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京東:2%的技術投入,就想成為“中國的亞馬遜”?

電子商務 京東 亞馬遜公司 雲計算 觀察者網 2017-06-15

據《財經》6月13日報道,京東捲入一場旋渦。新加坡知名資產管理公司畢盛資管創始人Wong Kok Hoi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直接公開對京東當前運營情況提出了質疑,認為其已接近600億美元的市值被高估。此外,該報告著重批評許多投資人錯把京東當成中國版亞馬遜對待,表示亞馬遜的技術實力及其在雲計算業務和美國電商領域已經取得的領先地位,遠不是京東可以相提並論的。

解碼京東:2%的技術投入,就想成為“中國的亞馬遜”?

(圖片來源:網絡)

在不少投資者和觀察人士中,的確習慣將京東類比為“中國的亞馬遜”。但如果從電商角度分析,亞馬遜在美國電商市場已“一統天下”;在中國,面對眾多強勁對手,京東的地位與亞馬遜相去甚遠。下面,只就兩家公司在技術領域的投入與創新做個簡單對比。

“股神”沃倫・巴菲特曾多次公開表達對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的讚賞,認為他不但改變了零售業,還改變了技術行業。在電商平臺之餘,亞馬遜還拓展了亞馬遜雲服務(AWS)、Prime會員、語音控制系統Alexa、無人超市Amazon Go、電子書Kindle以及在媒體和視頻領域的創新。“在兩種不同的商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我無法想像除此之外還有第二個例子。”沃倫・巴菲特說。

亞馬遜能夠取得如此眾多的技術成就,來源於持續的研發投入。據統計,亞馬遜自1998年以來已經在技術和內容上投入超過600億美元。2016年,亞馬遜在技術領域的投入高達160億美元,佔總銷售額的11.8%。

解碼京東:2%的技術投入,就想成為“中國的亞馬遜”?

(圖片來源:藍鯨TMT)

京東在研發領域投入則相形見絀。2011年,京東在研發技術投入佔總收入的比重1.1%;2016年,京東在技術上投入佔淨收入的2.1%,約為8億美元。這隻佔亞馬遜同期技術投入的5%。

而根據畢盛資管研究報告,京東以投資獲取技術優勢的期望也處境尷尬,大部分股權投資公司產生了10億美元以上的減值,而沒為京東帶來技術優勢。對比而言,京東的勞動力成本則一路上漲,從2013年的20億元一路上漲到2016年的108億元,增長幅度高達440%。這背後值得關注的數字是,截止2016年12月,京東擁有120662全職員工,其中超過10萬即八成員工都在倉配部門工作。倉配部門如此高的人員比例,使得京東更像是一家傳統物流企業而非科技公司。

Wong Kok Hoi認為,互聯網巨頭的雲業務是最具想象力和投資價值的板塊。而京東在雲計算業務上行動遲緩。2016年,京東公有云服務才剛剛上線,此時市場窗口期基本關閉。目前,中國雲計算市場被阿里巴巴、中國電信、騰訊、金山等網絡巨頭和通訊巨頭瓜分。

解碼京東:2%的技術投入,就想成為“中國的亞馬遜”?

(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IDC數據,京東雲在中國雲市場甚至排不進前八。如果和亞馬遜相比,京東雲的規模尚不及AWS的六百分之一。

畢盛資管認為,作為上市公司,京東已經在努力實現“盈利”局面的情況下,很難投入鉅額資金進入絲毫沒有勝算把握的“雲市場”。“似乎京東正在受益於它不應得到的AWS光環效應。”

如今,互聯網企業即將進入下一幕“戰爭”。走過了“流量紅利”時代,“技術”成為致勝關鍵。

在國外,谷歌從“移動優先”轉向“人工智能優先”;在蘋果公司剛剛結束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大部分軟硬件產品都有人工智能技術貫穿。在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推出NASA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騰訊推出人工智能實驗室,百度更是決絕地轉型人工智能方向。而京東,並沒有鮮明的整體戰略。(綜合自財經雜誌、藍鯨TMT等)

相關資料:缺了技術戰略,京東400倍估值能撐多久?連續多年虧損後,京東在2017年一季度迎來好消息,實現了3500萬美元的利潤。然而其首席財務官表示,接下來幾個季度不會再像第一季度表現那麼好。照此看來,京東在2017年度完成1.4億美元盈利的目標似乎有難度。退一步講,即便實現1.4億美元的盈利,對比京東600億美元左右的市值,其市盈率高達400多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