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是輔導小學生寫家庭作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晚託班老師”。那段經歷讓我對當今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具體的瞭解。其中有一項語文作業是這樣的:完成打印的練習並熟背。如下圖。

"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是輔導小學生寫家庭作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晚託班老師”。那段經歷讓我對當今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具體的瞭解。其中有一項語文作業是這樣的:完成打印的練習並熟背。如下圖。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紅色部分是答案,也就是孩子們需要熟背的部分。有一次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們覺得《小豬唏哩呼嚕》裡面最好玩的部分是什麼呀?”結果幾個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碰巧放學了,有個媽媽告訴我,老師安排了家長進行親子閱讀,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陪,反正就是讀一遍給孩子聽,幫孩子把答案背熟,保證考試不掉隊。

我聽了那位媽媽的話之後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家長到目前為止還不會陪伴孩子進行閱讀,也不會引導孩子去閱讀。那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他們所讀的書呢?《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裡面就給了大家一個方向。

"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是輔導小學生寫家庭作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晚託班老師”。那段經歷讓我對當今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具體的瞭解。其中有一項語文作業是這樣的:完成打印的練習並熟背。如下圖。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紅色部分是答案,也就是孩子們需要熟背的部分。有一次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們覺得《小豬唏哩呼嚕》裡面最好玩的部分是什麼呀?”結果幾個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碰巧放學了,有個媽媽告訴我,老師安排了家長進行親子閱讀,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陪,反正就是讀一遍給孩子聽,幫孩子把答案背熟,保證考試不掉隊。

我聽了那位媽媽的話之後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家長到目前為止還不會陪伴孩子進行閱讀,也不會引導孩子去閱讀。那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他們所讀的書呢?《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裡面就給了大家一個方向。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除了創作小說,他一直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他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努力,被授予法吉恩兒童閱讀貢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10年被英國教師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整本書其實就是圍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為什麼要“說來聽聽”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

"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是輔導小學生寫家庭作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晚託班老師”。那段經歷讓我對當今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具體的瞭解。其中有一項語文作業是這樣的:完成打印的練習並熟背。如下圖。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紅色部分是答案,也就是孩子們需要熟背的部分。有一次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們覺得《小豬唏哩呼嚕》裡面最好玩的部分是什麼呀?”結果幾個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碰巧放學了,有個媽媽告訴我,老師安排了家長進行親子閱讀,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陪,反正就是讀一遍給孩子聽,幫孩子把答案背熟,保證考試不掉隊。

我聽了那位媽媽的話之後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家長到目前為止還不會陪伴孩子進行閱讀,也不會引導孩子去閱讀。那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他們所讀的書呢?《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裡面就給了大家一個方向。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除了創作小說,他一直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他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努力,被授予法吉恩兒童閱讀貢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10年被英國教師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整本書其實就是圍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為什麼要“說來聽聽”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一、為什麼要“說來聽聽”作者一直在嘗試定位“閱讀”,直到有一天他同事的女兒說了一句話:“除非我們將讀過的書拿出來討論,否則我們無法真正明白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一語道出了作者的理念—討論。

比如上面我提到的學生,他們能把文章的細節背的很熟,但是他們完全不明白這本書,更不要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而他們缺少的正是“討論”這個環節。如果有人引導他們開口去說、跟別人討論這本書,他們的表現也可以很驚人。

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說來聽聽”就是“討論”的意思。兒童因為自身的侷限性,沒有辦法一個人去思考、去挖掘,所以需要家長或老師的引導,我就從家長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如何進行閱讀討論。

1.瞭解討論模式(分享模式)

作者把分享分成3個類別:分享熱情、分享困惑、分享關聯性

分享熱情:不管是大人還是兒童,都喜歡跟別人分享自己對某本書的熱愛,如果對方剛好也度過這本書,雙方就可以討論各自喜歡的內容了。

分享困惑:讀者們難免會對書中的情節感到困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把自己的困惑說出來,別人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分享關聯性:童話故事裡經常會出現“三兄弟”,最小的兄弟總是聰明能幹,最能得到父母的喜歡,比如“三隻小豬”也是這個模式。我們要告訴孩子,閱讀並不是單純地瞭解字面意思,更要能把握其中的敘述模式。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呢?因為當孩子們習慣了“說來聽聽”的閱讀方式之後,他們就不太喜歡討論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轉向有關困惑和模式的提問。他們認為談論讓人困惑的情節和找出文本模式的過程最過癮。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知道討論的3種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2.“說來聽聽”的問題結構

當家長們知道了討論的類型之後,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怎麼提問了。上面提到,孩子們其實不是很喜歡別人問他們:“你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呀?”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哪裡有人能用三言兩語就把喜歡一本書的原因說清楚的呀,大人也不能吧?難度係數有點高。

而且“為什麼”這個詞會讓孩子覺得你在命令他,在威脅他,如果是老師提問他可能會用籠統的回答來敷衍了事,如果是家長,他會直接回答不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引導的方式,採取更科學的方法。

看看作者的問題結構:基本問題、概論性問題、特定問題

基本問題:這本書裡有沒有是你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是你不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困惑不解?

