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正厲害的人,為什麼都不著急

鱷魚 心理學 王陽明 寧靜 玩具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2018-12-01

還記得童年有一個很有趣的玩具,叫做“會咬人的鱷魚”嗎?

塑料的鱷魚張著大嘴,玩家選擇按下一個牙齒,鱷魚有可能一動不動,也有可能會吧嗒一口咬下來,如果來不及抽離手指就會被咬到哦。

如果現在請一位成人和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玩具,你覺得誰會緊張呢?

下棋的時候,新手和老手,往往是誰會更著急些呢?

所謂的著急,其實就是臨危卻手無對策的狀況。


生活:真正厲害的人,為什麼都不著急


心理學將由危險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況的變化所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稱為應激。

這些外界的刺激之所以會引起應激,是與當事人的個性特點、生活經驗、應付能力、認知評價、信念以及社會支持系統密切相關的。

來看一張壓力的心理學模式圖:


生活:真正厲害的人,為什麼都不著急


面對應激源,我們的內在世界會自動快速地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自己有能力應對,是否有可以調動的資源。

這個評估體系是根據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角色定位、個性特徵、以及工作生活所積累出來的經驗建構起來的。

若評估足以應對,那麼就不會感到壓力;反之,則會產生巨大的壓力感。所以,厲害的人往往有一套積極主動的評估體系。

厲害的人,有著積極的心態

前段時間流傳過一時的“湖南北大肄業博士生回老家待業17年成為五保戶”的新聞,講述了這位出身寒門,自幼品學兼優的學子,如何在步入成人的道路上,越走越坎坷的故事:

1983年,高考失利;在父親“農村沒什麼出路,你還是繼續讀書吧!”的鼓勵下,復讀一年後,考取了湖南醫科大學;

1989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天津一家醫院工作。做一名臨床醫生,同時身處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對他而言不知道是否太過難以勝任。

1992年,閉門苦讀後他終於考上了北大醫學院研究生;1995年就讀博士研究生。

1998年在即將畢業,即將再次獨立、再次成為醫生之際,他患上了抑鬱症,只好休學,然後肄業。

至此,他的拐點降臨了。肄業,成為了阻礙他尋覓心儀的工作的擋箭牌,造就了他始終等待就業的成年期。

他埋怨伯樂難求,卻始終邁不出向這個社會展示自己的第一步。

有人說他太高估自己,然而,真正拖住他腳步的卻是他對自己能力和未來預期的悲觀評估。


生活:真正厲害的人,為什麼都不著急


有研究表明,“自立、自信、自尊、自強”這些自我成分,對於人們應對壓力,實現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正面的樂觀心態與問題取向應對及正面的認知重構成正相關性。

也就是說,積極的心態決定了積極解決問題的行動策略,以及看待壓力與困難的態度。

當壓力情境可控時,會主動地針對問題制定計劃,解決困難;當認識到壓力情境不可控時,則會傾向於接受現實,既不否認亦不逃避。

這就是我們古人常說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厲害的人,是久經磨礪的人

高手的境界就在於“手中無劍,心中有劍”,胸中有溝壑,自然遇事不著急。

旁人看到的是高手的收放自如,運籌帷幄,卻不曾瞭解高手在成為高手之前經歷了什麼,又是怎樣的磨礪才從“無劍”進化到“無劍”的。

明朝的一代大儒王陽明年輕時因為上疏反對當初權傾朝野的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流放到了貴州龍場。

然而,正是在如此低至谷底的人生境遇中,磨礪了他堅定的求道精神,這才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也才有了影響後世至今的一門學說——心學。

“一切得失榮辱,真如飄風之過耳,奚足以動吾一念?今日雖成此事功,亦不過一時良知之應跡,過眼便為浮雲,已忘之矣!”

——《王陽明全集》

這是王陽明在平定宸濠之亂後,召集學生講學時,對他們所說的一番話。

翻譯成普通話就是:“一切得失榮辱,就如同疾風吹過耳邊一樣,哪裡足以擾動我一分一毫呢?

今天雖然立下了此功績,也不過是一時良知隨機應對的事蹟,過眼便成浮雲,早已把它忘掉了!”

王陽明曾感嘆,在平定宸濠之亂時,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局勢,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這時他如果稍有一點激憤之下,有一點偏激之言,動作稍有不慎,或判斷有一點失誤,就沒有了今日平叛的成功。

所謂的著急,一是面對危機時的無措,二是對事態的成敗得失的看重。

王陽明在運籌帷幄中,最經典的一句戰略思想就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然而,要能隨各種機會而動的前提,必然是對事態發展的各個維度都有了成竹在胸。這就需要少一些得失的計較,擁有寧靜的心境,從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具體的行動目標上。

唯知行合一,方才從容。

我是華大心理諮詢師,於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