6)狀態;(7)目標;(8)隨順;(9)三十七品;(10)六衰。如圖3所示 圖3:《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的內容大要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2.數息精進

禪修安般念時,數息法正確的話,能快速入、住輕安境界。從經文中知「數息」時,在一數一,在二數二,不過不慢,是為法行,正精進。若「過」則易引發悶氣,誘發喘相而傷身。若「慢」者,則得息不易。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

坐禪法,一不數二,二不數一。一數二者,謂數一息未竟,便言二,是為一數二,如是為過精進。二數一者,謂息已入二,甫言一,是為二數一,如是為不及精進。從三至四五,至六七,至八九,至十,各自有分部,當分別所屬。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便隨精進也。

3.數息兩惡

數息有兩惡。當打坐禪修練習數息法時,從一數到十,之後就要從頭再數起。數息之數字也不要短於十息數,若短於十息數,就成為惡相,即未數到十息,心即跑掉了,稱之為「失數」,是兩惡之一。此種現象表示心還不能淨定,亦即是未到『初禪』的禪定境界。若不失息數字,但數息數字達不到「十」之息境,亦屬兩惡之一。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

數息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問何等為莫過十數、莫減十數?報息已盡未數是為過,息未盡便數是為減。失數亦惡不及亦惡,是為兩惡。至二息亂為短息,至九息亂為長息,得十息為快息。

4.「息」如何數?

依據禪修經典教法,在修數息法時,入息或出息,其氣息需一氣到底,息間不能斷,因此數息要入、出息各計一息。故行者當注意吸氣吸滿待換氣之時的那一剎那間,稱為中間入息,才數一,呼吸開始或中間不得數;呼氣時當至氣呼至待換氣之時的那一剎那間,稱為中間出息,才數二,開始呼出或中間,不得數二也。如經文教法:三五七九屬外意。四六八十屬內意。此處「外意」之意謂:外氣由鼻孔進入體內稱為「入息」。「內意」之意謂:體內之氣由丹田經鼻孔而出稱為「出息」。所以數息時要觀照呼吸之息入與息出,並配合數字,由一數至十數,入息為單數,出息為雙數。依據禪修經典教法,數息要入、出息各計一息。

在數息法中意念被旁事拉走時,一警覺回來後,得從頭由「一」開始數起。《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

止在鼻頭。報用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皆從鼻出入。意習故處亦為易識。以是故著鼻頭也。惡意來者斷為禪。有時在鼻頭止。有時在心中止。在所著為止。邪來亂人意。直觀一事。諸惡來心不當動。心為不畏之哉也。止有四。一為數止。二為相隨止。三為鼻頭止。四為息心止。止者謂五樂六入當制止之也。

此處經文指出,當修數息觀時,意念『有時在鼻頭止。有時在心中止。』,這表示,數息時,隨著入、出息,有其次第性與不同所緣之處,此處的「心中止」是指「儲存真氣」的位置,亦即觀門,觀心止念。亦謂:入息時將心緣於腹部(丹田)處;出息時將心緣於鼻端處。如下圖4說明: 圖4:數息法與十六特勝第一階段。(身念處) 如圖4:《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數息為四意止,相隨為四意斷』。十六勝之前四個特勝(1.即時自知喘息長。2.即自知喘息短。3.即自知喘息動身。4.即自知喘息微。)屬於六門之「數息與隨息」階段,配合三十七道品之四意止(或稱:四念處)禪修,能快速達到專注一心而入禪定。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5.四事與十六特勝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所論述之安般念禪修法,無非是藉由四種(事)。『一為數息、二為相隨、三為止、四為觀』。安般守意行,除兩惡、十六勝。而六事亦即由四事所開展出來,此「六事」﹝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再加上「四諦」(苦、集、滅、道)合為十法而修之,再配合三十七道品禪修,成為出世間道。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所云:

安般守意有十黠。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四諦。是為十黠成。謂合三十七品經為行成也。

止觀禪修法,四事配合十六特勝第一階段的練習,由經文中指出,禪修時的姿勢採取,『趺踟而坐,正身端坐』姿勢。而且必需專注於呼吸的入息、出息、息初、息中、息末,及覺知息之長、短。四事配合十六特勝的禪修法,主要是將十六種禪修過程中的次第境界,分為四個階段配合四事禪觀法的練習,而達到世間禪、出世間禪的境地。

6.禪修十六特勝次第法

以四念處配合十六特勝的禪修次第,第一階段身念處,練習數息、覺知入出息的長短、及能夠覺知氣息噝猩眢w各部位,屬於身體外部的表面意識覺知。禪觀練習「安般念」的方法如圖5的說明:第一階段身念處數息觀呼吸法。 圖5:第一階段身念處數息觀呼吸法 第二階段受念處部份,屬於潛意識心理層面對於心裡,因禪修而產生輕安、喜、樂的覺受。 第三階段心念處部份,屬於深層意識的心理層面狀態,修行者經過禪修,念頭由原來的雜亂散漫心境,逐步攝縮專注,達到住心一處,穩定意識,入住三昧定境,得證心解脫。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第四階段法念處部份,身心狀態已經達到最深層的潛意識心理層面,第八意識裡面,包含有清淨、染汙、無記的心裡層面,此階段的禪修方法,以「觀門」禪修為主,清除第八意識裡面的染汙、無記,目的在於出世間禪法的證果。

7.六事配合三十七品之禪修

息門六法配合「三十七品」的禪修,為世間禪或出世間禪與世出世間禪的大乘菩薩不共法,如圖6的說明。習此六事目的在於近道,若離此六事,則便墮於世間法中。由此可知,此六事是習意近道,通往出世間之門徑,因人不能制意,故藉由此六事以對治之。 圖6:六事配合三十七品之禪修次第法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四)安般念禪修「氣要」

