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嗎?

二戰 日本 經濟 軍事歷史 東京 財經雜誌 2018-12-01
中國需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儘快從經濟的質量上趕上日本。
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嗎?

(日本街頭,騎單車上下班的工薪階層。 圖/視覺中國)

文 | 李海燕旅日學者;陳卓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講師

作者在本文中企圖闡明幾個基本的觀點:

1)1991年破滅的泡沫經濟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在2000年左右就基本結束了。1992年到1998年是日本冷戰結束和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的徘徊期。

2)從1998年左右起,日本的法制基礎和經濟基礎發生了大規模的變化。這個變化到2005年左右結束。法制基礎的改變導向是讓日本經濟體制從所謂的“1940年體制”變化為更加市場化的體制,國退民進。經濟基礎方面的變化是傳統行業的大規模的整合。

3)說日本失去了10年是合適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紀90年代日本整體低迷徘徊,沒有能夠儘快處理好泡沫經濟,也沒有能夠很好地抓住百年一遇的IT產業革命。但是說失去了20年是不正確的,9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進行了大的變革。而且日本的一些製造業在90年代以後也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和盈利。

4)日本在2000年以後完成了“二戰”後的第四次產業升級。2010年之後日本經濟特點是“高精軟遠”。上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日本紡織業是主要的產業。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經濟可以說是“重厚長大”,以重工業化學工業支撐。80年代和90年代是“短小輕薄”,以汽車公司和家電行業為主要支柱產業。2010年以後的日本經濟是以高科技和精密加工行業的發達、文化產業和服務行業的發達(軟實力)和企業的國際化為特點。

一、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開始了近代的第三次開國

明治維新為日本近代第一次開國。明治維新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也可以視為日本第一次期望成為和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國家。從1945年到1991年可以視為日本發起的第二次衝擊。從明治維新到2018年,讀者們可以看到一條主線。那就是日本不斷的學習和模仿歐美,從政治、經濟、文化、法制、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主動或者被動地在接近歐美。1945年以前主要是西歐,1945年之後是美國。第一次開國和第二次開國雖然所處的時代完全不同,但是有一個循環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學習和模仿歐美的制度和技術,發展自己;持有自信;自信過剩,開始對外擴展,增加在國際的影響力;受歐美打壓,失敗;開始重新學習歐美。

從1992年到現在,筆者認為日本處在第三次開國的初始階段。1992年到1997年是日本的混亂和摸索期。1997年到2010年是日本重新學習和模仿歐美的階段。2008年的次貸危機暴露了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一些缺點,讓日本找回了相對的自信。筆者認為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則會成為日本恢復自信的一個重要的契機。2010年-2020年是本次開國的第三個階段。2017年到日本訪問旅遊的外國人第一次超過了2000萬人。2017年在日本各類學校留學的外國留學生的數量達到了26.7萬左右。1999年這個數字只有5萬多人。

我們看一下,1992年以後日本在各方面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1991年全世界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也就是冷戰的結束。這個變化也影響到了日本國內。1991年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筆者把1992年-1997年定義為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的混亂期和摸索期。1955年到1993年自民黨一直掌握著政權,1993年第一次下野。這次下野的重要時代背景是冷戰的結束。日本國民內心深處也渴望著日本政治的改變。但是1994年自民黨聯合其他政黨,又奪回了執政權。1992年-1996年左右,日元持續走高,日本經濟低迷,銀行的不良債權處理方案也沒有定下來。

1996年橋本龍太郎內閣誕生,開始著手進行改革。首先提出的是金融大爆炸改革。這是模仿上世紀80年代後期英國的資本市場改革。提出建設“free fair global”的東京金融市場的口號。這次改革拉開了對日本戰後金融體系改革的序幕,橋本內閣也提出了行政改革的口號。1998年6月日本國會通過了《中央省廳等改革基本法》,1998年通過了《關於為了整備金融系統改革相關法律的法案》。筆者把1997年視為日本重新導入歐美製度的起點,原因之一就在這裡。從1997年到2005年左右,日本一直不斷地修改自己的法律,緩慢地改革了戰後60年的經濟體系。日本知名學府一橋大學,在1997年成立了日本第一個創新研究所。這也是日本學界對日本經濟低迷的一個反應,那就是通過創新和改革來重振日本經濟和社會。

