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產行業似乎已經過了黃金週期,雖然城市化進程比發達國家還低不少,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主要是國民收入增長將進入緩慢常態,房價過高,相對國民收入,普通房地產市場已經凸顯出後續乏力的態勢。作為地產從業者,必須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和趨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討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如有不同看法或觀點,歡迎加入相關群共同探討。

"

地產行業似乎已經過了黃金週期,雖然城市化進程比發達國家還低不少,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主要是國民收入增長將進入緩慢常態,房價過高,相對國民收入,普通房地產市場已經凸顯出後續乏力的態勢。作為地產從業者,必須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和趨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討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如有不同看法或觀點,歡迎加入相關群共同探討。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城市群競爭力是

國家競爭力重要體現

城市群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的必然產物。

縱觀歐美等發達國家城市群的發展,歷時百年,先後形成了幾個主要城市群,即美國波士頓城市群(包括紐約、費城、華盛頓等)、美國西海岸經濟圈(包括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等)、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芝加哥、多倫多、底特律、克利夫蘭等)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國的中南部城市群(包括倫敦、曼切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法蘭克福)、環阿爾卑斯山經濟圈(包括慕尼黑、維也納、米蘭、都靈、里昂、蘇黎世、日內瓦)。

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倫敦、巴黎、東京都是由單一的首都城市逐漸發展成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如在日本,由東京圈、關西圈、名古屋圈融合的超級城市群,以21.4%的國土面積,承載日本60%的人口,創造出日本66%的GDP。

美國波士頓城市群,面積佔國土1.5%,聚集了全美22.5%人口。

上述城市群都有幾個特徵:

1、均以首都為中心成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聚集高端服務業和科研機構,城市群內的各個城市功能定位相對明晰。

2、城市聚集成城市群是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

3、科技中心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科技創新指數越高的城市,其人均收入水平更高。

4、城市群速度加快

在我國,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高鐵及高速路網的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正日益形成。

功能互補,共建共享,在基礎設施方面增強連接性貫通,產業發展方面強化專業分工協作,推動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疏解、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及夯實小城市基礎建設。

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而言就是指多個城市為了完成同一個目標,在政府科學引導下,由市場力量主導優化各區域資源配置及產業結構,完全消除城市群貿易壁壘,通過市場一體化的建設,實現人才自由流動、生產要素等無障礙流動,產業結構合理佈局,交通醫療等公共基礎服務、金融體系、相關數據、相關政務標準一體化等等制度設計方面實現完全一體化建設。

"

地產行業似乎已經過了黃金週期,雖然城市化進程比發達國家還低不少,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主要是國民收入增長將進入緩慢常態,房價過高,相對國民收入,普通房地產市場已經凸顯出後續乏力的態勢。作為地產從業者,必須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和趨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討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如有不同看法或觀點,歡迎加入相關群共同探討。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城市群競爭力是

國家競爭力重要體現

城市群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的必然產物。

縱觀歐美等發達國家城市群的發展,歷時百年,先後形成了幾個主要城市群,即美國波士頓城市群(包括紐約、費城、華盛頓等)、美國西海岸經濟圈(包括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等)、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芝加哥、多倫多、底特律、克利夫蘭等)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國的中南部城市群(包括倫敦、曼切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法蘭克福)、環阿爾卑斯山經濟圈(包括慕尼黑、維也納、米蘭、都靈、里昂、蘇黎世、日內瓦)。

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倫敦、巴黎、東京都是由單一的首都城市逐漸發展成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如在日本,由東京圈、關西圈、名古屋圈融合的超級城市群,以21.4%的國土面積,承載日本60%的人口,創造出日本66%的GDP。

美國波士頓城市群,面積佔國土1.5%,聚集了全美22.5%人口。

上述城市群都有幾個特徵:

1、均以首都為中心成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聚集高端服務業和科研機構,城市群內的各個城市功能定位相對明晰。

2、城市聚集成城市群是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

3、科技中心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科技創新指數越高的城市,其人均收入水平更高。

4、城市群速度加快

在我國,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高鐵及高速路網的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正日益形成。

功能互補,共建共享,在基礎設施方面增強連接性貫通,產業發展方面強化專業分工協作,推動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疏解、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及夯實小城市基礎建設。

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而言就是指多個城市為了完成同一個目標,在政府科學引導下,由市場力量主導優化各區域資源配置及產業結構,完全消除城市群貿易壁壘,通過市場一體化的建設,實現人才自由流動、生產要素等無障礙流動,產業結構合理佈局,交通醫療等公共基礎服務、金融體系、相關數據、相關政務標準一體化等等制度設計方面實現完全一體化建設。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城市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2016年3月出臺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19個城市群和2個城市圈的建設目標和具體要求。

