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來衚衕陪朋友閒逛的包子是個創業者,他並不是“經管類巨頭”中信的讀者。

“正因為我自己也在創業,總看那些書會變得浮躁,只想著賺錢。我需要閱讀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我選擇能看到本質的書。”

包子推薦了《傳習錄》和《毛選》。

他認為速成類的經管書短期內很有效果,但對於長遠來說沒有幫助。創業如果追求心,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有心才會去思考。

包子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閱讀,所以每年差不多讀6本左右,他最喜歡的書店是西單圖書大廈。“平常出差選酒店,我會選擇柏悅這種比較浮誇的,但書店我喜歡實用一些的。”

“如果讀小說會快一些,我也會讀一些小說。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不過,像《傳習錄》這種書讀不完,或者讀一輩子。”

“一定要讀《毛選》,讀完你會發現毛澤東真的很厲害。”但包子最喜歡的小說是《海邊的卡夫卡》。

(以下為我們承諾給包子的軟廣時間:我叫李少波,也是一枚運動員,喜歡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麼也是希望提升中國人的體育體質,很多用戶在選擇用品時,會因為繁瑣麻煩,放棄運動,那麼我希望搭建一個優質的公正的平臺去選擇心愛體育用品,成為體育版的小紅書。對包子創業項目感興趣的金主可給做書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將傳達給包子。)

準備移居衚衕的自由職業者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來衚衕陪朋友閒逛的包子是個創業者,他並不是“經管類巨頭”中信的讀者。

“正因為我自己也在創業,總看那些書會變得浮躁,只想著賺錢。我需要閱讀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我選擇能看到本質的書。”

包子推薦了《傳習錄》和《毛選》。

他認為速成類的經管書短期內很有效果,但對於長遠來說沒有幫助。創業如果追求心,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有心才會去思考。

包子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閱讀,所以每年差不多讀6本左右,他最喜歡的書店是西單圖書大廈。“平常出差選酒店,我會選擇柏悅這種比較浮誇的,但書店我喜歡實用一些的。”

“如果讀小說會快一些,我也會讀一些小說。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不過,像《傳習錄》這種書讀不完,或者讀一輩子。”

“一定要讀《毛選》,讀完你會發現毛澤東真的很厲害。”但包子最喜歡的小說是《海邊的卡夫卡》。

(以下為我們承諾給包子的軟廣時間:我叫李少波,也是一枚運動員,喜歡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麼也是希望提升中國人的體育體質,很多用戶在選擇用品時,會因為繁瑣麻煩,放棄運動,那麼我希望搭建一個優質的公正的平臺去選擇心愛體育用品,成為體育版的小紅書。對包子創業項目感興趣的金主可給做書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將傳達給包子。)

準備移居衚衕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被我攔住採訪時,Floria正在衚衕裡找一個可以短租的房子。她即將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你不覺得國內對於自由職業者不太友好嗎?”“不會,我的職業不在國內。”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業者,Floria更像是我們腦中的理想讀者,對社科哲學有一定了解,具備外語閱讀能力,定期逛書店,對新書、新作者知道一些,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Floria翻出手機裡向我們推薦了一位北歐推理小說家 Jo Nesbo——國內鮮為人知,國外已備受矚目的潛力作者。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來衚衕陪朋友閒逛的包子是個創業者,他並不是“經管類巨頭”中信的讀者。

“正因為我自己也在創業,總看那些書會變得浮躁,只想著賺錢。我需要閱讀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我選擇能看到本質的書。”

包子推薦了《傳習錄》和《毛選》。

他認為速成類的經管書短期內很有效果,但對於長遠來說沒有幫助。創業如果追求心,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有心才會去思考。

包子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閱讀,所以每年差不多讀6本左右,他最喜歡的書店是西單圖書大廈。“平常出差選酒店,我會選擇柏悅這種比較浮誇的,但書店我喜歡實用一些的。”

“如果讀小說會快一些,我也會讀一些小說。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不過,像《傳習錄》這種書讀不完,或者讀一輩子。”