之所以把1997年作為分水嶺,是因為1997年和1998年發生了一系列的重要變化。1997年日本通過了修訂的《日本銀行法》。該法案是日本規範央行的方案,1942年成立以來就沒有修改過。1996年日本的財閥銀行三菱銀行和外匯專業銀行東京銀行合併,成為當時資產規模全世界第一大銀行,拉開了日本銀行業整合的序幕。1998年6月,日本成立了金融監督廳。金融監督廳的成立意味著日本戰後金融監管體制的改變。日本戰後一直是大藏省執掌財政和金融大權,其金融體制被稱為“護送船團方式”,也就是不允許有發展過快或者破產的金融機構。1997年11月日本四大證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證券,日本大型銀行之一的北海道託殖銀行宣告破產。這兩家大型金融機構的破產,也意味著日本戰後金融系統走到了盡頭。

還有一個原因是1997年和1998年發生了亞洲貨幣危機。這個時候日本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倡議,但是被美國所抹殺。1998年以後,日美之間再沒大規模貿易和金融摩擦。之前開放市場等壓力都來自美國,但1997年之後的改革更多的是日本自身求變的需求。

上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的政府機構也實施了重大的改革。在中國也非常知名的通商產業省,在2001年更名為經濟產業省。通商產業省是1949年改革當時的商工省設立的。統管了日本的產業發展和國際貿易。掌管財政金融和稅務的大藏省也改為財務省。

司法制度方面,上世紀90年代後期日本也著手開始“百年一次”的司法制度改革。2001年,《司法制度改革推進法》頒佈。改革了日本戰後60年基本未變動的司法體系。主要關注兩點:一個是法科大學院的設立,這是模仿美國的law school制度設立的。2004年,日本的幾十所高校的法科大學院開始招生。2006年日本開始實施新的司法考試。另外一個是陪審員制度的創設。從2009年開始實施。這次司法制度改革的本質是向美國司法體系的一次學習和靠攏。

2005年,日本把原來分散在商法、有限公司法等法律中的內容摘出來,形成了公司法並在2006年開始實施。2006年,修改之前的《證券交易法》為《金融商品交易法》。事實上,1997年以後,幾乎所有金融相關的法律如《保險法》、《保險業法》、《信託法》、《信託業法》等都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在經濟方面,筆者可以概括為舊的六大企業系列整合為新的三大企業系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經濟是被大大小小的十多家財閥所掌控。1945年以後,日本形成了六大企業系列,或者稱為六大企業集團。分別為三井(戰前的三井財閥)、三菱(戰前的三菱財閥)、住友(戰前的住友財閥)、芙蓉(戰前的安田財閥)、三和(戰前的鴻池財閥和山口財閥)、第一勸業系列(戰前的澀澤財閥和川崎財閥)。每一個企業集團都有幾十家企業,都是日本的代表性企業,負責人定期聚會。這些系列的核心企業為銀行和綜合商社。銀行發揮著融資和監督企業的作用。而綜合商社則擔負著國內外貿易的重要作用。

2000年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日本興業銀行宣佈合併,成立瑞穗(mizuho)金融控股集團。2001年櫻花銀行(原來的三井銀行)和住友銀行宣佈合併。2001年三和銀行和東海銀行等合併,成立了UFJ控股。2006年東京三菱銀行和UFJ合併,成立三菱東京UFJ金融控股。到此為止金融行業的整合告一段落。

筆者認為,泡沫經濟的破滅對日本的影響在1998年左右就結束了,2006年左右完全結束了。筆者這樣認為的主要原因是受泡沫經濟影響最大的銀行領域在2006年左右已經完成了整合。另外,日本政府注入大型銀行的國有資金也基本上在2005年左右就償還給日本政府了。

