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
"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本身筆者看了故事大綱和介紹,人設也覺得很對口味的國漫《拾又之國》,還是看的快要棄坑了,你可以說是我眼界太高,動漫看得多了,口味刁了,吃了完日漫,“食慾不振”,沒胃口吃國漫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筆者品《靈籠》的津津有味,品《哪吒》的細嚼慢嚥。

"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本身筆者看了故事大綱和介紹,人設也覺得很對口味的國漫《拾又之國》,還是看的快要棄坑了,你可以說是我眼界太高,動漫看得多了,口味刁了,吃了完日漫,“食慾不振”,沒胃口吃國漫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筆者品《靈籠》的津津有味,品《哪吒》的細嚼慢嚥。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在B站這個“低過8分就是差”的動漫評分系統下,僅僅獲得4.5分,大家對它,是不認可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發行,什麼“《火影》導演”,什麼“小丑社”招牌(其實是Pierrot PLUS),沒用,攤上了“中日合作”,都是噱頭。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人之下》的第一期,和之後我們自己做的續作的對比。

首先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解開幾個,關於這部作品宣傳方面很常見的誤會。

"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本身筆者看了故事大綱和介紹,人設也覺得很對口味的國漫《拾又之國》,還是看的快要棄坑了,你可以說是我眼界太高,動漫看得多了,口味刁了,吃了完日漫,“食慾不振”,沒胃口吃國漫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筆者品《靈籠》的津津有味,品《哪吒》的細嚼慢嚥。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在B站這個“低過8分就是差”的動漫評分系統下,僅僅獲得4.5分,大家對它,是不認可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發行,什麼“《火影》導演”,什麼“小丑社”招牌(其實是Pierrot PLUS),沒用,攤上了“中日合作”,都是噱頭。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人之下》的第一期,和之後我們自己做的續作的對比。

首先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解開幾個,關於這部作品宣傳方面很常見的誤會。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很多地方宣傳稱“《拾又之國》是首個登錄日本《少年JUMP》的作品”,其實準確來說是錯誤的。一出來我就在想,能連載在《週刊少年JUMP》上的漫畫,即便是中日合作為什麼會有這種待遇。其實不然,《拾又之國》登錄的並不是《週刊少年JUMP》的本刊,而是《少年JUMP+》,這《少年JUMP+》是《少年JUMP》的APP,確實屬於集英社旗下,其中收錄了除了紙質內容外,另外的25部電子漫畫,其中,我們熟悉的《一人之下》,和這部《拾又之國》就在此連載。

而另外一點是,很多人宣傳說,製作公司是製作了《火影忍者》的Studio Pierrot,其實也不是,而是Pierrot PLUS,這家公司是“小丑社”的子公司,

"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本身筆者看了故事大綱和介紹,人設也覺得很對口味的國漫《拾又之國》,還是看的快要棄坑了,你可以說是我眼界太高,動漫看得多了,口味刁了,吃了完日漫,“食慾不振”,沒胃口吃國漫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筆者品《靈籠》的津津有味,品《哪吒》的細嚼慢嚥。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在B站這個“低過8分就是差”的動漫評分系統下,僅僅獲得4.5分,大家對它,是不認可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發行,什麼“《火影》導演”,什麼“小丑社”招牌(其實是Pierrot PLUS),沒用,攤上了“中日合作”,都是噱頭。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人之下》的第一期,和之後我們自己做的續作的對比。

首先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解開幾個,關於這部作品宣傳方面很常見的誤會。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很多地方宣傳稱“《拾又之國》是首個登錄日本《少年JUMP》的作品”,其實準確來說是錯誤的。一出來我就在想,能連載在《週刊少年JUMP》上的漫畫,即便是中日合作為什麼會有這種待遇。其實不然,《拾又之國》登錄的並不是《週刊少年JUMP》的本刊,而是《少年JUMP+》,這《少年JUMP+》是《少年JUMP》的APP,確實屬於集英社旗下,其中收錄了除了紙質內容外,另外的25部電子漫畫,其中,我們熟悉的《一人之下》,和這部《拾又之國》就在此連載。

而另外一點是,很多人宣傳說,製作公司是製作了《火影忍者》的Studio Pierrot,其實也不是,而是Pierrot PLUS,這家公司是“小丑社”的子公司,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獨立製作的動畫就這麼幾部,實力和資源跟本社比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在《拾又之國》的宣傳上,就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導向,然後打著“國漫之光”的口號,最終讓失敗更讓大家失望……這是其他自媒體的鍋。

