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

如果這票戛納評審團裡,有一個窮人——哪怕中產階級,那麼金棕櫚也不會頒給《寄生蟲》。問題是,功成名就的演藝圈人士,依舊赤貧的實在太少,戛納顯然沒有。

"

如果這票戛納評審團裡,有一個窮人——哪怕中產階級,那麼金棕櫚也不會頒給《寄生蟲》。問題是,功成名就的演藝圈人士,依舊赤貧的實在太少,戛納顯然沒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所以,來自奉俊昊的《寄生蟲》奪得了金棕櫚獎。

然而我只看見又一個電影節的無根漂浮,以及一群有錢人拿窮人開玩笑,然後自以為是地認為這種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刻奇。

為什麼我只給《寄生蟲》打6分?

電影打分向來主觀,這本沒什麼好爭的。但我看見一堆所謂的電影媒體,爭先恐後地為《寄生蟲》打出滿分,總覺得有些羞恥。

首先必須承認,《寄生蟲》的架構的確精巧、完美,細節佈置和鏡頭語言堪稱教科書式的典範。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閱片量不足,大可以照抄全片,領略運鏡與光影的魔力,以及導演掌控演員如掌控手指般的功力。

有幾個鏡頭,果真看得我如痴如醉。

"

如果這票戛納評審團裡,有一個窮人——哪怕中產階級,那麼金棕櫚也不會頒給《寄生蟲》。問題是,功成名就的演藝圈人士,依舊赤貧的實在太少,戛納顯然沒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所以,來自奉俊昊的《寄生蟲》奪得了金棕櫚獎。

然而我只看見又一個電影節的無根漂浮,以及一群有錢人拿窮人開玩笑,然後自以為是地認為這種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刻奇。

為什麼我只給《寄生蟲》打6分?

電影打分向來主觀,這本沒什麼好爭的。但我看見一堆所謂的電影媒體,爭先恐後地為《寄生蟲》打出滿分,總覺得有些羞恥。

首先必須承認,《寄生蟲》的架構的確精巧、完美,細節佈置和鏡頭語言堪稱教科書式的典範。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閱片量不足,大可以照抄全片,領略運鏡與光影的魔力,以及導演掌控演員如掌控手指般的功力。

有幾個鏡頭,果真看得我如痴如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比如家教兒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時的空蟬意味、全家人像蟑螂一樣被光遣退的那組鏡頭,還有水淹半地下室時,女兒坐在噴湧骯髒的馬桶上抽菸的動靜、明暗、淨汙對比……盡皆渾然天成,跪一跪,不冤枉。

但技術上得了滿分,就是滿分電影嗎?

我覺得不是。技術上的滿分,只能佔一半。否則電影和廣告片、和那些蒼白精緻的短視頻,還有什麼區別?

除了技術,我們還會希望看到電影人通過電影表達出來的意向、思想、設問或詰問,甚至哲學命題。而《寄生蟲》在這方面,並不是沒有表達,相反,它表達了很多,但過於狹隘,早沒了《殺人回憶》時的靈性。

"

如果這票戛納評審團裡,有一個窮人——哪怕中產階級,那麼金棕櫚也不會頒給《寄生蟲》。問題是,功成名就的演藝圈人士,依舊赤貧的實在太少,戛納顯然沒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所以,來自奉俊昊的《寄生蟲》奪得了金棕櫚獎。

然而我只看見又一個電影節的無根漂浮,以及一群有錢人拿窮人開玩笑,然後自以為是地認為這種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刻奇。

為什麼我只給《寄生蟲》打6分?

電影打分向來主觀,這本沒什麼好爭的。但我看見一堆所謂的電影媒體,爭先恐後地為《寄生蟲》打出滿分,總覺得有些羞恥。

首先必須承認,《寄生蟲》的架構的確精巧、完美,細節佈置和鏡頭語言堪稱教科書式的典範。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閱片量不足,大可以照抄全片,領略運鏡與光影的魔力,以及導演掌控演員如掌控手指般的功力。

有幾個鏡頭,果真看得我如痴如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比如家教兒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時的空蟬意味、全家人像蟑螂一樣被光遣退的那組鏡頭,還有水淹半地下室時,女兒坐在噴湧骯髒的馬桶上抽菸的動靜、明暗、淨汙對比……盡皆渾然天成,跪一跪,不冤枉。

但技術上得了滿分,就是滿分電影嗎?