“一定要讀《毛選》,讀完你會發現毛澤東真的很厲害。”但包子最喜歡的小說是《海邊的卡夫卡》。

(以下為我們承諾給包子的軟廣時間:我叫李少波,也是一枚運動員,喜歡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麼也是希望提升中國人的體育體質,很多用戶在選擇用品時,會因為繁瑣麻煩,放棄運動,那麼我希望搭建一個優質的公正的平臺去選擇心愛體育用品,成為體育版的小紅書。對包子創業項目感興趣的金主可給做書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將傳達給包子。)

準備移居衚衕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被我攔住採訪時,Floria正在衚衕裡找一個可以短租的房子。她即將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你不覺得國內對於自由職業者不太友好嗎?”“不會,我的職業不在國內。”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業者,Floria更像是我們腦中的理想讀者,對社科哲學有一定了解,具備外語閱讀能力,定期逛書店,對新書、新作者知道一些,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Floria翻出手機裡向我們推薦了一位北歐推理小說家 Jo Nesbo——國內鮮為人知,國外已備受矚目的潛力作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Floria雖然符合我們的想象,但在現實中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

衚衕裡的電影人 長頸鹿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來衚衕陪朋友閒逛的包子是個創業者,他並不是“經管類巨頭”中信的讀者。

“正因為我自己也在創業,總看那些書會變得浮躁,只想著賺錢。我需要閱讀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我選擇能看到本質的書。”

包子推薦了《傳習錄》和《毛選》。

他認為速成類的經管書短期內很有效果,但對於長遠來說沒有幫助。創業如果追求心,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有心才會去思考。

包子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閱讀,所以每年差不多讀6本左右,他最喜歡的書店是西單圖書大廈。“平常出差選酒店,我會選擇柏悅這種比較浮誇的,但書店我喜歡實用一些的。”

“如果讀小說會快一些,我也會讀一些小說。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不過,像《傳習錄》這種書讀不完,或者讀一輩子。”

“一定要讀《毛選》,讀完你會發現毛澤東真的很厲害。”但包子最喜歡的小說是《海邊的卡夫卡》。

(以下為我們承諾給包子的軟廣時間:我叫李少波,也是一枚運動員,喜歡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麼也是希望提升中國人的體育體質,很多用戶在選擇用品時,會因為繁瑣麻煩,放棄運動,那麼我希望搭建一個優質的公正的平臺去選擇心愛體育用品,成為體育版的小紅書。對包子創業項目感興趣的金主可給做書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將傳達給包子。)

準備移居衚衕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被我攔住採訪時,Floria正在衚衕裡找一個可以短租的房子。她即將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你不覺得國內對於自由職業者不太友好嗎?”“不會,我的職業不在國內。”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業者,Floria更像是我們腦中的理想讀者,對社科哲學有一定了解,具備外語閱讀能力,定期逛書店,對新書、新作者知道一些,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Floria翻出手機裡向我們推薦了一位北歐推理小說家 Jo Nesbo——國內鮮為人知,國外已備受矚目的潛力作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Floria雖然符合我們的想象,但在現實中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

衚衕裡的電影人 長頸鹿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你們不應該來這兒採訪,根據我的觀察,這條衚衕裡的人不讀書。”長頸鹿是個電影行業從業者,工作室開在這條衚衕裡。她也是做書的粉絲。我們一番客套尬聊後“很早之前關注的,現在不怎麼看了。”

“即使現在所謂文藝青年,買書也不一定真的讀,很多人就是發朋友圈裝裝樣子。”長頸鹿說。

她還說自己其實也不怎麼讀書了,除非朋友推薦。最近在讀是《紅高粱》的編劇陳劍雨的文集。書中收錄了《紅高粱》《帶軲轆的搖籃》《霧都諜影》等7部電影的文學劇本選,還有陳劍雨與莫言、張藝謀、侯孝賢等人的書信往來。

“不過,我的推薦好像沒什麼用,現在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

長頸鹿最近在國外網站上下單了一本Alessio bolzoni的Abuse II(攝影集《扭曲的身體》)正在運送途中。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來衚衕陪朋友閒逛的包子是個創業者,他並不是“經管類巨頭”中信的讀者。