而從結果來說,有些人得出結論,“日本人拿了錢不好好幹活”,可能結論本身沒錯,但沒有考慮到“合作”這個因素。“合作”都是雙方的。

筆者在和自己在日本動畫製作工作室中工作的原畫朋友談過這個話題,他給我舉了個真實的例子,曾經,企鵝(某國內企業的代稱)的工作人員曾經帶著個翻譯,就去尋找他們做動畫項目的合作,結果還沒談開就吹了,原因很簡單:從對方企劃中明顯感受出,對方是動畫的門外漢,既整理不清自己的思路,又缺乏對動畫的專業知識,這樣的項目,日方表示,沒必要做,不合作。因為他們工作室老闆思路很明確,要做,就要做得好,連企劃方都對動畫似懂非懂,這種項目寧可不合作。簡單說,日本人對模稜兩可的企劃的態度,是“不服帖”的。

"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本身筆者看了故事大綱和介紹,人設也覺得很對口味的國漫《拾又之國》,還是看的快要棄坑了,你可以說是我眼界太高,動漫看得多了,口味刁了,吃了完日漫,“食慾不振”,沒胃口吃國漫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筆者品《靈籠》的津津有味,品《哪吒》的細嚼慢嚥。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在B站這個“低過8分就是差”的動漫評分系統下,僅僅獲得4.5分,大家對它,是不認可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發行,什麼“《火影》導演”,什麼“小丑社”招牌(其實是Pierrot PLUS),沒用,攤上了“中日合作”,都是噱頭。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人之下》的第一期,和之後我們自己做的續作的對比。

首先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解開幾個,關於這部作品宣傳方面很常見的誤會。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很多地方宣傳稱“《拾又之國》是首個登錄日本《少年JUMP》的作品”,其實準確來說是錯誤的。一出來我就在想,能連載在《週刊少年JUMP》上的漫畫,即便是中日合作為什麼會有這種待遇。其實不然,《拾又之國》登錄的並不是《週刊少年JUMP》的本刊,而是《少年JUMP+》,這《少年JUMP+》是《少年JUMP》的APP,確實屬於集英社旗下,其中收錄了除了紙質內容外,另外的25部電子漫畫,其中,我們熟悉的《一人之下》,和這部《拾又之國》就在此連載。

而另外一點是,很多人宣傳說,製作公司是製作了《火影忍者》的Studio Pierrot,其實也不是,而是Pierrot PLUS,這家公司是“小丑社”的子公司,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獨立製作的動畫就這麼幾部,實力和資源跟本社比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在《拾又之國》的宣傳上,就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導向,然後打著“國漫之光”的口號,最終讓失敗更讓大家失望……這是其他自媒體的鍋。

而從結果來說,有些人得出結論,“日本人拿了錢不好好幹活”,可能結論本身沒錯,但沒有考慮到“合作”這個因素。“合作”都是雙方的。

筆者在和自己在日本動畫製作工作室中工作的原畫朋友談過這個話題,他給我舉了個真實的例子,曾經,企鵝(某國內企業的代稱)的工作人員曾經帶著個翻譯,就去尋找他們做動畫項目的合作,結果還沒談開就吹了,原因很簡單:從對方企劃中明顯感受出,對方是動畫的門外漢,既整理不清自己的思路,又缺乏對動畫的專業知識,這樣的項目,日方表示,沒必要做,不合作。因為他們工作室老闆思路很明確,要做,就要做得好,連企劃方都對動畫似懂非懂,這種項目寧可不合作。簡單說,日本人對模稜兩可的企劃的態度,是“不服帖”的。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而像《拾又之國》這樣的企劃,可能就是那些企劃初期可能還能讓日方感受到誠意的,但在執行中卻又表現出了這邊缺乏的技術或者思路上的朦朧,沒有可以“壓住”日方的人存在,因此人家做到他們覺得可以的水平,就完事了。製作動畫需要耗費人力、財力,物力,並且需要在工期內完成,因此日方只要“交差”,自然能算交出了答卷。但是至於質量,還需要你們中方自己扛著,因為他們認為中方的企劃,只值得自己出的水平。