我覺得不是。技術上的滿分,只能佔一半。否則電影和廣告片、和那些蒼白精緻的短視頻,還有什麼區別?

除了技術,我們還會希望看到電影人通過電影表達出來的意向、思想、設問或詰問,甚至哲學命題。而《寄生蟲》在這方面,並不是沒有表達,相反,它表達了很多,但過於狹隘,早沒了《殺人回憶》時的靈性。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電影描繪了窮人一家不擇手段依附於富人一家,然後於中段發現,他們並非唯一的寄生蟲,由此產生戲劇化的矛盾衝突——非常緊湊,堪比頂級的舞臺劇,鼓掌!不過,這仍是為技術分鼓掌。

連販賣焦慮的腦殘營銷號都知道:窮人當然有侷限性。

這份侷限性在電影中被無限放大——放大成了司機爸爸身上的氣味、管家媽媽看見的衣服褶皺、美工女兒的廉價內褲和始作俑者兒子的盆景頑石。屬於這些人的小小美好,還保留著,但不重要,指導他們前進的,只有原始的覓食慾望和短視的眼前利益。

窮人不就是這樣嗎?對。我也是窮人過來的,也住過比劇中半地下室更差的出租屋。可以說,人窮志短,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沒錯。管家媽媽有句話說得挺好:

“金錢就是熨斗,能燙平生活中所有的褶皺。”

咱們沒錢的時候,可不就是這麼想的嗎?

但並不僅僅如此啊。

我明白電影,不需要呈現一個階級的方方面面。奉俊昊就是想突出韓國的種種社會問題,才以窮人一家的極致表演,來框選出那些他想觸碰的話題。可以理解,但淺嘗輒止毫無意義。

"

如果這票戛納評審團裡,有一個窮人——哪怕中產階級,那麼金棕櫚也不會頒給《寄生蟲》。問題是,功成名就的演藝圈人士,依舊赤貧的實在太少,戛納顯然沒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所以,來自奉俊昊的《寄生蟲》奪得了金棕櫚獎。

然而我只看見又一個電影節的無根漂浮,以及一群有錢人拿窮人開玩笑,然後自以為是地認為這種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刻奇。

為什麼我只給《寄生蟲》打6分?

電影打分向來主觀,這本沒什麼好爭的。但我看見一堆所謂的電影媒體,爭先恐後地為《寄生蟲》打出滿分,總覺得有些羞恥。

首先必須承認,《寄生蟲》的架構的確精巧、完美,細節佈置和鏡頭語言堪稱教科書式的典範。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閱片量不足,大可以照抄全片,領略運鏡與光影的魔力,以及導演掌控演員如掌控手指般的功力。

有幾個鏡頭,果真看得我如痴如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比如家教兒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時的空蟬意味、全家人像蟑螂一樣被光遣退的那組鏡頭,還有水淹半地下室時,女兒坐在噴湧骯髒的馬桶上抽菸的動靜、明暗、淨汙對比……盡皆渾然天成,跪一跪,不冤枉。

但技術上得了滿分,就是滿分電影嗎?

我覺得不是。技術上的滿分,只能佔一半。否則電影和廣告片、和那些蒼白精緻的短視頻,還有什麼區別?

除了技術,我們還會希望看到電影人通過電影表達出來的意向、思想、設問或詰問,甚至哲學命題。而《寄生蟲》在這方面,並不是沒有表達,相反,它表達了很多,但過於狹隘,早沒了《殺人回憶》時的靈性。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電影描繪了窮人一家不擇手段依附於富人一家,然後於中段發現,他們並非唯一的寄生蟲,由此產生戲劇化的矛盾衝突——非常緊湊,堪比頂級的舞臺劇,鼓掌!不過,這仍是為技術分鼓掌。

連販賣焦慮的腦殘營銷號都知道:窮人當然有侷限性。

這份侷限性在電影中被無限放大——放大成了司機爸爸身上的氣味、管家媽媽看見的衣服褶皺、美工女兒的廉價內褲和始作俑者兒子的盆景頑石。屬於這些人的小小美好,還保留著,但不重要,指導他們前進的,只有原始的覓食慾望和短視的眼前利益。

窮人不就是這樣嗎?對。我也是窮人過來的,也住過比劇中半地下室更差的出租屋。可以說,人窮志短,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沒錯。管家媽媽有句話說得挺好:

“金錢就是熨斗,能燙平生活中所有的褶皺。”

咱們沒錢的時候,可不就是這麼想的嗎?

