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解析,老師的三篇下水作文,真接地氣

※作文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命題方向:

實踐創新:勞動意識、問題解決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

責任擔當:社會責任

人文底蘊:人文積澱

※審題

限制性:

1.內容限制。材料對勞動持正向評價,並且指出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但是材料的重點在“可是”部分,這部分列舉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引導語“請結合材料內容”提醒考生必須以此為基礎展開聯想和思考,脫離材料基礎即為偏題或跑題;若不結合材料只泛泛地談“勞動”則會被視為落入話題作文的窠臼。

2.立意限制。題目要求考生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自己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這是題目對立意的限制,考生不得脫離這個大方向。考生行文時不但要體現對傳統勞動思想、勞動文化的肯定,還要體現對不尊重勞動現象的批評。

3.價值取向限制。對於勞動的意義,材料中連用兩則名言給予肯定,並指出“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可是”後的內容是對“現實生活中”“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的否定,考生的價值取向不得與此相悖。

4.寫作對象限制。題目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學”演講,即寫作時要有平等交流意識。演講對象為“復興中學”的在校學生,演講內容可昇華出“勞動”對民族、國家復興的意義。

5.體式限制。題目要求考生“寫一篇演講稿”,格式要規範,符合文體要求,語言風格也要與之相適應。

開放性

1.立意角度是開放的。“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是立意總綱,在這個大方向下,考生可以結合材料中的“不尊重勞動的現象”以及與材料類似的現象衍生出很多具體的立意。

2.文章的側重點是相對開放的。可以分析產生“不尊重勞動的現象”以及與材料類似現象的原因,可以質疑、批判“不尊重勞動的現象”以及與此類似的行為,可以從解決問題的層面探討應如何改變這種社會現象,也可從綜合來談。

3.聯想和思考是開放的。材料中列舉了三種“不尊重勞動的現象”,但又強調“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也就是說,考生可以結合現實,結合自身生活閱歷生髮不同的聯想和思考,以體現自己的“認識與思考”。這就使材料具有較強的開放性。

※解題

國家領導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義。

在新時期背景下,需要強調“創造性勞動”的重要意義。勞動是創造的基礎,勞動教育不只是促進人的體力發展和智力發展的活動,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這是試題命制的背景。

本題是“社會現象材料類”的任務驅動型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對新時代背景下“勞動”的理解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材料既著眼於勞動思想和勞動文化的傳承,又立足現實生活,突出情景設計,貼近考生生活。題目緊扣“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充分發揮高考作文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意在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勞動思想引導考生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意識,樹立正確勞動觀。

※參考立意:

1.熱愛勞動,弘揚民族傳統。

2.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3.理解勞動,尊重勞動。

4.學習書本知識,也學習勞動精神。

5.勞動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

6.新時代需要勞動,需要更智慧的勞動。

……

※偏題立意

1.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斷章取義,忽略材料重點,脫離材料中的學生主體)

2.歌唱勞動者。(忽略任務,走向話題作文的立意)

※例文:

下水文(一)

形勞神不倦,吃苦趁華年

張麗鈞老師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日,我關注了中學生的勞動之爭,我的主張是“形勞神不倦,吃苦趁華年”。

請允許我從我的家事談起吧。家父是一名遠近聞名的中醫,他經常翻閱的一本書是泛黃的《黃帝內經》。上初中後,我粗略學了一點文言文,也試圖讀懂家父奉若珍寶的《黃帝內經》。但因繁體字難辨難認,我讀起來未免磕磕絆絆。只約略記得其中有“心者,生之本”“肺者,氣之本”之類的語句。

記得有一天,家父與他的高足共同探討《黃帝內經》中的一個句子“形勞而不倦”。那位叔叔認為:“既然形勞,當然就會倦。形勞而不倦,不是自相矛盾了嗎?”家父解釋道:“形勞而不倦,可以理解為形勞神不倦。也就是說,身體雖然勞累,但精神不覺疲倦。比如,一個老農民下地勞動了整整一天,他可能會感到很辛苦,但他的內心是舒暢的,這不就是形勞神不倦嗎?”

後來,高中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字源,他在黑板上寫出了那個繁體的“勞”字。他說:“勞是個會意字,上面是兩個火,中間的禿寶蓋代表房子,下面的力指代勞動。整個字的含義是:在房間點燈,夜間勞作。”我聽著,心,一下子回到了“形勞而不倦”上。我想,勞,真是個苦中藏甘的漢字呢!

因為心裡揣著這些與“勞”相關的美妙故事,我對勞動充滿了天然的好感。我會在我家平房前開闢出兩分田來種花種菜;我會在暑假裡隨表姐一道頂著烈日拔草捉蟲;我會迎著閨蜜異樣的眼光跟舅母苦學踩縫紉機;我會對學校清運垃圾的老人坦然喊一聲“爺爺好”……

我享受勞動,我高看勞動。

在思品課上,老師說:“馬克思曾說過: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我聽了,忍不住暗自歎服點頭。是的,當體力勞動被同齡人避之唯恐不及時,我慶幸來自《內經》與倉頡的珍貴提醒恰逢其時地進駐了我稚嫩的生命,這讓我幸運地承繼了來自遠古的一脈香火,無論季節風怎樣吹拂,我都能做到不搖擺、不浮燥、不庸懦、不愚鈍。

“勞動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這是達·芬奇的妙語。在匆遽的一日與漫長的一生之間,惰,無時不在伺機而動,它要侵我心、撼我本;而勞,無疑是我們最初也是最後的“強心固本湯”。

