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清王朝是格外講究“祖宗成法”的,凡遇大事小情,都喜歡根據參照祖制。作為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以世祖爺的身份成為後世子孫們效仿的楷模。儘管康雍乾三帝在影視劇中“曝光率”極高,但就影響力而言,歷史上的順治皇帝,卻毫不遜於他們三人。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不過,在清朝歷史上有一件頗為有趣的事情:順治給多爾袞定下謀逆之罪,追回其一切封號,並不準為其求情鳴冤,後繼的康熙、雍正兩位強勢君主也從未敢質疑這樁冤案,但乾隆卻鼓足勇氣,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給“義皇帝”多爾袞進行了平反。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段歷史。

多爾袞之死與獲罪

在努爾哈赤的子嗣中,十四子多爾袞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早在天聰二年時,多爾袞便因跟隨努爾哈赤征討多羅特部有功而被賜以“墨爾根岱青”的稱號。

墨爾根岱青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善射的智者。多爾袞精通騎射,且足智多謀,在跟隨父兄征戰的過程中得到了歷練,也立下了許多戰功,後來成為了明清鼎革之際的關鍵人物,並親自謀劃和實施了清軍入關的戰略行動,為清朝奪取天下立下了大功。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然而,在順治六年時,多爾袞卻遭受了一次較為沉痛的打擊。這一年的十二月,王妃博爾濟吉特氏去世,令多爾袞心中頗為悲慟。直至第二年時,多爾袞依舊沒有走出喪妻的陰影:

王尋以悼妃故,有疾。錫翰與內大臣席納布庫等詣第,王怨曰:“頃予罹此莫上之憂,體復不快,上雖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禮,一為臨幸。”——《清史列傳·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七月因過度追思王妃重病,心中十分苦悶。當時,順治卻沒有前來探望,這令多爾袞發起了牢騷。他甚至當著錫翰等人的面,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數月後,怏怏不快的多爾袞,帶人去塞外射獵,結果原本就身體欠佳的多爾袞,不幸受傷墜馬,不久死在了喀喇河屯,享年三十九歲。得知多爾袞死訊,順治帝大為震驚:

上(順治帝)聞震悼,親率王、貝勒、大臣縞服迎奠東直門外,……議以王嗣子多爾博襲封親王,俸祿視諸親王三倍。——《清史列傳》

順治對多爾袞的禮遇可謂前所未有。不僅如此,他還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並定廟號成宗。如此一來,多爾袞成了“義皇帝”,並享有廟號,實際上與皇帝無異。然而,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多爾袞舊部蘇克薩哈和詹岱等人,突然於順治八年二月告發多爾袞有謀逆行為:

二月,蘇克薩哈、詹岱等首告王(多爾袞)薨時,其侍女吳爾庫尼將殉,呼近侍羅什、博爾恵、蘇拜、穆濟倫,告以王曾制八補黃袍,令與大東珠朝珠、黑貂褂潛置棺內;又王欲於永平圈房,以兩旗官兵移駐,與都統和洛會等共定逆謀,因出獵稽遲未行。——《清史列傳》

按照蘇克薩哈等人的告發,有個叫吳爾庫尼的侍女,在為睿親王殉葬前向近侍羅什告密,說多爾袞製作了八補黃袍等僭越之物,並命人將其偷偷置於棺內;另外,蘇克薩哈他們還稱多爾袞打算在永平圈地建房,將自己統領的兩旗官兵移駐到此,並與都統和洛會等商定好興兵某亂,結果因為出獵耽擱延遲,未曾實施。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在蘇克薩哈等人站出來告發後,不少人紛紛站出來對多爾袞詬病指摘。最終,順治態度陡然轉變,給多爾袞定下了謀逆之罪:

詔削爵,撤廟享,並罷孝烈武皇后諡號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多爾博歸宗。十二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許爾安各疏頌王功,請復爵號,下王大臣議,長庚、爾安坐論死,詔流寧古塔。——《清史稿》

多爾袞生前、死後的一切榮耀皆被追回,由大清的功臣陡然成了罪不容誅的逆臣。順治懲治多爾袞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比如彭長庚等人上疏請求恢復多爾袞的爵號,結果被下獄治罪,雖然沒有被處死,還是落得個被流放寧古塔的悲慘結局。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的籌劃和實施

鑑於順治帝對多爾袞案的態度堅決,此後康、雍兩位皇帝均未敢對此案關注。不過,時隔一百多年後,乾隆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為多爾袞平反。

不過,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清朝是一個尤為看中祖宗成法的朝代。即便此時乾隆皇位穩固,有著盛世明君的光環,他也不敢輕易越雷池半步。所以,在正式給多爾袞翻案前,他在乾隆三十八年,試探性地頒佈了一道諭旨:

