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經過長期歷史積澱,我國各地的端午節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活動傳統,包括賽龍舟、懸菖蒲、驅五毒、吃粽子、飲雄黃酒、浴蘭湯等等,豐富多彩。這個節日正逢仲夏時分,草木繁盛、景緻幽勝的園林成為古人過節的適宜場所,留下了很多佳話。

龍舟蒲艾醉端陽——古代園林中的端午節

唐代李昭道繪《龍舟競渡圖》摹本

龍舟蒲艾醉端陽——古代園林中的端午節

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圖》中的御苑龍舟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隆重的活動,早在屈原投江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在吳越地區盛行,後來流傳到南北各地,至今尚存遺風。古代各地兼有園林屬性的水景名勝區往往都有端午賽龍舟的習俗,比如蘇州胥江、無錫太湖、杭州西湖等等,爭奇鬥豔,各擅勝場。

張岱《陶庵夢憶》描繪明末江南端午龍舟競渡的盛況,提到南京每逢端午當日晚間,全城男女紛紛出門,來秦淮河邊看燈船,有好事者集合了一百多艘小篷船,篷上懸掛許多羊角燈,各船首尾相接,在水上盤旋,彷彿火龍騰飛。船上管絃鐃鈸同奏,其聲鼎沸,令人耳炫目迷。

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清代乾隆年間端午節揚州瘦西湖虹橋一帶有“龍船市”,別具特色,龍船五月初一正式開始在湖上巡遊,四角立柱上旌旗飄揚,船頭有篙師手持長鉤,船舵有舵師執掌,船尾牽彩繩,由經過特殊訓練的小孩子拉著繩子在水上表演各種雜耍,有“獨佔鰲頭”“紅孩兒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等名目。遊人同時乘坐畫舫在湖上穿梭,另有商家駕小船售賣小鴨子,遊客買下後扔進水中,龍船上的人各執長戈爭奪,模擬水戰,稱為“搶標”。端午過後,外河龍船經響水閘進入內河,繼續巡遊,直到五月十八日結束上岸,並舉行“送聖”儀式。

歷代皇家園林中也都設有龍舟,但早期大多與端午節無關。西晉、北魏時期,皇帝經常在三月初三乘龍舟遊洛陽華林園。《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首都開封西郊的御苑金明池每年三月向百姓開放,有繁複的龍舟鬥標表演,著名畫家張擇端為之繪有一幅《金明池奪標圖》,成為後世御苑端午龍舟的模仿對象。

明代北京皇城中西苑包含南海、中海、北海三片水面,端午期間經常舉行龍舟表演。陸容《菽園雜記》記載宣德年間五月初五這天,滿朝文武大臣都要扈從明宣宗和太后一起來到西苑,先由武將比試射柳,然後共同觀賞劃龍船。

明末太監劉若愚《酌中志》對於皇家宮苑中的端午節有更詳細的記錄:從五月初一到十三日,紫禁城中的太監和宮女都要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大門兩旁安菖蒲、艾盆,門板上懸掛天師、仙女降妖伏魔的圖畫,以示驅邪求吉。五月初五當天“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麵,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皇帝親臨西苑,乘船遊覽,鬥龍舟,或者來到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插柳,並由御馬監的騎士表演跑馬。北海西岸設有五龍亭,附近建船塢,是冬天收藏龍舟的地方。

明代出現不少假託歷朝名家所作的《龍舟競渡圖》,大多借鑑西苑端午龍舟的實景,再加上畫家個人的許多想象。其中一幅署名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對龍舟和御苑景緻的刻畫尤為細緻,可作參證。

清代宮廷繼承了明代端午龍舟的習俗。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初五,順治帝召大學士等重臣一起乘龍舟遊西苑,在北橋登岸,並在南臺舉行宴會。

從雍正時期開始,清帝長居北京西郊圓明園,幾乎都在園中過端午節。宮廷畫家所繪的《十二月令圖》第五幅所表現的御苑龍舟勝景雖有虛構的成分,卻也是現實的映射。

乾隆年間圓明園中的端午節非常熱鬧,主要包含三項內容。首先皇帝在萬方安和殿侍奉太后進宴,全家團聚;然後皇帝、太后、后妃與王公大臣分別乘船來到福海,觀賞龍舟表演。最後在同樂園大戲樓看專門上演的“闡道除邪”大戲,並用晚膳。

福海是圓明園東部的一片大湖,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積約28公頃,非常遼闊。端午期間四岸佈置各式盆花,一派錦繡風光。皇帝與大臣們在湖西岸的望瀛洲亭或澄虛榭中觀龍舟,而太后與后妃們則在湖中央的蓬島瑤臺上欣賞表演。龍舟共有九艘,雕成巨龍之形,船頭畫水鳥圖案,取“九龍齊飛”之意,以彩色繩索界定航道,船上簫鼓齊鳴,畫旗招展,行至皇帝御座之前,需要停留片刻,受閱致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圓明園中的龍舟表演號稱“雖渡無爭”,只是一種列隊而行的儀式,完全沒有任何競賽的意思,因此被嘉慶帝形容為“九龍順軌原無競”。有學者推斷這是為了在宮廷中營造和諧氣氛,提倡減少紛爭。

只有親信的王公以及大學士、御前侍衛等近臣才有機會在圓明園中過端午節。乾隆帝偶爾也會賜一些少數民族領袖和外國使臣入園同遊,算是一項特殊的榮寵,比如來自新疆回部和卓氏的容妃的叔父、兄長和葡萄牙特使都曾經陪乾隆帝一起在福海看過龍舟。

私家園林規模遠遜皇家御苑,不可能出現龍舟這樣的龐然大物,端午節期間和普通民宅一樣懸掛菖蒲艾草,吃粽子,或者舉辦家宴,沒有什麼特別的遊樂活動。《紅樓夢》中不止一次寫到端午節。第三十一回裡,“蒲艾簪門,虎符係臂”寥寥數語提到了古人過端午的習俗。寶玉和丫鬟晴雯在怡紅院鬧彆扭,黛玉過來調解,說:“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這些說明端午期間大觀園中也是要吃粽子的。

端午前後,一些富商會在園中大擺豪宴,唱戲演舞,累日不絕,許多文人則喜歡在園林中舉行雅集,最著名的一次是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的北京竹園壽集。竹園是戶部尚書周經的宅園,以茂盛的竹林著稱。當年五月初一,周經舉行生日宴會,邀請屠滽、侶鍾等九位高官和畫家呂文英、呂紀入園歡聚,賓主相互酬唱,共作詩四十五首,二呂當場繪製《竹園壽集圖》,傳為佳話。吏部尚書屠滽詩云:“節到端陽隔四辰,梟羹蒲酒預嘗新。已從天上頒絲縷,何用門前掛艾人。鳳尾竹長添秀色,馬櫻花發落香塵。諸公笑我成狂客,剡曲湖山待季真。”

清代淮安河下鎮園林極盛,其中黃氏止園曾經在清初某年端午節前一日招友人宴飲,文士徐麟吉作《齊天樂》詞詠道:“珠湖水學湘碧流,就近黃家書室。修竹輕搖,勾闌赤繞,砌點玲瓏宣石。端陽近也,便沈醉何妨?”

蘇州網師園始建於宋代,至清代中葉已經非常凋敝,文人瞿遠村出資買下,大加修葺,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端午節這天完工,特邀三五好友作“竟日之集”,文壇領袖錢大昕為之撰寫《網師園記》,盛讚此園景色優美。

現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之外,其他傳統習俗已經淡化。如果有機會找個古典園林逛逛,想象一下古人風采,倒也可以平添一點樂趣。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09日05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