概論性問題:當你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甚至還未展讀之前,你認為它會是什麼樣的故事?

你曾經讀過這樣類型的書嗎?

你以前讀過這本書嗎?

特定問題:你覺得哪一個角色最有意思?

故事是在哪兒發生的?

之前我們也提過,親子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籠統地提問,而是要具體提問。上面提到的三種問題結構相信能給大家不少啟發。

其中基本問題和概論性問題適用於任何書,上面只是舉了部分例子,我們還可以提其他的問題,只要符合邏輯即可。第三個特定問題則是根據不同的書提出的不同的問題,家長們可以自由發揮。

3.家長需要注意的

1)家長只是主持人,我們一定要擺清楚自己的位置。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只負責去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自己要少發言。

2)家長要鼓勵孩子想到的任何內容都可以說,不要覺得太過簡單就認為沒有說的意義。

3)家長自己也需要抽空去多讀書,給孩子做榜樣。

當家長們瞭解上面的三個流程之後就可以去實施“說來聽聽”的計劃了。大家心裡必須要明白,我們實施“說來聽聽”這個親子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孩子真正去了解一本書,而不是停留在只是瞭解一些細節或者只是瞭解表面的文字。

"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是輔導小學生寫家庭作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晚託班老師”。那段經歷讓我對當今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具體的瞭解。其中有一項語文作業是這樣的:完成打印的練習並熟背。如下圖。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紅色部分是答案,也就是孩子們需要熟背的部分。有一次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們覺得《小豬唏哩呼嚕》裡面最好玩的部分是什麼呀?”結果幾個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碰巧放學了,有個媽媽告訴我,老師安排了家長進行親子閱讀,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陪,反正就是讀一遍給孩子聽,幫孩子把答案背熟,保證考試不掉隊。

我聽了那位媽媽的話之後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家長到目前為止還不會陪伴孩子進行閱讀,也不會引導孩子去閱讀。那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他們所讀的書呢?《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裡面就給了大家一個方向。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除了創作小說,他一直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他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努力,被授予法吉恩兒童閱讀貢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10年被英國教師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整本書其實就是圍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為什麼要“說來聽聽”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一、為什麼要“說來聽聽”作者一直在嘗試定位“閱讀”,直到有一天他同事的女兒說了一句話:“除非我們將讀過的書拿出來討論,否則我們無法真正明白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一語道出了作者的理念—討論。

比如上面我提到的學生,他們能把文章的細節背的很熟,但是他們完全不明白這本書,更不要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而他們缺少的正是“討論”這個環節。如果有人引導他們開口去說、跟別人討論這本書,他們的表現也可以很驚人。

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說來聽聽”就是“討論”的意思。兒童因為自身的侷限性,沒有辦法一個人去思考、去挖掘,所以需要家長或老師的引導,我就從家長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如何進行閱讀討論。

1.瞭解討論模式(分享模式)

作者把分享分成3個類別:分享熱情、分享困惑、分享關聯性

分享熱情:不管是大人還是兒童,都喜歡跟別人分享自己對某本書的熱愛,如果對方剛好也度過這本書,雙方就可以討論各自喜歡的內容了。

分享困惑:讀者們難免會對書中的情節感到困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把自己的困惑說出來,別人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分享關聯性:童話故事裡經常會出現“三兄弟”,最小的兄弟總是聰明能幹,最能得到父母的喜歡,比如“三隻小豬”也是這個模式。我們要告訴孩子,閱讀並不是單純地瞭解字面意思,更要能把握其中的敘述模式。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呢?因為當孩子們習慣了“說來聽聽”的閱讀方式之後,他們就不太喜歡討論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轉向有關困惑和模式的提問。他們認為談論讓人困惑的情節和找出文本模式的過程最過癮。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知道討論的3種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2.“說來聽聽”的問題結構

當家長們知道了討論的類型之後,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怎麼提問了。上面提到,孩子們其實不是很喜歡別人問他們:“你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呀?”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哪裡有人能用三言兩語就把喜歡一本書的原因說清楚的呀,大人也不能吧?難度係數有點高。

而且“為什麼”這個詞會讓孩子覺得你在命令他,在威脅他,如果是老師提問他可能會用籠統的回答來敷衍了事,如果是家長,他會直接回答不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引導的方式,採取更科學的方法。

看看作者的問題結構:基本問題、概論性問題、特定問題

基本問題:這本書裡有沒有是你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是你不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困惑不解?