睿親王多爾袞當世祖章皇帝沖齡踐祚時,攝政有年,威福自專,不能恪盡臣節。身歿之後,因其屬人首告,經諸大臣定罪除封,成案具在。第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今其後嗣廢絕,而塋域之在東直門外者,歲久益就榛蕪,亦堪憫惻;著交內務府派員往視繕葺,仍為量植鬆楸,並準其近支王公等,以時祭掃。用昭朕篤年成勳之意。——《清史列傳》

乾隆的諭旨算是釋放出了一個明顯的信息:多爾袞不能一概抹殺。而這道旨意發佈後,王公大臣們也大抵理解了聖意,加之乾隆並未否定順治帝的定論,故而事情進展得也相對順利。按照乾隆的設想,在不觸及世祖章皇帝權威的前提下,是可以逐步還多爾袞一個清白和公道的。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到乾隆四十三年時,適逢國史館修史。此時,乾隆正想給一些歷史問題做一個總結,其中便包括如何給一些獲罪宗室王公定位的問題。經過深思熟慮的乾隆,才下定決心給多爾袞平反。在一切準備就緒後,乾隆頒佈了為多爾袞平反的諭旨。在諭旨的後半部分,乾隆再次為多爾袞蓋棺定論,並徹底為其平反:

王(多爾袞)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藎,感厚恩,明君臣大義。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宜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配享太廟。依親王園寢制,修其塋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襲罔替。——《清高宗實錄》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乾隆認為多爾袞深明君臣大義的忠臣,只是因奸人詬病才構成冤獄,必須要為之昭雪。因此,乾隆恢復了睿親王的封號,追諡號為“忠”,配享太廟,並按照親王的規格修葺墳墓,由太常寺主持春秋祭祀等。如此一來,這樁持續了一百餘年的冤案,終於沉冤昭雪。

乾隆敢於為多爾袞平反的原因分析

多爾袞案實為冤案,既然乾隆能夠窺見端倪,那麼康雍二帝自然也不會概不知情。只是,讓多爾袞昭雪,勢必會觸及順治帝的權威,此事是具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不過,為何康熙和雍正都不敢做的事,乾隆卻敢做呢?

乾隆為多爾袞平反,大概有兩點原因最為重要:

首先,多爾袞案實為冤假錯案,且睿親王是清朝的功勳,其忠心是顯而易見的。

多爾袞不僅善於騎射,驍勇善戰,而且還極具政治韜略。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正是多爾袞抓住了機遇,拉攏吳三桂,果斷做出了揮師入關的決定。值得注意的是,多爾袞在進關之初,還特意盟誓,顯示出了頗為卓越的政治智慧:

“此行除暴救民,滅賊以安天下。勿殺無辜、掠財物、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清史列傳》

當時清軍是以為明朝復仇為由入關的,加之清軍入關之處,多爾袞對軍隊約束較嚴,所以並未遭到太過激烈的抵抗,保障了清軍的順利入關。作為清軍入關的謀劃者與實施者,多爾袞可以說是清朝定鼎北京的第一功臣。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多爾袞任攝政王時頒佈的諭告

在乾隆看來,多爾袞不僅功勳卓著,而且是清朝的忠臣。這一點,在乾隆諭旨中說的十分清楚:

夫睿親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手,何事不可為?且吳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其勢更無難號召……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以斂服僭用明黃龍袞,指為覬覦之證,有似情理乎?!——《清高宗實錄》

按照乾隆的說法,如果多爾袞想要謀反,完全可以在生前實施。清軍入關之前,多爾袞已經是大權在握,完全可以將年幼的順治撇在一旁,由自己登上皇位。而且,在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時,也只有多爾袞的威名才被漢人所瞭解。乾隆甚至斷言:他多爾袞不在佔盡優勢時去謀權篡位,為何留下僭越的把柄讓自己身敗名裂呢?在乾隆看來,所謂的謀逆證據,原本就是不合情理的!

其次,乾隆處處效法康熙,卻又自恃更勝一籌,為多爾袞平反,實則也是一種變相的誇耀。

眾所周知,乾隆自登基開始,便處處效法康熙,甚至許下過宏願,在位時間絕不會超過聖祖。歷史上的乾隆處處效法康熙,似乎都是在以康熙作為楷模。不過,乾隆卻是一個頗為自負的人,在他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能做得更為優秀。

面對康熙和雍正都不敢觸及的多爾袞案,乾隆卻敢於去為之昭雪,便是一項最好的證明。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為多爾袞平反,僅僅是一個開始。由於清初政治鬥爭尖銳,一些原本有功的宗室王公多有獲罪甚至未得善終者。

順治給多爾袞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為何乾隆敢為其平反?

乾隆後期,有心對立國以來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進行一次全面的總結,故而才在國史館修史之際為多爾袞等人平反。當然,即便乾隆將多爾袞案定為“冤案”,卻並未否定順治帝的英明神武,正如他在諭旨中提到的,構成此樁冤案的,主要是“宵小奸謀”。


參考資料:《清高宗實錄》《清史稿》《清史列傳》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