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人人都知道讀書是好事,可真心沒事就讀會兒書(而不是打一把農藥)的人著實不多。我們今天就來聊聊“你為什麼讀不進書”的那些事兒。

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世界上有很多類型的閱讀者,比如:

1.系列強迫症

買書一定要成套買,讀書一定要按系列讀。拒絕單行本,除非是某個系列的前傳或番外篇。最尷尬是某個系列最後一部換人寫,少了原作者注入的靈魂,不看難受,看了更難受。

2.暢銷書絕緣體

專找小眾讀物,遠離暢銷書架。哪怕是原本很喜歡的書,只要上了暢銷書架,在內心的地位就會瞬間下降。正在讀的書說出來周圍完全沒人聽說過,會有種特別的成就感。

3.多偶制讀者

讀書也要“左擁右抱”、“雨露均沾”。從來不會看完一本書再看下一本,都是同時進行的。在多本書之間來回切換,這樣才過癮。

4.書單狂魔

熱衷於瀏覽和收集各類書單,從暢銷書榜到冷門話題,一應俱全。對書名、作者甚至新版封面都如數家珍,實際內容可能只看了簡介或者公眾號推薦文章。


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5.讀不完星人

總是沒辦法讀完一整本書;經常是讀了幾章或一半不到,注意力就開始轉移。從此,這本書就被遺忘在角落裡。下一次再想讀點什麼時,不管記不記得上次的書沒讀完,還是不由自主翻開了一本新書。

6.閱讀懷舊黨

喜歡一本書就反覆讀好多遍,每次都能看出不一樣的細節;即使過去很多年,也願意重溫曾經喜愛的經典。

7.劇透愛好者

讀小說先看結局,讀非虛構先看結論,讀公眾號那就直接拉到文末看彩蛋了。包袱和伏筆在劇透愛好者的面前,都形同虛設。喜歡去實體店買書,因為可以翻完目錄翻結尾,再決定要不要入手。

8.渣系讀者

不是說這些讀者真的“渣”,而是他們讀書如找備胎,只有在手機沒信號的時候,才想起自己還有本書要讀。坐飛機三小時以上、去郊區踏青過週末、手機沒電了還沒帶充電寶……在這些時刻,渣系讀者終於翻了紙質書或閱讀器的牌子。

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上述閱讀者中有你的影子嗎?王爾德說:“正是你在不必要閱讀時去讀的那些書,決定了你身不由己時成為的那個人。”

一個人對書的選擇,真的能揭示TA是個什麼樣的人嗎?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在不必要閱讀的時候將讀書當作消遣,而有些人一看到書就頭大?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閱讀選擇和人格的關係,為什麼有些人讀不進去書,以及如何自發地投入閱讀。


你對書的選擇,揭示了你的某種性格特質


你喜歡讀言情小說、科技文章還是傳記文學?這可能不僅僅是隨心的選擇,而是與你的性格有關。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的人,偏好的閱讀類型(reading genres)也是不同的;我們可能天生就對某些特定類型的書更感興趣。Annalyn等人(2017)整理了26種不同閱讀類型的人格畫像(personality profile),其中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發現:


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1.漫威DC粉可能比追番少女更開朗

研究發現,喜歡讀日本二次元漫畫和漫畫小說的人往往非常內向,較為保守,也比較隨性散漫;而相比之下,喜歡讀美式漫畫的人更具有開放性,還會稍微外向一點點。

2.喜歡這四種讀物的人情緒通常比較穩定

宗教、科幻小說、自我提升和南美文學。其中,喜歡讀宗教內容的人性格保守,但同時也非常有親和力、偏外向;喜歡讀科幻小說的人則不同:他們要內向很多,但更有探索精神和批判性。

3.言情小說和青春文學愛好者可能真的比較情緒化

但喜歡讀回憶錄的人也是。

4.愛讀哲學和科幻的人可能都內向

讀尼采和海德格爾的哲學咖們,最願意去探索自我、探索世界。另外,和喜歡讀科幻小說的人相像的一點是,他們也比較內向,可能喜歡和人爭辯。

5.推理愛好者真的比較嚴謹

福爾摩斯迷可能也具備偵探式的嚴謹認真。喜歡讀推理小說的人,責任心較強、保守、情緒比較穩定,而且不太隨和。

6.幽默文學和諷刺文學愛好者差異很大

雖然諷刺幽默讀物經常被分在一類,其受眾卻可能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喜歡讀幽默內容的人比較外向,有一定的責任心,但喜歡諷刺文學的人則完全相反。

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另一則研究也指出,不同主題的文娛內容能夠反映人們的性格(Rentfrow et al., 2012)。具體到書籍的選擇,Rentfrow等人發現,喜歡讀言情小說、時尚雜誌等大眾向讀物的人,往往較有親和力,性格溫柔;而那些富有創意且聰慧的讀者,可能比其他人更傾向於選擇文藝審美類讀物,比如詩歌、文學和人物傳記。

閱讀類型不僅是我們人格的映射,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人格。


閱讀對性格的影響


多倫多大學研究人員Maja Djikic和Keith Oatley在一篇文獻綜述中指出,閱讀包含情緒的文藝作品,例如小說等虛構文學,可以為人格發展帶來獨特的、積極的改變,包括提高人們的共情能力(empathy)和心智理論能力(theory-of-mind)。

虛構文學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文學小說引導我們去探索書中角色的想法和感受,獲得社會交往經驗(social expertise),提高我們的共情能力。