概論性問題:當你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甚至還未展讀之前,你認為它會是什麼樣的故事?

你曾經讀過這樣類型的書嗎?

你以前讀過這本書嗎?

特定問題:你覺得哪一個角色最有意思?

故事是在哪兒發生的?

之前我們也提過,親子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籠統地提問,而是要具體提問。上面提到的三種問題結構相信能給大家不少啟發。

其中基本問題和概論性問題適用於任何書,上面只是舉了部分例子,我們還可以提其他的問題,只要符合邏輯即可。第三個特定問題則是根據不同的書提出的不同的問題,家長們可以自由發揮。

3.家長需要注意的

1)家長只是主持人,我們一定要擺清楚自己的位置。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只負責去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自己要少發言。

2)家長要鼓勵孩子想到的任何內容都可以說,不要覺得太過簡單就認為沒有說的意義。

3)家長自己也需要抽空去多讀書,給孩子做榜樣。

當家長們瞭解上面的三個流程之後就可以去實施“說來聽聽”的計劃了。大家心裡必須要明白,我們實施“說來聽聽”這個親子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孩子真正去了解一本書,而不是停留在只是瞭解一些細節或者只是瞭解表面的文字。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三、兒童就是評論家

如果家長們能好好遵循上面的步驟來引導孩子去閱讀,孩子也會展現出他驚人的評論天賦。

當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們認為文學評論就是和抽象概念打交道,是一種經過縝密算計,對文體的大解剖。但是實際呢?

關於評論有一則顛撲不滅的真理—評論談的是自我的體驗。

歸根究底,評論不外乎是以讀者對文本的親身體驗為基礎而向外拓展,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我們可以看看奧登(近代英國詩壇最知名的詩人)對評論家的期望:

1.讓我知道出版界有這麼一位作者,這麼一部作品。

2.讓我相信自己因未曾仔細閱讀該書而低估了這位作者或這部作品的價值。

3.能夠彌補我的不足,讓我知道不同時代、不同背景所醞釀出的作品可能存在的關聯。

4.加強我對一部作品的理解。

5.讀後能增長見聞。

6.能讓我觸類旁通,思考人生、科學、經濟、倫理、宗教等。

我有個上幼兒園小班的侄女,正好有跟她進行過類似“說來聽聽”的活動。我們當時看的是一本叫《我媽媽》的繪本。那時我還沒有孩子,所以平時不會看這類的書。但是跟她討論完,我徹底記住了這本書,決定將來也要給我的孩子買一本。

繪本大家都知道,一頁圖配一句話。在大人看來,一本書兩三分鐘就翻完了,但是孩子們如果引導得當,可以說很久很久。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小侄女對下面這幅圖的講解。

"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是輔導小學生寫家庭作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晚託班老師”。那段經歷讓我對當今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具體的瞭解。其中有一項語文作業是這樣的:完成打印的練習並熟背。如下圖。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紅色部分是答案,也就是孩子們需要熟背的部分。有一次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們覺得《小豬唏哩呼嚕》裡面最好玩的部分是什麼呀?”結果幾個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碰巧放學了,有個媽媽告訴我,老師安排了家長進行親子閱讀,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陪,反正就是讀一遍給孩子聽,幫孩子把答案背熟,保證考試不掉隊。

我聽了那位媽媽的話之後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家長到目前為止還不會陪伴孩子進行閱讀,也不會引導孩子去閱讀。那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他們所讀的書呢?《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裡面就給了大家一個方向。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除了創作小說,他一直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他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努力,被授予法吉恩兒童閱讀貢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10年被英國教師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整本書其實就是圍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為什麼要“說來聽聽”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一、為什麼要“說來聽聽”作者一直在嘗試定位“閱讀”,直到有一天他同事的女兒說了一句話:“除非我們將讀過的書拿出來討論,否則我們無法真正明白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一語道出了作者的理念—討論。

比如上面我提到的學生,他們能把文章的細節背的很熟,但是他們完全不明白這本書,更不要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而他們缺少的正是“討論”這個環節。如果有人引導他們開口去說、跟別人討論這本書,他們的表現也可以很驚人。

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說來聽聽”就是“討論”的意思。兒童因為自身的侷限性,沒有辦法一個人去思考、去挖掘,所以需要家長或老師的引導,我就從家長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如何進行閱讀討論。