"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本身筆者看了故事大綱和介紹,人設也覺得很對口味的國漫《拾又之國》,還是看的快要棄坑了,你可以說是我眼界太高,動漫看得多了,口味刁了,吃了完日漫,“食慾不振”,沒胃口吃國漫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筆者品《靈籠》的津津有味,品《哪吒》的細嚼慢嚥。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在B站這個“低過8分就是差”的動漫評分系統下,僅僅獲得4.5分,大家對它,是不認可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發行,什麼“《火影》導演”,什麼“小丑社”招牌(其實是Pierrot PLUS),沒用,攤上了“中日合作”,都是噱頭。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人之下》的第一期,和之後我們自己做的續作的對比。

首先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解開幾個,關於這部作品宣傳方面很常見的誤會。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很多地方宣傳稱“《拾又之國》是首個登錄日本《少年JUMP》的作品”,其實準確來說是錯誤的。一出來我就在想,能連載在《週刊少年JUMP》上的漫畫,即便是中日合作為什麼會有這種待遇。其實不然,《拾又之國》登錄的並不是《週刊少年JUMP》的本刊,而是《少年JUMP+》,這《少年JUMP+》是《少年JUMP》的APP,確實屬於集英社旗下,其中收錄了除了紙質內容外,另外的25部電子漫畫,其中,我們熟悉的《一人之下》,和這部《拾又之國》就在此連載。

而另外一點是,很多人宣傳說,製作公司是製作了《火影忍者》的Studio Pierrot,其實也不是,而是Pierrot PLUS,這家公司是“小丑社”的子公司,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獨立製作的動畫就這麼幾部,實力和資源跟本社比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在《拾又之國》的宣傳上,就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導向,然後打著“國漫之光”的口號,最終讓失敗更讓大家失望……這是其他自媒體的鍋。

而從結果來說,有些人得出結論,“日本人拿了錢不好好幹活”,可能結論本身沒錯,但沒有考慮到“合作”這個因素。“合作”都是雙方的。

筆者在和自己在日本動畫製作工作室中工作的原畫朋友談過這個話題,他給我舉了個真實的例子,曾經,企鵝(某國內企業的代稱)的工作人員曾經帶著個翻譯,就去尋找他們做動畫項目的合作,結果還沒談開就吹了,原因很簡單:從對方企劃中明顯感受出,對方是動畫的門外漢,既整理不清自己的思路,又缺乏對動畫的專業知識,這樣的項目,日方表示,沒必要做,不合作。因為他們工作室老闆思路很明確,要做,就要做得好,連企劃方都對動畫似懂非懂,這種項目寧可不合作。簡單說,日本人對模稜兩可的企劃的態度,是“不服帖”的。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而像《拾又之國》這樣的企劃,可能就是那些企劃初期可能還能讓日方感受到誠意的,但在執行中卻又表現出了這邊缺乏的技術或者思路上的朦朧,沒有可以“壓住”日方的人存在,因此人家做到他們覺得可以的水平,就完事了。製作動畫需要耗費人力、財力,物力,並且需要在工期內完成,因此日方只要“交差”,自然能算交出了答卷。但是至於質量,還需要你們中方自己扛著,因為他們認為中方的企劃,只值得自己出的水平。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有人可能覺得,這是日本人的傲慢,但事實如此,我們的動畫行業,在行業的成熟上,和總體的水平,觀念上,都和日本有著差距,如果在團隊合作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對等的情況出現,務必會影響合作的過程,最終影響合作的結果。我們缺乏一個“壓得住”日方的人。一旦合作過程中,讓日方感覺我們“不專業”或者“誠意不足”,對方自然會以一個高傲的態度,加上敷衍的製作來交出答卷。其實換做是中國人自己,也會一樣。

"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本身筆者看了故事大綱和介紹,人設也覺得很對口味的國漫《拾又之國》,還是看的快要棄坑了,你可以說是我眼界太高,動漫看得多了,口味刁了,吃了完日漫,“食慾不振”,沒胃口吃國漫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筆者品《靈籠》的津津有味,品《哪吒》的細嚼慢嚥。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在B站這個“低過8分就是差”的動漫評分系統下,僅僅獲得4.5分,大家對它,是不認可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發行,什麼“《火影》導演”,什麼“小丑社”招牌(其實是Pierrot PLUS),沒用,攤上了“中日合作”,都是噱頭。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人之下》的第一期,和之後我們自己做的續作的對比。

