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讀書 不完美媽媽 語文 大學 三毛 梅見雪 2019-07-22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三:你只管完成,我負責監督。

閱讀完成了嗎?完成了。

OK,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忙活。

雖然不是說父母都要把孩子作業這個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做包工頭,但是孩子閱讀的狀態如何?喜怒哀樂能感受到嗎?

孩子是否會跟父母分享閱讀後的一二收穫呢?閱讀之於生活又成了什麼呢?

彷彿檢查完了,就已經是盡職盡責了。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三:你只管完成,我負責監督。

閱讀完成了嗎?完成了。

OK,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忙活。

雖然不是說父母都要把孩子作業這個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做包工頭,但是孩子閱讀的狀態如何?喜怒哀樂能感受到嗎?

孩子是否會跟父母分享閱讀後的一二收穫呢?閱讀之於生活又成了什麼呢?

彷彿檢查完了,就已經是盡職盡責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2

作家曹文軒曾說,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與不閱讀是兩種生活狀況,一種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一種是荒涼與沉寂,死氣沉沉。

真正的閱讀,不是看完一本書,而是點燃一把火。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三:你只管完成,我負責監督。

閱讀完成了嗎?完成了。

OK,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忙活。

雖然不是說父母都要把孩子作業這個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做包工頭,但是孩子閱讀的狀態如何?喜怒哀樂能感受到嗎?

孩子是否會跟父母分享閱讀後的一二收穫呢?閱讀之於生活又成了什麼呢?

彷彿檢查完了,就已經是盡職盡責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2

作家曹文軒曾說,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與不閱讀是兩種生活狀況,一種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一種是荒涼與沉寂,死氣沉沉。

真正的閱讀,不是看完一本書,而是點燃一把火。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很多父母也明白,滿腹詩書,是送給女兒最滋養的化妝品,是送給兒子最氣概的陽光帥氣。

只是,在孩子熱愛閱讀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沒明白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才是對孩子最給力的幫助。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曾做過一項實際調查。

採訪30位來自工人家庭出身相似的男子,長大後有15位成為了大學教授,另外15位仍是工人。

深度訪談後,吉姆·崔利斯發現巨大差異原因是童年時父母在閱讀方面給他們極大的鼓勵。

15名教授中,全部受到大人在閱讀上的鼓勵;而15名工人中,只有3個人經常在閱讀上受到鼓勵。

大環境對閱讀的追捧毋庸置疑能帶來一波“短期閱讀熱”,但要是真想讓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長遠之計還是得靠父母朝著“長期閱讀熱”方式引導。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三:你只管完成,我負責監督。

閱讀完成了嗎?完成了。

OK,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忙活。

雖然不是說父母都要把孩子作業這個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做包工頭,但是孩子閱讀的狀態如何?喜怒哀樂能感受到嗎?

孩子是否會跟父母分享閱讀後的一二收穫呢?閱讀之於生活又成了什麼呢?

彷彿檢查完了,就已經是盡職盡責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2

作家曹文軒曾說,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與不閱讀是兩種生活狀況,一種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一種是荒涼與沉寂,死氣沉沉。

真正的閱讀,不是看完一本書,而是點燃一把火。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很多父母也明白,滿腹詩書,是送給女兒最滋養的化妝品,是送給兒子最氣概的陽光帥氣。

只是,在孩子熱愛閱讀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沒明白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才是對孩子最給力的幫助。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曾做過一項實際調查。

採訪30位來自工人家庭出身相似的男子,長大後有15位成為了大學教授,另外15位仍是工人。

深度訪談後,吉姆·崔利斯發現巨大差異原因是童年時父母在閱讀方面給他們極大的鼓勵。

15名教授中,全部受到大人在閱讀上的鼓勵;而15名工人中,只有3個人經常在閱讀上受到鼓勵。

大環境對閱讀的追捧毋庸置疑能帶來一波“短期閱讀熱”,但要是真想讓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長遠之計還是得靠父母朝著“長期閱讀熱”方式引導。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讓孩子真真正正地熱愛閱讀,融入閱讀,除了大家熟知的父母以身作則外,其實也是有技巧可言的。