但並不僅僅如此啊。

我明白電影,不需要呈現一個階級的方方面面。奉俊昊就是想突出韓國的種種社會問題,才以窮人一家的極致表演,來框選出那些他想觸碰的話題。可以理解,但淺嘗輒止毫無意義。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窮人的真小人和醜、富人的假慈悲和蠢,OK,揭露了。然後呢?沒了。什麼?沒了?難道這就是個爽片?通過精緻近乎強迫、直白近乎赤裸的揭露,所觸碰的社會問題,竟然就輕描淡寫地過去了?說句玩笑話,按著《寄生蟲》現在那個莫名正能量的結尾,我差點兒以為自己看了“中國純淨版”。

揭露階級醜態時凶狠彪悍,觸碰問題核心時清風明月。

呵。滿分電影?至少在思想表達這部分的取巧,1分都不該給。好在司機爸爸那一絲底層的憤怒,最終一刀捅進了財富的棉絮,算是整部戲裡,唯一超出“商業取巧”等級的情緒爆發。值得加1分。

5分技術分,1分思想分——總分6分,去他的戛納棕櫚油。

人化身蟑螂、房化身明王

6分只是我的6分,人微言輕;但我還想深入聊聊,別人的滿分。

你可以不看,但我必須說。

"

如果這票戛納評審團裡,有一個窮人——哪怕中產階級,那麼金棕櫚也不會頒給《寄生蟲》。問題是,功成名就的演藝圈人士,依舊赤貧的實在太少,戛納顯然沒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所以,來自奉俊昊的《寄生蟲》奪得了金棕櫚獎。

然而我只看見又一個電影節的無根漂浮,以及一群有錢人拿窮人開玩笑,然後自以為是地認為這種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刻奇。

為什麼我只給《寄生蟲》打6分?

電影打分向來主觀,這本沒什麼好爭的。但我看見一堆所謂的電影媒體,爭先恐後地為《寄生蟲》打出滿分,總覺得有些羞恥。

首先必須承認,《寄生蟲》的架構的確精巧、完美,細節佈置和鏡頭語言堪稱教科書式的典範。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閱片量不足,大可以照抄全片,領略運鏡與光影的魔力,以及導演掌控演員如掌控手指般的功力。

有幾個鏡頭,果真看得我如痴如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比如家教兒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時的空蟬意味、全家人像蟑螂一樣被光遣退的那組鏡頭,還有水淹半地下室時,女兒坐在噴湧骯髒的馬桶上抽菸的動靜、明暗、淨汙對比……盡皆渾然天成,跪一跪,不冤枉。

但技術上得了滿分,就是滿分電影嗎?

我覺得不是。技術上的滿分,只能佔一半。否則電影和廣告片、和那些蒼白精緻的短視頻,還有什麼區別?

除了技術,我們還會希望看到電影人通過電影表達出來的意向、思想、設問或詰問,甚至哲學命題。而《寄生蟲》在這方面,並不是沒有表達,相反,它表達了很多,但過於狹隘,早沒了《殺人回憶》時的靈性。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電影描繪了窮人一家不擇手段依附於富人一家,然後於中段發現,他們並非唯一的寄生蟲,由此產生戲劇化的矛盾衝突——非常緊湊,堪比頂級的舞臺劇,鼓掌!不過,這仍是為技術分鼓掌。

連販賣焦慮的腦殘營銷號都知道:窮人當然有侷限性。

這份侷限性在電影中被無限放大——放大成了司機爸爸身上的氣味、管家媽媽看見的衣服褶皺、美工女兒的廉價內褲和始作俑者兒子的盆景頑石。屬於這些人的小小美好,還保留著,但不重要,指導他們前進的,只有原始的覓食慾望和短視的眼前利益。

窮人不就是這樣嗎?對。我也是窮人過來的,也住過比劇中半地下室更差的出租屋。可以說,人窮志短,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沒錯。管家媽媽有句話說得挺好:

“金錢就是熨斗,能燙平生活中所有的褶皺。”

咱們沒錢的時候,可不就是這麼想的嗎?