1.瞭解討論模式(分享模式)

作者把分享分成3個類別:分享熱情、分享困惑、分享關聯性

分享熱情:不管是大人還是兒童,都喜歡跟別人分享自己對某本書的熱愛,如果對方剛好也度過這本書,雙方就可以討論各自喜歡的內容了。

分享困惑:讀者們難免會對書中的情節感到困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把自己的困惑說出來,別人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分享關聯性:童話故事裡經常會出現“三兄弟”,最小的兄弟總是聰明能幹,最能得到父母的喜歡,比如“三隻小豬”也是這個模式。我們要告訴孩子,閱讀並不是單純地瞭解字面意思,更要能把握其中的敘述模式。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呢?因為當孩子們習慣了“說來聽聽”的閱讀方式之後,他們就不太喜歡討論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轉向有關困惑和模式的提問。他們認為談論讓人困惑的情節和找出文本模式的過程最過癮。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知道討論的3種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2.“說來聽聽”的問題結構

當家長們知道了討論的類型之後,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怎麼提問了。上面提到,孩子們其實不是很喜歡別人問他們:“你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呀?”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哪裡有人能用三言兩語就把喜歡一本書的原因說清楚的呀,大人也不能吧?難度係數有點高。

而且“為什麼”這個詞會讓孩子覺得你在命令他,在威脅他,如果是老師提問他可能會用籠統的回答來敷衍了事,如果是家長,他會直接回答不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引導的方式,採取更科學的方法。

看看作者的問題結構:基本問題、概論性問題、特定問題

基本問題:這本書裡有沒有是你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是你不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困惑不解?

概論性問題:當你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甚至還未展讀之前,你認為它會是什麼樣的故事?

你曾經讀過這樣類型的書嗎?

你以前讀過這本書嗎?

特定問題:你覺得哪一個角色最有意思?

故事是在哪兒發生的?

之前我們也提過,親子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籠統地提問,而是要具體提問。上面提到的三種問題結構相信能給大家不少啟發。

其中基本問題和概論性問題適用於任何書,上面只是舉了部分例子,我們還可以提其他的問題,只要符合邏輯即可。第三個特定問題則是根據不同的書提出的不同的問題,家長們可以自由發揮。

3.家長需要注意的

1)家長只是主持人,我們一定要擺清楚自己的位置。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只負責去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自己要少發言。

2)家長要鼓勵孩子想到的任何內容都可以說,不要覺得太過簡單就認為沒有說的意義。

3)家長自己也需要抽空去多讀書,給孩子做榜樣。

當家長們瞭解上面的三個流程之後就可以去實施“說來聽聽”的計劃了。大家心裡必須要明白,我們實施“說來聽聽”這個親子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孩子真正去了解一本書,而不是停留在只是瞭解一些細節或者只是瞭解表面的文字。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三、兒童就是評論家

如果家長們能好好遵循上面的步驟來引導孩子去閱讀,孩子也會展現出他驚人的評論天賦。

當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們認為文學評論就是和抽象概念打交道,是一種經過縝密算計,對文體的大解剖。但是實際呢?

關於評論有一則顛撲不滅的真理—評論談的是自我的體驗。

歸根究底,評論不外乎是以讀者對文本的親身體驗為基礎而向外拓展,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我們可以看看奧登(近代英國詩壇最知名的詩人)對評論家的期望:

1.讓我知道出版界有這麼一位作者,這麼一部作品。

2.讓我相信自己因未曾仔細閱讀該書而低估了這位作者或這部作品的價值。

3.能夠彌補我的不足,讓我知道不同時代、不同背景所醞釀出的作品可能存在的關聯。

4.加強我對一部作品的理解。

5.讀後能增長見聞。

6.能讓我觸類旁通,思考人生、科學、經濟、倫理、宗教等。

我有個上幼兒園小班的侄女,正好有跟她進行過類似“說來聽聽”的活動。我們當時看的是一本叫《我媽媽》的繪本。那時我還沒有孩子,所以平時不會看這類的書。但是跟她討論完,我徹底記住了這本書,決定將來也要給我的孩子買一本。

繪本大家都知道,一頁圖配一句話。在大人看來,一本書兩三分鐘就翻完了,但是孩子們如果引導得當,可以說很久很久。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小侄女對下面這幅圖的講解。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當翻到這一頁的時候,我小侄女開心地說:“我最喜歡這裡了,這是人家媽媽在做好吃的,有愛心蛋糕,有小猴子蛋糕,有巧克力蛋糕,其他我沒吃過,你猜我最喜歡吃哪個蛋糕?”我說:“這個愛心蛋糕。”她跟個小大人一樣回我:“是的。”