日本的財產保險行業也發生了大規模的企業合併,形成了三大財產保險集團。2004年東京海上火災保險和日動火災海上保險合併。2010年日本財產保險公司和日本興亞財產保險公司合併。2001年,三井海上火災保險和住友海上火災保險合併。不僅僅是金融行業,鋼鐵行業方面,2012年新日本製鐵和住友金融宣佈合併。2002年,日本鋼管和川崎制鐵合併成立JFE集團。這些企業之前,都屬於不同的財閥。這些企業之所以合併有內外兩個原因。日本國內市場已經完全成熟,必須通過合併減少國內不必要的競爭,壓縮成本。海外競爭對手的規模越來越大,日本企業感覺到了競爭壓力。在能源和礦產行業,日本企業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整合。

2000年以後,日本進一步推進了民營化。2002年,東日本旅客鐵道完全民營化,也就是日本政府不再持有任何股票。2004年,西日本鐵道完全民營化。2006年,東海旅客鐵道完全民營化。2016年,九州旅客鐵道完全民營化。

2005年,小泉純一郎內閣推進了日本郵政公社的民營化。過去的日本郵局主要經營三項業務,也就是郵政業務、簡易保險業務、存款業務。2007年10月,日本郵政集團成立。之後雖然有所反覆,但是總體在朝著民營化的方向前進。

我們可以從日本郵政和日本鐵路系統的變化看到,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仍然緩慢但是堅定地推動了國退民進。1992年到1997年的這個階段,應該說是日本的徘徊期。國際上,冷戰結束。日本國內泡沫經濟破滅,這個階段說日本失去了10年是可以的。日本政府決定動用財政資金去拯救金融系統是從1995年開始。第一波是為了所謂的住宅金融公司(Jusen)。之後是為了日本的銀行系統,這個一直持續到1999年左右。

二、日本失去了什麼?沒有失去什麼?得到了什麼?今後會如何變?

日本從1992年開始陷入低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國際環境上來講,1989年-1992年,國際政治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解體。1992年鄧小平發表了南方講話,中國開始步入市場經濟時代。從經濟上來講,美國掀起了第三次產業革命。戰後日本的經濟體制是完美的工業生產體制。日本的工業化生產方式比起美國的生產方式更勝一籌。美國完善的資本市場和硅谷的技術創新實現了完美結合。讀者們往往很簡單把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低迷歸咎於泡沫經濟的破滅。泡沫經濟的破滅對日本的影響在1998年左右就結束了。1998年左右日本就拉開了改革大幕,而且對銀行不良債權也開始處理。一橋大學在1997年成了創新研究中心,這是日本第一個專門研究創新的機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社會整體謀求變革和創新的氣氛。

筆者認為,從本質上講日本經濟不能夠進一步提升,有四個重要的原因:1)美國在IT革命方面佔據優先地位,日本無法挑戰。2)在中端市場方面日本被韓國和臺灣地區挑戰。在低端領域,被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所挑戰。3)日本戰後形成的經濟體系和制度出現制度疲勞和僵硬化。日本的知名學者野口悠紀雄把日本戰後的體制稱之為1940年體制。這個體制是總力戰的後遺體制,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4)在軍工方面一直被美國所壓制,造成大型民用飛機、高端戰鬥機、航母等領域不能夠有所突破,產業不能進一步升級。

如果說1992年以後日本失去了什麼,筆者認為日本失去的是百年一遇的產業革命的引領權。IT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產業革命,在這個百年一遇的革命中,日本基本上是一個跟隨者。在IT的硬件方面,日本應該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貢獻國家。但在軟件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日本基本沒有可稱頌的業績。

