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院打造訴訟服務新模式 立案不用來回跑

法律 法制 社會 浙江之聲 2017-05-27
浙江法院打造訴訟服務新模式 立案不用來回跑

前不久,福建泉州的一家紡織貿易企業,在家門口的泉州市豐澤法院提交了起訴台州黃岩人王某的訴訟材料,隨後,黃巖區法院便下達了蓋有電子簽章的案件受理通知書。不到半小時,不用當事人浙、閩兩地來回跑,立案成功。這是全國首例跨省立案,至少為當事人節約交通費500元,節省時間8小時。

為提高訴訟服務效率、減少老百姓訴累,從去年開始,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全國率先部署開展“大立案、大服務、大調解”三大機制建設。其中,“大立案”就是在嚴格落實立案登記制並依法規制濫訴的同時,創新立案方式,通過推行網上立案、跨域立案、延伸立案,達到“100%的案件最多跑一次、50%的案件一次不用跑”,打通解決立案難的“最後一納米”。

浙江法院打造訴訟服務新模式 立案不用來回跑

跨域立案

“最多跑一次”

岱山縣衢山鎮村民李女士手頭上有一件漁業糾紛官司,按照慣例,她要到位於舟山本島的寧波海事法院舟山法庭才能立案。從鎮上到舟山本島,坐船需將近兩小時,到了島內還要轉公交車,相當麻煩。

“要是能直接在這裡起訴就好了!”5月4日,李女士來到岱山縣法院衢山法庭諮詢。不問不知道,她的願望還真能實現。從今年開始,我省出臺了《跨域立案規則》,規定屬於本省內異地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一審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申請執行案件,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就近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法庭直接申請辦理屬異地法院管轄案件的立案手續。

聽到這個消息,李女士喜出望外,馬上遞交訴狀,衢山法庭立案庭的工作人員也立刻核實材料,當天就通過數據交換系統轉送到了舟山法庭。

以往,如果要在省內異地法院打官司,當事人需要兩地奔波、耗時耗力。現在,這種緊密型、系統性的司法協作機制既方便了當事人,也避免了法官為辦理異地保全、異地送達、異地執行等事務來回折騰,實現雙贏。

法院就在家門口,訴訟不用到處跑,這項機制的實施正在惠及越來越多像李女士這樣的當事人。截至目前,跨域立案訴訟服務已在浙江105家法院和239家人民法庭全面鋪開,累計進行跨域立案16172件。

網上立案

“一次不用跑”

“以前代理案件,經常要在程序性事務上花費很多精力。現在立案、繳費都可通過網上辦理,效率提高了不止一點點,我要點個贊!”在手機上完成立案後,浙江龍泉的葉盛有律師高興地說。

前段時間,葉盛有接下了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本以為又要捧著一大摞訴訟資料到法院辦立案、繳費用,可龍泉法院的工作人員告訴他,現在不用這麼麻煩了。

4月25日,葉盛有在手機上下載了“浙江智慧法院”app,登錄“浙江法院律師服務平臺”進行操作,在龍泉法院立案法官的網絡遠程配合下,足不出戶就完成了案件從立案到繳費的全過程。

現在,眾多像葉盛有這樣的律師都能通過浙江法院律師服務平臺實現快捷立案。這得益於省高院去年推行的網上立案機制。根據規定,對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出的符合法律規定的一審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強制執行申請,都可以進行網上登記立案。

不僅是律師,當事人也可以利用法院的網上訴訟服務平臺,解決立案、查詢、材料轉送等大量訴訟事務。今年以來,全省法院網上立案已達3.9萬件。

延伸立案

“送到家門口”

長期以來,海島、山村等地的老百姓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很難享受到和城市同等的訴訟服務。如何打通這艱難的“最後一公里”,浙江法院探索實踐延伸立案服務。

據省高院介紹,這些地區的群眾如果要立案,並不一定要跑到縣城的法院,也可以選擇到所在鄉鎮(街道)的綜治中心、司法所提出立案申請,由綜治中心、司法所指導當事人通過網上立案服務平臺向受訴法院提交立案申請。

同時,浙江法院也正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在一些沒有人民法庭的鄉鎮(街道)綜治中心設置自助終端一體機,或在一些農村淘寶店、銀行服務終端為老百姓提供服務。“延伸立案是一項把訴訟服務真正送到老百姓家門口的創新舉措。”省高院有關負責人介紹。

據悉,我省法院力推的“三大機制”建設通過構建除庭審環節之外、涵蓋所有司法程序的服務體系,提供一站式、綜合性、全方位的訴訟服務,這是浙江法院結合立案登記制改革、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推出的一項工作機制創新,也將成為全省法院踐行司法為民宗旨的重要載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