我已經打算翻下一頁了,結果她問我:“姨娘,你會做這個綠色的蛋糕嗎?有五角星的,中間還要有奶油。”她知道我平時喜歡烘焙。我想了想說:“可以試試,你媽媽不會做嗎?”她搖搖頭說:“我媽媽不會,但是我媽媽會做雞蛋餅,很好吃的雞蛋餅,裡面加火腿腸、加黃瓜、加生菜、加番茄醬,我最喜歡番茄醬了。”

我感覺她說著說著,口水都要淌出來了,於是我說:“那我下次做蛋糕跟你換雞蛋餅吃好不好?”她開心地說:“好的。那你做蛋糕的時候是不是也戴這個廚師帽呀?”我一愣,看了一下圖,原來圖中的媽媽在做蛋糕的時候戴了廚師帽。真是個優秀的觀察家!

在我眼裡這幅圖都再普通不過了,可是這卻是我侄女最喜歡的圖,我相信換個孩子,人家也許喜歡別的圖,比如下面這一張。

"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是輔導小學生寫家庭作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晚託班老師”。那段經歷讓我對當今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具體的瞭解。其中有一項語文作業是這樣的:完成打印的練習並熟背。如下圖。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紅色部分是答案,也就是孩子們需要熟背的部分。有一次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們覺得《小豬唏哩呼嚕》裡面最好玩的部分是什麼呀?”結果幾個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碰巧放學了,有個媽媽告訴我,老師安排了家長進行親子閱讀,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陪,反正就是讀一遍給孩子聽,幫孩子把答案背熟,保證考試不掉隊。

我聽了那位媽媽的話之後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家長到目前為止還不會陪伴孩子進行閱讀,也不會引導孩子去閱讀。那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他們所讀的書呢?《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裡面就給了大家一個方向。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除了創作小說,他一直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他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努力,被授予法吉恩兒童閱讀貢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10年被英國教師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整本書其實就是圍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為什麼要“說來聽聽”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一、為什麼要“說來聽聽”作者一直在嘗試定位“閱讀”,直到有一天他同事的女兒說了一句話:“除非我們將讀過的書拿出來討論,否則我們無法真正明白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一語道出了作者的理念—討論。

比如上面我提到的學生,他們能把文章的細節背的很熟,但是他們完全不明白這本書,更不要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而他們缺少的正是“討論”這個環節。如果有人引導他們開口去說、跟別人討論這本書,他們的表現也可以很驚人。

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說來聽聽”就是“討論”的意思。兒童因為自身的侷限性,沒有辦法一個人去思考、去挖掘,所以需要家長或老師的引導,我就從家長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如何進行閱讀討論。

1.瞭解討論模式(分享模式)

作者把分享分成3個類別:分享熱情、分享困惑、分享關聯性

分享熱情:不管是大人還是兒童,都喜歡跟別人分享自己對某本書的熱愛,如果對方剛好也度過這本書,雙方就可以討論各自喜歡的內容了。

分享困惑:讀者們難免會對書中的情節感到困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把自己的困惑說出來,別人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分享關聯性:童話故事裡經常會出現“三兄弟”,最小的兄弟總是聰明能幹,最能得到父母的喜歡,比如“三隻小豬”也是這個模式。我們要告訴孩子,閱讀並不是單純地瞭解字面意思,更要能把握其中的敘述模式。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呢?因為當孩子們習慣了“說來聽聽”的閱讀方式之後,他們就不太喜歡討論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轉向有關困惑和模式的提問。他們認為談論讓人困惑的情節和找出文本模式的過程最過癮。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知道討論的3種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2.“說來聽聽”的問題結構

當家長們知道了討論的類型之後,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怎麼提問了。上面提到,孩子們其實不是很喜歡別人問他們:“你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呀?”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哪裡有人能用三言兩語就把喜歡一本書的原因說清楚的呀,大人也不能吧?難度係數有點高。

而且“為什麼”這個詞會讓孩子覺得你在命令他,在威脅他,如果是老師提問他可能會用籠統的回答來敷衍了事,如果是家長,他會直接回答不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引導的方式,採取更科學的方法。

看看作者的問題結構:基本問題、概論性問題、特定問題

基本問題:這本書裡有沒有是你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是你不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困惑不解?

概論性問題:當你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甚至還未展讀之前,你認為它會是什麼樣的故事?

你曾經讀過這樣類型的書嗎?

你以前讀過這本書嗎?

特定問題:你覺得哪一個角色最有意思?

故事是在哪兒發生的?

