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資本樓軍:讓我們忘掉電商,未來有三大機會

IDG資本樓軍:讓我們忘掉電商,未來有三大機會

零售的未來在哪裡?4月24日,在“2017新網商營銷大會”上,IDG資本董事樓軍分享了他及IDG資本的投資理念,在他看來,未來存在於這三個地方——“第一線下和線下的結合,是模式創新,因為結合之後提高的是獲客效率、運營效率,以及供應鏈技術改造。第二是服務型消費,是接下來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第三是在渠道非常完善下打造新品牌。”

以下為樓軍演講內容,經《天下網商》整理:

電商跟以前互聯網一樣,它不是一個行業,是一種思維方式,如同貫穿在所有行業裡的一個加速器或者放大器。我所談的忘掉電商,是把電商思維忘掉,而非電商本身。

以淘寶為代表的一批PC電商網站同時起來之後,開始有一個專用名詞去描述它,叫電商。

我們要把定義剖開看它的本質。彼時PC互聯網已經是一個觸達用戶的新渠道,通過渠道下可以進行信息交互,之後有了支付寶,開始有了現金流的交互,接下來通過物流公司把貨發過去就行了,實物類零售由此開始崛起,這就是電商。回到本質,其實就是互聯網上賣貨的。

記得馬總在2010、2011年時說過,再過五年電商將是一個過時的詞語。現在來看確實是,所以我就擔心大家還以為是圍繞互聯網賣貨,或者是在一個移動設備上,比如一個APP,一個微信號等。

這種思維已經被固化了十年。現在大家基本上都有手機了,而且人人都有微信。如果單純把互聯網作為一個渠道,它不再會有一個增量市場。大家已經看到,流量越來越貴,流量紅利消失,因為大家該裝的(APP)都裝了,該有微信號都有了,該買的都買了。這樣的現狀下,兩家同樣做電商的公司,我多賣一個蘋果他就少賣一個蘋果,那接下來一定是價格戰,搶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

所以我建議大家不要再陷入固化的思維,因為這不再是一個所謂的趨勢、風口,該賣的東西、該滿足的需求,現在已經滿足得很好。接下來是我們從零開始再次創業的時候了。

那麼未來在哪裡?IDG資本也一直在做研究,我們內部原來有一個電商小組,去年改名叫2C消費組。因為我們自己也發現思維不能被固化,永遠都在賣貨,賣化妝品、衣服、飾品,再賣點蘋果、梨,好象永遠跳不出這個框架。

所以我們做了底層研究,我們認為未來在三個地方:一是線上線下結合起來做模式創新;二是未來增量市場在服務類消費;第三個是藉助供應鏈優勢創造新品牌。如果抓住這三點,接下來會有一些紅利期或者所謂的創業機會,也就是商機。

模式創新

第一個模式創新。舉一個例子。兩年前IDG資本投過一個項目拼好貨,現在叫拼多多。它其實是一個典型的模式創新,剛起步的時候賣水果,現在賣的東西多了,因為有了平臺模式之後就可以嫁接越來越多的供應商。但它本質是利用了移動互聯網上的一些傳播屬性,這種傳播屬性就可以將獲客成本和獲得訂單的成本降低到極致,這種玩法比以前單純玩流量的模式高效很多。同時它用價格敏感性去觸發用戶的拼團行為,在人性上也符合目標人群的屬性。

PC流量紅利、微信紅利沒有了,這時候我們會看到線下還有很多地方或者場景,它的獲客和獲得訂單的成本相比較今天的互聯網要便宜很多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把之前在PC端、在移動端運營用戶、運營商品,還有整個交易運營的套路和方法用到線下?

