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70週年之際看中俄經貿合作前景

建交70週年之際看中俄經貿合作前景

中俄貿易額突破千億美元

據中國海關統計,2018年中俄貿易額創歷史新高,達到1070.6億美元,同比增長27.1%。其中,中國對俄出口479.8億美元,同比增長12%;中國自俄進口 590.8億美元,同比增長42.7%。

今年是中俄建交70週年。在4月舉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了會談。習近平強調,俄羅斯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重要的合作伙伴。下階段,雙方要繼續推進經貿、能源、科技、航天、互聯互通、地方、人文等領域合作。普京也表示,當前俄中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中國在俄羅斯外貿中的地位,從2010年起上升為第一,已連續9年保持這個位置。2018年中俄貿易跨越了1000億美元大關,對兩國來說,這在某種意義上也越過了兩國在貿易方面的心理大關。

早在2014年5月,兩國政府發表的聯合聲明就表示要努力推動雙邊貿易,爭取在2015年前達到1000億美元,在2020年前達到2000億美元。但由於俄羅斯受西方制裁和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跌等原因,這個目標一直沒有實現。2015年雙邊貿易額下滑為680.6億美元,2016年為695.6億美元,增長比較快的2017年為840億美元。2018年兩國貿易額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雙方都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兩國貿易水平快速發展的前景,也看到了兩國在經貿合作中存在的、有待進一步發揮的潛力。

兩國貿易額超過1000億美元,達到了中俄兩國長期期待的目標,應該說是一個大的發展,也是中俄經貿關係一個大的突破。不過同時也應該看到,這是近幾年來兩國貿易逐步發展的結果,並不是特發性的。從價值指標來看,2018年兩國貿易比上年增長了27%,但從實物看,俄羅斯油氣資源出口增速則稍低一些,為20.2%。其他產品也是如此。因此,2018年中俄貿易額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和匯率變化及2018年能源價格增速較高也有關。

從質量和結構上看,2018年中俄經貿關係在質量上有所改進,貿易結構有所優化。主要表現在:

一是2018年中國出口到俄羅斯的產品以科技產品為主,其中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類型產品,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類型產品合計佔比50.7%。另外,“車輛及其零附件,但鐵道車輛除外”佔比3.6%,“有機化學品”佔比2.7%,“光學、照相、醫療等設備及零附件”佔比2.1%。這些產品合計佔比約為60%。而紡織品、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佔的比重在逐步下降。貿易結構有所改進,但是還談不到突破。在2018年俄羅斯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中,“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瀝青等”仍佔據絕對主力地位,佔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73.5%。另外,“木及木製品;木炭”佔俄羅斯對中國出口商品份額6.3%。這兩類“資源型產品”佔比高達80%。而高科技產品類型就真的太少了,“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佔比約為2.7%,“有機化學品”佔比約為0.4%,“光學、照相、醫療等設備及零附件”佔比0.3%,“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佔比0.2%,合計也不足10%。

二是出現了一些新的貿易增長點。雙方在電子商務、服務貿易等領域有新的發展。

三是在一些戰略性大項目,如在能源、核、航天、跨境基礎設施領域,以及北極開發、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一定進展。

四是地方區域合作進一步加強。據2019年1月10日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提供的情況,雙方以“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為契機,簽署了《中俄遠東地區合作發展規劃(2018-2024年)》和《中國東北和俄遠東及貝加爾地區農業發展規劃》,在遠東地區的合作進一步深化;通過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俄羅斯東方經濟論壇等展會平臺,推動兩國地方和企業深度對接。同時,中俄地區合作發展投資基金正式成立,為雙邊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正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所說的,2018年可謂是中俄經貿合作名副其實的“成果年”。

推進中俄經貿合作發展的有利因素

2019年又值中俄建交70週年,為鞏固和進一步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雙方都力圖通過努力進一步發展對兩國關係具有壓艙石作用的經貿關係,使雙邊經貿關係向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更高水平邁進。

從當前與今後一個時期來看,存在不少有利於推進中俄經貿發展合作的因素。

首先,從當今與今後一個時期國際關係變化的趨勢看,中俄兩國都面臨著日趨複雜的國際環境,兩國合作可能日趨強化。

美國總統特朗普以“美國第一”、“美國優先”為基本原則的對外政策不會改變。從中美關係來看,儘管中國通過各種努力,與美國進行溝通,避免新興崛起國與守成國之間必有一戰的“修昔底德陷阱”,但兩國的博弈還會繼續。而俄美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涉及各自的根本利益,妥協餘地很小。在對外一些大的戰略利益上,俄美雙方很難有大的退讓。克里米亞、反導部署、網絡攻擊、北約東擴與核裁軍等問題上,兩國都表示強硬,存在不同意見。美國國內的“反俄、抑俄、弱俄”的力量一直高於對俄友好的力量。另外,美俄之間缺乏廣泛與深厚的經貿合作點。在能源領域,兩國更是競爭者,不是合作者。