在政治方面,日本也沒有獲得明顯的進展。日本國民曾經期待的兩黨制的嘗試失敗了。日本的戰後政治體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代形成的。冷戰結束以後,日本的政治體制需要有所改變,但是直到今天還是延續了冷戰時期的政治手法。政治的舊態依然和經濟上的挫折造成國民心理的嚴重的閉塞感。筆者認為,關於泡沫經濟之後的“失去的十年”這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失去的二十年”這種說法筆者是不贊成的。泡沫經濟破滅對日本的影響筆者認為最晚在2000年左右就消失了。有三個原因:一是IT革命對日本各行各業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日本也開始誕生一批新的企業;二是中國開始飛速發展,需要大量進口日本的高端設備和高性能的零部件,促進了日本的景氣恢復;三是上面提到的,1997年左右日本就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綜上所述,上世紀90年代以後日本在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特別是修訂了許多戰後60多年都沒有變革的法律。總的來說,市場體制趨向更加開放和透明。日本的製造業總體實力依然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強國。筆者們對日本80年代海外收購的失敗津津樂道,但是2000年以後,日本企業對海外的收購數量和單筆的金額,遠遠高於80年代的對外收購。日本歷史上金額最大的10個跨國收購案子,都是2000年以後發生的,日本企業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日本國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也並沒有下降。比起80年代,日本的軟實力也有所增強。過去十年持續上漲的赴日本旅遊人數和留學生人數就是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佐證。

筆者認為,2010年以後日本發展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日本企業都是出口主導。80年代以後,日本企業和日本國民開始走向全世界,日本開始更多地接納外國留學生。2010年以後有越來越多的外國觀光客到日本,201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2400萬人次。在日本的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雙向開放的格局。日本社會和企業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國際化。這是外部環境給日本帶來的結果,也是日本主動適應外部變化的結果。這個對日本的產業發展也帶來非常大的影響。過去,日本的國際化行業都是一些出口行業。現在過去傳統的國內行業也變成了出口行業。比如日本的鐵路運輸行業、餐飲行業、零售行業、醫療服務、酒店業等由於外國觀光客的大量湧入,成了非常景氣的行業。

上面系統回顧了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發展和變化。讀者們會發現:日本堅定不移地走歐美化的路線,走市場化的路線,走國退民進的路線。在日本的郵政公社民營化以後,所謂的國有企業已經所剩無幾。只有執行國家政策的國際協力銀行、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等政策性金融的機構存在。在上世紀90年代困難的經濟情況下,日本在這個方向上還是做了工作。解決了剩下的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郵政民營化的問題。

上面的文章中讀者們可以看到,從1996年-2010年左右日本實施了一系列的法律修訂,其結果是幾乎修改了幾乎所有的法律。修改的方向和藍本明顯是美國的體系。也可以說現在的日本是處在一個新的經濟和法律框架下的,完全市場化下的起點下。其今後的經濟發展至少不應悲觀。過去20年,日本其實做了不少改革的事情。可稱之為明治維新以來的第三次開國。而且這一次,已經在2010年之前完成了。日本在“失去的20年”的喧囂聲中,已經靜悄悄地改變了自己。讓自己國家成為了一個在制度上距離歐美國家更加接近的國家。

三、回顧戰後70年中國和日本的關係

我們在考慮今後中日關係的時候,需要正確認識日本所處的歷史位置和日本的國家特點,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最近幾年,中國的媒體中重新評論日本實力的文章不斷湧現。讀者們需要認識到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實力距離日本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市場化機制方面,日本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法制化和市場化的基礎已經牢牢打下。但是中國有日本不具有的一些優勢,最大的優勢在於中國具有全世界最大市場。中國需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儘快從經濟的質量上趕上日本。日本是非白人國家中,唯一在所有產業都可以和歐美強國相提並論的國家。客觀地說,其發展過程中的得失對中國的借鑑意義是非常大的,中國人需要認真研究日本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政治方面才是中國需要更加關注的。1945年到現在已經整整過去73年了。日本的國民心中有更多求變的政治需求。比如國家政治地位的提升、修改憲法等。如果有國際環境或者內部的經濟蕭條等重大事件的爆發的話,日本的修憲活動可能會在短時間實現。還有一個需要中國所注意的,那就是軍事方面的改變,或者說“正常國家化”。早在2007年日本的防衛廳就升格為防衛省。筆者認為日本的第三次開國的高潮,極大可能就是“修憲”和“正常國家化”。日本在鋼鐵、造船、電子、材料、核工業、宇宙開發等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如果日本放開手腳發展軍備,其軍備水平短時間就能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國家。日本的“軍事大國化”,不僅對地區軍事和政治力量,對整個世界的格局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編輯:蘇琦)

(本文首刊於《財經》年刊2019:預測與戰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