方法一、別讓閱讀成為作業

逼著孩子必須讀完幾本,必須讀多少分鐘,給孩子定每年讀幾本的目標,逼著孩子認字,逼著孩子複述故事,逼著孩子將詞句用於寫作……很多父母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閱讀一旦變成了強制,變成了作業,就會產生抗拒,發生反彈。

閱讀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愛上。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三:你只管完成,我負責監督。

閱讀完成了嗎?完成了。

OK,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忙活。

雖然不是說父母都要把孩子作業這個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做包工頭,但是孩子閱讀的狀態如何?喜怒哀樂能感受到嗎?

孩子是否會跟父母分享閱讀後的一二收穫呢?閱讀之於生活又成了什麼呢?

彷彿檢查完了,就已經是盡職盡責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2

作家曹文軒曾說,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與不閱讀是兩種生活狀況,一種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一種是荒涼與沉寂,死氣沉沉。

真正的閱讀,不是看完一本書,而是點燃一把火。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很多父母也明白,滿腹詩書,是送給女兒最滋養的化妝品,是送給兒子最氣概的陽光帥氣。

只是,在孩子熱愛閱讀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沒明白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才是對孩子最給力的幫助。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曾做過一項實際調查。

採訪30位來自工人家庭出身相似的男子,長大後有15位成為了大學教授,另外15位仍是工人。

深度訪談後,吉姆·崔利斯發現巨大差異原因是童年時父母在閱讀方面給他們極大的鼓勵。

15名教授中,全部受到大人在閱讀上的鼓勵;而15名工人中,只有3個人經常在閱讀上受到鼓勵。

大環境對閱讀的追捧毋庸置疑能帶來一波“短期閱讀熱”,但要是真想讓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長遠之計還是得靠父母朝著“長期閱讀熱”方式引導。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讓孩子真真正正地熱愛閱讀,融入閱讀,除了大家熟知的父母以身作則外,其實也是有技巧可言的。

方法一、別讓閱讀成為作業

逼著孩子必須讀完幾本,必須讀多少分鐘,給孩子定每年讀幾本的目標,逼著孩子認字,逼著孩子複述故事,逼著孩子將詞句用於寫作……很多父母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閱讀一旦變成了強制,變成了作業,就會產生抗拒,發生反彈。

閱讀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愛上。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方法二、把閱讀“玩”起來

閱讀是一種生活享受,不受時間限制。

親子閱讀更是一種家庭享受。

孩子小的時候,融入孩子閱讀的圈子裡,與孩子演繹同一個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把閱讀玩起來。孩子們最喜歡在故事裡扮演把父母隨意支配的角色,趁機釋放情緒。

孩子大的時候,不妨跟孩子就某個故事,某個人物,某個話題談談看法,說說觀點,把閱讀在生活中玩起來。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三:你只管完成,我負責監督。

閱讀完成了嗎?完成了。

OK,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忙活。

雖然不是說父母都要把孩子作業這個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做包工頭,但是孩子閱讀的狀態如何?喜怒哀樂能感受到嗎?

孩子是否會跟父母分享閱讀後的一二收穫呢?閱讀之於生活又成了什麼呢?

彷彿檢查完了,就已經是盡職盡責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2

作家曹文軒曾說,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與不閱讀是兩種生活狀況,一種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一種是荒涼與沉寂,死氣沉沉。

真正的閱讀,不是看完一本書,而是點燃一把火。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很多父母也明白,滿腹詩書,是送給女兒最滋養的化妝品,是送給兒子最氣概的陽光帥氣。

只是,在孩子熱愛閱讀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沒明白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才是對孩子最給力的幫助。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曾做過一項實際調查。