“正因為我自己也在創業,總看那些書會變得浮躁,只想著賺錢。我需要閱讀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我選擇能看到本質的書。”

包子推薦了《傳習錄》和《毛選》。

他認為速成類的經管書短期內很有效果,但對於長遠來說沒有幫助。創業如果追求心,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有心才會去思考。

包子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閱讀,所以每年差不多讀6本左右,他最喜歡的書店是西單圖書大廈。“平常出差選酒店,我會選擇柏悅這種比較浮誇的,但書店我喜歡實用一些的。”

“如果讀小說會快一些,我也會讀一些小說。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不過,像《傳習錄》這種書讀不完,或者讀一輩子。”

“一定要讀《毛選》,讀完你會發現毛澤東真的很厲害。”但包子最喜歡的小說是《海邊的卡夫卡》。

(以下為我們承諾給包子的軟廣時間:我叫李少波,也是一枚運動員,喜歡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麼也是希望提升中國人的體育體質,很多用戶在選擇用品時,會因為繁瑣麻煩,放棄運動,那麼我希望搭建一個優質的公正的平臺去選擇心愛體育用品,成為體育版的小紅書。對包子創業項目感興趣的金主可給做書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將傳達給包子。)

準備移居衚衕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被我攔住採訪時,Floria正在衚衕裡找一個可以短租的房子。她即將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你不覺得國內對於自由職業者不太友好嗎?”“不會,我的職業不在國內。”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業者,Floria更像是我們腦中的理想讀者,對社科哲學有一定了解,具備外語閱讀能力,定期逛書店,對新書、新作者知道一些,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Floria翻出手機裡向我們推薦了一位北歐推理小說家 Jo Nesbo——國內鮮為人知,國外已備受矚目的潛力作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Floria雖然符合我們的想象,但在現實中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

衚衕裡的電影人 長頸鹿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你們不應該來這兒採訪,根據我的觀察,這條衚衕裡的人不讀書。”長頸鹿是個電影行業從業者,工作室開在這條衚衕裡。她也是做書的粉絲。我們一番客套尬聊後“很早之前關注的,現在不怎麼看了。”

“即使現在所謂文藝青年,買書也不一定真的讀,很多人就是發朋友圈裝裝樣子。”長頸鹿說。

她還說自己其實也不怎麼讀書了,除非朋友推薦。最近在讀是《紅高粱》的編劇陳劍雨的文集。書中收錄了《紅高粱》《帶軲轆的搖籃》《霧都諜影》等7部電影的文學劇本選,還有陳劍雨與莫言、張藝謀、侯孝賢等人的書信往來。

“不過,我的推薦好像沒什麼用,現在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

長頸鹿最近在國外網站上下單了一本Alessio bolzoni的Abuse II(攝影集《扭曲的身體》)正在運送途中。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來衚衕陪朋友閒逛的包子是個創業者,他並不是“經管類巨頭”中信的讀者。

“正因為我自己也在創業,總看那些書會變得浮躁,只想著賺錢。我需要閱讀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我選擇能看到本質的書。”

包子推薦了《傳習錄》和《毛選》。

他認為速成類的經管書短期內很有效果,但對於長遠來說沒有幫助。創業如果追求心,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有心才會去思考。

包子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閱讀,所以每年差不多讀6本左右,他最喜歡的書店是西單圖書大廈。“平常出差選酒店,我會選擇柏悅這種比較浮誇的,但書店我喜歡實用一些的。”

“如果讀小說會快一些,我也會讀一些小說。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不過,像《傳習錄》這種書讀不完,或者讀一輩子。”

“一定要讀《毛選》,讀完你會發現毛澤東真的很厲害。”但包子最喜歡的小說是《海邊的卡夫卡》。

(以下為我們承諾給包子的軟廣時間:我叫李少波,也是一枚運動員,喜歡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麼也是希望提升中國人的體育體質,很多用戶在選擇用品時,會因為繁瑣麻煩,放棄運動,那麼我希望搭建一個優質的公正的平臺去選擇心愛體育用品,成為體育版的小紅書。對包子創業項目感興趣的金主可給做書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將傳達給包子。)