其中最典型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相關規劃的出臺,也的確促進了城市群內部的發展,尤其是互聯互通,重點在交通、公共服務等取得一定合作突破。

19個城市群,看起來數量不少,但是很多城市群近幾年建設效果並沒有達到合理或預期目標。

一方面是很多城市群各地行政力量主導,並不是市場力量自發形成,也不是因為地理位置、產業發展、人才聚集等自發形成。

二是因為城市群內各城市都覺得自己有望成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貪大求全,另一些城市則不甘心落後,紛紛上馬各種項目,造成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和不良競爭,難以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缺乏對自身優勢的定位和認識。

三是各城市群內既有的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優勢差距太小,難以形成領頭羊作用,難以實現馬太效應和虹吸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中心城市自己都吃不飽,很難帶動小兄弟們一起發家致富。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和質量,決定了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四是,城市群建設用地迅速擴張,形成攤大餅模式和熱島效應,大城市病突出,環境汙染嚴重。

"

地產行業似乎已經過了黃金週期,雖然城市化進程比發達國家還低不少,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主要是國民收入增長將進入緩慢常態,房價過高,相對國民收入,普通房地產市場已經凸顯出後續乏力的態勢。作為地產從業者,必須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和趨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討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如有不同看法或觀點,歡迎加入相關群共同探討。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城市群競爭力是

國家競爭力重要體現

城市群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的必然產物。

縱觀歐美等發達國家城市群的發展,歷時百年,先後形成了幾個主要城市群,即美國波士頓城市群(包括紐約、費城、華盛頓等)、美國西海岸經濟圈(包括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等)、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芝加哥、多倫多、底特律、克利夫蘭等)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國的中南部城市群(包括倫敦、曼切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法蘭克福)、環阿爾卑斯山經濟圈(包括慕尼黑、維也納、米蘭、都靈、里昂、蘇黎世、日內瓦)。

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倫敦、巴黎、東京都是由單一的首都城市逐漸發展成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如在日本,由東京圈、關西圈、名古屋圈融合的超級城市群,以21.4%的國土面積,承載日本60%的人口,創造出日本66%的GDP。

美國波士頓城市群,面積佔國土1.5%,聚集了全美22.5%人口。

上述城市群都有幾個特徵:

1、均以首都為中心成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聚集高端服務業和科研機構,城市群內的各個城市功能定位相對明晰。

2、城市聚集成城市群是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

3、科技中心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科技創新指數越高的城市,其人均收入水平更高。

4、城市群速度加快

在我國,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高鐵及高速路網的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正日益形成。

功能互補,共建共享,在基礎設施方面增強連接性貫通,產業發展方面強化專業分工協作,推動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疏解、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及夯實小城市基礎建設。

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而言就是指多個城市為了完成同一個目標,在政府科學引導下,由市場力量主導優化各區域資源配置及產業結構,完全消除城市群貿易壁壘,通過市場一體化的建設,實現人才自由流動、生產要素等無障礙流動,產業結構合理佈局,交通醫療等公共基礎服務、金融體系、相關數據、相關政務標準一體化等等制度設計方面實現完全一體化建設。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城市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2016年3月出臺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19個城市群和2個城市圈的建設目標和具體要求。

其中最典型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相關規劃的出臺,也的確促進了城市群內部的發展,尤其是互聯互通,重點在交通、公共服務等取得一定合作突破。

19個城市群,看起來數量不少,但是很多城市群近幾年建設效果並沒有達到合理或預期目標。

一方面是很多城市群各地行政力量主導,並不是市場力量自發形成,也不是因為地理位置、產業發展、人才聚集等自發形成。

二是因為城市群內各城市都覺得自己有望成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貪大求全,另一些城市則不甘心落後,紛紛上馬各種項目,造成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和不良競爭,難以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缺乏對自身優勢的定位和認識。

三是各城市群內既有的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優勢差距太小,難以形成領頭羊作用,難以實現馬太效應和虹吸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中心城市自己都吃不飽,很難帶動小兄弟們一起發家致富。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和質量,決定了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四是,城市群建設用地迅速擴張,形成攤大餅模式和熱島效應,大城市病突出,環境汙染嚴重。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解決方案

