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

文藝餐吧、影院純K、時尚教培、

LOFT工作室、創意購物……

類型多樣的休閒地令東湖路轉盤一側的

新天地成為臨平地標性場所之一,

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

文藝餐吧、影院純K、時尚教培、

LOFT工作室、創意購物……

類型多樣的休閒地令東湖路轉盤一側的

新天地成為臨平地標性場所之一,

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當年的臨平綢廠大門口


"

文藝餐吧、影院純K、時尚教培、

LOFT工作室、創意購物……

類型多樣的休閒地令東湖路轉盤一側的

新天地成為臨平地標性場所之一,

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當年的臨平綢廠大門口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如今的臨平新天地

這條“慢生活”文藝街區,

在四五十年前是臨平的代表地——臨平綢廠

這裡曾有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

在織機聲中奉獻青春。

"

文藝餐吧、影院純K、時尚教培、

LOFT工作室、創意購物……

類型多樣的休閒地令東湖路轉盤一側的

新天地成為臨平地標性場所之一,

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當年的臨平綢廠大門口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如今的臨平新天地

這條“慢生活”文藝街區,

在四五十年前是臨平的代表地——臨平綢廠

這裡曾有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

在織機聲中奉獻青春。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臨平綢廠老廠房

臨平綢廠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臨平麻袋社,從事原始的手工業生產。1970年,麻袋社與彈花社合併,成立臨平鎮紅衛棉織廠。1975年4月26日,餘杭縣革命委員會手工業管理局將臨平鎮紅衛棉織廠和雙林化纖紡織廠進行合併,建立臨平鎮紅衛棉織廠。1977年,更名為餘杭縣臨平綢廠,主要生產真絲被面、農工綢、天香緞等絲織品。

"

文藝餐吧、影院純K、時尚教培、

LOFT工作室、創意購物……

類型多樣的休閒地令東湖路轉盤一側的

新天地成為臨平地標性場所之一,

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當年的臨平綢廠大門口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如今的臨平新天地

這條“慢生活”文藝街區,

在四五十年前是臨平的代表地——臨平綢廠

這裡曾有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

在織機聲中奉獻青春。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臨平綢廠老廠房

臨平綢廠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臨平麻袋社,從事原始的手工業生產。1970年,麻袋社與彈花社合併,成立臨平鎮紅衛棉織廠。1975年4月26日,餘杭縣革命委員會手工業管理局將臨平鎮紅衛棉織廠和雙林化纖紡織廠進行合併,建立臨平鎮紅衛棉織廠。1977年,更名為餘杭縣臨平綢廠,主要生產真絲被面、農工綢、天香緞等絲織品。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八十年代末,臨平綢廠女工正在車間緊張地織綢

那一年,廠裡的全部家當僅40臺鐵木織機,職工178名,年利潤不足30萬元。而10年後,這家不起眼的綢廠年利潤翻了10倍。

那麼,臨平綢廠因何成長為一代人的驕傲呢?

在區檔案館0161-001-0001和0161-001-0003號檔案中,收錄了當時的相關報道。其中,0161-001-0003號檔案是時任廠長高春花的工作小結。1978年12月20日,高春花任臨平綢廠黨支部副書記和廠長。後一年,臨平綢廠開始了出口真絲綢的生產。臨平綢廠的奮鬥故事就濃縮在時任廠長高春花的手寫文章中。

“絲綢是國寶,辦綢廠能賺到外國人的錢,這才是真有本事。”如何發展壯大廠的規模,提升經營效益,1978年底,時任臨平綢廠黨支部副書記、廠長的高春花有了明確思路。

根據檔案記載,1979年,臨平綢廠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出口真絲綢的生產。出口產品質量要求高,花色品種變化大,為跟上市場的需求,臨平綢廠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品種求發展”的理念,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搞好技術、設備和工藝管理等方面工作。1980年,該廠生產的電力紡產品在全國評比中獲得第一名。與此同時,臨平綢廠走上了向外發展的道路,產品出口達97%。1984年,該廠有6個品種28次獲得國家、部委、省級優質產品的稱號,12107雙皺榮獲國家銀質獎。