但並不僅僅如此啊。

我明白電影,不需要呈現一個階級的方方面面。奉俊昊就是想突出韓國的種種社會問題,才以窮人一家的極致表演,來框選出那些他想觸碰的話題。可以理解,但淺嘗輒止毫無意義。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窮人的真小人和醜、富人的假慈悲和蠢,OK,揭露了。然後呢?沒了。什麼?沒了?難道這就是個爽片?通過精緻近乎強迫、直白近乎赤裸的揭露,所觸碰的社會問題,竟然就輕描淡寫地過去了?說句玩笑話,按著《寄生蟲》現在那個莫名正能量的結尾,我差點兒以為自己看了“中國純淨版”。

揭露階級醜態時凶狠彪悍,觸碰問題核心時清風明月。

呵。滿分電影?至少在思想表達這部分的取巧,1分都不該給。好在司機爸爸那一絲底層的憤怒,最終一刀捅進了財富的棉絮,算是整部戲裡,唯一超出“商業取巧”等級的情緒爆發。值得加1分。

5分技術分,1分思想分——總分6分,去他的戛納棕櫚油。

人化身蟑螂、房化身明王

6分只是我的6分,人微言輕;但我還想深入聊聊,別人的滿分。

你可以不看,但我必須說。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衣食無憂的演藝圈人士,忘記了曾經的或從未經歷過的襤褸生涯,他們從《寄生蟲》裡看見了什麼?草食佛系的文藝青年,捧起《寄生蟲》這塊猶如化石的圭臬時,他們想到的是什麼?

是安全,和宿命論。

安全是顯而易見的,富人不會——或者說自認為不會像社長夫婦那麼蠢,茶几地下躺著一大窩蟑螂,他們還能在沙發上玩兒“手指魔力轉圈圈”。觀看電影的富人,不會感覺到任何寒意,社長夫婦代表不了他們,只是作為“有錢蠢貨”存在的道具。

"

如果這票戛納評審團裡,有一個窮人——哪怕中產階級,那麼金棕櫚也不會頒給《寄生蟲》。問題是,功成名就的演藝圈人士,依舊赤貧的實在太少,戛納顯然沒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所以,來自奉俊昊的《寄生蟲》奪得了金棕櫚獎。

然而我只看見又一個電影節的無根漂浮,以及一群有錢人拿窮人開玩笑,然後自以為是地認為這種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刻奇。

為什麼我只給《寄生蟲》打6分?

電影打分向來主觀,這本沒什麼好爭的。但我看見一堆所謂的電影媒體,爭先恐後地為《寄生蟲》打出滿分,總覺得有些羞恥。

首先必須承認,《寄生蟲》的架構的確精巧、完美,細節佈置和鏡頭語言堪稱教科書式的典範。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閱片量不足,大可以照抄全片,領略運鏡與光影的魔力,以及導演掌控演員如掌控手指般的功力。

有幾個鏡頭,果真看得我如痴如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比如家教兒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時的空蟬意味、全家人像蟑螂一樣被光遣退的那組鏡頭,還有水淹半地下室時,女兒坐在噴湧骯髒的馬桶上抽菸的動靜、明暗、淨汙對比……盡皆渾然天成,跪一跪,不冤枉。

但技術上得了滿分,就是滿分電影嗎?

我覺得不是。技術上的滿分,只能佔一半。否則電影和廣告片、和那些蒼白精緻的短視頻,還有什麼區別?

除了技術,我們還會希望看到電影人通過電影表達出來的意向、思想、設問或詰問,甚至哲學命題。而《寄生蟲》在這方面,並不是沒有表達,相反,它表達了很多,但過於狹隘,早沒了《殺人回憶》時的靈性。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電影描繪了窮人一家不擇手段依附於富人一家,然後於中段發現,他們並非唯一的寄生蟲,由此產生戲劇化的矛盾衝突——非常緊湊,堪比頂級的舞臺劇,鼓掌!不過,這仍是為技術分鼓掌。

連販賣焦慮的腦殘營銷號都知道:窮人當然有侷限性。

這份侷限性在電影中被無限放大——放大成了司機爸爸身上的氣味、管家媽媽看見的衣服褶皺、美工女兒的廉價內褲和始作俑者兒子的盆景頑石。屬於這些人的小小美好,還保留著,但不重要,指導他們前進的,只有原始的覓食慾望和短視的眼前利益。

窮人不就是這樣嗎?對。我也是窮人過來的,也住過比劇中半地下室更差的出租屋。可以說,人窮志短,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沒錯。管家媽媽有句話說得挺好:

“金錢就是熨斗,能燙平生活中所有的褶皺。”

咱們沒錢的時候,可不就是這麼想的嗎?