城市合理分工優勢互補。

近10年來,國內各城市間的發展呈現不同的態勢,主要體現在大城市小城鎮差距加劇,小城鎮逐漸萎靡,甚至消亡,大城市不斷壯大;城市與城市之間也會出現分化,一些大城市發展成中心城市,一些城市受產業限制,受地理位置、受生態環境影響而走向後勤保障型城市。

簡單的說,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並不是處處都適合人類生存,大規模開發、或相關產業需要。即結合各城市特點,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城市圈。

從另一個角度講,國家人力財力各種資源有限,要想與國外發達城市競爭,必須有所取捨,集中力量發展,藉助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大者恆大,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這樣才更有效率,更有機會參與國際競爭。而不是平衡發展,各省各地都紛紛發展類似產業、類似規劃發展佈局,這也不符合各城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發展理念,更不利於城市與國外先進城市的競爭。

因此,城市間尤其是城市圈內各個城市將出現日益明顯的合作分工,優勢互補。

有的城市負責科研創新、有的城市負責金融支持、有的城市負責設計生產製造、有的城市負責提供後勤保障提供蔬菜水果旅遊後花園(簡稱輔助城市),畢竟不是誰都能從事高科技,誰都能從事金融。不需要發展工業,留住青山綠水,保障中心城市的蔬菜水果大米供應,甚至為中心城市提供人才培養,輸出人力資源、提供養老、醫療等服務。

隨著信息科技的進步,信息科技使得全球城市從鬆散聯繫變為更直接的聯繫,從高成本變成低成本的聯繫。

信息聯繫已經逐漸主導了城市之間的聯繫,相應的科技和金融正日益成為主導全球的力量;科技公司佔據全球500強的比例日益上升,傳統產業比例有所下滑,以往大家看中的交通物流反而沒那麼明顯。

因此,城市群內城市合理的分工並不一定呈現產業垂直或水平分工,而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有所變化,變為網狀結構。這與傳統產業園、產業區有了較明顯的不同。

當然,提供後勤保障的城市肯定是心不甘情不願,那麼肯定會有所補償。這就需要城市圈內各城市坐下來,協商一致,中心城市為輔助城市提供資金轉移支付補償,提供養老社保、為其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為其援助,確保共同富裕。而輔助城市不僅僅提供魚米糧油旅遊,在滿足國家土地規劃大政方針的基本前提下,還要提供基本農田指標,提供建設用地指標等,解決中心城市土地資源緊缺問題。

"

地產行業似乎已經過了黃金週期,雖然城市化進程比發達國家還低不少,但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主要是國民收入增長將進入緩慢常態,房價過高,相對國民收入,普通房地產市場已經凸顯出後續乏力的態勢。作為地產從業者,必須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和趨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討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如有不同看法或觀點,歡迎加入相關群共同探討。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城市群競爭力是

國家競爭力重要體現

城市群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的必然產物。

縱觀歐美等發達國家城市群的發展,歷時百年,先後形成了幾個主要城市群,即美國波士頓城市群(包括紐約、費城、華盛頓等)、美國西海岸經濟圈(包括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等)、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芝加哥、多倫多、底特律、克利夫蘭等)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國的中南部城市群(包括倫敦、曼切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歐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法蘭克福)、環阿爾卑斯山經濟圈(包括慕尼黑、維也納、米蘭、都靈、里昂、蘇黎世、日內瓦)。

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倫敦、巴黎、東京都是由單一的首都城市逐漸發展成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如在日本,由東京圈、關西圈、名古屋圈融合的超級城市群,以21.4%的國土面積,承載日本60%的人口,創造出日本66%的GDP。

美國波士頓城市群,面積佔國土1.5%,聚集了全美22.5%人口。

上述城市群都有幾個特徵:

1、均以首都為中心成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聚集高端服務業和科研機構,城市群內的各個城市功能定位相對明晰。

2、城市聚集成城市群是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

3、科技中心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科技創新指數越高的城市,其人均收入水平更高。

4、城市群速度加快

在我國,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高鐵及高速路網的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正日益形成。

功能互補,共建共享,在基礎設施方面增強連接性貫通,產業發展方面強化專業分工協作,推動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疏解、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及夯實小城市基礎建設。

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具體而言就是指多個城市為了完成同一個目標,在政府科學引導下,由市場力量主導優化各區域資源配置及產業結構,完全消除城市群貿易壁壘,通過市場一體化的建設,實現人才自由流動、生產要素等無障礙流動,產業結構合理佈局,交通醫療等公共基礎服務、金融體系、相關數據、相關政務標準一體化等等制度設計方面實現完全一體化建設。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城市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2016年3月出臺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19個城市群和2個城市圈的建設目標和具體要求。

