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狂人陳歐連“財報”都用微博發,我覺得不行

過去幾天時間,聚美優品董事長陳歐和公司股東在微博上吵起來了。

原因在於聚美優品發起的接近公司市值12%的6000萬美元的投資上——這投資你也有所耳聞,就是要投共享充電寶街電。

聚美優品的股東和你一樣覺得這事兒不靠譜,共享充電寶和聚美優品的核心業務八竿子打不著。聚美現在核心業務也沒有表現的多好,還要花錢去做這個,股東表達出了強烈的不滿。

8月29日,聚美優品股東HengRenPartners發表了一封致聚美優品董事長陳歐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管理和執行合夥人沈南鵬的公開信,指出聚美不兌現諾言。

HengRenPartners在信中指出,聚美暫停有意義的股東交流已經有22個月了。在陳董事長在位期間這18個月的股價災難中,聚美的市值已經損失了3.97億美元。考慮到目前公司的市值為4.79億美元,如此大的損失是一個相當荒唐的數額。

HengRenPartners表示,這次災難得到了陳歐董事長在2016年提出報價時的合作伙伴—風險投資公司中國紅杉資本的支持,並且得到了聚美董事會的縱容。這可能是因為獨立董事加起來持有的股票數為0。

而陳歐提出的每股7.00美元的“私有化”交易提議大大低估了公司的價值,其隨後導致的一系列錯誤已經使中國線上化妝品零售業領軍者的股票下跌了45.2%,然而目前線上購物卻正在中國蓬勃發展。

HengRenPartners不滿的是,聚美並沒有兌現諾言,將2014年在美國IPO籌集的2.8億美元中的資金投資於一個每年以兩位數速率增長、並且聚美自稱是領導者的行業,也沒有將資金用於市場營銷、品牌推廣與產品開發。恰恰相反,自陳歐董事長的報價以來,公司選擇了:

——(6月)投資1430萬美元用於電視劇《溫暖的弦》的製作

——(5月)向一家手機移動充電電源初創公司(街電)投資4480萬美元

HengRenPartners也提出,“股東們已經被迫盲飛了九個月,九個月內沒有任何來自聚美的財務信息。股東們無力地看著自己成千上百萬美元的賬面現金被投資於電視劇和手機移動充電電源,而我們自從2016年2月以來就沒有從董事長那兒聽到過關於每股7美元收購要約的任何消息。這個收購要約距離聚美每股22美元的IPO僅過去了20個月。”

這些投資於非核心業務、並且值得懷疑的被投資目標的資金超過5900萬美元,相當於聚美市值的12%和賬面現金的18%。

微博狂人陳歐連“財報”都用微博發,我覺得不行

而針對股東指責,8月31日晚間聚美優品官方發表了迴應。

迴應首先聲明,聚美優品一直在按規定定期發佈企業年報,而管理團隊也一直在與投資者進行密切有效的溝通。目前股價不能完整反映聚美的真實價值。股價隨市場波動是正常的現象,其次,除巨頭外當前電商企業整體增速放緩的現狀,也應該被正視。

陳歐也在微博中對投資電視劇和街電做出進一步解釋:

1.有謠言說街電的股東不是聚美,而是我個人。這裡澄清,街電是百分百上市公司資產。

2.有質疑聚美投資影視和街電,不務正業的。事實上,都是為了流量。流量向超級app聚集,越來越貴。通過成本更低廉的方式獲取流量,是一個企業運營邏輯。

3.說街電沒錢融資失敗的。。回頭給你看賬戶/微笑。

迴應都特別提出了一個觀點——投資電視劇和共享充電寶是在當下電商整體大趨勢下降趨勢下的突圍之舉,這不是不務正業,都是為了流量,因為流量已經開始向超級App聚集,越來越貴。

隨後,聚美優品宣佈完成對深圳街電科技股權的收購,聚美優品的全資子公司River International Holding將持有街電科技60%的股份,正是風口上的共享充電寶公司。

9月1日,聚美優品股東發出了第二篇公開信,先是感謝了“陳歐通過微博來嘗試解決我們的疑惑。”

然後提到,在微博或其他中國社交網絡上所發佈的內容,並不等同於一場規劃好的股東電話會議。股東繼續強調,避而不談的東西往往來說比較重要。

“比如說,聚美2017年到目前為止尚未發佈的財務業績就非常重要,由於缺少公司業績,聚美的股東正在盲飛。”聚美最近一次的業績發佈是2017年4月發佈的2016年年報,2017年到目前為止尚未發佈財務業績。

實際上,聚美優品在幾個月前剛剛發佈了2016年的年報——2016 年它們取得 61 億元收入和 1.5 億元淨利潤——由於聚美優品在紐交所上市,而紐交所並不強求企業必須發佈季報,因此到目前為止不發季度的財務業績應該也不算是嚴重違規。

但考慮到2017年由宣佈了投資街電這麼個重大事項,而且業績的增長也不是特別明顯。考慮到紐交所好歹是個美國交易所,發個英文的季報應該也算是一個公開上市公司的分內職責,只靠發微博來和股東溝通,未免有些太隨意了。

不過,在陳歐看來費勁做季報與只持有10%投票權的人做溝通可能確實沒什麼必要。聚美管理層和紅杉持有聚美優品90%以上投票權,聚美優品想要做什麼決定,在內部和大股東走走流程就能通過,根本不需要在意餘下投資者的意見。

看起來,聚美優品已經像是一傢俬人公司,而不是公開上市公司,所以這家企業的公開信息做的確實不怎麼樣。

2014年8月到2017年8月之間,聚美優品的市值三年時間打了個一折。

市場表現不好,投資者得不到電商紅利,主舵手又在投資其他賽道引起了聚美股東的強烈不滿。

據經濟觀察報給出的數據——2013年聚美優品在B2C網絡零售市場中佔22.1%的份額,2014年,輝煌時期的聚美優品年營收能達到6.3億美元。而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聚美優品的份額僅佔0.7%。

不光是市場業務表現不佳,去年4月,聚美兩名聯席CFO高孟、鄭雲生同時離職;而今年7月,聚美優品聯合創始人、產品副總裁戴雨森因個人原因辭職,據媒體報道,戴雨森在聚美優品佔股5.2%,擁有11.6%的投票權。

陳歐提出退市則是因為股價被嚴重低估,但核心疑問是陳歐並沒有打算拯救被低估的股價,而是提出了一個比IPO低80%的私有化方案。這引起“大多數”聚美中小股東更大的不滿。

HengRenPartners則認為“這是在美國以高價賣給投資者,然後以低價買回,是一種非常不安的模式。”

或許,聚美優品在中概股中算不上代表性的股份。

但這條“圈(美國人)錢”的套路一旦被證明可行——或反過來說被美國投資者認識到——那對其它想要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來說,就有些太不公平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