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千古難題:人生用來感知愉悅,還是用來承受苦難?'

動物 體育 勝利者 感知主義者 2019-08-09
"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29)

問:人們一般認為生命存在是既成的事實,怎麼可能有問題呢?

答:事實是經人認識並作出解釋後的結果,如果一開始就有人從感知的角度認識事物和認識生命,會作出相同的解釋和得到相同的原理和邏輯嗎?肯定不會。如果一開始就將生命體定義為感知體,那一切就不會以生命為中心而是以感知為中心展開,人作為最高級的感知體和作為生命體的行為和目的就完全不同,以生命為目的和以感知為目的將表現為完全不同的兩種存在形態,那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和完全不同的人類。

"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29)

問:人們一般認為生命存在是既成的事實,怎麼可能有問題呢?

答:事實是經人認識並作出解釋後的結果,如果一開始就有人從感知的角度認識事物和認識生命,會作出相同的解釋和得到相同的原理和邏輯嗎?肯定不會。如果一開始就將生命體定義為感知體,那一切就不會以生命為中心而是以感知為中心展開,人作為最高級的感知體和作為生命體的行為和目的就完全不同,以生命為目的和以感知為目的將表現為完全不同的兩種存在形態,那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和完全不同的人類。

遭遇千古難題:人生用來感知愉悅,還是用來承受苦難?

問:問題的焦點是:生命與感知,誰才是存在的本質和目的?

答:這其實並不難思辨,存在是生命的還是感知的?得首先看存在的前提和存在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存在不是從生命產生的,而是存在產生出生命,生命只是存在的一種現象。而存在的方式是什麼?對人來說,存在的方式只有感知,存在只在感知的方式下存在。說存在在客觀的方式下存在並不能自圓其說,也無法得到任何證明,因為所有的證明方式都是感知的方式,連客觀存在的設定也是使用感知的方式,除了感知的方式,人無法認識和無法使用另外的方式,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方式無一樣不是感知方式。存在就是在做感知運動,這是無需證明的,因為存在的事實就是證明。事物與人的關係就是感知互動的關係,只不過我們意識不到罷了。

問:看來,生命概念挑不起存在目的的大梁。

答:所以,生命觀遭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回答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最深刻的哲學家也只能回答:生存的目的就是生存,生存並無意義。的確也只能這樣回答,生存要有別的目的才怪呢。生存要是有意義,那物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從生存理念確立開始,人就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傷透腦筋,因為必死的等待在證明,生存是沒有意義的,除了必然的死亡,生命不會有別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邏輯居然存在了數千年之久。

問:所以,人就是熱熱鬧鬧、無可奈何地過完一生?

答:人從一生當中,得到什麼?一無所獲嗎?顯然不是,每個人總結一生,可能都會說出一把辛酸淚,恐怕最多的是這幾個關鍵詞:無知、艱難、痛苦、恐懼、遺憾……有句話說:人用一生的時間來證明,自己不該如此生活。

問:誰教過我們,如何正確地理性地度過自己一生?

答:事實真相是,誰也不知道。因為在這樣的生存競爭邏輯模式中,怎樣永做勝利者?永做成功者?一直幸運?一直安然無恙?沒有迷惑、沒有磨難、沒有痛苦、沒有遺憾……可能嗎?那不是違背生存競爭法則了?連佛也無法,只得另立西方極樂世界。人間從來都是被否定的,沒有誰肯定人間是用來享福的,沒有誰認為人生是用來享用的。

"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29)

問:人們一般認為生命存在是既成的事實,怎麼可能有問題呢?

答:事實是經人認識並作出解釋後的結果,如果一開始就有人從感知的角度認識事物和認識生命,會作出相同的解釋和得到相同的原理和邏輯嗎?肯定不會。如果一開始就將生命體定義為感知體,那一切就不會以生命為中心而是以感知為中心展開,人作為最高級的感知體和作為生命體的行為和目的就完全不同,以生命為目的和以感知為目的將表現為完全不同的兩種存在形態,那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和完全不同的人類。

遭遇千古難題:人生用來感知愉悅,還是用來承受苦難?

問:問題的焦點是:生命與感知,誰才是存在的本質和目的?