但並不僅僅如此啊。

我明白電影,不需要呈現一個階級的方方面面。奉俊昊就是想突出韓國的種種社會問題,才以窮人一家的極致表演,來框選出那些他想觸碰的話題。可以理解,但淺嘗輒止毫無意義。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窮人的真小人和醜、富人的假慈悲和蠢,OK,揭露了。然後呢?沒了。什麼?沒了?難道這就是個爽片?通過精緻近乎強迫、直白近乎赤裸的揭露,所觸碰的社會問題,竟然就輕描淡寫地過去了?說句玩笑話,按著《寄生蟲》現在那個莫名正能量的結尾,我差點兒以為自己看了“中國純淨版”。

揭露階級醜態時凶狠彪悍,觸碰問題核心時清風明月。

呵。滿分電影?至少在思想表達這部分的取巧,1分都不該給。好在司機爸爸那一絲底層的憤怒,最終一刀捅進了財富的棉絮,算是整部戲裡,唯一超出“商業取巧”等級的情緒爆發。值得加1分。

5分技術分,1分思想分——總分6分,去他的戛納棕櫚油。

人化身蟑螂、房化身明王

6分只是我的6分,人微言輕;但我還想深入聊聊,別人的滿分。

你可以不看,但我必須說。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衣食無憂的演藝圈人士,忘記了曾經的或從未經歷過的襤褸生涯,他們從《寄生蟲》裡看見了什麼?草食佛系的文藝青年,捧起《寄生蟲》這塊猶如化石的圭臬時,他們想到的是什麼?

是安全,和宿命論。

安全是顯而易見的,富人不會——或者說自認為不會像社長夫婦那麼蠢,茶几地下躺著一大窩蟑螂,他們還能在沙發上玩兒“手指魔力轉圈圈”。觀看電影的富人,不會感覺到任何寒意,社長夫婦代表不了他們,只是作為“有錢蠢貨”存在的道具。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站在安全的壕溝裡,看那些窮人無法改變命運,可以滿足富翁和評委們的獵奇心態,以及扭曲的同情心;躲在宿命的制高點,看勉強象徵富有階層的杜社長被捅死,有種看鄰居家笑話的快意。

窮人就像蟑螂一樣求存,猥瑣、噁心。

大房子就像明王一樣善惡兩面,一半時候光明地接納蛇蟲鼠蟻,一半時候化身雷霆將芸芸碾死。前任管家的老公,就是可悲蠹蟲的代表,到死都覺得杜社長是明王之上的神明(跟社長家的三隻狗一樣),可人家只嫌他惡臭。

那棟房子選得好,選得真真好。

"

如果這票戛納評審團裡,有一個窮人——哪怕中產階級,那麼金棕櫚也不會頒給《寄生蟲》。問題是,功成名就的演藝圈人士,依舊赤貧的實在太少,戛納顯然沒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所以,來自奉俊昊的《寄生蟲》奪得了金棕櫚獎。

然而我只看見又一個電影節的無根漂浮,以及一群有錢人拿窮人開玩笑,然後自以為是地認為這種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但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刻奇。

為什麼我只給《寄生蟲》打6分?

電影打分向來主觀,這本沒什麼好爭的。但我看見一堆所謂的電影媒體,爭先恐後地為《寄生蟲》打出滿分,總覺得有些羞恥。

首先必須承認,《寄生蟲》的架構的確精巧、完美,細節佈置和鏡頭語言堪稱教科書式的典範。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閱片量不足,大可以照抄全片,領略運鏡與光影的魔力,以及導演掌控演員如掌控手指般的功力。

有幾個鏡頭,果真看得我如痴如醉。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比如家教兒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時的空蟬意味、全家人像蟑螂一樣被光遣退的那組鏡頭,還有水淹半地下室時,女兒坐在噴湧骯髒的馬桶上抽菸的動靜、明暗、淨汙對比……盡皆渾然天成,跪一跪,不冤枉。

但技術上得了滿分,就是滿分電影嗎?

我覺得不是。技術上的滿分,只能佔一半。否則電影和廣告片、和那些蒼白精緻的短視頻,還有什麼區別?

