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押題:材料作文“高雅”與“世俗”導寫

材料作文“高雅”與“世俗”導寫

曹振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世俗,相對於神聖的境界,它指人間或塵世;相對於高尚的境界,它指平凡或平庸;相對於高雅的境界,它指流俗或庸俗。但換一種思維,世俗還指接地氣、有煙火氣,算得上是一種別樣的精彩或生活的嫵媚。在世俗的維度裡,也許神聖不過是一種虛幻,高尚的外衣下掩藏著虛偽,高雅可能意味著距離。

在生活的萬花筒中,你如何看待“高雅”(“神聖”“高尚”)與“世俗”?請在準確理解材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聯想、感悟與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這段文字材料的內容分三層。第一層,從三個不同維度(“神聖的境界”“高尚的境界”“高雅的境界”)揭示出“世俗”的內涵,其中暗含著三組詞語的正反對舉(世俗一神聖/世俗一高尚/世俗一高雅),意在引導考生從多維度思考問題。第二層,用“亮點”思維看世俗,揭示了世俗的正面意義和價值——接地氣、有煙火氣,是一種別樣的精彩或生活的嫵媚,引導學生從正反兩面看問題,樹立思辨意識。第三層,站在世俗的維度中審視“神聖”“高尚”“高雅”,那“神聖”可能變成“虛幻”,“高尚”可能掩藏著“虛偽”,“高雅”意味著“距離”,引發寫作者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問題,更多帶有哲理意味。三個層次,也意味著思維的三級跳躍:多角度看問題一思辨意識一哲理意味。

從整體來看,這道作文題雖然沒有審題障礙,但很能考查寫作者的素材積累、思維水平和寫作能力。從立意的層面來說,這道作文題關涉二元話題(世俗一神聖/世俗一高尚/世俗一高雅),所以,即使寫作有所側重,也應該是在二元關係前提下的“側重”,這是一個隱含的寫作指令。文體選擇方面,這道題目體現了較大的自由度,除了規範的議論文,也給記敘文、散文和小小說等文體留下了較大空間。

【佳作賞析】

真正的風雅

吳迪

初讀蘇東坡之作,並不覺晦澀難懂,反而覺得簡單深刻。因為根植生活,所以簡單通俗;因為感情深刻,所以高尚風雅。這讓我想到“非世俗無以致高雅”這句話,在案牘勞形之外,有一點可以探究的雅人情致——這便是真正的風雅。

杜甫被稱為“詩聖”,大概就在於此。因為他有一雙洞察世俗的眼,一顆體察世俗的心。因為“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真切生活體驗,所以心有蒼生,道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夢想。將滿腹才情融入世俗,於是成就了杜甫之“聖”。比起李白的“琴棋書畫詩酒花”,我更愛杜甫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正是平凡的世俗生活,撐起了蘇東坡作品的高度和厚度。被貶蠻荒之鄉,過著遷謫的生活,但不管多麼不堪或困窘,蘇東坡總是不改樂觀曠達的性格,寫出境界高妙、文采風流的作品。剝落世俗的外表,蘇東坡的生活非常豐富。他結識了不少世俗朋友,“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連小孩子都喜歡與他交往;他還能書擅畫,懂得飲茶,喜歡美食,善於烹飪……

心有所託,才能從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暫時脫身,留一點轉身的餘地。

在《儒林外史》中,有一個情節讓人感嘆,說的是杜慎卿幾個人遊金陵雨花臺見到的情景,其中寫道:“日色已經西斜,只見兩個挑糞桶的,挑了兩擔空桶,歇在山上,這一個拍那一個肩頭道:‘兄弟,今日的貨已經賣完了,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壺水,回來再到雨花臺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這是令人感慨的風雅。不濟的時代,出一兩個特立獨行的讀書人不稀奇,可是,這“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的風雅,卻不是哪裡都見得到的。

所以,真正的風雅,定然體現在平頭百姓口中和日用倫常裡面,這樣的風雅才更為生動鮮活。

缺乏風雅的時代,是一個鄙俗粗劣的時代,也是文化和情趣消退的時代。在世俗中保持一份高雅的情操,捨棄世俗的追逐和慾望的捆綁,向著心之所向,回到最單純的歡喜,即是生命中最有滋味的境界。

風雅一詞,在各行各業都應如此。但世人多把金錢、地位、名利等揹負在身,將風雅變得庸俗,並沾沾自喜,渾然不覺,以至於“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若不論從事什麼職業的人,都能在閒暇之佘,想“再到雨花臺看看落照”,那該多麼美好!

