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潮流做成生意,「YOHO!」的非典型崛起

把潮流做成生意,「YOHO!」的非典型崛起

文 | 闌夕

在鮑德里亞看來,豐盛是消費社會最主要的特徵,在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的之後,人們也便從對物本身的消費,來到了對物品背後符號的消費階段,映射到穿著上則是對品牌和潮流的追逐。

而隨著消費升級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對品牌和潮流風尚的追逐也變得更加個性化和分眾化,不同的用戶有著自己不同的品牌認知和追求,而物質的豐盛也為這種個性化提供了足夠多的選擇,讓不同興趣、信仰、追求、背景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精神世界的映射。

因此在最近舉辦的YOHOOD潮流嘉年華中,超過150個品牌出現在了現場,並帶來了大量首發或限定發售的潮牌產品,引得眾多潮流追隨者們將追捧。

「潮」文化催生出了像「YOHO!」這樣的潮流電商平臺,從2005年的《YOHO!潮流志》雜誌誕生,到如今一票難求的YOHOOD嘉年華活動,「YOHO!」從基於線下傳播的雜誌,走到了線上潮流內容平臺、潮流電商,又再走到線下的嘉年華活動和體驗店,12年時間,圍繞潮流這個生意的表現模式在不斷迭代,而不變的則是以「潮」為核心的定位。

正如特勞特所言,「定位是操控心智中早已存在的認知,去重組已存在的關聯認知。」追求潮流是用戶固有的心智認知,而「YOHO!」則以潮流內容和電商的定位,去重組用戶認知,讓用戶心智中將潮流與「YOHO!」建立連接,就如同搜索之於百度,電商之於淘寶。

而經過12年時間,「YOHO!」在潮流愛好者們心中已經有了足夠大的品牌影響力,這也是其線下嘉年華活動,能夠吸引來近6萬潮流愛好者、品牌以及明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個品類中佔據制高點,成為品類之王,如果剛好處在一個風口上的品類,那成功也變得很自然,剛好「潮」正在成為這個風口。

把潮流做成生意,「YOHO!」的非典型崛起

從短線來看,代表著潮流文化的《中國有嘻哈》在國內大熱,嘻哈文化被更多大眾認識到並接受。而從長期過程來看,90後、00後正在成為「潮」消費的核心人群,他們對於個性化的追求使得潮牌們變得不再小眾。

當然在這個過程,不少潮牌的明星主理人們也成為潮文化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在YOHOOD嘉年華上,余文樂、五月天阿信、林俊杰、李宇春、李燦森等明星也紛紛亮相,而他們的另一重身份則是各自潮牌的主理人。在潮流文化日漸大眾化的今天,明星建立個人的IP,經營旗下潮牌服飾已經不再是新鮮事。

一方面「YOHO!」為這些新創的明星潮牌提供了擁有精準流量的銷售渠道,另一方面明星主理人也為「YOHO!」帶來了更多的關注度,兩者得以相互促進和受益。在有貨潮流新品節開幕式現場,林俊杰更是宣佈其個人品牌SMG與「YOHO!」達成戰略合作,以實現優勢互補。

在吸引到眾多明星作為主理人的潮牌之外,YOHOOD嘉年華上的品牌和展示商品都表現出了新和潮兩大標籤,這兩者是相伴而生的,背後則考驗的是電商平臺對品牌的議價權和影響力。

成立12年,如今電商平臺年流水20億人民幣,註冊會員1500萬,日活100萬,微博、微信粉絲均超過100萬,「YOHO!」在潮流人群中的滲透率可見一斑。

而不同於以規模、低價致勝的綜合電商,潮流電商的核心並不是低價,價格在用戶的購買決策中非最關鍵的要素,而潮牌本身的風格和理念則是用戶關注的焦點。可可·香奈兒曾經說過,這一代年輕人「需要與眾不同,而且無可替代」。

因此「YOHO!」需要做的是將最新潮的品牌和商品放在自己的平臺上,實現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潮牌Supreme的新款就往往受到瘋搶,甚至由此衍生出了龐大的地下交易鏈條。而潮人侃爺更是一舉將「椰子鞋」系列帶火,使得阿迪達斯的Yeezy系列一鞋難求。

如果不是擁有足夠大的受眾群體和品牌影響力,恐怕很難與眾多潮牌們合作,上線10萬+的潮牌商品,更不必說請他們把「YOHO!」作為新品首發地。

把潮流做成生意,「YOHO!」的非典型崛起

一端是追求潮流的年輕人,一端則是眾多的潮牌,「YOHO!」小心翼翼地撬動著蹺蹺板的兩頭,同時也享受著潮流文化普及帶來的紅利。

「年輕人追求個性和潮流是必然,如果說之前幾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高速的大規模大體量的成長模式,利用各種紅利去支撐商業模式的發展,只要創業者的方向對了,公司就可以往前走。」在「YOHO!」創始人樑超看來,年輕用戶對個性和潮流的追求是必然,而隨著這些年輕用戶成為社會文化和消費的主流,潮本身的概念和所代表的風格也變得更普及和大眾。

而在這個大眾化的過程中,「YOHO!」也成為了重要的推動力量,無論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樑超曾慶幸「2006年,一些國外時尚雜誌開始進入中國,如果「YOHO!」不是早做了半年,可能現在就沒有了」。

因此,早在2013年,樑超便開始規劃「YOHO!」的線下體驗店YOHO!STORE,佈局在國內購物中心內的潮流人群社區,讓大眾也能夠感受到潮品實物,進而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樑超希望把東京的原宿街區、紐約蘇荷區微縮式放在線下購物中心,同時讓這裡能夠容納更多與潮流有關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商品。

在YOHO!STORE,用戶可以坐下來喝咖啡交流,可以做造型、看展覽、參加論壇,觀看甚至加入表演。在流量紅利結束的今天,「YOHO!」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在垂直領域更精細化的運營,通過建立線上線下的社區和平臺,來為其建立壁壘。

這也是「YOHO!」值得眾多垂直電商平臺借鑑的,12年間,與「YOHO!」一同起步的豆瓣、鐵血網等內容社區在向電商的轉移過程中都不算成功。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興起的工具—社區—電商的新三級火箭模型下,也只有小紅書一款產品算得上成功,其他家在轉化率上也都泛善可陳。

而「YOHO!」則在潮這個大的定位下,真正地建立了自己的定位,並足夠早地開始探索電商變現的可能,最終形成了如今年流水20億人民幣的這樣一家中國最大的潮流電商。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為電商而電商,為賣貨而電商,或許才是「YOHO!」真正成功的原因。「YOHO!」希望帶給用戶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因為用戶願意為之買單的永遠不是坐在對面的那個人,而是與他們站在一起的品牌,而「YOHO!」則已經建立了這樣的品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