之前我們也提過,親子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籠統地提問,而是要具體提問。上面提到的三種問題結構相信能給大家不少啟發。

其中基本問題和概論性問題適用於任何書,上面只是舉了部分例子,我們還可以提其他的問題,只要符合邏輯即可。第三個特定問題則是根據不同的書提出的不同的問題,家長們可以自由發揮。

3.家長需要注意的

1)家長只是主持人,我們一定要擺清楚自己的位置。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只負責去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自己要少發言。

2)家長要鼓勵孩子想到的任何內容都可以說,不要覺得太過簡單就認為沒有說的意義。

3)家長自己也需要抽空去多讀書,給孩子做榜樣。

當家長們瞭解上面的三個流程之後就可以去實施“說來聽聽”的計劃了。大家心裡必須要明白,我們實施“說來聽聽”這個親子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孩子真正去了解一本書,而不是停留在只是瞭解一些細節或者只是瞭解表面的文字。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三、兒童就是評論家

如果家長們能好好遵循上面的步驟來引導孩子去閱讀,孩子也會展現出他驚人的評論天賦。

當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們認為文學評論就是和抽象概念打交道,是一種經過縝密算計,對文體的大解剖。但是實際呢?

關於評論有一則顛撲不滅的真理—評論談的是自我的體驗。

歸根究底,評論不外乎是以讀者對文本的親身體驗為基礎而向外拓展,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我們可以看看奧登(近代英國詩壇最知名的詩人)對評論家的期望:

1.讓我知道出版界有這麼一位作者,這麼一部作品。

2.讓我相信自己因未曾仔細閱讀該書而低估了這位作者或這部作品的價值。

3.能夠彌補我的不足,讓我知道不同時代、不同背景所醞釀出的作品可能存在的關聯。

4.加強我對一部作品的理解。

5.讀後能增長見聞。

6.能讓我觸類旁通,思考人生、科學、經濟、倫理、宗教等。

我有個上幼兒園小班的侄女,正好有跟她進行過類似“說來聽聽”的活動。我們當時看的是一本叫《我媽媽》的繪本。那時我還沒有孩子,所以平時不會看這類的書。但是跟她討論完,我徹底記住了這本書,決定將來也要給我的孩子買一本。

繪本大家都知道,一頁圖配一句話。在大人看來,一本書兩三分鐘就翻完了,但是孩子們如果引導得當,可以說很久很久。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小侄女對下面這幅圖的講解。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當翻到這一頁的時候,我小侄女開心地說:“我最喜歡這裡了,這是人家媽媽在做好吃的,有愛心蛋糕,有小猴子蛋糕,有巧克力蛋糕,其他我沒吃過,你猜我最喜歡吃哪個蛋糕?”我說:“這個愛心蛋糕。”她跟個小大人一樣回我:“是的。”

我已經打算翻下一頁了,結果她問我:“姨娘,你會做這個綠色的蛋糕嗎?有五角星的,中間還要有奶油。”她知道我平時喜歡烘焙。我想了想說:“可以試試,你媽媽不會做嗎?”她搖搖頭說:“我媽媽不會,但是我媽媽會做雞蛋餅,很好吃的雞蛋餅,裡面加火腿腸、加黃瓜、加生菜、加番茄醬,我最喜歡番茄醬了。”

我感覺她說著說著,口水都要淌出來了,於是我說:“那我下次做蛋糕跟你換雞蛋餅吃好不好?”她開心地說:“好的。那你做蛋糕的時候是不是也戴這個廚師帽呀?”我一愣,看了一下圖,原來圖中的媽媽在做蛋糕的時候戴了廚師帽。真是個優秀的觀察家!

在我眼裡這幅圖都再普通不過了,可是這卻是我侄女最喜歡的圖,我相信換個孩子,人家也許喜歡別的圖,比如下面這一張。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我把我侄女說的跟奧登的要求對比了一下,發現符合2個他對評論家的要求:

1.讓我知道出版界有這麼一位作者,這麼一部作品。

安東尼·布朗,英國兒童插畫家,代表作品有《我媽媽》《我爸爸》。我必須誠實地回答,在此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有這套繪本,因為我侄女,我認識了這位寫實派的插畫家,對他的作品也燃起了極大的興趣。

2. 讓我相信自己因未曾仔細閱讀該書而低估了這位作者或這部作品的價值。

我一直以為繪本就是簡單的故事,通過我侄女的講解,我才知道,原來繪本可以表達很多大人看不到的內容。文字雖然簡單,但是圖畫一點都不簡單。

當然其實小姑娘並沒有特別去做些什麼,她只是把她想說的說了出來,然後就給我帶來了這兩個影響。而這兩個影響也符合奧登對評論家的願望,所以,我們還能說孩子不是評論家嗎?