首先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解開幾個,關於這部作品宣傳方面很常見的誤會。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很多地方宣傳稱“《拾又之國》是首個登錄日本《少年JUMP》的作品”,其實準確來說是錯誤的。一出來我就在想,能連載在《週刊少年JUMP》上的漫畫,即便是中日合作為什麼會有這種待遇。其實不然,《拾又之國》登錄的並不是《週刊少年JUMP》的本刊,而是《少年JUMP+》,這《少年JUMP+》是《少年JUMP》的APP,確實屬於集英社旗下,其中收錄了除了紙質內容外,另外的25部電子漫畫,其中,我們熟悉的《一人之下》,和這部《拾又之國》就在此連載。

而另外一點是,很多人宣傳說,製作公司是製作了《火影忍者》的Studio Pierrot,其實也不是,而是Pierrot PLUS,這家公司是“小丑社”的子公司,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獨立製作的動畫就這麼幾部,實力和資源跟本社比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在《拾又之國》的宣傳上,就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導向,然後打著“國漫之光”的口號,最終讓失敗更讓大家失望……這是其他自媒體的鍋。

而從結果來說,有些人得出結論,“日本人拿了錢不好好幹活”,可能結論本身沒錯,但沒有考慮到“合作”這個因素。“合作”都是雙方的。

筆者在和自己在日本動畫製作工作室中工作的原畫朋友談過這個話題,他給我舉了個真實的例子,曾經,企鵝(某國內企業的代稱)的工作人員曾經帶著個翻譯,就去尋找他們做動畫項目的合作,結果還沒談開就吹了,原因很簡單:從對方企劃中明顯感受出,對方是動畫的門外漢,既整理不清自己的思路,又缺乏對動畫的專業知識,這樣的項目,日方表示,沒必要做,不合作。因為他們工作室老闆思路很明確,要做,就要做得好,連企劃方都對動畫似懂非懂,這種項目寧可不合作。簡單說,日本人對模稜兩可的企劃的態度,是“不服帖”的。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而像《拾又之國》這樣的企劃,可能就是那些企劃初期可能還能讓日方感受到誠意的,但在執行中卻又表現出了這邊缺乏的技術或者思路上的朦朧,沒有可以“壓住”日方的人存在,因此人家做到他們覺得可以的水平,就完事了。製作動畫需要耗費人力、財力,物力,並且需要在工期內完成,因此日方只要“交差”,自然能算交出了答卷。但是至於質量,還需要你們中方自己扛著,因為他們認為中方的企劃,只值得自己出的水平。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有人可能覺得,這是日本人的傲慢,但事實如此,我們的動畫行業,在行業的成熟上,和總體的水平,觀念上,都和日本有著差距,如果在團隊合作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對等的情況出現,務必會影響合作的過程,最終影響合作的結果。我們缺乏一個“壓得住”日方的人。一旦合作過程中,讓日方感覺我們“不專業”或者“誠意不足”,對方自然會以一個高傲的態度,加上敷衍的製作來交出答卷。其實換做是中國人自己,也會一樣。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原畫師還給筆者打了一個赤裸裸的例子,“中國的一些動畫製作工作室,接到東南亞的鄰國,比方泰國之類的,這些動畫行業還不如中國發達的地方的外包工作,也是和日本對待中國合作的項目一樣的態度,畫到“可以”就交差的,你還期望一箇中國工作室傾盡全力去給那些製作水平還不如我們的國度來好好做一個作品?”這個例子,把筆者說得心服口服,確實是這麼一回事,在一個水平不對等,專業程度不對等的合作環境下,只要有一方不在一條線上,整個合作就會相當受到牽制。

"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本身筆者看了故事大綱和介紹,人設也覺得很對口味的國漫《拾又之國》,還是看的快要棄坑了,你可以說是我眼界太高,動漫看得多了,口味刁了,吃了完日漫,“食慾不振”,沒胃口吃國漫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筆者品《靈籠》的津津有味,品《哪吒》的細嚼慢嚥。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在B站這個“低過8分就是差”的動漫評分系統下,僅僅獲得4.5分,大家對它,是不認可的。