在上述國際格局大背景下,為了應對美國的挑戰,為中俄關系進一步深化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另外,從兩國經濟態勢來看,加強經貿合作也有利於兩國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處於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經濟增長速度將放慢,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速度,內需將日益增長,對能源和其他各種資源的需求不會減少。

俄羅斯經濟已經開始好轉,2018年經濟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3%。普京在2018年5月17日宣誓就職第七屆總統後幾小時後,就簽署了《關於俄羅斯到2024年前的國家戰略發展任務和目標》總統令,要求俄羅斯到2024年前要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俄羅斯面臨西方的經濟制裁,這幾年來一直在強調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建立新型製造業和農工綜合體。

中俄經濟發展都面臨向“高效率、高產出、高附加”新型模式的轉變。在未來的經濟合作中,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雙方將深層次整合雙方資源,統籌雙方經濟結構和區域發展優勢,豐富合作路徑,充實合作內涵,形成中俄經濟合作的新常態與新模式,進一步實現雙方的互惠共贏。(史春陽:《進一步深化中俄經貿合作》,2019年2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另外,2018年普京再次勝選後,面臨不少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主要是經濟問題,而經濟問題的解決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據2017年9月2日俄衛星通訊社報道,俄經濟發展部部長奧利什金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俄每年還需要吸納5萬億盧布的額外投資才能使經濟增長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問題是,從哪裡獲得這些所需資金?若俄羅斯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客觀上會為吸引中國投資增加可能性。

不能忽略的不確定因素

我們前面談到中俄貿易結構有所改善,但是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2018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石油等“資源型產品”佔到其出口總額的80%。2018年中國進口俄羅斯原油7149萬噸,同比上升19.7%,佔國內原油總進口量的約15.47%。自2009年後,俄羅斯向中國的石油出口量大幅增加。2016年到2018年,俄羅斯連續三年是中國石油第一大供應國,這也說明中國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程度在提高。問題是,國際油價不僅取決於供求關係,還受到國際政治因素變化和投機因素的影響,像過山車一樣,無情無常。所以,依賴油氣合作來保證中俄經貿關係大發展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而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俄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目前並沒有取得大的進展。最近傳出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鐵項目有可能要停建,原因有二:一個是由於俄羅斯沒有那麼多的資金投入。這條鐵路需要投入240億美元,即使獲得中國部分資金的支持,俄羅斯也不可能拿出那麼多錢來投資這條鐵路;另一個原因是俄羅斯方面對客流量提出了質疑。因為高鐵的造價很高,高鐵的票價必然不菲,也會影響客流量。從過去的情況來看,不論黑龍江大橋還是同江大橋項目,都是拖了很多年才開始啟動建設。所以,中俄在一些大的基礎設施項目簽訂協議後,實施並不是那麼容易。

在分析俄羅斯對外經貿關係地區結構調整問題時,還不能不提及俄羅斯強化戰略東移亞太政策。2012年9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0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就在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召開。在會議舉行前夕,俄羅斯總統普京撰文指出,俄羅斯無論從歷史還是地緣角度看都是亞太地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認識俄羅斯強化戰略東移亞太對中國經貿關係的影響問題?這需要釐清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俄羅斯清楚地認識到,亞太地區經濟的重要性在不斷上升,21世紀將是亞太世紀,世界經濟與貿易重點已日趨轉向亞太地區,俄羅斯必須做好準備,使其東部地區適應這一發展趨勢。二是俄強化戰略東移亞太著重點是加速開發與開放東部地區。三是強化戰略東移亞太並不意味著只是轉向中國。日本、印度、乃至越南等都是俄羅斯重要發展的合作的國家。四是近幾年來雖因克里米亞問題受西方制裁的影響,但其對外經貿關係重點仍在歐洲。不能因為俄羅斯強化戰略東移亞太,就此得出結論說俄“經濟重心東移亞太”。

目前看來,關於2020年中俄貿易要達到2000億美元的問題是期望過高。我們在前面提到俄羅斯向中國的出口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產品,2020年要達到2000億美元,就意味著這兩年內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油氣要翻番,價格也要大幅度的上升。這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