準備移居衚衕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被我攔住採訪時,Floria正在衚衕裡找一個可以短租的房子。她即將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你不覺得國內對於自由職業者不太友好嗎?”“不會,我的職業不在國內。”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業者,Floria更像是我們腦中的理想讀者,對社科哲學有一定了解,具備外語閱讀能力,定期逛書店,對新書、新作者知道一些,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Floria翻出手機裡向我們推薦了一位北歐推理小說家 Jo Nesbo——國內鮮為人知,國外已備受矚目的潛力作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Floria雖然符合我們的想象,但在現實中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

衚衕裡的電影人 長頸鹿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你們不應該來這兒採訪,根據我的觀察,這條衚衕裡的人不讀書。”長頸鹿是個電影行業從業者,工作室開在這條衚衕裡。她也是做書的粉絲。我們一番客套尬聊後“很早之前關注的,現在不怎麼看了。”

“即使現在所謂文藝青年,買書也不一定真的讀,很多人就是發朋友圈裝裝樣子。”長頸鹿說。

她還說自己其實也不怎麼讀書了,除非朋友推薦。最近在讀是《紅高粱》的編劇陳劍雨的文集。書中收錄了《紅高粱》《帶軲轆的搖籃》《霧都諜影》等7部電影的文學劇本選,還有陳劍雨與莫言、張藝謀、侯孝賢等人的書信往來。

“不過,我的推薦好像沒什麼用,現在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

長頸鹿最近在國外網站上下單了一本Alessio bolzoni的Abuse II(攝影集《扭曲的身體》)正在運送途中。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長頸鹿建議我們去中國美術館或MOMA,或一些文藝沙龍上去採訪。她說曾在中國美術館參加活動,觀眾中有一對老夫妻,看起來很普通,然而活動上兩位給大家講起希臘文學史,才發現他們應該是很厲害的角色,大隱隱於市,深藏功與名。“應該到那裡去採訪,或許能問到一些值得推薦的好書。”

“不會,我們還是希望能去看起來沒有閱讀的地方找些答案。”

比如衚衕,比如這個世界99.9%的地方……

採訪 | 雨萌、魏森垚

撰稿 | 魏森垚

插畫 | cl

「做書之街頭採訪」未完待續……

下一站:美術補習班裡的狂野少年們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來衚衕陪朋友閒逛的包子是個創業者,他並不是“經管類巨頭”中信的讀者。

“正因為我自己也在創業,總看那些書會變得浮躁,只想著賺錢。我需要閱讀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我選擇能看到本質的書。”

包子推薦了《傳習錄》和《毛選》。

他認為速成類的經管書短期內很有效果,但對於長遠來說沒有幫助。創業如果追求心,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有心才會去思考。

包子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閱讀,所以每年差不多讀6本左右,他最喜歡的書店是西單圖書大廈。“平常出差選酒店,我會選擇柏悅這種比較浮誇的,但書店我喜歡實用一些的。”

“如果讀小說會快一些,我也會讀一些小說。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不過,像《傳習錄》這種書讀不完,或者讀一輩子。”

“一定要讀《毛選》,讀完你會發現毛澤東真的很厲害。”但包子最喜歡的小說是《海邊的卡夫卡》。

(以下為我們承諾給包子的軟廣時間:我叫李少波,也是一枚運動員,喜歡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麼也是希望提升中國人的體育體質,很多用戶在選擇用品時,會因為繁瑣麻煩,放棄運動,那麼我希望搭建一個優質的公正的平臺去選擇心愛體育用品,成為體育版的小紅書。對包子創業項目感興趣的金主可給做書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將傳達給包子。)

準備移居衚衕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被我攔住採訪時,Floria正在衚衕裡找一個可以短租的房子。她即將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你不覺得國內對於自由職業者不太友好嗎?”“不會,我的職業不在國內。”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業者,Floria更像是我們腦中的理想讀者,對社科哲學有一定了解,具備外語閱讀能力,定期逛書店,對新書、新作者知道一些,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Floria翻出手機裡向我們推薦了一位北歐推理小說家 Jo Nesbo——國內鮮為人知,國外已備受矚目的潛力作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Floria雖然符合我們的想象,但在現實中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

