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敦刻爾克在中國票房註定撲街?很抱歉,我沒感受到任何共鳴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電影《敦刻爾克》,很多人都認為這部大片的票房收入可以比肩《戰狼2》。但是很遺憾,這部電影在上映期間票房慘淡,上座率少的可憐。歷史大事件,著名大導演,一線明星,大投入大製作,在北美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為什麼在國內的票房這麼差呢?網上很多有層次、有身份的人士又不滿意了,這個大片為啥比國產的《戰狼2》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敦刻爾克講述的是二戰初期,戰敗的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法國海岸邊一個叫做敦刻爾克的地方,在德軍的狂轟濫炸之下,早就失去了戰鬥意志的英法聯軍擁擠在狹窄的海岸邊,等待撤退,英國動員了國內可以動員的一切船隻,最終在一個星期的時間內撤走了335000人,給包圍英國本土保存了實力。

為啥說敦刻爾克在中國票房註定撲街?很抱歉,我沒感受到任何共鳴

這個事件在戰爭史是一次著名的、成功的大撤退。大導演諾蘭在拍這部片子的時候好像更多的是想通過人性的角度,給觀眾一種共鳴,這樣來獲得影片的成功。但問題是,這部片子在中國,能夠跟中國觀眾引起什麼共鳴?

為啥說敦刻爾克在中國票房註定撲街?很抱歉,我沒感受到任何共鳴

不太瞭解二戰歷史的朋友,根本不知道這個在英國家喻戶曉的事件,瞭解一些二戰歷史的朋友也會覺得這件事情離我們太過遙遠。影片希望觀眾能夠理解危難時刻英國民眾萬眾一心的那種感情,他們舍小家顧大家,冒著生命財產的風險去營救自己的子弟兵。但是,這跟中國人有什麼關係?我們為什麼要感動?我本人當然瞭解那段歷史,而且我敢說比網上那些自詡有層次的人們更瞭解這段歷史。但是,說實話我對二戰中的英國人和法國人沒有絲毫的好感。面對納粹德國一而再再而三的擴張,綏靖政策下的英法,一再退讓,不惜出讓其它小國的利益來安撫貪婪的老大。

為啥說敦刻爾克在中國票房註定撲街?很抱歉,我沒感受到任何共鳴

結果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佔領了捷克,佔領了波蘭,納粹德國仍然不滿足,直接對法國動了手,不得已英法跟德國開了戰。一群毫無鬥志的草包,讓德國人打得屁滾尿流,四十萬大軍擁擠在一個敦刻爾克這個港口小城裡,等著撤退。我倒想問問,四十萬全副武裝的軍人啊,不是四十萬只豬,就只能等著撤退?高傲的大英帝國,高傲的法蘭西共和國就這麼衰?

為啥說敦刻爾克在中國票房註定撲街?很抱歉,我沒感受到任何共鳴

敦刻爾克大撤退讓我想起了緬甸的英軍,當時的統帥恰巧就是這位成功的指揮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英國將領哈羅德亞歷山大。亞歷山大領導下的十幾萬英軍被日軍圍困,很快就要全軍覆滅了,在中國遠征軍的幫助下得以解圍,最終全部英軍都得以逃脫。然而,無恥的英軍拋下了中國遠征軍,把中國遠征軍的側翼暴露給日軍,最終造成日軍包圍了中國軍隊,給我們造成了極其慘重的傷亡。

為啥說敦刻爾克在中國票房註定撲街?很抱歉,我沒感受到任何共鳴

根據杜聿明戰後的粗略估計,10萬中國遠征軍,最後撤回的只有4萬,其中1萬戰死,5萬倒在了撤退的途中。這就是偉大的英軍乾的事情。讓我們去為這群背信棄義的無恥之徒感同身受?對不起,我做不到。戰狼2抒發的是我們大國崛起的自豪感,歌頌的是人民軍隊的大無畏精神,敦刻爾克是什麼?一次成功的大逃跑?自私自利的帝國主義者們的大潰敗?美國加拿大人可以向自己的先輩去致敬,我們向誰去致敬?

當然了,二戰中,畢竟英法兩國是同盟國的盟軍,算是我們這頭兒的,這個道理咱們中國觀眾都明白。但是,如果你是可歌可泣的誓死保衛國家,你表現的是軍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我們可以找到共鳴,因為你的行為值得我們敬佩。然而,無論是敦刻爾克,還是緬甸作戰,還是新加坡戰役,英軍展現給我們的都是投降、逃跑,還有背信棄義,從道義上和情感上都讓中國觀眾找不到共鳴。

為啥說敦刻爾克在中國票房註定撲街?很抱歉,我沒感受到任何共鳴

我覺得這種戰爭題材的電影,要麼用宏大的場面給人們視覺的享受,要麼就找一些保衛家園的事蹟,比如倫敦保衛戰這類的題材,比較容易讓人們找到情感上的共鳴。至於這部敦刻爾克,場景上不夠震撼人,在情感上又讓人難以產生共鳴,在中國的票房失敗是註定的。

文章中提到了英軍在緬甸的背信棄義,導致救命恩人中國遠征軍傷亡慘重,關於這段歷史,我們準備了一篇文章給大家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照理說事”,私信回覆“遠征軍”三個字,全文奉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