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以電商扶貧促工業升級 探索產業富民新路

電子商務 農村電商 農村 三農 大河客戶端 2017-06-23
河南以電商扶貧促工業升級 探索產業富民新路

如今,河南各縣多數已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電商運營基地,為農特產品走出去打開了另外一扇門。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陳輝

脫貧攻堅戰中,培育電商服務貧困地區的能力,以電商促脫貧是一種有效手段。省工信委聯合相關部門,以“豫貨通天下”活動為載體,通過推動貧困地區發展電商,助推當地農業發展、工業升級,從而實現由“輸血”扶貧到“造血”發展的轉變,讓電商富民惠及更多群眾。

以電商惠農讓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6月18日,記者來到嵩縣故縣鎮河南村,村裡有個佔地700多畝的苗木基地,這是中國花木網聯合紫田農業共建的線下基地。基地的對面是一個易地搬遷扶貧社區,裡面安置搬遷群眾400多戶。村民趙冬芹從20裡外的深山搬遷而來,現在她每天可以到苗木場乾點雜活,每月差不多有1000元的收入。因為離家近,幹活也不耽誤照顧孩子上學,這份工作對她來說已算不錯。基地經理郭學文介紹說,苗木基地直接帶動附近200多村民就業,月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並帶動當地農民新建設花卉苗木基地3000餘畝。

作為電商平臺,除了帶動周圍的貧困戶種植花木和就業外,中國花木網更擅長幫助種植戶聯繫客戶,把嵩縣的苗木銷往各地。現在全國市場上70%的巨紫荊、青榨槭、血皮槭都來自嵩縣,這其中,90%都是通過花木網促成的交易。

位於鄭州的中國花木網,是省工信委認定的河南特色電子商務平臺,今年還榮獲了“全國網絡信息化企業參與網絡扶貧‘雙百’項目”。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是通過“互聯網+苗木”的方式服務三農、助力扶貧攻堅。自2015年啟動中國花木網線下服務中心建設以來,在河南洛陽、鄢陵以及全國七大苗木主產區開展扶貧工作,為當地育苗戶免費開設店鋪,搭建網絡銷售平臺,免費網絡推廣。針對不懂互聯網的貧困戶,公司人員還到育苗地幫助免費開店鋪、設計網頁等服務,帶動了一批農民通過種植苗木致富。

電商扶貧,可以說為農民直接進入市場打開了另一扇門,也為貧困縣整合本地特色農產品資源、建立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渠道、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提供了新的途徑。

駐馬店來村網是另外一個案例,通過建設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為農民提供產、供、銷標準化服務,實現農產品、工業品點對點快速流通,把農產品種植訂單分配給貧困村種植合作社,合作社吸納貧困戶為社員,同時開展電商、農業創業培訓等生產生活服務,幫助農民快速脫貧致富。

遂平縣玉山鎮蘇莊村村民古鵬偉流轉了200多畝地種植辣椒。辣椒苗是他從來村網電商服務站買來的,種上以後根本不愁賣,最低收購價每斤1元。古鵬偉說,種小麥、玉米,1畝地淨收入500多元,種一畝辣椒淨收入3500多元,比過去翻了好幾倍。來村網總經理崔靖說,依託服務站收集到的三農數據對接“老乾媽”高辣型辣椒訂單種植,已在駐馬店市7縣1區21個鄉鎮35個村形成辣椒種植基地6000畝,帶動1000多戶家庭務工。做到了帶動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土地脫貧一批,貧困戶用工脫貧一批,帶動貧困戶種植脫貧一批,電商培訓孵化創業脫貧一批,共計精準幫扶245戶貧困戶。

通過電商幫助貧困戶實現創業就業和脫貧致富已成為共識。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剛下發的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工作實施方案,未來三年內全省將完成6萬名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同時,建立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訓與貧困戶脫貧掛鉤的工作機制,建設一批農村電商示範商鋪,促進全省農村名優特新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走向世界。

以電商促進工業升級,讓產業扶貧更持續

農村脫貧的治本之策還是要依靠當地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工業經濟的發展壯大,將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為脫貧奠定可持續發展之路。省工信委自去年啟動的“豫貨通天下”活動,重點就是推動工業企業和電商企業對接,通過政府引導、行業協會組織、企業積極對接的方式,促進電子商務和實體經濟互動發展。“豫貨通天下”活動走進貧困縣促進電子商務扶貧開展以來,先後深入信陽、周口、洛陽等地的貧困縣,通過發展貧困地區電子商務,促進產業扶貧。

