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很早之前聽過一個段子,說的是,“在任何行當裡,只有做豆腐才是最保險的,且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兒。豆腐做硬了可以做成豆腐乾,做稀了可以成為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做臭了可以是臭豆腐,做沒了還可以成為豆漿。”

雖然只是段子,但迴歸到現實,身邊還真有不少大小作坊以豆製品為營生,規模不大,但也夠足夠養活自己,從始至終默默地經營著方圓幾公里內的小生意。

近日,一家浙江的家族企業在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招股說明書,欲在深交所上市。與小作坊不同的是,這家企業在長三角地區可謂家喻戶曉,年銷售收入近10億元。一旦成功上市,它也將成為A股唯一一家以生產豆製品為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

它便是祖名豆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豆製品盛宴,集中供應長三角人民

公開資料顯示,祖名股份最早成立於2000年2月,創始人為蔡祖明和其夫人王茶英,是典型“夫妻店”。

從創建至今,祖名股份始終專注於豆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主要生產和銷售生鮮豆製品、植物蛋白飲品、休閒豆製品等三大主要系列400餘種產品。

這400多種產品幾乎囊括了豆製品行業的所有品類,覆蓋了絕大部分消費場景。比如,我們經常去菜場、超市能買到的豆腐、腐竹、豆腐乾、素雞、千張、臭豆腐等等。吃飽了固態豆製品,還可以再喝杯豆奶或豆漿消消食。如果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買些休閒豆製品。較長的保質期,獨立包裝,對於喜歡豆製品的小夥伴們可以走到哪兒吃到哪兒。

總之,你這輩子吃過的,和你能想到的豆製品,祖名股份基本都在做。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招股書顯示,2016至2018年,祖名股份實現營收分別為8.5億元、8.63億元、9.39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702.81萬元、4148.87萬元、6394.18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0.77億元元、0.72億元、1.33億元。

生鮮豆製品、植物蛋白飲品兩類產品是祖名股份主要的收入來源,2016年至2018年,其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84.32%、84.55%和82.80%。其中,豆腐、千張和素雞類、豆腐乾、自立袋豆奶是其銷售的主要產品,四類主要產品的合計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1.71%、70.78%和68.70%。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除了銷售豆製品外,祖名也有對外採購少量非豆製品類產品並以“祖名”品牌進行配套銷售,如雞蛋幹、鴨血、粉絲等,但這部分產品採購金額佔營業成本比例僅為2%-3%,佔比很小。

祖名股份的銷售模式主要分為經銷模式、商超模式和直銷模式。目前,公司的客戶涵蓋大潤發、歐尚、永輝、世紀聯華、華潤萬家、物美、三江超市、家樂福等多家大型超市,還包括海底撈、外婆家、老孃舅、楊國福等多家知名餐飲機構。

受制於產品特點,祖名股份的業務分部區域性特徵非常明顯,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近三年來,三省市的銷售佔比較大,分別為95.30%、96.61%、96.54%。

由於生鮮豆製品保鮮期短,運輸距離受限,因此地域距離較遠的生產商生鮮豆製品競爭較少。

僅從基本面來看,祖名股份有主力產品領跑,也有多元化的產品輔佐,業務結構較為穩定,區域優勢較為集中,且業績逐年穩步增長,甚是喜人。

豆製品這樁生意,看似是筆最保險的買賣兒,但實際上卻是祖名股份傾盡全力才“勉強”經營下來的成果,背後隱藏的問題也是其急於上市的最大原因。

祖名股份:論償債能力,我不如同行

報告期內,祖名股份披露出的流動比率(0.65、0.88、0.62)和速動比率(0.56、0.74、0.48)過低,代表其償債能力較弱。

祖名股份也很有自知之明,由於A股不存在主營豆製品的上市公司,所以特意找了幾家A股食品類上市公司作對比,另外還有一家主營豆製品的臺灣上市公司中華食品(4205.WTO)。

