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發出地震預警的背後:不等於地震預報

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

提前發出地震預警的背後

提前發出地震預警的背後:不等於地震預報

四川成都、樂山、德陽三地電視地震預警。

提前發出地震預警的背後:不等於地震預報提前發出地震預警的背後:不等於地震預報

6月17日晚,四川宜賓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地震波來臨前,宜賓、樂山、成都等地一些民眾的電視、手機等已提前發出了預警。其中,宜賓民眾提前10秒收到預警,成都民眾提前61秒收到預警,引發網絡關注。

研發這套地震預警系統的,是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18日下午,本報記者採訪了該所所長王暾,請他談談地震預警服務的現狀和未來。

地震預警

不等於地震預報

北京晚報:這次地震預警是如何發出的?地震預警和預報有何區別?

王暾:早在2015年,我們就和宜賓市防震減災局建成了覆蓋宜賓全境的地震預警傳感器網絡。當天地震發生後,這些網絡就監測到了地震,並彙總信息到地震預警中心,而後經過分析處理後就向社區、學校、醫院、重大工程提供了服務。醫院、學校和重大工程是安裝了專用接收終端;民眾則是通過電視和手機接收信息,我們和四川省廣電公司、手機服務商共同向電視和手機用戶提供了服務。從地震發生,到接收信息,地震預警平均只需6.2秒,這也是全球響應最快的。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地震預警”是在震中正發生地震但還沒有對其周邊目標區域造成破壞前,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給目標區域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其環節主要是三個:地震預警的監測、地震預警的分析和處理、地震預警的接收和應用。

北京晚報:不論多大等級的地震都能監測到嗎?地震預警有何減災效果?

王暾:不,要有感地震才行。我們的地震預警,面向的是有感地震。通過科技監測到3.2級(包括3.2級)以上的地震信息,並且對其進行分析、傳輸和應用。當然,民眾也可以自己進行設定,比如需要接收4級以上的地震才發送警報。

至於地震預警的減災效果,已有理論研究表明,預警時間為3秒時,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減少39%;如果預警時間為20秒,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63%。

北京晚報: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的經費來源於哪裡?目前人才儲備如何?

王暾:我們90%的經費都是政府支持。包括人才經費、科研項目經費等。

地震預警是通訊工程、計算機工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研究怎樣快速發出警報,高穩定性、高可靠性地傳輸,不能有漏報、誤報。還要考慮給人怎麼應用,給危化企業又怎麼應用等,所以又是一個系統工程、社會工程,民生工程。

我們研究所根據工作實際,大量招聘了搞計算機、軟件、網絡通訊的人才, 目前不是特別短缺。但是專門類的,專家型、頂尖型的人才是很有限的,基礎性的不太短缺。

預警進社區普及度還不夠

北京晚報:目前成都有多少個社區安裝了該系統,四川全省有哪些地方有地震預警服務呢?

王暾:目前成都市有101個社區安裝了預警系統。而地震預警系統已經覆蓋到了四川省的13個地震區的所有市州。我們統計了,一共有79個區縣已經開通了電視和手機地震預警服務,佔四川省地震區區縣的60%。除了成都,還有宜賓、樂山、涼山、德陽、綿陽、廣元、攀枝花等。其中廣元、樂山、宜賓、涼山、德陽、雅安等市州已全部授權開通,另外7個市州的部分區縣授權開通。

北京晚報:地震預警系統進社區需要克服什麼困難,要滿足哪些條件?

王暾:目前最困難的是普及度不夠。成都市已經應用到的社區,實際上是高新區管委會支持的結果。2018年5月份,汶川地震十週年時,成都60個社區啟動了地震預警服務。

接下來,要想在更多社區覆蓋服務,需要政府有更多投入,同時要加強科普和宣傳。因為電視和手機上的服務是公益性服務。而諸如學校、社區、醫院、危化企業等特定場所的服務,則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門更多地來推廣應用。

北京晚報:據您瞭解,除了成都,目前國內做類似地震預警系統的還有哪些?

王暾:除了成都之外,還有福建省地震局,還有臺灣大學。從國家層面來說,就是我們、中國地震局、臺灣大學這三個機構。中國地震局和臺灣大學也在發揮各自的優勢,開展地震預警的一些示範性工作。

北京晚報:地震發生時,經常會有通訊中斷。地震預警系統存在這個困擾嗎,怎麼解決?

王暾:地震預警系統是秒級響應的。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平均6秒鐘左右就會把預警信息發出去了。也就是說,在預警信息發出去之前,地面的通訊網絡和電力系統都還沒有中斷。

有人會問,餘震的預警怎麼辦呢?由於我們建立了高密度的地震預警網絡,之後的餘震會通過震中周邊的一些傳感器,那些電力和網絡沒有中斷的地方,來繼續獲取地震的一些信息。它會影響地震預警的響應速度,比如說可能之前是平均6秒預警,此後可能會是8秒。只是響應速度較慢,但並不影響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

打通地震預警“最後一公里”

北京晚報: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做地震預警系統研究的,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

王暾: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我正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博士後工作,研究學習的是理論物理。大地震消息傳來,當天我就決定要回國,從事我國地震預警事業。本來我也是要回國的,只不過地震後看到了國內同胞的受災情況十分嚴重,這促使我儘快回國,想為祖國出點個人的力量。辦完相關工作的交接以後,很快我就回來了。

北京晚報:從有這個想法到成型,獲得了哪些幫助和支持?

王暾:剛回來的時候,我把自己在海外勤工儉學的獎學金拿來啟動這個工作。後來,我的一些朋友也支援了一些錢。汶川地震後,社會各界都在紛紛捐錢捐物,當時一些朋友聽說了我的想法後,就支援了我一些錢,說讓我代表他們為我國地震預警出一點力量。

後來,隨著工作的進展,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也給予了很多支持。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等各級防震減災部門,應急部門,科技部門都給了我很多幫助和支持。2010年底,我的團隊完成了地震預警系統的雛形,並把儀器部署在汶川地震餘震區進行實驗;2013年,我被評選為國家“千人計劃”人才,一直到現在,我都從事著這份工作。

北京晚報:防震減災,除了地震預警系統的建設,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努力?

王暾:防震減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地震預警只是一方面。除了預警之外,還需要把房屋修建得更結實,要研究很多的抗震設防、減隔震的新技術,需要把腳下的土地研究清楚,要把地下的活斷層勘探清楚。這樣才有助於工程建設和及時獲取一些地質構造等的背景信息。

此外,還需要加強地震預警的科普、演練,要時刻做好大地震來臨時的相關應對。當然,最需要的是,把地震預警的信息及時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公司,傳遞給社會的方方面面,讓大家及時享受到地震預警服務。

北京晚報:地震預警系統全國推廣現實嗎?未來需要克服什麼困難?

王暾:經過前期和一些市縣地震部門、應急部門、科技部門的聯合建設,現在我們的地震預警網已覆蓋了地震區人口的90%,22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也就是說,這22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都建設了高密度地震預警的傳感器網絡。已經具備了在這個範圍內規模化,向民眾和工程提供預警服務的基礎和能力,而在全國推廣,技術上也是沒問題的。

未來需要解決的,就是要把地震預警的基礎和能力,轉變為地震預警的服務,打通地震預警的“最後一公里”。實際上,需要解決的就是手機、電視的授權問題。政府部門不需要出資,只需要依法授權,就可以開通當地的公益性地震預警服務。當然,未來需要相關部門多呼籲,擴大地震預警在學校、社區、工程等的服務範圍。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