衚衕裡的電影人 長頸鹿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你們不應該來這兒採訪,根據我的觀察,這條衚衕裡的人不讀書。”長頸鹿是個電影行業從業者,工作室開在這條衚衕裡。她也是做書的粉絲。我們一番客套尬聊後“很早之前關注的,現在不怎麼看了。”

“即使現在所謂文藝青年,買書也不一定真的讀,很多人就是發朋友圈裝裝樣子。”長頸鹿說。

她還說自己其實也不怎麼讀書了,除非朋友推薦。最近在讀是《紅高粱》的編劇陳劍雨的文集。書中收錄了《紅高粱》《帶軲轆的搖籃》《霧都諜影》等7部電影的文學劇本選,還有陳劍雨與莫言、張藝謀、侯孝賢等人的書信往來。

“不過,我的推薦好像沒什麼用,現在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

長頸鹿最近在國外網站上下單了一本Alessio bolzoni的Abuse II(攝影集《扭曲的身體》)正在運送途中。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長頸鹿建議我們去中國美術館或MOMA,或一些文藝沙龍上去採訪。她說曾在中國美術館參加活動,觀眾中有一對老夫妻,看起來很普通,然而活動上兩位給大家講起希臘文學史,才發現他們應該是很厲害的角色,大隱隱於市,深藏功與名。“應該到那裡去採訪,或許能問到一些值得推薦的好書。”

“不會,我們還是希望能去看起來沒有閱讀的地方找些答案。”

比如衚衕,比如這個世界99.9%的地方……

採訪 | 雨萌、魏森垚

撰稿 | 魏森垚

插畫 | cl

「做書之街頭採訪」未完待續……

下一站:美術補習班裡的狂野少年們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們沒法期望一個整日待在辦公室裡、整日泡在同類中的編輯做出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好書。

即使他們的年閱讀量動輒就是幾百本,以精神領袖的姿態活躍在各個沙龍活動中、微信群裡,即使總能說出高級的哲學名詞,以一個時代最後的讀書人自居。

從書籍中獲得的優越感將他們捧得太高,高到看不起也看不清別人怎麼活。用自己那套狹隘的喜惡做書,屢屢失敗後,倉庫裡堆滿經他們之手被使用的紙張。或許他們也曾有些許歉意,摻雜著領導怪罪下來的擔心,然後為能力不足找一個宿命般的藉口——世界已不愛閱讀。

不是,世界只是不愛讀你做的書而已。

跳不出自我視角的編輯,很難站在更多人的立場思考什麼是好書。本應該擔當起人文關懷的書,變得只有人文,沒有關懷。失去關懷的書,究竟做給誰看?自己那顆可憐而高貴的自尊心嗎?當我們說書籍將改變世界的時候,市場反向懷疑做書者們是否瞭解世界。

世界是你讀過的故紙堆嗎?是你加了無數名流好友的朋友圈嗎?是你翻牆時真假莫辨的新聞嗎?是精英都在使用的APP嗎?是抱團、混圈,互相吹捧出的幻夢嗎?世界會在出版同仁的自嗨中嗎?

編輯並不偉大,但手握做書的權力,讓他們感覺偉大,於是不自覺地劃分出聰明讀者、三流讀者以及不讀書的蠢貨們,然後躲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做著圖書不朽的大夢,做著明天就會被忘記的書,他們終日繁忙且焦慮,唯獨不看自己所在的世界,小到只夠一個人坐井觀天。

當我們走上街頭,無差別地採訪每個迎面走來的人:你讀什麼書?

突然發現真實世界離我們如此近,離我們理想的世界如此遠。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地點:東四某衚衕

受訪者:20人(一半以上為無閱讀能力者)

整理出8人採訪

首都治安員 老張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我現在看的書叫《逆天邪神》”。守護這條衚衕的老張見到我們特別興奮,他平常的工作就是坐在衚衕口的廢椅子上或騎上沒鎖的共享單車巡視衚衕,有種京城“不良帥”的質感。

為了證明真的讀書,老張特意掏出手機,點開APP給我們展示《逆天邪神》。“我每天平均看兩個小時。他(主人公)開始是個屌絲,遇到了事開始修煉,一層一層升級,一會在小鎮,過會兒又到了別的城市,又去了別的國家,然後又到另一個星球,好幾個星球。”老張一邊說一邊比劃。

“您多大歲數?”