1.十六特勝次第法

「氣要」乃集合聞、思、修、證果的實踐力行。十六特勝的次第法,是屬於氣要(實修禪行境界)的生理課程,如圖7的說明。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圖7:禪法十六特勝修行次第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數息能除兩惡,獲得十六種殊勝境界。」兩惡即數息時「失數」及「不及十息」,是為惡。而十六種殊勝境界,是在修行過程中,身體與心理所產生的種種變化(境界)。

2.守意六事的練習

實修禪觀六事安般念可分為「內、外」二方向,亦即:『數、隨、止是為外。觀、還、淨是為內。』《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

守意六事,為有內外。數、隨、止是為外。觀、還、淨是為內。離是六事,便隨世間也。-----數息為遮意,相隨為斂意,止為定意,觀為離意,還為一意,淨為守意。

守意六事的禪觀「數息」法功用,分為六階段,首要在於止斷妄想雜念,攝心一處專注數息,令意念安住穩定。

其次、「相隨」息,乃「不用數」,而改為「緣息」攝心隨息,使意念專注、隨著呼吸「入、出」而無分散,稱之為「隨息」。達到所謂「遮意」乃「正意相續」。

第三階段、「止」,乃止息各種「所緣」。到達「止息」皆斷,此時心已不數息、也不隨息了,只是凝心而寂淨,讓意識穩定,保持清明,入於定境中。

第四階段、「觀」心,是觀察妄念的緣起性空的本質。覺觀呼吸「入、出」息相,猶如虛空之風,因無自體性,所以萬象體空,一切皆緣起假合。

第五階段、「還」者,即了一切「知」觀從「心生」,為息緣慮而觀「入、出」息相,即已知息相體空,因觀而有。故迴歸本原空寂,晴空萬里,不見一塵,明月星象自然所成,名之為「還」。

第六階段、「淨」當明月星象自然所成,萬里無雲晴明,終而能分別妄想止息是為「淨」,所以「淨」者即是清淨無染,即是「守意」。

當在練習禪觀數息的過程中,由止門轉進觀門的禪修,會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止門:初修數息法時,雜念不斷,獨頭意識隨時浮現,稱為「雜息」散亂心。

第二階段、止門進階:數息時能由一數至十,皆能清明不散亂,達到專注是為「淨息」。

第三階段、觀門:由淨息能觀息無常,觀無我乃至觀一切法皆空,由此觀門而生起智慧,是為「道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

息有三輩,一為雜息,二為淨息,三為道息。不行道是為雜息,數至十息不亂,是為淨息,已得道,是為道息。

3數息不得息原因

數息不得原因有四種,如圖8的說明: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禪修理要之研究

圖8:數息不得原因

4.無法隨順於道之原因

禪修時無法隨順於道的原因,大部分皆由於心理因素、以及見地上的偏差導致無法禪修得力。心理因素的根源在於無法舍離世間ㄧ切物質現象,由於修行者內心對現象界尚存在著多方面的期待,因此心理無法放鬆,無法放鬆,意念就無法清淨,心無法清淨,就產生了諸種煩惱,因此就久久無法得定。《佛說大安般守意經》提到有十八種煩惱,令禪修者無法隨順於道的原因。

四、結語

佛陀教導數息禪法雖言簡扼要,實有明確之路徑蹤跡可依循,如安般念六事法配合三十七品觀門、十六特勝禪修過程中次第徑升,即可由凡位出修,逐級徑陹達至世出世間禪智,而其關鍵處在於觀門的修持。

本篇論文研究範圍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主題,專文探討此部經典所示之禪修「三要」之方法,以對於安般念理論有更為完整深入的瞭解。經由以上的論述,可知數息安般念禪法,分為二階段(世間禪與出世間禪),「世間禪」為凡夫、外道之共世間禪法、出世間禪又分為二:一曰「二乘出世間禪法」、二曰「大乘菩薩不共世出世間禪法」。因此本研究結論得知如以下幾點結語:

(一)關於安般念入、出息先後次序問題,參究經文『入息為安。出息為般。』;『安為生。般為滅。』兩相對照之下,可判定「安般念」數息法的的順序是﹝先入息、後出息﹞,亦即(1、3、5、7、9息數)為『入息』,( 2、4、6、8、10息數)為『出息』。

(二)經文內容具關鍵之詞句,乃相關用語,蘊涵禪修三要之法義,例如『安般守意』之定義即含攝多層意義:1、經雲:【『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謂為』,此意義含括三要之「心要與法要」。】;2、經雲:『安為數。般為相隨。守意為止』,此意義含括三要之法要與氣要。】;3、經文之定義:『入息為安。出息為般。守意謂之止意』,此意義乃為三要之氣要。】

(三)經由以上對本經義理的推論得知,佛陀住世(正法)時期,即已隱藏阿羅漢「回小向大」的大乘菩薩思想之脈絡。例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是為八行。佛、辟支佛、阿羅漢所不行也。』於此指出,『八行』屬大乘菩薩的不共法。

(四)經由對本經「三要」之探索發現,早期的禪師們,修習安般念禪法是重視氣脈的開發,經由氣脈的通暢產生身心變化,活化腦細胞開顯般若智慧,達到實質的事證「解脫智」。

(五)本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之內容,主要是針對禪修法要和氣要的教授。也許是因為當初佛陀講述此經之主要目的,是為了要對治當時阿羅漢所修的『不淨觀』禪法,所引起的不良效果而宣說,因此,對於禪法心要方面,相較之下更顯得稀少,只是輕輕帶過。

雖然此經較少針對禪法心要方面的傳授,但是對於禪修解脫道的修行者來說,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幫助,尤其是對初修安般唸的修行者更為助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