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天的上魚法則

釣魚 戶外運動 蚯蚓 社會 四海認證 2017-03-27

每年一到春季,尤其是北方的天氣,又開始颳風了。在影響垂釣的因素當中,風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風對魚兒的活動與攝食產生了重大影響。所有,咱們廣大釣友,非常有必要把握在颳風天氣當中的垂釣策略。

大風天的上魚法則

一、風對垂釣的影響

風吹波浪起,擴大了水與空氣的接觸面,提高了水中的溶氧量。上層水溶氧量高順風流,下層水溶氧量低逆風流,從而形成對流,對流加快了氧氣的溶解。在刮二三級風或下著毛毛細雨的時候,水面微波盪漾,水中氧氣充足,魚兒自然顯得格外活躍,四處遊弋覓食,上鉤率就高。

如果颳起了三四級西北風,天氣就會變得涼些,水溫下降和水中溶氧量的增加,就會促使魚兒由遲滯變為活躍,並積極覓食充飢。

不論什麼季節,一旦颳起了五級以上的大風,魚兒都會驚慌失措,游到深水處躲藏起來,自然就顧不上攝食了;如在隆冬寒流襲來時,颳起了刺骨寒風,魚兒即進入半冬眠和冬眠狀態,自然就不會咬鉤了。

二、注重喂料長效保窩

一般的魚窩中的停留時間較短,一般只有2~3分鐘就會“星”散魚去。如何才能長時間地保持窩裡有魚,喂窩就顯得特別重要,用餌主要應從早、雜、多三方面來考慮。

(1)“早”是指提前喂窩誘魚。離江河就近而有條件的釣友,在選定某地作釣點時,可堅持“四三兩喂法”保窩。即前四天,每天黃昏定時喂;後三天除了黃昏定時喂,還需次日早晨再喂,這樣經幾天三番五次的把窩中的魚養成就餌的條件反射,漸漸地使魚形成有規律 “就餐”的地方。

(2)“雜”是指餌料不能單一,可用小麥粒、碎玉米、紅苕顆、黃谷、高梁、小米、剩飯、玉米粑、麥麩團等混合撒窩。用腥餌可用僵死的蠶,碎螺拌釣場的溼土捏成“草泥餌團”做窩誘惑力更強。

(3)“多”是指餌料量要大,若僅靠一把把麥粒,一坨麵糰是難以誘魚進窩的。要在江河中釣魚,撒窩的喂量一般應是平時做窩釣魚的10~15倍才能發揮出它留魚的效果。

大風天的上魚法則

三、選擇可出釣的有風天

在一般情況下,刮三級以下的東風、東北風、東南風,不論白天或夜間均有利於垂釣,而刮南風、西南風時,除夏天的早晚、冬天的中午外,其他季節不利於垂釣。刮西風、西北風、北風,只有在夏天雨後且風力不大時才有利於垂釣。

漁諺說:“大風釣大魚,小風釣小魚,無風不釣魚。”大風之日出釣,釣獲的往往是較大的底層魚,而微風之日出釣,釣獲的數量較多,但個體偏小。其原因是大風風力大,猛烈地攪動水面,使水面空氣尤為新鮮且溶氧量也大,在深水區的大魚,隨風浪遊到淺灘區競相覓食充飢,此刻食慾較強,吞鉤凶猛,因此上鉤率的機遇就明顯增多;而在微風或無風之日,只有小魚才聚群遊弋覓食。

四、在大風中垂釣有二法

1.釣鈍法:因風力較大,浮漂在水面上被風吹得飄忽不定或隨風移動。為了釣餌著底,浮漂不易移動,可採用釣鈍法。方法是將浮漂上移,使漂的一小半在水中,一大半在水上斜著,任風浪來回擺動,當浮漂直立或平躺在水面時,立即提竿,便可得魚。

2.釣“抬頭”法,就是使釣餌懸在距水底3釐米處的水中。是目標明顯,由於水面浪的擺動,帶動了釣餌在水中的晃動,使死餌變成了活餌,似提竿逗釣法,誘魚上鉤。其特點,就是我們在垂釣的時候常用的一種辦法。

五、風中垂釣需五注意

1.釣餌要小。無論葷餌(蚯蚓)或素餌,一定要比平時小一點,以便魚兒咬鉤時,能迅速順利地將鉤吞入口腔深處,鉤得牢,當魚兒發覺有異樣時,想將鉤吐出已非易事。迫使魚兒做出較大的動作,即形成“黑漂”或把漂拱得老高,便於觀察,及時提竿得魚。

2.浮漂露出水面的部分要小,最好使浮漂露出水面一點點,鮮紅醒目的漂尖,就在水面上,只要有些變化就能看清,有動靜就提竿,提竿得魚。

3.在下風處下鉤。背風處水中溶氧不足,有風浪處溶氧充足。由於風的吹動,將天然餌料都刮到下風處,餌料豐富,聚集的魚兒也會多。同時逆風看漂比順風容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