"

有段時間,我的工作是輔導小學生寫家庭作業,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晚託班老師”。那段經歷讓我對當今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有了具體的瞭解。其中有一項語文作業是這樣的:完成打印的練習並熟背。如下圖。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紅色部分是答案,也就是孩子們需要熟背的部分。有一次我隨口問了一句:“你們覺得《小豬唏哩呼嚕》裡面最好玩的部分是什麼呀?”結果幾個孩子都回答不出來。碰巧放學了,有個媽媽告訴我,老師安排了家長進行親子閱讀,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陪,反正就是讀一遍給孩子聽,幫孩子把答案背熟,保證考試不掉隊。

我聽了那位媽媽的話之後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家長到目前為止還不會陪伴孩子進行閱讀,也不會引導孩子去閱讀。那我們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他們所讀的書呢?《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裡面就給了大家一個方向。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除了創作小說,他一直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他因為在這個領域的努力,被授予法吉恩兒童閱讀貢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10年被英國教師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

整本書其實就是圍繞兩個方面進行討論:為什麼要“說來聽聽”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一、為什麼要“說來聽聽”作者一直在嘗試定位“閱讀”,直到有一天他同事的女兒說了一句話:“除非我們將讀過的書拿出來討論,否則我們無法真正明白自己對這本書的看法。”一語道出了作者的理念—討論。

比如上面我提到的學生,他們能把文章的細節背的很熟,但是他們完全不明白這本書,更不要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而他們缺少的正是“討論”這個環節。如果有人引導他們開口去說、跟別人討論這本書,他們的表現也可以很驚人。

二、如何進行“說來聽聽”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說來聽聽”就是“討論”的意思。兒童因為自身的侷限性,沒有辦法一個人去思考、去挖掘,所以需要家長或老師的引導,我就從家長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如何進行閱讀討論。

1.瞭解討論模式(分享模式)

作者把分享分成3個類別:分享熱情、分享困惑、分享關聯性

分享熱情:不管是大人還是兒童,都喜歡跟別人分享自己對某本書的熱愛,如果對方剛好也度過這本書,雙方就可以討論各自喜歡的內容了。

分享困惑:讀者們難免會對書中的情節感到困惑,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把自己的困惑說出來,別人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分享關聯性:童話故事裡經常會出現“三兄弟”,最小的兄弟總是聰明能幹,最能得到父母的喜歡,比如“三隻小豬”也是這個模式。我們要告訴孩子,閱讀並不是單純地瞭解字面意思,更要能把握其中的敘述模式。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呢?因為當孩子們習慣了“說來聽聽”的閱讀方式之後,他們就不太喜歡討論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轉向有關困惑和模式的提問。他們認為談論讓人困惑的情節和找出文本模式的過程最過癮。所以我們家長首先要知道討論的3種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2.“說來聽聽”的問題結構

當家長們知道了討論的類型之後,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怎麼提問了。上面提到,孩子們其實不是很喜歡別人問他們:“你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呀?”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哪裡有人能用三言兩語就把喜歡一本書的原因說清楚的呀,大人也不能吧?難度係數有點高。

而且“為什麼”這個詞會讓孩子覺得你在命令他,在威脅他,如果是老師提問他可能會用籠統的回答來敷衍了事,如果是家長,他會直接回答不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引導的方式,採取更科學的方法。

看看作者的問題結構:基本問題、概論性問題、特定問題

基本問題:這本書裡有沒有是你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是你不喜歡的?

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困惑不解?

概論性問題:當你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甚至還未展讀之前,你認為它會是什麼樣的故事?

你曾經讀過這樣類型的書嗎?

你以前讀過這本書嗎?

特定問題:你覺得哪一個角色最有意思?

故事是在哪兒發生的?

之前我們也提過,親子閱讀的時候,千萬不要籠統地提問,而是要具體提問。上面提到的三種問題結構相信能給大家不少啟發。

其中基本問題和概論性問題適用於任何書,上面只是舉了部分例子,我們還可以提其他的問題,只要符合邏輯即可。第三個特定問題則是根據不同的書提出的不同的問題,家長們可以自由發揮。

3.家長需要注意的

1)家長只是主持人,我們一定要擺清楚自己的位置。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只負責去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而自己要少發言。

2)家長要鼓勵孩子想到的任何內容都可以說,不要覺得太過簡單就認為沒有說的意義。

3)家長自己也需要抽空去多讀書,給孩子做榜樣。

當家長們瞭解上面的三個流程之後就可以去實施“說來聽聽”的計劃了。大家心裡必須要明白,我們實施“說來聽聽”這個親子活動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孩子真正去了解一本書,而不是停留在只是瞭解一些細節或者只是瞭解表面的文字。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三、兒童就是評論家

如果家長們能好好遵循上面的步驟來引導孩子去閱讀,孩子也會展現出他驚人的評論天賦。

當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們認為文學評論就是和抽象概念打交道,是一種經過縝密算計,對文體的大解剖。但是實際呢?

