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陽市位於晉中盆地,西靠呂梁山,東臨汾河水,距太原100公里、距呂梁80公里。因縣境瀕臨汾河之陽(西),且宋、金兩代皆於西河縣(曾用名)駐過汾陽軍而得名。現轄9鎮2鄉3個街道辦,國土面積1179平方公里,總人口43萬。全市耕地面積60.04萬畝,林地面積5.99萬畝,森林覆蓋率34%。

歷史名城。自春秋初葉置瓜衍縣始,歷經戰國之茲氏、西晉之隰城、唐朝之西河、明清之汾州,至今已有2600餘年歷史,期間設郡、州、府治長達1690年。1951年撤汾陽專區,設縣隸屬榆次專區,1971年劃歸新成立的呂梁地區,1996年撤縣設市。因地處要衝,歷為兵家必爭之地,中唐之際,郭子儀在此建功立業,受封汾陽郡王;宋金置汾陽軍於此,走出一代名將狄青。

革命老區。1925年,創建了呂梁第一個黨組織——汾陽特別支部。1931年,建立了北方第一支紅軍——紅軍晉西遊擊隊。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鄧小平等先後來過汾陽,羅榮桓親率八路軍115師343旅在薛公嶺連續三次伏擊日軍,阻止了日軍西渡黃河。湧現出抗日英雄蔣三,成為了電影《撲不滅的火焰》的原型。革命戰爭時期,一大批黨的優秀幹部在這裡捨生忘死、前赴後繼,為新中國的誕生和汾陽解放作出了名垂青史的豐功偉績。

文化大市。境內有杏花村等三處新石器遺址,有全國最高古磚塔“文峰塔”、全國第二大懸塑珍品金代建築太符觀、杏花村汾酒作坊等百餘處文化古蹟。杏花村汾酒釀製技藝、汾陽地秧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孕育出唐代律詩鼻祖宋之問、明代數學巨匠王文素、聯合國原副祕書長冀朝鑄、現代知名導演賈樟柯等傑出人物。著名作家馬烽、西戎、孫謙等長期生活於此,並在此拍攝了電影《撲不滅的火焰》《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作品。今年舉辦的首屆呂梁文學季,邀請到莫言、餘華等一大批知名作家前來開展文學交流活動。

品牌之鄉。擁有汾酒、杏花村等5件馳名商標,是全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的“全國食品工業強市”。特產汾酒、竹葉青酒、汾陽王酒、汾州核桃、汾州香小米聞名於世、遠銷海外,是全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是全國第五個“廚師之鄉”,也是聞名全國的“汾州核桃之鄉”“汾州小米之鄉”,杏花村被譽為“中華名酒第一村”。2018年全市白酒產量128799千升,其中汾酒產量114269千升;全市實現糧食總產量21.47萬噸,蔬菜產量8586噸,核桃產量2200噸。

區域中心。地理區位優勢明顯,自古被稱為“秦晉旱碼頭”,地處太原經濟圈與晉商旅遊圈交會點,是呂梁市及山西中部地區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也是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境內307國道、340省道、222省道等縱橫交錯,青銀高速、夏汾高速、汾柳高速與汾平高速相互交匯,孝柳鐵路與太中銀鐵路南北貫通,是現代物流業、現代商貿業的發展新區。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緊密結合“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進一步對標先進,解放思想,找準差距,補齊短板,全面加快轉型發展步伐,以思想大解放推動幹部大作為,以觀念大變革引領經濟大發展,在成功舉辦第八屆全國烹飪服務技能大賽、第三屆呂梁名特優功能食品展銷會、首屆呂梁文學季等活動的基礎上,全力做大做強以汾酒為龍頭的白酒產業,加快推進國家級白酒檢測檢驗中心、國家級白酒交易會展中心及杏花村特色小鎮等基礎設施建設,認真籌辦第20屆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和第三屆山西(汾陽·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覽會。特別是圍繞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全面鋪開總投資271.2億元的57個重點項目,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開展“幹部入企進村服務”活動,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今年1-6月份,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90.76億元,同比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66.4億元,同比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7億元,同比增長65.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0.7億元,同比增長56.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5.12億元,同比增長7.5%。

今年下半年,我市將繼續圍繞實現“三個走在呂梁前列、躋身全省第一方陣”工作目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產業轉型、抓好重點項目、改善生態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推進城鎮建設、發展民生事業、優化發展環境等八項任務,奮力推進汾陽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崛起,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