答:這其實並不難思辨,存在是生命的還是感知的?得首先看存在的前提和存在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存在不是從生命產生的,而是存在產生出生命,生命只是存在的一種現象。而存在的方式是什麼?對人來說,存在的方式只有感知,存在只在感知的方式下存在。說存在在客觀的方式下存在並不能自圓其說,也無法得到任何證明,因為所有的證明方式都是感知的方式,連客觀存在的設定也是使用感知的方式,除了感知的方式,人無法認識和無法使用另外的方式,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方式無一樣不是感知方式。存在就是在做感知運動,這是無需證明的,因為存在的事實就是證明。事物與人的關係就是感知互動的關係,只不過我們意識不到罷了。

問:看來,生命概念挑不起存在目的的大梁。

答:所以,生命觀遭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回答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最深刻的哲學家也只能回答:生存的目的就是生存,生存並無意義。的確也只能這樣回答,生存要有別的目的才怪呢。生存要是有意義,那物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從生存理念確立開始,人就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傷透腦筋,因為必死的等待在證明,生存是沒有意義的,除了必然的死亡,生命不會有別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邏輯居然存在了數千年之久。

問:所以,人就是熱熱鬧鬧、無可奈何地過完一生?

答:人從一生當中,得到什麼?一無所獲嗎?顯然不是,每個人總結一生,可能都會說出一把辛酸淚,恐怕最多的是這幾個關鍵詞:無知、艱難、痛苦、恐懼、遺憾……有句話說:人用一生的時間來證明,自己不該如此生活。

問:誰教過我們,如何正確地理性地度過自己一生?

答:事實真相是,誰也不知道。因為在這樣的生存競爭邏輯模式中,怎樣永做勝利者?永做成功者?一直幸運?一直安然無恙?沒有迷惑、沒有磨難、沒有痛苦、沒有遺憾……可能嗎?那不是違背生存競爭法則了?連佛也無法,只得另立西方極樂世界。人間從來都是被否定的,沒有誰肯定人間是用來享福的,沒有誰認為人生是用來享用的。

遭遇千古難題:人生用來感知愉悅,還是用來承受苦難?

問:競爭生存,怎麼享用?

答:當有人說人生是用來受難的,人們立即贊同,因為生存邏輯原理決定了你就是來受難的,並且,這種受難毫無意義。

問:這真是極糟糕的邏輯,人努力地來受難,人活著,就是為了受難?

答:這的確是反智慧反理性的邏輯,但遺憾的是,人們就是不折不扣的在奉行著這個邏輯。

問:人們不試圖讓自己免於受難嗎?

答:做了,竭力在做,就是分清你我,爭取成功,爭取勝利,爭取成為幸運者,讓別人做不幸者。人努力做到的就是讓自己不受難,這很符合生命邏輯。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是生命原理和生命法則決定的,而這個原理和法則是人主觀樹立的,人卻堅定地認為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只不過進行了客觀認識。

問:生命的自私性是被認可的嗎?

答:生命理念就是為這種自私性作出的理論說明,生命的原理確認了自私性的成立。但人們沒有注意到,動物的自私性質與人的自私性質不一樣:動物的本能行為是獲得性自私,這是維持本體運轉的必要行為;人的認識行為是排它性自私,這是人的精神意識產生的邏輯結果。獲得性自私並不排他,他的目的是獲得,動物間爭執的是獲得與否,他們不會做出獲得目的以外的行為。而人則不同,人不但需要獲得,而且還要排他,排他是生命競爭邏輯的產物,是生命觀念的體現,因為排他符合生命獨立存在的意識。

問:排他與不排他有什麼意義?

答:性質完全不一樣,不排他是出於感知本能,其行為的目的是"我要感知",這跟"你要感知"並不矛盾,如果彼此行為目標相同,發生爭搶與攻擊的行為目的仍然是"我要感知"。動物間的衝突不會超出本能的目的範圍。人的排他性出於生命意識,其行為的目的是爭奪存在權,不但我要存在,而且我不允許你的存在,因為你的存在會威脅到我的存在安全,這是生命的獨立意識產生的邏輯結論。生命的獨立性中不包含生命的共同性,生命意識的排他性決定他者要麼是可利用或不可利用,他者有利或不利,這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利害關係,沒有功利目的以外的共同性。

"

王建平:每日一文:一個人問答錄(29)

問:人們一般認為生命存在是既成的事實,怎麼可能有問題呢?

答:事實是經人認識並作出解釋後的結果,如果一開始就有人從感知的角度認識事物和認識生命,會作出相同的解釋和得到相同的原理和邏輯嗎?肯定不會。如果一開始就將生命體定義為感知體,那一切就不會以生命為中心而是以感知為中心展開,人作為最高級的感知體和作為生命體的行為和目的就完全不同,以生命為目的和以感知為目的將表現為完全不同的兩種存在形態,那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和完全不同的人類。

遭遇千古難題:人生用來感知愉悅,還是用來承受苦難?

問:問題的焦點是:生命與感知,誰才是存在的本質和目的?