採訪30位來自工人家庭出身相似的男子,長大後有15位成為了大學教授,另外15位仍是工人。

深度訪談後,吉姆·崔利斯發現巨大差異原因是童年時父母在閱讀方面給他們極大的鼓勵。

15名教授中,全部受到大人在閱讀上的鼓勵;而15名工人中,只有3個人經常在閱讀上受到鼓勵。

大環境對閱讀的追捧毋庸置疑能帶來一波“短期閱讀熱”,但要是真想讓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長遠之計還是得靠父母朝著“長期閱讀熱”方式引導。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讓孩子真真正正地熱愛閱讀,融入閱讀,除了大家熟知的父母以身作則外,其實也是有技巧可言的。

方法一、別讓閱讀成為作業

逼著孩子必須讀完幾本,必須讀多少分鐘,給孩子定每年讀幾本的目標,逼著孩子認字,逼著孩子複述故事,逼著孩子將詞句用於寫作……很多父母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閱讀一旦變成了強制,變成了作業,就會產生抗拒,發生反彈。

閱讀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愛上。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方法二、把閱讀“玩”起來

閱讀是一種生活享受,不受時間限制。

親子閱讀更是一種家庭享受。

孩子小的時候,融入孩子閱讀的圈子裡,與孩子演繹同一個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把閱讀玩起來。孩子們最喜歡在故事裡扮演把父母隨意支配的角色,趁機釋放情緒。

孩子大的時候,不妨跟孩子就某個故事,某個人物,某個話題談談看法,說說觀點,把閱讀在生活中玩起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方法三、生活處處是閱讀

記得有一次,孩子渴得很,飛奔過來問我有沒有威士忌或者白蘭地,我說:你已經戒酒了,我們喝白開水吧。

不明所以的旁人覺得我們的對話莫名其妙,一臉鄙視狀。其實只有我們自己明白,孩子把自己當成了《丁丁歷險記》阿道克船長了。

還有一次,孩子吃早餐慢吞吞的,我一直在催促。他慢悠悠的說了句:慢下來,才能快一點。我瞬間無語。因為《慢下來,才能快一點》這本書確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處處都是閱讀,把閱讀融入生活當中,增添無數的親密暗語和默契。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三:你只管完成,我負責監督。

閱讀完成了嗎?完成了。

OK,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忙活。

雖然不是說父母都要把孩子作業這個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做包工頭,但是孩子閱讀的狀態如何?喜怒哀樂能感受到嗎?

孩子是否會跟父母分享閱讀後的一二收穫呢?閱讀之於生活又成了什麼呢?

彷彿檢查完了,就已經是盡職盡責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2

作家曹文軒曾說,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與不閱讀是兩種生活狀況,一種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一種是荒涼與沉寂,死氣沉沉。

真正的閱讀,不是看完一本書,而是點燃一把火。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很多父母也明白,滿腹詩書,是送給女兒最滋養的化妝品,是送給兒子最氣概的陽光帥氣。

只是,在孩子熱愛閱讀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沒明白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才是對孩子最給力的幫助。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曾做過一項實際調查。

採訪30位來自工人家庭出身相似的男子,長大後有15位成為了大學教授,另外15位仍是工人。

深度訪談後,吉姆·崔利斯發現巨大差異原因是童年時父母在閱讀方面給他們極大的鼓勵。

15名教授中,全部受到大人在閱讀上的鼓勵;而15名工人中,只有3個人經常在閱讀上受到鼓勵。

大環境對閱讀的追捧毋庸置疑能帶來一波“短期閱讀熱”,但要是真想讓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長遠之計還是得靠父母朝著“長期閱讀熱”方式引導。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讓孩子真真正正地熱愛閱讀,融入閱讀,除了大家熟知的父母以身作則外,其實也是有技巧可言的。

方法一、別讓閱讀成為作業

逼著孩子必須讀完幾本,必須讀多少分鐘,給孩子定每年讀幾本的目標,逼著孩子認字,逼著孩子複述故事,逼著孩子將詞句用於寫作……很多父母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閱讀一旦變成了強制,變成了作業,就會產生抗拒,發生反彈。