1987年,臨平綢廠廠房面積擴大至36208平方米,職工1540人,年產絲綢364萬米,從一個小型絲織廠發展成當時餘杭縣的一家重點企業。

"

文藝餐吧、影院純K、時尚教培、

LOFT工作室、創意購物……

類型多樣的休閒地令東湖路轉盤一側的

新天地成為臨平地標性場所之一,

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當年的臨平綢廠大門口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如今的臨平新天地

這條“慢生活”文藝街區,

在四五十年前是臨平的代表地——臨平綢廠

這裡曾有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

在織機聲中奉獻青春。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臨平綢廠老廠房

臨平綢廠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臨平麻袋社,從事原始的手工業生產。1970年,麻袋社與彈花社合併,成立臨平鎮紅衛棉織廠。1975年4月26日,餘杭縣革命委員會手工業管理局將臨平鎮紅衛棉織廠和雙林化纖紡織廠進行合併,建立臨平鎮紅衛棉織廠。1977年,更名為餘杭縣臨平綢廠,主要生產真絲被面、農工綢、天香緞等絲織品。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八十年代末,臨平綢廠女工正在車間緊張地織綢

那一年,廠裡的全部家當僅40臺鐵木織機,職工178名,年利潤不足30萬元。而10年後,這家不起眼的綢廠年利潤翻了10倍。

那麼,臨平綢廠因何成長為一代人的驕傲呢?

在區檔案館0161-001-0001和0161-001-0003號檔案中,收錄了當時的相關報道。其中,0161-001-0003號檔案是時任廠長高春花的工作小結。1978年12月20日,高春花任臨平綢廠黨支部副書記和廠長。後一年,臨平綢廠開始了出口真絲綢的生產。臨平綢廠的奮鬥故事就濃縮在時任廠長高春花的手寫文章中。

“絲綢是國寶,辦綢廠能賺到外國人的錢,這才是真有本事。”如何發展壯大廠的規模,提升經營效益,1978年底,時任臨平綢廠黨支部副書記、廠長的高春花有了明確思路。

根據檔案記載,1979年,臨平綢廠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出口真絲綢的生產。出口產品質量要求高,花色品種變化大,為跟上市場的需求,臨平綢廠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品種求發展”的理念,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搞好技術、設備和工藝管理等方面工作。1980年,該廠生產的電力紡產品在全國評比中獲得第一名。與此同時,臨平綢廠走上了向外發展的道路,產品出口達97%。1984年,該廠有6個品種28次獲得國家、部委、省級優質產品的稱號,12107雙皺榮獲國家銀質獎。

1987年,臨平綢廠廠房面積擴大至36208平方米,職工1540人,年產絲綢364萬米,從一個小型絲織廠發展成當時餘杭縣的一家重點企業。

當年臨平地標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親戚在這裡!你知道嗎?

1988年1月8日,《香港大公報》發佈杭信絲綢印染有限公司開業誌慶

產品走出去還只是一個開始,臨平綢廠的向外發展在1988年進入到新階段。這一年,香港立豪投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與綢廠合資建立的杭信絲綢印染有限公司開業。翻開區檔案館0161-001-0008號檔案,一眼就能看到當年《香港大公報》發佈的《開業誌慶》。《香港新聞報》《香港商報》等媒體也紛紛報道,稱其為“浙江省目前最大規模的中外合資經營絲綢業企業公司”。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以出口為導向的臨平綢廠受到嚴重衝擊,經營效益逐年下滑。2003年8月19日,餘杭區企業改革指導委員會《關於浙江鈞華工貿集團轉制方案的批覆》,明確臨平綢廠實行終止,辦理工商註銷等手續。至此,臨平綢廠這個餘杭現代絲綢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在時代變遷中退出歷史舞臺。

織布機的聲音逐漸遠去,但是其求發展的精神依然存於每一位餘杭人的心裡。2012年,杭州·臨平新天地文創園正式開園,沉寂一時的老廠房煥然新生,綻放出新時代的勃勃生機,又一次成為上塘河(臨平段)的一道靚麗風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