除了技術,我們還會希望看到電影人通過電影表達出來的意向、思想、設問或詰問,甚至哲學命題。而《寄生蟲》在這方面,並不是沒有表達,相反,它表達了很多,但過於狹隘,早沒了《殺人回憶》時的靈性。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電影描繪了窮人一家不擇手段依附於富人一家,然後於中段發現,他們並非唯一的寄生蟲,由此產生戲劇化的矛盾衝突——非常緊湊,堪比頂級的舞臺劇,鼓掌!不過,這仍是為技術分鼓掌。

連販賣焦慮的腦殘營銷號都知道:窮人當然有侷限性。

這份侷限性在電影中被無限放大——放大成了司機爸爸身上的氣味、管家媽媽看見的衣服褶皺、美工女兒的廉價內褲和始作俑者兒子的盆景頑石。屬於這些人的小小美好,還保留著,但不重要,指導他們前進的,只有原始的覓食慾望和短視的眼前利益。

窮人不就是這樣嗎?對。我也是窮人過來的,也住過比劇中半地下室更差的出租屋。可以說,人窮志短,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是這樣沒錯。管家媽媽有句話說得挺好:

“金錢就是熨斗,能燙平生活中所有的褶皺。”

咱們沒錢的時候,可不就是這麼想的嗎?

但並不僅僅如此啊。

我明白電影,不需要呈現一個階級的方方面面。奉俊昊就是想突出韓國的種種社會問題,才以窮人一家的極致表演,來框選出那些他想觸碰的話題。可以理解,但淺嘗輒止毫無意義。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窮人的真小人和醜、富人的假慈悲和蠢,OK,揭露了。然後呢?沒了。什麼?沒了?難道這就是個爽片?通過精緻近乎強迫、直白近乎赤裸的揭露,所觸碰的社會問題,竟然就輕描淡寫地過去了?說句玩笑話,按著《寄生蟲》現在那個莫名正能量的結尾,我差點兒以為自己看了“中國純淨版”。

揭露階級醜態時凶狠彪悍,觸碰問題核心時清風明月。

呵。滿分電影?至少在思想表達這部分的取巧,1分都不該給。好在司機爸爸那一絲底層的憤怒,最終一刀捅進了財富的棉絮,算是整部戲裡,唯一超出“商業取巧”等級的情緒爆發。值得加1分。

5分技術分,1分思想分——總分6分,去他的戛納棕櫚油。

人化身蟑螂、房化身明王

6分只是我的6分,人微言輕;但我還想深入聊聊,別人的滿分。

你可以不看,但我必須說。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衣食無憂的演藝圈人士,忘記了曾經的或從未經歷過的襤褸生涯,他們從《寄生蟲》裡看見了什麼?草食佛系的文藝青年,捧起《寄生蟲》這塊猶如化石的圭臬時,他們想到的是什麼?

是安全,和宿命論。

安全是顯而易見的,富人不會——或者說自認為不會像社長夫婦那麼蠢,茶几地下躺著一大窩蟑螂,他們還能在沙發上玩兒“手指魔力轉圈圈”。觀看電影的富人,不會感覺到任何寒意,社長夫婦代表不了他們,只是作為“有錢蠢貨”存在的道具。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站在安全的壕溝裡,看那些窮人無法改變命運,可以滿足富翁和評委們的獵奇心態,以及扭曲的同情心;躲在宿命的制高點,看勉強象徵富有階層的杜社長被捅死,有種看鄰居家笑話的快意。

窮人就像蟑螂一樣求存,猥瑣、噁心。

大房子就像明王一樣善惡兩面,一半時候光明地接納蛇蟲鼠蟻,一半時候化身雷霆將芸芸碾死。前任管家的老公,就是可悲蠹蟲的代表,到死都覺得杜社長是明王之上的神明(跟社長家的三隻狗一樣),可人家只嫌他惡臭。

那棟房子選得好,選得真真好。

這部號稱滿分的金棕櫚電影,我覺得只能給6分

對於適應的人,像樂園一樣。女主人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裡提到的那種“漂亮的蠢蛋”,她和講究“邊界”的社長老公,撐起了房子的光明面。而司機、管家、家庭教師等人,只能在他們看不見的陰影中活動,全無道德、獸跡斑斑。

這是有錢人對窮人的完美刻奇——刻奇,就是通過誇張某些東西或作品,來討好自己。奉俊昊用浮誇的窮人面目,勾連出淺薄的社會問題,實則滿足了富人對底層的刻奇——而評委都是富人,文藝青年則喜歡把自己想象成富足的人……呵。我甚至覺得,最後杜社長的死,都是討好富人慣用的自嘲手法,作為宮廷荒誕劇的結尾,確實不同凡響。

縱有千般優秀,但我終究不喜歡《寄生蟲》。

不喜歡它給出的角度、不喜歡它片面的誇張、不喜歡它脫離了狡黠草根的匠氣、不喜歡它討好上峰階層的聰慧……於我,它只是一捧金棕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