閱讀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愛上。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方法二、把閱讀“玩”起來

閱讀是一種生活享受,不受時間限制。

親子閱讀更是一種家庭享受。

孩子小的時候,融入孩子閱讀的圈子裡,與孩子演繹同一個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把閱讀玩起來。孩子們最喜歡在故事裡扮演把父母隨意支配的角色,趁機釋放情緒。

孩子大的時候,不妨跟孩子就某個故事,某個人物,某個話題談談看法,說說觀點,把閱讀在生活中玩起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方法三、生活處處是閱讀

記得有一次,孩子渴得很,飛奔過來問我有沒有威士忌或者白蘭地,我說:你已經戒酒了,我們喝白開水吧。

不明所以的旁人覺得我們的對話莫名其妙,一臉鄙視狀。其實只有我們自己明白,孩子把自己當成了《丁丁歷險記》阿道克船長了。

還有一次,孩子吃早餐慢吞吞的,我一直在催促。他慢悠悠的說了句:慢下來,才能快一點。我瞬間無語。因為《慢下來,才能快一點》這本書確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處處都是閱讀,把閱讀融入生活當中,增添無數的親密暗語和默契。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3.

畢淑敏說:“日子是一天一天地走,書要一頁一頁地讀,清風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幾年一輩子地讀下去。書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盪著我們的心”

閱讀,其實是一輩子的修行。

別把閱讀當成作業,讓閱讀最終成為生活中的自然而然,就像天亮起床刷牙洗臉一般自在,一天不做,心裡空落落渾身不自在,才是長遠之計。

"

孩子上學後,有一段時間我和孩子間的對話令我一直細思惶恐:

作業做完了嗎?--做完了。

看書了嗎?---看了。

看了多久?---30分鐘。

才30分鐘能看幾頁書?---語文老師作業佈置的閱讀半小時,我做完了。

咋一聽沒毛病,對話完畢孩子歡快地玩耍,我繼續忙活自己。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每天學校老師的作業佈置項,不知不覺為“閱讀”預留了固定位置;

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

閱讀彷彿成了解救孩子語文水平的一道良藥,受到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極力追捧。

每當寒暑假來臨前夕,家長們的購物車上總是照著老師發的分級閱讀必讀清單照單採購。

老師佈置的寒暑假作業除了老生常談的寫日記寫讀後感,還增加了“21天閱讀打卡”諸如此類跟上時代腳步的新形式。

因為閱讀有作業,父母家長紛紛表示安心不少。

可喜的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孩子,對閱讀都是前所未有地高度關注;可怕的是,閱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1

作家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如果閱讀真是一門作業的話,那閱讀當之無愧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業”。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不得不說,對於學校老師佈置的閱讀作業,家長孩子千萬別深信不疑,陷入誤區:

誤區一:閱讀是作業。

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無可厚非,老師的出發點無非是想讓孩子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但如果家長和孩子理所當然把它當成是每天必須完成的作業,並按照完成作業的標準去完成,那就大錯特錯了。

按作業任務形式去完成的話,我們能想象出來,假如某天老師沒佈置作業,或者沒要求閱讀時間,孩子還會自覺地去看書嗎?

孩子畢業以後,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心出發,用心地一年讀幾本書呢?

我想,對閱讀的重視,不僅僅是因為作業任務吧?其實父母或多或少都希望看到閱讀給孩子帶來的生活能量。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二:閱讀用時間衡量。

30分鐘閱讀、1小時閱讀、21天閱讀挑戰,閱讀不知不覺跟時間掛鉤,時間一到,閱讀完成。

先不論閱讀30分鐘1小時能看進去多少頁書?把閱讀的切割單位變成了時間,對照著時間去完成閱讀,閱讀還有意義存在嗎?

在這規定的時間內,孩子真的進入狀態了嗎?看懂了嗎?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嗎?