所以我們再一次發行,什麼“《火影》導演”,什麼“小丑社”招牌(其實是Pierrot PLUS),沒用,攤上了“中日合作”,都是噱頭。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一人之下》的第一期,和之後我們自己做的續作的對比。

首先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解開幾個,關於這部作品宣傳方面很常見的誤會。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很多地方宣傳稱“《拾又之國》是首個登錄日本《少年JUMP》的作品”,其實準確來說是錯誤的。一出來我就在想,能連載在《週刊少年JUMP》上的漫畫,即便是中日合作為什麼會有這種待遇。其實不然,《拾又之國》登錄的並不是《週刊少年JUMP》的本刊,而是《少年JUMP+》,這《少年JUMP+》是《少年JUMP》的APP,確實屬於集英社旗下,其中收錄了除了紙質內容外,另外的25部電子漫畫,其中,我們熟悉的《一人之下》,和這部《拾又之國》就在此連載。

而另外一點是,很多人宣傳說,製作公司是製作了《火影忍者》的Studio Pierrot,其實也不是,而是Pierrot PLUS,這家公司是“小丑社”的子公司,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獨立製作的動畫就這麼幾部,實力和資源跟本社比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在《拾又之國》的宣傳上,就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導向,然後打著“國漫之光”的口號,最終讓失敗更讓大家失望……這是其他自媒體的鍋。

而從結果來說,有些人得出結論,“日本人拿了錢不好好幹活”,可能結論本身沒錯,但沒有考慮到“合作”這個因素。“合作”都是雙方的。

筆者在和自己在日本動畫製作工作室中工作的原畫朋友談過這個話題,他給我舉了個真實的例子,曾經,企鵝(某國內企業的代稱)的工作人員曾經帶著個翻譯,就去尋找他們做動畫項目的合作,結果還沒談開就吹了,原因很簡單:從對方企劃中明顯感受出,對方是動畫的門外漢,既整理不清自己的思路,又缺乏對動畫的專業知識,這樣的項目,日方表示,沒必要做,不合作。因為他們工作室老闆思路很明確,要做,就要做得好,連企劃方都對動畫似懂非懂,這種項目寧可不合作。簡單說,日本人對模稜兩可的企劃的態度,是“不服帖”的。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而像《拾又之國》這樣的企劃,可能就是那些企劃初期可能還能讓日方感受到誠意的,但在執行中卻又表現出了這邊缺乏的技術或者思路上的朦朧,沒有可以“壓住”日方的人存在,因此人家做到他們覺得可以的水平,就完事了。製作動畫需要耗費人力、財力,物力,並且需要在工期內完成,因此日方只要“交差”,自然能算交出了答卷。但是至於質量,還需要你們中方自己扛著,因為他們認為中方的企劃,只值得自己出的水平。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有人可能覺得,這是日本人的傲慢,但事實如此,我們的動畫行業,在行業的成熟上,和總體的水平,觀念上,都和日本有著差距,如果在團隊合作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對等的情況出現,務必會影響合作的過程,最終影響合作的結果。我們缺乏一個“壓得住”日方的人。一旦合作過程中,讓日方感覺我們“不專業”或者“誠意不足”,對方自然會以一個高傲的態度,加上敷衍的製作來交出答卷。其實換做是中國人自己,也會一樣。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原畫師還給筆者打了一個赤裸裸的例子,“中國的一些動畫製作工作室,接到東南亞的鄰國,比方泰國之類的,這些動畫行業還不如中國發達的地方的外包工作,也是和日本對待中國合作的項目一樣的態度,畫到“可以”就交差的,你還期望一箇中國工作室傾盡全力去給那些製作水平還不如我們的國度來好好做一個作品?”這個例子,把筆者說得心服口服,確實是這麼一回事,在一個水平不對等,專業程度不對等的合作環境下,只要有一方不在一條線上,整個合作就會相當受到牽制。

為什麼中日動畫合作一直不成功?因為我們少了“壓得住”對方的人

《哪吒》的成功告訴國人,中國人有做好一部動畫的實力,但是一部《哪吒》並不能帶起整個行業。技術、敬業心,觀察、耐心,金錢,一部好作品的誕生,需要太多的要素的集合,而要靠現在國內的動畫行業去撬動日本這樣一個無論哪一塊都比起國內更加成熟的行業,顯然還需要追趕的時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