去年馬總提出新零售這個概念,從我們的解讀來看,新零售的本質是把移動互聯網的思維作為一個底層的基礎設施去升級一個行業。今年年初,通過這個現象我自己總結出來一句話,叫沒有傳統的行業,只有傳統思維。

什麼叫用移動互聯網底層的基礎設施或者用移動互聯網思維去升級一個行業呢?第一,以前線下的渠道、場景,比如杭州大廈,它的會員卡除了積分,推送消息,打折外,其它似乎沒有任何用。但在會員運營上面,電商公司已經玩到極致了,為什麼線下那些玩家都不會玩呢?第二,每天進來的人流到底是誰,進來往哪裡逛,開商場的人不知道。第三,非得刷卡、現金支付嗎?支付寶和微信已經很普及了。

當你把以上這些思考全部打通之後,會出來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如果你已經會用互聯網那一套辦法去獲客的時候,你不一定要把這個店面開在一個人流量大的地方。

提醒我這個現象的是兩年前阿里出來的一個哥們兒韓偉,他做了一個健身項目“樂刻健身”,我們IDG資本投了他。樂刻是符合新零售定義的典型代表,當時我們還不知道有個詞叫新零售,只知道這套模式就是線上獲客,線下經營,把租金壓到極致,價格也壓下來了,所以樂刻健身比很多健身房便宜很多,在杭州99塊錢一個月,享受操課免費、24小時健身房。

在消費升級過程中,以前有很多奢侈品,現在應該把它做成消費品。健身以前是奢侈品,現在變成消費品了,其實這樣的品類還有很多。

另外,線上和線下結合起來去考慮一個事情,去做一些模式創新,把運營效率提高。因為線下和線上內容管理有共同點,以前是買流量的時候,一個極好的電商轉化率也就是6%。但自從有了微博、微信,我們發現把內容做精準,把內容質量做好,不只是起到引流的作用,還會帶來分眾的作用,把人群畫像做的更加精準,這個時候你再切入交易,也就是所謂的內容電商,轉化率瞬間變成10%、20%。

其實到今天線下有很多場景能起到的類似的作用,包括地理位置和商圈結構,已經把人群分眾分好了。這個時候如果你用一些很好的移動互聯網思維把這個效率提高,會發現有很多新的商機。

服務型消費

第二,從需求上面來看,我們做過統計研究,消費升級主體用戶主要是中產階級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的二代,60後第一代,80後第二代。隨著他們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他們或許不會花更高比例的錢在更好、更貴、更時尚的品類上。比如,一個典型的女性用戶,一年她買50件衣服,第二年隨著她的收入增長不會買100件衣服,只是這50件衣服更好、更貴一點。

我們做過研究,今天中國一個家庭每年的支出,將近65%是實物類消費,也就是指看得見、摸的著的商品,比如冰箱、衣服等;有35%是服務類消費,包括旅遊、教育、保險、家政、保姆、月嫂,甚至包括看病;而美國和日本是反過來的,超過65%的是服務類消費,剩餘的才是實物類消費。另外還有一個絕對數字,中國的家庭一年大概花五六千美金,在美國花兩萬多美金。所以伴隨絕對數的上漲,比例的變化應該是接下來一個更大的風口。如果我們盯風口的話應該盯住比例,也許接下來中國有30%多比例的增長都是在服務類消費上。

我再舉個具體例子,中國現在有錢找不到好月嫂、好阿姨,小孩大一點之後,去哪裡上培訓班……每一個都是痛點。這些到現在整個服務業都沒有解決好,而且接下來這方面需求越來越大。

新品牌

第三個機會是新的品牌。今天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渠道已經蠻成熟了,接下來大家要做的是增加渠道的效率,而不是增加新渠道。

我們發現中國特別缺好內容,就是所謂好的品牌。有很多品類,無論是女性內衣還是運動休閒服飾,甚至是食品,兩極分化特別嚴重,要不特別便宜,品質特別低,要不就是價格特別高。比如女性內衣市場我們發現就是這個樣子的,品質高的動輒就是兩三千元。但實際上成本結合看過之後,完全可以做到200~500元的定價,但是這個價格區間高品質的品類中國目前真的沒有。

將來沒有嗎?一定會有,全世界所有的代工廠基本都在中國。就像手機一樣,國外手機生產廠商都在中國,深圳,那我們為什麼不直接用中國製造的品牌打過去呢?接下來很多消費品都可以這麼做,這方面有很多機會。

去年我們研究了大概半年,把這些機會看到想透。還是舉家政行業的例子,這個行業在中國有16000億市場,這裡面只要挖掘出來1%,具體數字那就是可以算出來的,所以可以從這方面好好想想。

總結一下,第一線下和線下的結合,是模式創新,因為結合之後提高的是獲客效率、運營效率,以及供應鏈技術改造。第二是服務型消費,是接下來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第三是在渠道非常完善下打造新品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