如果把孩子的某一段時間框起來去完成一件事就是盡了責任,確實令人無比擔憂。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誤區三:你只管完成,我負責監督。

閱讀完成了嗎?完成了。

OK,大家相安無事,各自忙活。

雖然不是說父母都要把孩子作業這個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做包工頭,但是孩子閱讀的狀態如何?喜怒哀樂能感受到嗎?

孩子是否會跟父母分享閱讀後的一二收穫呢?閱讀之於生活又成了什麼呢?

彷彿檢查完了,就已經是盡職盡責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2

作家曹文軒曾說,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與不閱讀是兩種生活狀況,一種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一種是荒涼與沉寂,死氣沉沉。

真正的閱讀,不是看完一本書,而是點燃一把火。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很多父母也明白,滿腹詩書,是送給女兒最滋養的化妝品,是送給兒子最氣概的陽光帥氣。

只是,在孩子熱愛閱讀這件事情上,很多父母沒明白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才是對孩子最給力的幫助。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曾做過一項實際調查。

採訪30位來自工人家庭出身相似的男子,長大後有15位成為了大學教授,另外15位仍是工人。

深度訪談後,吉姆·崔利斯發現巨大差異原因是童年時父母在閱讀方面給他們極大的鼓勵。

15名教授中,全部受到大人在閱讀上的鼓勵;而15名工人中,只有3個人經常在閱讀上受到鼓勵。

大環境對閱讀的追捧毋庸置疑能帶來一波“短期閱讀熱”,但要是真想讓閱讀融入孩子的生活,長遠之計還是得靠父母朝著“長期閱讀熱”方式引導。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讓孩子真真正正地熱愛閱讀,融入閱讀,除了大家熟知的父母以身作則外,其實也是有技巧可言的。

方法一、別讓閱讀成為作業

逼著孩子必須讀完幾本,必須讀多少分鐘,給孩子定每年讀幾本的目標,逼著孩子認字,逼著孩子複述故事,逼著孩子將詞句用於寫作……很多父母常常犯這樣的錯誤。

閱讀一旦變成了強制,變成了作業,就會產生抗拒,發生反彈。

閱讀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愛上。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方法二、把閱讀“玩”起來

閱讀是一種生活享受,不受時間限制。

親子閱讀更是一種家庭享受。

孩子小的時候,融入孩子閱讀的圈子裡,與孩子演繹同一個故事,扮演不同的角色,把閱讀玩起來。孩子們最喜歡在故事裡扮演把父母隨意支配的角色,趁機釋放情緒。

孩子大的時候,不妨跟孩子就某個故事,某個人物,某個話題談談看法,說說觀點,把閱讀在生活中玩起來。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方法三、生活處處是閱讀

記得有一次,孩子渴得很,飛奔過來問我有沒有威士忌或者白蘭地,我說:你已經戒酒了,我們喝白開水吧。

不明所以的旁人覺得我們的對話莫名其妙,一臉鄙視狀。其實只有我們自己明白,孩子把自己當成了《丁丁歷險記》阿道克船長了。

還有一次,孩子吃早餐慢吞吞的,我一直在催促。他慢悠悠的說了句:慢下來,才能快一點。我瞬間無語。因為《慢下來,才能快一點》這本書確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處處都是閱讀,把閱讀融入生活當中,增添無數的親密暗語和默契。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03.

畢淑敏說:“日子是一天一天地走,書要一頁一頁地讀,清風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幾年一輩子地讀下去。書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盪著我們的心”

閱讀,其實是一輩子的修行。

別把閱讀當成作業,讓閱讀最終成為生活中的自然而然,就像天亮起床刷牙洗臉一般自在,一天不做,心裡空落落渾身不自在,才是長遠之計。

學校老師佈置閱讀作業,為何按要求完成的父母和孩子卻都做錯了?

本文由梅見雪首發原創,原創不易,抄襲必究。請多多轉發支持。

作者簡介:梅見雪,二寶職場媽媽,家庭教育踐行者,堅信父母與孩子的成長是雙向的。專注育兒、親子閱讀、個人成長。個人公眾號:梅見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