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愛讀書,在回答問題前,父母先回答這幾個問題

閱讀不僅能培養孩子的三觀,還能在潛移默化間讓孩子把學習化為興趣。

前段時間在看綜藝《嚮往的生活》時,聽到黃磊在節目裡感慨多多長大了,我的腦海裡瞬間回想起多多幾年前參加《爸爸去哪兒》的模樣。當時年僅8歲的多多在節目中表現出來的為人處世和行事談吐,都遠遠超出了同齡孩子,也正是因此,很多網友都盛讚黃磊育兒有方,紛紛想要向他學習育兒經驗。其實黃磊的育兒心得在他的微博中時有體現,黃磊曾不止一次地在微博中晒出多多的讀書照,有的是多多獨自一人,有的則是黃磊陪伴她一起睡前讀書。

為什麼孩子不愛讀書,在回答問題前,父母先回答這幾個問題

培根說:讀書使人變成完善的人。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完善自我,豐富自我的過程。在閱讀中發現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新視野,在閱讀中完善自己尚有不足的舊觀念。

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多多這樣的孩子,因為讀的書多了,在書中見過的世面廣了,在應對生活中隨時出現的問題,自然也有同齡孩子所沒有的應變能力。但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閱讀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他們無法將獲取新知識當作一種享受,更多的是一種煎熬。

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寫過這樣的小故事:老祖父吃飯時摔碎了一隻碗,兒子和兒媳便用喂牲口的木碗給他吃飯。見此情形後的孫子也找來了一塊圓木,又鋸又挖,在父母詢問之下,孫子這樣回答道:“做一隻木碗,等你們老了給你們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所有的表現,都帶著父母的影子。

所以在回答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讀書這個問題之前,父母首先應該回答這三個問題。

第一:父母做到言傳身教了嗎?在讓孩子讀書的時候,自己又在做什麼?

為什麼孩子不愛讀書,在回答問題前,父母先回答這幾個問題

手機依賴症已經變成了全民問題,很多年輕父母把大把本該用來陪伴的時間都花在了手機上。而與此同時,他們又三申五令地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在課餘時間之外多看書多學習。父母不知道的是,自己沉迷手機的樣子都被孩子一一看在眼中,在三觀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年紀裡,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父母的為人處世,並以此來穩定自己稚嫩的認知判斷和行事作風。不要一邊苛求孩子去閱讀明理,一邊放任自己去虛度光陰。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傳身教。

第二:孩子除了學習時間之外,是否有充足的娛樂時間?

暑假一開始,微博上就有不少孩子的暑期作息表曝光,除了正常的暑假作業之外,幾乎所有父母都給孩子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興趣班。從早上6:00到晚上10:00,留給孩子自己的娛樂時間基本上都被花樣百出的課程給壓榨得所剩無幾了。父母的出發點固然是好,但不要忘記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不要在本該屬於孩子娛樂的時間裡,讓他培養閱讀習慣,這會讓他產生嚴重的牴觸心理,最後徹底失去對閱讀,乃至學習的興趣。勞逸結合才是正道。

第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意識地給孩子製造了良好的閱讀環境呢?

為什麼孩子不愛讀書,在回答問題前,父母先回答這幾個問題

周邊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而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至關重要的因素。

《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幼年的孟子先後因為家靠近墳墓和市集,也跟著附近的百姓學起了喪葬流程和商賈之間討價還價的本事,始終難以靜下心來學習禮儀知識。而深知周邊環境重要性的孟母第三次遷居到了學宮附近,孟子每天聽著學宮中傳來的讀書聲,看著學宮中的學子們學習禮儀,自己也終於靜下心來,鑽研儒學經典,最終博覽群書,通學六藝,成為一代大儒。

閱讀能使人明理,開闊人的視野,提高人的見識,豐富人的靈魂,不要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孩子的負面教材,不要在無聲無息間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要在潛移默化裡讓孩子生長的環境無法靜下心來閱讀。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