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六么令·天中節》)——寫出了我國極具特色的端午節俗文化。

我國古籍對各地的端午節俗亦多有記載,如東漢應劭《風俗通》:“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端午,以菖蒲一節九寸者,泛酒以避瘟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無獨有偶,在我國傳世的古代名畫中,以“端午”為主題的也為數不少。品賞這些傳世名畫,獨特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躍然紙上。

元·吳廷暉繪《龍舟奪標》

王東峰:“端午圖”中的民俗文化

龍舟奪標[元]吳廷暉 故宮博物院藏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每年端午節,楚地紛紛舉行龍舟競渡活動,以紀念屈原,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端午節俗活動。圖中有三艘龍舟在河中競渡,中間的龍船裝飾華麗,舟中設有一亭,亭內有許多人在觀看比賽;前後兩舟則彩旗飄飄,鑼鼓喧天,舟上的參賽選手,跟隨鼓聲的節奏指引,奮力划槳。溪流兩旁,林霏朦朧,侍衛儀仗遊行其間;觀賽的百姓,或立或坐,歡呼雀躍,場面十分熱鬧。遠處群山連綿,雲遮霧繞,山腳下一處古剎隱於叢林之中,又給人以幽靜之美。畫中線條有如遊絲般細緻柔和,人物精密生動,龍舟工整華麗,真實地表現了端午龍舟競渡、觀者如雲的場景。

明·陸治繪《端陽即景圖》

王東峰:“端午圖”中的民俗文化

端陽即景圖[明]陸治 上海博物館藏

北宋詩人黃庭堅在《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中有一句詩為:“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南宋詞人吳文英《隔浦蓮近·泊長橋過重午》有“榴花依舊照眼”句,元代詩人袁桷《客中端午簡善之》有“海城紅憶石榴新”之詠。蜀葵多為紅色,原產於我國四川,因它於端午節前後開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花和葉,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癰腫瘡瘍。所以,蜀葵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除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外,還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由此可見,萱草、石榴、蜀葵,均為端午節的標誌性花草。此圖所畫即是端午節時陸治親手所植花木的芳姿。圖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襯托,故僅用淡墨幹筆渲染造型,復加以苔點,頗顯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葉,均以勾花點葉法重點刻畫,勾筆細勁如鐵線,而點葉則用筆較拘謹,但溫潤沉著;野草灌木則直接以沒骨畫法用色彩點染寫出,顯得生趣盎然。

清·任頤繪《端午圖》

王東峰:“端午圖”中的民俗文化

端午圖[清]任頤

任頤的《端午圖》,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地面上擺放的枇杷、蒜頭為輔。構圖取新穎之姿,用筆用色講究韻味和文人趣味。圖中物象,皆與端午習俗有關。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之功效。每至端午節,人們將新採的艾條插於門楣上,或將艾草捆紮為似人似虎的形狀,懸掛在屋簷下,或置於屋中,以驅蟲避邪。《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節)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枇杷是端午節前後的時令水果。在江南一帶,過端午節不僅要吃粽子,而且還要吃枇杷。

大蒜自古就是天然殺菌劑,有“天然抗生素”之稱。在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區,端午節這天,人們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作為端午節早餐食用。

清·餘樨繪《端陽景圖》

王東峰:“端午圖”中的民俗文化

端陽景圖[清]餘樨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畫家餘樨所繪的《端陽景圖》,以挺秀細潤的筆法,將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動植物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來:在日麗水暖的郊外,野花競相綻放,各種植物蓬勃生長,青蛙、蟾蜍和豆娘等動物在明媚的陽光中跳躍、飛翔,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此圖既然以“端陽景圖”為名,畫中的動植物自然與端午風俗有關。菖蒲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端午節這天,人們多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並飲菖蒲酒,以驅邪避毒。

端午與蟾蜍淵源頗深。清代《吳越風土錄》記載:“端午日,藥市收癩蛤蟆,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載:“(五月)五日,南太醫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蝦蟆,取蟾酥也。”可見端午捉蟾蜍的習俗不僅流行於古代民間,連皇家也不例外。據說蟾酥可用來解毒,治瘡瘤疙瘩。現在我國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著這一習俗。此圖上方所繪乃兩隻豆娘,有人卻誤認為是蜻蜓。古代端午節這天,江南一帶的婦女有佩戴豆娘頭飾的風俗。它是用絲絹等材料做成仙、佛、蟲、魚、百獸之形,或八寶群花之類,固定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支架上,插於婦女髮髻上。其源一說來自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民間採集艾草紮成人形掛在大門或房門上,認為可闢毒氣)的別樣形式。根據《清嘉錄》引《唐宋遺紀》的記載,江淮一帶的婦女在端午節這天要在髮髻插上豆娘頭飾,以起到驅邪辟疫之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