其中最典型的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相關規劃的出臺,也的確促進了城市群內部的發展,尤其是互聯互通,重點在交通、公共服務等取得一定合作突破。

19個城市群,看起來數量不少,但是很多城市群近幾年建設效果並沒有達到合理或預期目標。

一方面是很多城市群各地行政力量主導,並不是市場力量自發形成,也不是因為地理位置、產業發展、人才聚集等自發形成。

二是因為城市群內各城市都覺得自己有望成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貪大求全,另一些城市則不甘心落後,紛紛上馬各種項目,造成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和不良競爭,難以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缺乏對自身優勢的定位和認識。

三是各城市群內既有的中心城市與其他城市優勢差距太小,難以形成領頭羊作用,難以實現馬太效應和虹吸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中心城市自己都吃不飽,很難帶動小兄弟們一起發家致富。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和質量,決定了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

四是,城市群建設用地迅速擴張,形成攤大餅模式和熱島效應,大城市病突出,環境汙染嚴重。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解決方案

城市合理分工優勢互補。

近10年來,國內各城市間的發展呈現不同的態勢,主要體現在大城市小城鎮差距加劇,小城鎮逐漸萎靡,甚至消亡,大城市不斷壯大;城市與城市之間也會出現分化,一些大城市發展成中心城市,一些城市受產業限制,受地理位置、受生態環境影響而走向後勤保障型城市。

簡單的說,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並不是處處都適合人類生存,大規模開發、或相關產業需要。即結合各城市特點,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城市圈。

從另一個角度講,國家人力財力各種資源有限,要想與國外發達城市競爭,必須有所取捨,集中力量發展,藉助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大者恆大,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這樣才更有效率,更有機會參與國際競爭。而不是平衡發展,各省各地都紛紛發展類似產業、類似規劃發展佈局,這也不符合各城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發展理念,更不利於城市與國外先進城市的競爭。

因此,城市間尤其是城市圈內各個城市將出現日益明顯的合作分工,優勢互補。

有的城市負責科研創新、有的城市負責金融支持、有的城市負責設計生產製造、有的城市負責提供後勤保障提供蔬菜水果旅遊後花園(簡稱輔助城市),畢竟不是誰都能從事高科技,誰都能從事金融。不需要發展工業,留住青山綠水,保障中心城市的蔬菜水果大米供應,甚至為中心城市提供人才培養,輸出人力資源、提供養老、醫療等服務。

隨著信息科技的進步,信息科技使得全球城市從鬆散聯繫變為更直接的聯繫,從高成本變成低成本的聯繫。

信息聯繫已經逐漸主導了城市之間的聯繫,相應的科技和金融正日益成為主導全球的力量;科技公司佔據全球500強的比例日益上升,傳統產業比例有所下滑,以往大家看中的交通物流反而沒那麼明顯。

因此,城市群內城市合理的分工並不一定呈現產業垂直或水平分工,而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有所變化,變為網狀結構。這與傳統產業園、產業區有了較明顯的不同。

當然,提供後勤保障的城市肯定是心不甘情不願,那麼肯定會有所補償。這就需要城市圈內各城市坐下來,協商一致,中心城市為輔助城市提供資金轉移支付補償,提供養老社保、為其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為其援助,確保共同富裕。而輔助城市不僅僅提供魚米糧油旅遊,在滿足國家土地規劃大政方針的基本前提下,還要提供基本農田指標,提供建設用地指標等,解決中心城市土地資源緊缺問題。

地產行業黃金週期已過?房企應當如何破局?

開發商應怎麼做

一、結合實際選擇城市群中的具體城市

一般而言,科技較強的城市房價往往高於傳統產業的房價,例如:深圳與廣州。產業較強的城市房價往往高於產業弱勢的城市,例如:東莞與惠州。地理位置優先,導致臨近中心城市的周邊城市鎮街地區高於周邊城市的中心城區;例如:長安鳳崗,越是交通網絡密集的城市,房價越高於一般城市,比如東莞高於惠州。

越是中心城市,相關的人口流入越多,相關產業越聚集,相關土地資源越緊張,相關房價越高,相關的房價調控政策越嚴格,相關土地資源獲取難度越大,對於開發商而言,既有利好,也有不利之處。

需要在著重中心城市的同時,另開闢新的戰場,轉移到城市群中次一級城市中尋找更多的機會。其順序如下:中心城市、科技產業強市、傳統產業強市、交通強市、產業弱市、輔助城市。當然,上面針對的傳統的商住項目而言。不同的開發模式順序也是有所不一,比如養老地產,順序則相反。