虛構文學還會引起暫時的人格波動(fluctuation of personality)。Djikic和Oatley發現,在閱讀小說的時候,我們像是坐上了“情緒的過山車”,被其中情節的跌宕起伏牽動著,和主角同悲同喜。這些情緒不再只是主人公的情緒,同時也是我們自己的。而在人格系統不穩定的前提下,這些內在的、強烈的情緒體驗就有可能讓我們的人格結構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閱讀小說,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社會交往經驗,並且影響我們的人格塑造。在年輕的時候多多閱讀好的小說,是可以讓我們實現自我養育的途徑,很多在有問題的家庭成長出高尚的人格的孩子,都是因為有著良好的閱讀習慣。

另一方面,選擇閱讀一些非虛構類型的內容,例如科普讀物、哲學或學術文獻,則會強化人們的邏輯能力(logical thinking)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會讓人變得更嚴謹、更好辯論。


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為什麼有的人想讀書卻讀不進去?


人們常有這樣的調侃,“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嚮往沉浸在書中世界的體驗,卻怎麼都“讀不進去”。甚至,每次打算讀書的時候,莫名其妙就開始做其他事,結果想讀的書還是隻停留在書籤標記的那一頁。

臨床心理學家Victor Nell在關於自發快樂閱讀(ludic reading)的研究中指出,如果想要人們自發地開始讀書,需要在閱讀前滿足三個條件:

1.閱讀能力(reading ability)

2.積極的期待(positive expectations)

3.選擇適合的讀物(correct book selection)

並且,在閱讀後感到比做其他事更愉快,人們才願意繼續閱讀。

根據Nell的概念模型,人們想讀書卻讀不進去,可能有下面這些原因:


1.閱讀能力有限,可能會讓人對讀書有心無力。

研究表明,人們是否讀得進去書,與閱讀時的理解速度(reading comprehension speed)有關。一方面,較高的理解能力是讓閱讀變輕鬆的前提;另一方面,讀的書多了,理解文字的能力也會提高。

Nell舉了一個閱讀外文讀物的例子:當我們在學習一門外語、進展不錯時,我們可能已經能看懂這門外語寫的菜單、新聞標題或小品文章。而直到我們的語言能力又進步許多,才會開始有可能讀外文長篇小說、文章等。

除此以外,段內閱讀的靈活性(within-text flexibility)也是自發快樂閱讀的關鍵。研究發現,跳段、著重看自己喜歡的部分,都會讓讀者更有繼續讀下去的願望,而以穩定的速度閱讀、不放過每個細節,反而會讓人讀不進去書。


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2.對讀書的觀念比較刻板,認為閱讀必然是不快樂的。

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成了一件嚴肅甚至有些神聖的事。這種刻板的觀念導致人們對讀書缺乏積極的期待。一些人可能認為,閱讀就意味著正襟危坐,意味著娛樂的對立面,意味著枯燥和乏味。他們或許因為功利的原因想要讀一些書,卻從不認為讀書可以是快樂的。

有關讀書的刻板觀念,也會影響人們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刻板觀念讓人們把自己限制在某一類名著上。然而名著雖好,卻不是每個人都感興趣。

還有一些人會刻意選擇那些閱讀起來很吃力的內容,認為只有這樣的閱讀才會帶來自我提升,結果卻根本讀不進去。Nell在研究中發現,越是經典的大部頭和名著,在人們心目中的閱讀難度越高,相應地,也讓人越沒有動力進入自發快樂閱讀的狀態。


3.過去喜歡讀書的人,在碎片化閱讀中感到焦慮。

《紐約客》作者Katy Waldman在她的博文中提出“閱讀的不安全感(reading insecurity)”的概念: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發現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東西沒有過去那麼多了。注意力太容易被分散,太少有整段的、不受干擾的時間用於讀書……我們很難再享受到維吉尼亞·伍爾夫所謂的“持續的、不倦的閱讀”。

這種閱讀的不安全感,在過去喜歡讀書的人的身上影響尤為明顯。對於這些讀者來說,越來越讀不進去書,就像是某種積累已久的珍貴能力在逐漸流失。明明想讀書,也選了喜歡的、應該讀起來很享受的書籍,卻很難再長時間沉浸其中了。

如果你苦惱於讀不進去書、想要獲得更愉快的閱讀體驗,你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塑自己的閱讀觀念。你需要去打破過去給自己的種種限制,放下“閱讀必須要有收穫”、“必須要讀懂每個細節”的包袱,從主觀上把閱讀當作一種閒暇時光裡的娛樂方式、一種瞭解作者觀點或想象力的途徑,而不是在工作學習之餘給自己新增的任務。


4·23世界讀書日:你知道閱讀和性格之間的關係嗎?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在閱讀中體驗更多的可能性:有看不懂的部分沒關係,可以先跳過;一時間讀不下去原作,可以先挑導讀、精編或漫畫繪本……這樣做帶來的良性循環是,隨著閱讀量的積累,你的閱讀能力也會逐步提升;你會慢慢發現,自己的選擇正在變得比過去更多。

你也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就像我們會被某些特定的人吸引,選擇喜歡的人來進一步交往,閱讀也是我們和某本特定的書之間發展的一段獨特的關係。

你不必強求自己去讀那些在他人眼裡很經典、卻沒能引起你個人興趣的書。重要的不是其他人如何評價你的閱讀,而是你在其中是否體驗到愉悅和意義,是否在那些“不必要閱讀”的時刻,也仍願意繼續下去。


你一年能讀多少本書? (單選)
0
0%
5本以下
0
0%
5~10本
0
0%
10本~50本
0
0%
50本~100本
0
0%
100本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號。

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