“43歲。”老張已經看了十年網文,平均每個月會花20元充會員。“那您平均一年在閱讀上花了好幾百塊錢。”老張說“不止”。有時為了追最新,還得另外花錢。

之前讀過的小說,老張已經記不得了,“大多都是這種屌絲逆襲的故事。”他說年輕時,金庸、古龍、梁羽生全讀過了,“總覺得現在那些書,不是給我們這種層次的人看的。”

老張的兒子剛考完大學,離北京一本線差了十幾分,語文只考了九十多分,這是老張最懊悔的。“那您兒子平常看書嗎?”

“現在的小孩哪兒還看書,我給他買了四大名著,讓他多讀讀,他要是真的讀了,語文會考這麼點兒分嗎?我現在算是有經驗了,給身邊人支招,補課不能只盯著數理化,語文才是拉分項。一定得注意這塊兒……”

接著老張又聊了半小時兒子高考的遺憾,我們站在衚衕裡,每人平均被毒蚊子咬出十幾個包,但在蚊蟲叮咬中保持平靜也是老張工作的一部分。

不識字的大爺 王大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讀什麼書,我都不認識字,讀什麼書?這輩子都沒讀過書。”大爺搖著扇子,嘴裡的牙剩的不多了,東倒西歪。作為衚衕裡的原住民,大爺已經八十七歲。

“我沒趕上好時候,沒接受過教育。”然後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他不滿意衚衕改造,碰巧今天廁所堵了,總之他看上去很生氣。

讀書不能使他快樂,但市政可以。

來北京過暑假的留守兒童 洋洋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10歲的洋洋還沒有學會普通話,所以每回答一個問題,我們都得麻煩他再講一遍。問到第三個問題時,洋洋沉默了幾秒鐘後,有些抱歉地說:“我不在北京上學,我是駐馬店泌陽縣的。”

“所以,暑假來北京看媽媽嗎?”

洋洋的媽媽是個街邊理髮師,挑著行頭穿梭在衚衕裡那種。一般理髮店要幾十塊,她只收幾塊錢,客人主要是衚衕裡的老人。洋洋媽媽把攤子安排在衚衕的三叉路口,洋洋坐牆根下抱著一部手機正在打遊戲,左邊一輛摩托,右邊一堆自行車,車輪之間,就是洋洋的夏天。

洋洋最喜歡的書是《海底兩萬裡》,他告訴我們,長這麼大,媽媽一共給他買過四本書,這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是《格林童話》。我問洋洋剩下兩本是《一千零一夜》嗎?洋洋搖頭,表示從未聽說過《一千零一夜》,至於剩下兩本書的名字,他不記得了。

洋洋現在上三年級,他很喜歡上學,因為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們平常玩什麼?”“胡玩。”不過,洋洋很喜歡北京。

“因為來北京能見到媽媽嗎?”洋洋點點頭。

“可是北京沒有小朋友陪你玩了。”

“能玩手機。”

此時,手機響起“您的飛機已經降落”,新的一局遊戲即將開始。但能帶洋洋脫離貧困的飛機可能永遠不會降落。

衚衕裡的外地人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採訪完洋洋,我們送給他兩隻彩筆。洋洋媽媽問我們:“你們是老師嗎?”我們說“不是”,又問她“您平常讀什麼書嗎?”