在演講結束之前,請允許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吧——

天地之間,有個寺院。一位疲憊不堪的旅人入得院內,見到一老禪師正吃力地彎腰翻晒蘑菇。那禪師已是耄耋之年,行動遲滯,咳聲連連。旅人看了,不由心生惻隱,便上前去問道:“師父,您這麼大歲數了,為什麼還要親自翻晒蘑菇?”老禪師聞聽此言,微微一笑道:“因為,蘑菇在親自等我。”

同學們,讓我們像那個老禪師一樣,在苦中藏甘的“勞”字中安妥自己的靈魂吧!讓復興中學的每一位學子都會說:形勞神不倦,吃苦趁華年!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下水文(二)

新時代依然需要發揚勞動傳統

殷都玄鳥老師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新時代依然需要發揚勞動傳統》。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這是我們大家的共識。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在我們的身邊總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對此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有的同學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

學習忙當然可以理解,而且學習也是勞動,是腦力勞動。但是學習累了,需要休息,我們提倡勞逸要結合,要學習也要娛樂。同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也要結合,我們需要通過腦力勞動來鍛鍊我們的大腦,也需要用體力勞動來鍛鍊我們的四肢。也許你會說,我可以選擇參加體育鍛煉呀,而我想告訴你的是,在高度智能化的社會,體育鍛煉就是體力勞動,體力勞動也是體育鍛煉,只不過方式不同,何必要厚此薄彼呢?所有的舞蹈、運動方式,其實都脫胎於勞動。所以沒有必要排斥體力勞動,學習太累也不是理由,正因為學習太累了,我們才需要選擇運動或者勞動來休息調節。

有的同學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啊!”

此言差矣。人工智能時代,即使我們不需要通過體力勞動來創造物質文明,也依然需要通過體力勞動來鍛鍊一下我們的四肢。我們需要通過體力勞動這種記憶方式記憶人類進化的歷史,就如同人類雖然發明了各種交通工具卻依然不能放棄走路一樣,哪怕你是一個腦力勞動者。何況即便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也並不是所有的勞動都能夠被人工智能代替,尤其是個性化的創造性勞動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而這其中不僅有腦力勞動,也有體力勞動。

有人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

這種思想更要不得。勞動是不是隻有苦和累?過去生產勞動條件低下,有些勞動確實是很苦很累的。但是在高度智能化的社會,苦和累的工作基本上都被人工智能代替了。“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只是你個人的認識,暴露出來的是好逸惡勞的思想。在分工高度精細化的社會,一個人通過某一種勞動創造價值,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通過價值交換請人代勞,這是可以的。但如果好逸惡勞,凡事都想出錢請人代勞,這是不可以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未來社會人力資本會非常昂貴,如果自己不想勞動、不願創造價值,只想出錢讓別人代勞,那是需要付出昂貴代價的。

總而言之,勞動傳統不能丟,勞動精神不可無,讓我們大家糾正錯誤意識,樹立勞動思想,做一個勤勞奮鬥的新時代勞動者。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下水文(三)

別以學習為名,錯過了勞動

——“熱愛勞動,從我做起”主題演講稿

侯巍老師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5月5日,勞動節返校第一天。很榮幸作為代表參加這次“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主題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別以學習為名,錯過了勞動》。

就在昨天下午,我眼見多位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寢室,手提包裹,肩扛重物,雖是五月天氣,他們卻已大汗淋漓,而孩子們則脖掛耳機,兩手空空,悠閒自在;就在今天早上,我眼見班主任老師拾起教室裡的紙屑,用抹布重新擦拭垃圾桶蓋,而我們的值日生,早已埋頭學習,兩耳不聞窗外事;就在剛才集會之前,我聽有學生抱怨:“我們學習這麼忙,還召開勞動主題演講,太佔用時間了”。

同學們,我們以學習為名,錯過了太多家庭勞動的美好。

高爾基說:“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們錯過了勞動,就是錯過了美好的生活。試想,每逢假期,和父母一起參與家庭勞動,刷碗拖地洗衣服,把自己的小家打扮得乾淨溫馨;甚至陪同父母回到農村老家,幹一場酣暢淋漓的農活,用勞動感知生活,在勞動中體驗親情的美妙,體驗創造的快樂,該有多麼美好。可是我們的假期總被輔導班填得滿滿當當。

老師們,我們以學習為名,異化了太多勞動教育課程。

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漠視勞動教育,那麼學校對勞動教育課程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嗎?遲到學生會被罰打掃衛生,當勞動成了懲罰的方式之一,學生怎能不滋生厭惡勞動的心理;勞動異化為休閒娛樂課——菜園參觀、水果採摘品嚐、手工藝學習、植樹節班會、雷鋒日的公益活動等等,都被冠以勞動教育課的名義,學生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多了參觀體驗的輕佻,少了教育樹人的厚重。

同學們,老師們,別讓懶惰的病毒蔓延,人猿相揖別,勞動最光榮。

馬克思早就說過:“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懶惰是種病毒,學生是易感染人群。曾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孩子帶了個雞蛋到學校,放學後雞蛋卻被原封帶回了家,媽媽問他為什麼不吃,孩子回答說:“外邊有殼,我不知道該怎麼吃。”再不重視勞動教育,我們的孩子怕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了。有人常看不起體力勞動者,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郵件千里一日達,長橋如虹跨海灣,高速盤翻高山,昔日黃沙漫漫,而今魚肥稻香……其中哪一個離得開那些普普通通、默默無聞的勞動者?

同學們,從今日開始,多做一些家務,勤維護校園環境,踏實上好每一節勞動課,端正勞動態度,遵守勞動紀律,學會勞動技巧,形成勞動習慣,在勞動中找到生活的美與樂,讓勞動成為崢嶸歲月的底色吧!

切記,青春最靚,勞動最美,別以學習為名,錯過了勞動。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以上內容來自高考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