二、產業地產黃金時期到了

1、國際大形勢嚴峻,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地產行業也是如此。地產行業作為資金高密集行業之一,我們必須對國際形勢有所瞭解。目前國際形勢經濟上,逆全球化開啟,各個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乏力,貿易動盪不安,在尚未有重大科技突破的前提下,各個主要經濟體都處於困境中,即屬於零和博弈階段,都在爭搶存量增長蛋糕。

因此,我國國內經濟增長未來也將是緩慢下滑的態勢,而這意味著以往我們房地產行業暴利時代的逝去,高週轉和打一槍換一炮任意收割韭菜賺大錢的時代也將過去。個人預測,未來將緩慢進入自持運營賺錢的模式。

一句話,普通地產的錢難賺了。

2、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國家命運決定了地產行業的發展。高科技是我們不可能放棄的,涉及到子孫後代的重大戰略。今天一旦放棄,未來將更不可能迎頭趕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及因為製造業始終追求低成本窪地的現實考慮,沒有高科技產業,我們將失去未來。

3、正是因為我們要發展高科技,但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下,資金人力物質都是相對恆定的,即蛋糕就這麼大,投入別的行業多,高科技行業必定少。更為重要的是,高科技行業的特徵是高資金密度高風險,在當前面臨高科技冷戰的情況下,我國要想迎頭趕上,必須投入比歐美更多的資金物質和人類等。

原因如下:

1)地產行業也是屬於高資金密集行業,一定程度上擠壓投入實體經濟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資金。身邊不少高科技上市公司,都習慣性的將利潤投入房地產物業,其次,很多實體經濟或者說跨行業公司也從預期上轉入地產行業,試圖撈起一杯羹。

2)十次危機九次地產,為了應對國際局勢尤其是美國挑戰,國內必須規避地產金融化風險,只有內部穩固基礎,方可不懼美國威脅,迎接挑戰。

3)當前貿易戰如火如荼,外貿出口面臨重大沖擊,而這將導致工廠搬遷倒閉,工人失業。我們必須得防止此類情況出現,這意味著要讓外貿出口轉變為內需,但目前房價高企,6個錢包都普遍不夠的情況下,內需如何擴大?

綜上,普通地產將迎來低增長,低利潤的時代。

4)另一個方面,國家希望大家投入高科技投入實體經濟,但社會資金參與不足。從這個角度,除了打破炒房必賺錢的傳統預期和引導其他社會資本流向實體經濟和高科技外,國家必將引導傳統地產向產業地產慢慢轉移,充分利用地產商的財富資金。

因此,我個人認為,產業地產必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三、多元化佈局和多模式發展

正如上文提及的,地產開發不僅僅是隻有傳統的商住,也有其他的地產模式,比如產業地產、特色小鎮、長租公寓、物流地產、養老地產、農業地產等等。在城市群的崛起過程中,單一的商住開發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多種多樣的需求,比如人口老齡化,養老地產也必將迎來春天,市場有需求,就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比如城市群間的交通樞紐城市,那將是物流地產的黃金地段。其實在20強房企中,均已不同程度佈局多元化的地產開發模式,很多房企在立足房地產開發的同時,加速向服務商運營商轉型。

多元化佈局。在更早之前,其實房企就已經開始多元化佈局了,主要是介入金融保險相關。碧桂園介入機器人、恆大、寶能介入汽車行業等等。但就一般的房企而言,多元化佈局並不如想象中的美好,所謂隔行如隔山,並不是每個房企都能隨意轉型。只是房地產黃金時期已經逝去,如房地產類似巨大規模體量又能高暴利的行業幾乎不存在,一般房企必須有所取捨有所選擇,提前轉變思路,應對不利的局面和形勢。

四、城市更新將是主流趨勢

個人看好城市更新,不瞞各位,至我寫了城市更新的公眾號,已經有不少其他三四線城市的朋友也在關心城市城市更新。今天頭條新聞,韓國人口已經進入零增長。隨著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發展趨勢,未來中國人口肯定將日益集聚,韓國二分之一集中首爾,日本三分之一聚集在東京都城市圈。這就是典型例子,歐美也是趨勢。各個城市群都有所不同,文化人文環境有所不同,城市產業發展也不同,城市化進程也不同……

中國的人口聚集程度將來肯定是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城市中心副中心土地資源更加緊張,土地資源緊張,必將促使城市更新舊城改造成為主流。

來源:我眼中的城市更新(ID:WYZDCSGX)已獲得授權,向原作者表示感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