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無常皆為空,要想明白讀《心經》

佛教 哲學詩畫 2019-06-29

佛教的經典著作之一《心經》,是對人類經驗世界認知侷限的一種反思,《心經》認為人在“五蘊”中形成的經驗不可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所以我們要認識“性空”,明白人生的虛幻本質。總得來說,《心經》的核心就是一種空宗佛學。

空宗佛學將經驗世界和從經驗世界中得來的認知結果都視為空,在這種觀點下,根據經驗而進行認知與推測,就會陷入佛學中所說的“法執"的錯誤中,這種錯誤會矇蔽人原有的真如本性,不能明瞭宇宙人生的智慧,在不智慧的條件下而思考出來的東西,也就不能代表正確,得不出正見。更進一步來說,因為物質及其現象的本質為"空",是虛假不真實的,用所謂的經驗來預測事件的發展,本身就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

世事無常皆為空,要想明白讀《心經》

人類的經驗認知,從一開始就錯了,所以就越走越錯,越錯越無明,越執迷。

《心經》開宗明義地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觀自在菩薩在通過智慧到大彼岸的過程中,體悟到了“五蘊皆空”的道理,而體悟到了這個道理,就可以從一切苦難當中解脫出來。“五蘊”在這裡講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而“蘊”則泛指一切經驗認知當中的內容。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在這裡是物質和其表現出來的物質現象,而“空”的意義則要複雜得多,空並不是數學概念中的零,也不是一無所有的意思,空是指物質世界的一切現象如同幻影,幻影在本質上是空的,但又的的確確存在著。因此,空在此指的是“一切經驗現象皆為幻像”這樣的特性,並不是指一切存在都是空無的。總之,大乘空宗佛教認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空’,是‘假’,人們必須堅持以‘中道’去看待它,叫作空,假,中三諦圓融。”既然色蘊為空,是一種幻像,那在“空”理論中,受,想,行,識,四蘊俱是同樣。

世事無常皆為空,要想明白讀《心經》

在物質世界所有的現象中,萬物的本體都是空,《心經》中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佛教中,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因”和“緣”在起作用,所結成的果。那麼物質和現象作為“空”,自然是不生不滅,不詬不淨,不增不減的。基於以上對於空的見解,《心經》才順利地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所以,真空實相中是沒有什麼五蘊,六根,六境,六識,一切好壞,是非,對錯,愛憎,取捨,都是人為分別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世間一切不過是似乎存在的東西,但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在有了這樣的智慧後,才能達到“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境界。

世事無常皆為空,要想明白讀《心經》

從名字看,般若是指智慧,波羅蜜多是指到彼岸,合起來就是通過智慧到達彼岸。說的更精準些,《心經》講的就是空性,即教世間執迷的人認識到世間萬物的無常和“空”。

《心經》呼喚信眾們脫離夢幻泡影般的此世而達到通透覺悟的彼岸,以求得真正的解脫那樣,空宗佛學對經驗世界持有一定的悲觀態度,並且認為應當摒棄經驗認知,擺脫經驗現象的干擾,而目的則是通往作為本質的真理,教導我們超脫自我,獲得彼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