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旺樞紐 不輸都江堰的運河水脊

明永樂九年(1411),明成祖派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解決大運河不暢難題。宋禮採納汶上農民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建議,設計建設了南旺樞紐工程,從根本上解決了大運河跨越“運河水脊”的難題,確保了大運河漕運暢通500年。數百年後的今天,記者來到汶上南旺,眼觀運河沿岸靚麗風景,感悟古運河裡流淌的中國智慧。曾經貫穿南北的經濟“大動脈”,如今仍承載了南水北調、經濟貿易、文化傳播等重要使命任務,大運河的地位不言而喻。

建設:江北都江堰 巧奪天工的中國智慧結晶

眾所周知,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而為了解決大運河跨越水脊難題而建設的大型綜合性水利水運樞紐——南旺分水樞紐是整個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為千里運河南北分水之咽喉,有“江北都江堰”之稱。這一工程代表了當時世界水利工程科學技術最高水平,成為世界水利工程發展史上的偉大創舉。

之所以稱之為“最”,肯定有其特殊的建設難點。南旺樞紐是大運河全線位置最高的段落,平均海拔39米,由地勢最高點南旺分水口分別向南北傾斜,與會通河南北兩端高差達30餘米,地勢高而水源不足是此段面臨的巨大挑戰。它以漕運為中心,圍繞“引、蓄、分、排”四大重要環節,因勢造物,相繼興建了疏河濟運、挖泉集流、設櫃蓄水、建湖洩漲、防河保運及建閘節流等一系列結構縝密的工程。成功地解決了會通河水源難題,使汶水北流以濟漳、衛,南下以濟黃、淮,從而有效保證了大運河連續500餘年暢通無阻。

發展:運河水脊 工匠精神在此得以體現

來到南旺運河邊,看到清澈的運河水盪漾著碧波,在秋日午後的陽光下波光粼粼,你就能感受到運河之美。濟寧素有“孔孟之鄉,運河之都”的美譽,其中南旺段至今仍有著南水北調的重要功用,“運河水脊”的稱號可謂名副其實。

乾隆《南巡記》中有“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大運河的開鑿、通航並持續千年之久,與中國古代河工技術的不斷進步是密切相關的。大運河的工程技術包括河道開挖工程技術、水源工程技術、運河和天然河道交叉工程技術、運河水位的調節工程技術等,在飲水、調水和過船等方面體現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河工身上的精神,就是當下最為常講的“工匠精神”,同樣是運河文化的重要分支。

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通過中國提交的大運河申遺申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南旺鎮共有9處遺產位列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其中,河道2處,為會通河南旺樞紐段和小汶河;水工設施3處,為十里閘、柳林閘、寺前鋪閘;考古遺址4處,為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運河磚砌河堤、邢通斗門遺址和徐建口斗門遺址。“我們不是最富的鎮,但我們是世界遺產文化名鎮,處處都閃耀著古代聖賢科學家工匠的智慧光芒。”南旺鎮宣傳辦主任姬廣帥說。

傳承:宋禮和白英 植根運河文化講述濟寧好故事

從京杭大運河南旺段建成到現在的數百年間,運河經貿發展步履不停,文化建設同樣滾滾向前。其中為百姓所津津樂道的故事、野史讓記者頗感興趣。

明朝永樂九年,皇帝同意濟寧地方官潘叔正疏通會通河的請求,派工部尚書宋禮負責此項工程。完工後,運河河道卻經常枯水,宋禮焦急萬分。一天,宋禮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境模糊而真實:夢中的宋禮騎著一頭白熊,找到了水。醒來後的宋禮四處探訪,找姓白和姓熊的人,終於在汶上縣彩山找到了老河工白英。白英有著豐富的治水挖河經驗,對家鄉的山形水勢非常熟悉。通過勘測,白英發現南旺是大運河全線的至高點,但大汶河的坎河口還比南旺高三十多尺。於是,白英向宋禮建議,引大汶河水入南旺。由此,運河河道枯水問題得以圓滿解決。清朝康熙皇帝曾高度評價宋禮和白英,後人為紀念兩位治河功臣,在南旺分水龍王廟專門修建了宋公祠、白公祠。

植根運河文化,南旺鎮在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上持續發力,不斷講述濟寧好故事。在南旺暢遊,讓人倍感欣喜。

本報記者 劉帝恩

編輯 薛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