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把媒體的聲音轉化為法治力量

法律 法制 時政 西部法制報 2017-04-05

[聲音]把媒體的聲音轉化為法治力量

——關於“刺死辱母者”案我們想探討的幾個話題

賀小巍

藉助於網絡裂變式的傳播力,“刺死辱母者”案和“於歡”在一個週末,迅速演變為一場全民參與的輿論話題。

每個人都很關切這個案件,因為這事實上是在關切我們自己,我們就是希望通過發出自己的聲音來表達我們的訴求,來改變一些事情,一個話題的參與者毫不隱瞞自己的目的。拋開事件本身的是非對錯,今天我們更希望通過這個輿論事件本身來理性地探討幾個問題。

在這個事件出來之後,首先看到的是司法機關的積極迴應。最高檢第一時間申明將對事實證據全面審查,公安機關隨即開始核查民警處警和辦案情況,審判機關也立即反饋已經受理了上訴案件。這種積極的作為方式,讓大多數群眾看到了司法機關在面對輿情民意時的積極作為,不排斥、不迴避、不拖延。在新常態下,在全面依法治國和司法改革的今天,這需要司法機關直面不足的勇氣,更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底氣。

在網絡上,你永遠無法預知話題的走向,這是一個新聞從業者的深切感受。的確,網絡就像一個公共空間,裡面聚集著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不同人群,有精英也有屌絲,有理性的智者,也有衝動的憤青,任何一個輿情事件,經過網絡的傳播和發酵後,會被進行多元解讀。“刺死辱母者”案的廣泛傳播,也警醒著每一個辦案人員,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隨著司法文書的上網,今後每一個案子都可能會經受這樣的全民檢閱與大眾傳播。每辦理一個案子都要做到法理充分、證據紮實、邏輯嚴謹,越公開越有底氣,越開放越有力量,這理應成為每一個司法工作者的工作準則和信條。

媒體在案件中發不發聲,如何發聲,曾經一度成為新聞傳播和法治報道中的熱點話題。“刺死辱母者”案就是通過媒體的報道將一出舊案,推到了公眾的輿論場,接受全民的點評與審視。在這個事件中,媒體其實只是履行了它應當履行的報道職責。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媒體的報道才使得案情得以引起大眾的關注,並由此引發關於法律與道德、規則與價值、感情與理性的大討論,如果我們的司法乃至立法機關能夠正視這種聲音,善於把媒體聲音轉化為法治力量,那豈不正是我們法治國家的應有之意。一句話,媒體可以發聲,公眾可以質疑,但我們的司法不可以自亂陣腳。

一個輿論事件,反映出的卻是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我們在裡面看到了一些社會的積弊和制度的缺陷,但我們也應看到理念的進步和法治的進程。“刺死辱母者”案件是非自然有二審法院的裁判結果,但就這起案件本身來講,折射出的種種爭議無疑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而正是在這種富有理性和建設性的爭議及探討中,我們才能步履鏗鏘睿智而成熟地走向法治與文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