祖名股份稱,公司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主要是由於公司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不同類別產品對機器設備的要求不同,使得公司報告期對固定資產的購置需求相對較高。由於公司融資渠道相對有限,融資渠道單一,擴大生產經營的資金主要來自於向銀行的短期借款,從而使得公司流動性負債高於同期流動性資產,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小於1,並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與此同時,祖名股份的資產負債率也高於同行業水平,理由仍是融資渠道較少,融資方式較為單一。這也是祖名股份急於上市的主要原因。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祖名股份面臨的壓力不止於此。報告期內,其應收賬款週轉率(11.81、

9.63和8.60)和存貨週轉率(12.31、11.02和8.94)也有較為明顯的下降。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對此,祖名股份解釋稱,應收賬款週轉率下降,主要系商超客戶的收入金額及收入佔比逐年增加,且商超客戶應收賬款的賬期相對較長,導致應收賬款期末餘額增加。存貨週轉率下降主要是由於2018年公司腐乳生產線投產,腐乳生產週期較長,使得2018年末在產品大幅增加。

或許是為了緩解債務壓力,祖名股份還準備註銷自己在杭州大本營的一家全資子公司杭州祖名。2018年,杭州祖名的總資產為825.29萬元,淨資產為-1970.2萬元,淨利潤虧損8277.89元。截至招股書籤署日,杭州祖名正在辦理註銷。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被迫走向“對外擴張”

今年5月,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首日股價大漲163%。

受此影響,雙塔食品、來伊份、維維股份、煌上煌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也被資本市場冠以“人造肉”概念股,股票被熱捧,逆勢大漲。但實際上,目前A股沒有正兒八經以“人造肉”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應聲上漲的多是一些業務中和大豆等植物蛋白沾邊的企業。

雖然祖名股份並未在招股書中表明自己未來要在人造肉領域發力,但以其主營業務的特殊性來看,一旦順利上市,其很可能成為一隻最“正宗”的人造肉概念股。

但眼下,祖名股份最希望解決的還是產能與擴張問題。

祖名股份稱,目前產能利用率較高,如果公司未能按計劃實施產能擴張,將可能會對公司的後續發展形成制約,從而影響公司整體經營目標的最終實現。

根據招股書中的發展規劃,祖名股份的募集資金將用於投資建設年產8萬噸生鮮豆製品生產線技改項目和豆製品研發與檢測中心提升項目,投資總額為4.27億元。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事實上,近年來,祖名股份三大品類的產能利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下滑,具體的原因招股書中未有任何解釋。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各種週轉率的下降,加之常年開發長三角市場並逐漸趨於飽和,也顯露出祖名股份在銷售上的一絲焦慮。

這一過程中,祖名股份加大了商超模式的合作,希望通過與商超“綁定”(簽訂年度框架合作協議)的形式,來穩定業績。這種尋求安全感的策略,也正是抬高應收賬款和應收賬款週轉率的“元凶”。

另外,像豆腐等豆製品加工屬於菜藍子工程,市場終端對價格變動略微敏感。所以,除了通貨壓力下的物價上調外,祖名股份很難通過漲價的方式來提升業績。

賣豆腐的公司“被逼”上市,年收入近10億,卻自嘲太窮

主要產品銷售價格情況

基於以上原因,祖名股份期望通過“對外擴張”來繼續實現公司的可持續增長。

表面上看是主動擴張。但實際上,除了本土市場日漸飽和外,上海清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鴻光浪花豆業食品有限公司等本土競爭對手也在隨時威脅著祖名股份的行業地位。

鑑於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口味差異、品牌認知度差異、生鮮豆製品及冷藏豆制飲品的保質期短而導致運輸半徑受限等原因,導致我國豆製品生產企業有較強的區域性特徵,異地廠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弱。

祖名股份在招股書中稱,不僅要通過自身積累實現規模擴張,還將通過收購兼併來加快發展步伐。

同業併購的打法,像極了新希望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新乳業的擴張策略。不斷併購不同區域的本土企業,可以最高效率的構建自己的“銷售帝國”。

可以預見的是,即便上市能緩減祖名股份債務壓力,但未來的對外擴張戰略,仍然會讓其的資產負債率長期居高不下。

不過,對於深陷瓶頸期的祖名股份而言,這並不是什麼壞事。難就難在資本市場和新消費市場願不願意為“豆製品第一股”的前途買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