【點評】

這篇文章是典型的散文化思路。作者從蘇軾作品簡單深刻的特點說起,引出話題“真正的風雅”,接下來談及自己對杜甫“詩聖”稱號的感悟與理解,再回到蘇軾的作品上來,談到“正是平凡的世俗生活,撐起了蘇東坡作品的高度和厚度”這一觀點,表明“真正的風雅”與世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文章後半部分,引述《儒林外史》中的一個情節,得出“真正的風雅,定然體現在平頭百姓口中和日用倫常裡面,這樣的風雅才更為生動鮮活”的推論,使文章內容更深入一層。文末緊扣上述情節作結,得出“在世俗生活中保留一點雅趣,才是真正的風雅”的基本結論。文章行文思路靈活而不散漫,一是在於思維的邏輯嚴密與層層遞進,二是在於寫作素材能信手拈來,並能為我所用。

俗人

李媛琦

父親是大伯口中的俗人。

幾乎每次大伯來家中做客,我都會聽到大伯對父親這樣的評價:“你呀,不要這麼庸俗!錢財乃身外之物!”父親從不惱怒,訕笑著答:“沒辦法,我還有一家老小要養活!”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心中總有幾分難過不堪,畢竟我不是父親的親生女兒。家裡人說過,我是一場火災中的唯一倖存者。生母盡力捂住我的口鼻,保護我衝出大樓,昏倒前將懷中的我推向救援人員。現在的父親就是那個救援者。大伯知曉了這件事,怨了幾旬“多管閒事”,但他號“拾壹居土”,在小城名聲很響,這種言辭顯然是有失風度的,怨了幾句後,也沒再說什麼,只題字為念:前塵化燼,餘生可煉。

大伯總是以學者的派頭,對各種人和事評頭論足,並對父親的商人身份懷有偏見。父親經常因生意上的事出入各種酒席,阿諛奉承便成了家常便飯,大伯很不喜歡這樣,覺得因著利益強顏歡笑就是淺薄虛偽:“為了幾個臭錢就對他人點頭哈腰,這種事我可做不來!”

父親並不喜歡這種說法:“這只是我生意的一個環節,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心裡有數,找門路不代表昧良心!”但出於對文人的敬重,父親向來不與大伯爭執。

我尊敬父親,但受著大伯的影響,也漸漸覺出父親的世俗來。父親是個愛顯擺、講排場的人,他給當地的學校捐款做獎學金,但每次都讓學校大肆宣揚,橫幅標語滿大街都是。上個月父親又去附近的山區,給那裡的學校捐了一筆獎學金,卻要求獎學金以他的名字命名,還讓本地的日報記者隨行報道。

“這樣做,孩子們才更有方向啊!”父親提起這些事總是很自豪。但大伯十分瞧不起他這種做法,指責他為名利惺惺作態:“慈善不是偽善,把錢作為孩子們奮鬥的目標,不知用意何在!”他還專門就此事寫了一篇文章,贏得了小城人士的矚目。

大伯的名聲越來越大,各種專訪絡繹不絕,報紙雜誌中甚至出現了他的專欄,他幾乎成了城市的名片,走到哪兒都有人恭敬地嘁他“先生”。有著這樣一位大伯,即使是無甚突出成就的我,也跟著沾光。與他人談起大伯時,我總不免生出幾分自豪。

但這種美好很快被打破:大伯被曝出大量抄襲盜用他人的文章。一時之間,輿論矛頭紛紛指向大伯,當初有多麼風光,現今就有多少責罵:“什麼‘拾壹居土?我看該是‘拾遺居土!把人家的東西當作自己的寶貝!”日報時評如此嘆息:“文字間透著的文人清高讓他脫離了塵世,過高的榮譽擋住了他正視自我的目光。”大伯那邊沒有迴應。我偶然撞見幾次大伯,見他面容憔悴,愁眉不展。後來,他也不常來我們家了。

對於這樣的事,我既惋惜又失望,家裡人也不再提起此事。父親的一個生意對手似乎很感興趣,故意在父親面前顯出一副惋惜的樣子:“唉,這位難得的大文豪居然是個空架子!你說這些個文人吶,真是虛偽!”父親連眼神也沒給他一個,道:“那也總比你這種學舌鸚鵡強,好歹人家是拿得動筆桿子的!”我很吃驚,沒想到父親並不像我所以為的那樣討厭大伯。

再見大伯時,他已病倒在床半年有餘。見著了父親和我,眼淚當即就流了下來:“我好後悔啊!但我有我的苦衷,真的沒辦法……”

我暗自嘆息:大伯是敵不過歲月,最終江郎才盡了嗎?

離開大伯家,父親對我輕聲嘆息:“唉,你大伯這樣的讀書人都是很單純的,只是名利誤了他!”

我的心猛地一跳,望向父親,等著他再說些什麼。然而他只搖了搖頭,沒再出聲。

我忽然覺得父親也是有著脫俗之氣的。

【點評】

這篇文章走的是小小說的思路。考場作文寫小小說,非得有平時經常歷練的功夫不可,否則,可能是“自尋絕路”。但如果訓練有素而又確有靈感,考場中不妨一試,雖然“劍走偏鋒”,但往往也可能是“奇招”。這篇文章用白描、細描相結合的手法,塑造了“父親”“伯父”兩個人物形象。“父親”是“外俗裡不俗”,或者說是“俗中有大雅”;“伯父”的形象則深刻詮釋了“高尚的外衣下掩藏著虛偽”這一關鍵句,文章較好地將多項寫作命意融於一爐,巧妙地以“俗人”作為“鈕釦”將兩個人物的命運關聯在一起,藉助“伯父”命運的“反轉”來凸顯主題,體現了良好的構思技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