答:這其實並不難思辨,存在是生命的還是感知的?得首先看存在的前提和存在的方式,可以肯定的是存在不是從生命產生的,而是存在產生出生命,生命只是存在的一種現象。而存在的方式是什麼?對人來說,存在的方式只有感知,存在只在感知的方式下存在。說存在在客觀的方式下存在並不能自圓其說,也無法得到任何證明,因為所有的證明方式都是感知的方式,連客觀存在的設定也是使用感知的方式,除了感知的方式,人無法認識和無法使用另外的方式,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方式無一樣不是感知方式。存在就是在做感知運動,這是無需證明的,因為存在的事實就是證明。事物與人的關係就是感知互動的關係,只不過我們意識不到罷了。

問:看來,生命概念挑不起存在目的的大梁。

答:所以,生命觀遭遇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回答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最深刻的哲學家也只能回答:生存的目的就是生存,生存並無意義。的確也只能這樣回答,生存要有別的目的才怪呢。生存要是有意義,那物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從生存理念確立開始,人就為生存的目的是什麼傷透腦筋,因為必死的等待在證明,生存是沒有意義的,除了必然的死亡,生命不會有別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邏輯居然存在了數千年之久。

問:所以,人就是熱熱鬧鬧、無可奈何地過完一生?

答:人從一生當中,得到什麼?一無所獲嗎?顯然不是,每個人總結一生,可能都會說出一把辛酸淚,恐怕最多的是這幾個關鍵詞:無知、艱難、痛苦、恐懼、遺憾……有句話說:人用一生的時間來證明,自己不該如此生活。

問:誰教過我們,如何正確地理性地度過自己一生?

答:事實真相是,誰也不知道。因為在這樣的生存競爭邏輯模式中,怎樣永做勝利者?永做成功者?一直幸運?一直安然無恙?沒有迷惑、沒有磨難、沒有痛苦、沒有遺憾……可能嗎?那不是違背生存競爭法則了?連佛也無法,只得另立西方極樂世界。人間從來都是被否定的,沒有誰肯定人間是用來享福的,沒有誰認為人生是用來享用的。

遭遇千古難題:人生用來感知愉悅,還是用來承受苦難?

問:競爭生存,怎麼享用?

答:當有人說人生是用來受難的,人們立即贊同,因為生存邏輯原理決定了你就是來受難的,並且,這種受難毫無意義。

問:這真是極糟糕的邏輯,人努力地來受難,人活著,就是為了受難?

答:這的確是反智慧反理性的邏輯,但遺憾的是,人們就是不折不扣的在奉行著這個邏輯。

問:人們不試圖讓自己免於受難嗎?

答:做了,竭力在做,就是分清你我,爭取成功,爭取勝利,爭取成為幸運者,讓別人做不幸者。人努力做到的就是讓自己不受難,這很符合生命邏輯。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是生命原理和生命法則決定的,而這個原理和法則是人主觀樹立的,人卻堅定地認為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只不過進行了客觀認識。

問:生命的自私性是被認可的嗎?

答:生命理念就是為這種自私性作出的理論說明,生命的原理確認了自私性的成立。但人們沒有注意到,動物的自私性質與人的自私性質不一樣:動物的本能行為是獲得性自私,這是維持本體運轉的必要行為;人的認識行為是排它性自私,這是人的精神意識產生的邏輯結果。獲得性自私並不排他,他的目的是獲得,動物間爭執的是獲得與否,他們不會做出獲得目的以外的行為。而人則不同,人不但需要獲得,而且還要排他,排他是生命競爭邏輯的產物,是生命觀念的體現,因為排他符合生命獨立存在的意識。

問:排他與不排他有什麼意義?

答:性質完全不一樣,不排他是出於感知本能,其行為的目的是"我要感知",這跟"你要感知"並不矛盾,如果彼此行為目標相同,發生爭搶與攻擊的行為目的仍然是"我要感知"。動物間的衝突不會超出本能的目的範圍。人的排他性出於生命意識,其行為的目的是爭奪存在權,不但我要存在,而且我不允許你的存在,因為你的存在會威脅到我的存在安全,這是生命的獨立意識產生的邏輯結論。生命的獨立性中不包含生命的共同性,生命意識的排他性決定他者要麼是可利用或不可利用,他者有利或不利,這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利害關係,沒有功利目的以外的共同性。

遭遇千古難題:人生用來感知愉悅,還是用來承受苦難?

問:你的意思是動物間是本能的感知關係,彼此沒有你死我活的生命衝突?

答:對,除了某些行為發生衝突,同類動物間沒有生命存亡的根本衝突,也就是說,他者的存在本質上是有利的,他者構成本體的感知利益。人卻不同,人與人之間的根本關係是生命與生命的關係,是必然的競爭關係及利害關係,他者的生命存在與本體生命存在無實質性關聯。這就是感知倫理和生命倫理的本質區別。(接下)

本書《感知新世界》已在亞馬遜、京東上架銷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論,進亞馬遜、京東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閱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