關於評論有一則顛撲不滅的真理—評論談的是自我的體驗。

歸根究底,評論不外乎是以讀者對文本的親身體驗為基礎而向外拓展,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我們可以看看奧登(近代英國詩壇最知名的詩人)對評論家的期望:

1.讓我知道出版界有這麼一位作者,這麼一部作品。

2.讓我相信自己因未曾仔細閱讀該書而低估了這位作者或這部作品的價值。

3.能夠彌補我的不足,讓我知道不同時代、不同背景所醞釀出的作品可能存在的關聯。

4.加強我對一部作品的理解。

5.讀後能增長見聞。

6.能讓我觸類旁通,思考人生、科學、經濟、倫理、宗教等。

我有個上幼兒園小班的侄女,正好有跟她進行過類似“說來聽聽”的活動。我們當時看的是一本叫《我媽媽》的繪本。那時我還沒有孩子,所以平時不會看這類的書。但是跟她討論完,我徹底記住了這本書,決定將來也要給我的孩子買一本。

繪本大家都知道,一頁圖配一句話。在大人看來,一本書兩三分鐘就翻完了,但是孩子們如果引導得當,可以說很久很久。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小侄女對下面這幅圖的講解。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當翻到這一頁的時候,我小侄女開心地說:“我最喜歡這裡了,這是人家媽媽在做好吃的,有愛心蛋糕,有小猴子蛋糕,有巧克力蛋糕,其他我沒吃過,你猜我最喜歡吃哪個蛋糕?”我說:“這個愛心蛋糕。”她跟個小大人一樣回我:“是的。”

我已經打算翻下一頁了,結果她問我:“姨娘,你會做這個綠色的蛋糕嗎?有五角星的,中間還要有奶油。”她知道我平時喜歡烘焙。我想了想說:“可以試試,你媽媽不會做嗎?”她搖搖頭說:“我媽媽不會,但是我媽媽會做雞蛋餅,很好吃的雞蛋餅,裡面加火腿腸、加黃瓜、加生菜、加番茄醬,我最喜歡番茄醬了。”

我感覺她說著說著,口水都要淌出來了,於是我說:“那我下次做蛋糕跟你換雞蛋餅吃好不好?”她開心地說:“好的。那你做蛋糕的時候是不是也戴這個廚師帽呀?”我一愣,看了一下圖,原來圖中的媽媽在做蛋糕的時候戴了廚師帽。真是個優秀的觀察家!

在我眼裡這幅圖都再普通不過了,可是這卻是我侄女最喜歡的圖,我相信換個孩子,人家也許喜歡別的圖,比如下面這一張。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我把我侄女說的跟奧登的要求對比了一下,發現符合2個他對評論家的要求:

1.讓我知道出版界有這麼一位作者,這麼一部作品。

安東尼·布朗,英國兒童插畫家,代表作品有《我媽媽》《我爸爸》。我必須誠實地回答,在此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有這套繪本,因為我侄女,我認識了這位寫實派的插畫家,對他的作品也燃起了極大的興趣。

2. 讓我相信自己因未曾仔細閱讀該書而低估了這位作者或這部作品的價值。

我一直以為繪本就是簡單的故事,通過我侄女的講解,我才知道,原來繪本可以表達很多大人看不到的內容。文字雖然簡單,但是圖畫一點都不簡單。

當然其實小姑娘並沒有特別去做些什麼,她只是把她想說的說了出來,然後就給我帶來了這兩個影響。而這兩個影響也符合奧登對評論家的願望,所以,我們還能說孩子不是評論家嗎?

家長不能錯過的親子閱讀方法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告訴我們家長,兒童絕對有評論的能力,可是平時他們完全沒有機會去說,因為我們大人也沒想去聽。我也是在看了《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這本書之後才徹底明白,作為家長我們是有義務去引導孩子閱讀的,之前跟小侄女的互動完全是無意識。

除了要有引導閱讀的意識,家長也要掌握書裡給的各種方法。當然作者一再強調,這本書只是一個方向,並不是一本手冊。所以我們在學習了以上的知識後,還要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和孩子都能共同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