她害羞地笑起來,談閱讀似乎很難為情。於是我們又補了一句“隨便聊聊吧,小時候或以前上學時看的都可以。”

洋洋媽媽開始假裝很忙,故意背開我們,小聲說了句“沒那個條件。”

同樣,一位坐在門前織毛衣的婦女,看起來四十歲左右,劣質的染髮技術讓她頭髮像枯草。當被問及讀什麼書時,她抱歉地微笑搖頭。我們不忍心再逼問下去了。

衚衕裡還住著一些送外賣的、搞裝修的、賣菜的,大家擠在不足一百平米的雜院裡,每人分出幾平米,進門就是床。在滿足基本需求前,他們無力想到閱讀之類的風雅之事。

看到此處,請您不要說“我做的書本來就不是給這幫人看的”,如果您面對他們善良無害的笑臉,無法說出:“對不起,我做的書不是給您這種人看的”。

93年的創業者 包子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來衚衕陪朋友閒逛的包子是個創業者,他並不是“經管類巨頭”中信的讀者。

“正因為我自己也在創業,總看那些書會變得浮躁,只想著賺錢。我需要閱讀來幫助自己平靜下來,所以我選擇能看到本質的書。”

包子推薦了《傳習錄》和《毛選》。

他認為速成類的經管書短期內很有效果,但對於長遠來說沒有幫助。創業如果追求心,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有心才會去思考。

包子每天堅持一小時左右的閱讀,所以每年差不多讀6本左右,他最喜歡的書店是西單圖書大廈。“平常出差選酒店,我會選擇柏悅這種比較浮誇的,但書店我喜歡實用一些的。”

“如果讀小說會快一些,我也會讀一些小說。小說主要是陶冶情操。不過,像《傳習錄》這種書讀不完,或者讀一輩子。”

“一定要讀《毛選》,讀完你會發現毛澤東真的很厲害。”但包子最喜歡的小說是《海邊的卡夫卡》。

(以下為我們承諾給包子的軟廣時間:我叫李少波,也是一枚運動員,喜歡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麼也是希望提升中國人的體育體質,很多用戶在選擇用品時,會因為繁瑣麻煩,放棄運動,那麼我希望搭建一個優質的公正的平臺去選擇心愛體育用品,成為體育版的小紅書。對包子創業項目感興趣的金主可給做書留言,並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將傳達給包子。)

準備移居衚衕的自由職業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被我攔住採訪時,Floria正在衚衕裡找一個可以短租的房子。她即將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你不覺得國內對於自由職業者不太友好嗎?”“不會,我的職業不在國內。”作為一個人工智能的創業者,Floria更像是我們腦中的理想讀者,對社科哲學有一定了解,具備外語閱讀能力,定期逛書店,對新書、新作者知道一些,也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Floria翻出手機裡向我們推薦了一位北歐推理小說家 Jo Nesbo——國內鮮為人知,國外已備受矚目的潛力作者。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Floria雖然符合我們的想象,但在現實中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

衚衕裡的電影人 長頸鹿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你們不應該來這兒採訪,根據我的觀察,這條衚衕裡的人不讀書。”長頸鹿是個電影行業從業者,工作室開在這條衚衕裡。她也是做書的粉絲。我們一番客套尬聊後“很早之前關注的,現在不怎麼看了。”

“即使現在所謂文藝青年,買書也不一定真的讀,很多人就是發朋友圈裝裝樣子。”長頸鹿說。

她還說自己其實也不怎麼讀書了,除非朋友推薦。最近在讀是《紅高粱》的編劇陳劍雨的文集。書中收錄了《紅高粱》《帶軲轆的搖籃》《霧都諜影》等7部電影的文學劇本選,還有陳劍雨與莫言、張藝謀、侯孝賢等人的書信往來。

“不過,我的推薦好像沒什麼用,現在已經買不到這本書了。”

長頸鹿最近在國外網站上下單了一本Alessio bolzoni的Abuse II(攝影集《扭曲的身體》)正在運送途中。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長頸鹿建議我們去中國美術館或MOMA,或一些文藝沙龍上去採訪。她說曾在中國美術館參加活動,觀眾中有一對老夫妻,看起來很普通,然而活動上兩位給大家講起希臘文學史,才發現他們應該是很厲害的角色,大隱隱於市,深藏功與名。“應該到那裡去採訪,或許能問到一些值得推薦的好書。”

“不會,我們還是希望能去看起來沒有閱讀的地方找些答案。”

比如衚衕,比如這個世界99.9%的地方……

採訪 | 雨萌、魏森垚

撰稿 | 魏森垚

插畫 | cl

「做書之街頭採訪」未完待續……

下一站:美術補習班裡的狂野少年們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他們住在衚衕裡,不讀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