太康縣的鍋爐產業是當地支柱產業,在國內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如今,鍋爐這個看似“傻大粗”的行業也搭上了電商快車,太康縣神風鍋爐與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建設“九域鍋爐雲平臺”,整合鍋爐行業的生產、銷售和服務,實現產業鏈上、中、下游資源價值交換,平臺註冊企業用戶635家。通過互聯網營銷,產品迅速擴大市場,國內市場佔有率35%,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實現產值20多億元。

“工業企業通過發展電商拓展了市場,實現了自我壯大和升級;反過來,也更有能力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周口市工信委負責人介紹說,當地僅鍋爐產業的從業人員就超過萬人,因為企業效益好,工人收入遠高於當地平均水平。

西華縣金鑫車業以生產專用電動三輪車為主,去年銷售額近億元,其中電商銷售佔70%。“我們公司140多名職工,基本都是當地人,生產工人很多都是附近農民,月收入普遍在3000元以上。”公司負責人張記山說。

通過發展工業電商帶動產業發展,在光山縣體現得尤為明顯。光山是國家級貧困縣,自2014年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以來,大力推行電商和羽絨服裝主導產業、光山農副產品“十寶”相結合,相繼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網銷本縣特色產品,走出了一條“產業+電商+扶貧”之路,使貧困人口通過電商就業創業、實現精準脫貧。電商讓羽絨產業實現由傳統經營到電商營銷的歷史性轉變,銷量和收入都呈快速增長態勢。僅去年“雙11”,光山全縣通過電商就銷售了近1000萬元的羽絨製品,在參與活動的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位居前列。三年來,該縣電商產業鏈帶動貧困人口和殘疾人就業脫貧達7300人,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光山縣也因此榮獲阿里巴巴頒發的“全國電商消貧十佳縣”。

2017年以來,光山縣所在的信陽市一手抓規模壯大,一手抓效益提升,通過“豫貨通天下”活動,全面實施產業電商、農村電商、跨境電商、集聚電商四項工程,引領電商在與產業互動融合中持續煥發生機,在服務脫貧中實現普惠發展。今年一季度,信陽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19.16億元,同比增長92.47%;網絡零售額14.41億元,同比增長95.68%。

從“輸血”到“造血”,讓電商扶貧探索出更多新路

小小“網店”裡有大文章,既可以推動農民依靠電商發家致富,也是對農村經濟的一種新的“造血”。通過發展電商,農民開了眼界,政府扶貧摸索出了新的方法,電商扶貧這條路會越走越寬。

如今,光山縣探索的電商扶貧又有了新模式——“電商+貧困戶+服務商”。這個“電商”不只是一個線上純“網店”,一律實行平臺企業、郵政企業、電信運營商、物流企業、農副產品協會、商超企業等機構打捆入村入點,形成了多功能植入、多資源整合、多效用發揮的效果,使網店充滿活力,網店主開業當月即可收入5000元以上,大大激發了網店主服務貧困戶的積極性,激活了貧困村、貧困人口利用產業發展脫貧的活力。

來村網則將未來放在構建新型農村經濟聯合體,促進群團聯動發展上。截至目前,來村網平臺已覆蓋駐馬店市157個鄉鎮,建立176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培育青年站長125人,帶動農村青年1000餘人,發展特色農產品訂單種植基地2.6萬畝,直接促成特色農產品交易1.5億元。“我們通過來村網農業聯合社對農業訂單的分發、農業種植的指導、農副產品的收集、工業成品的代購、小額資金的墊付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培育,將催生農村經濟發展新業態,推進農村經濟大發展。”崔靖說。

雲書網也是河南特色電子商務平臺。自2015年啟動農村電商工作以來,已在全省建設了128家市縣電商運營中心和11000餘家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實現了2000人以上行政村的全覆蓋。這個網絡將是實現本地特色產品走出去、外地名優產品引進來的重要支撐點,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貧困地區的優質農特產品推介給消費者。

省工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做好電商服務農村、工業企業對接電商之外,未來將更加註重培育本土電商產業。指導貧困縣制定支持電商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本土培育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模式,建設電商產業園區,打造立足本土、服務行業的電商網站和平臺,形成分享開放、抱團發展的良好發展環境。打造“線下+線上”展示推廣平臺,完善在鄭東新區電商大廈的“互聯網渠道交易所”,為18個省轄市特色產品提供線下展示空間,通過多平臺方式進行全球推廣;同時,推動京東河南扶貧館儘快落地,通過線下展示、線上推廣的模式,促進貧困縣特色產品網上銷售。

下一步,省工信委將按照“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原則,加強與相關部門合作,不斷創新電商扶貧新模式,年內重點打造5個左右“豫貨通天下”走進貧困縣示範點,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先進經驗和成功模式推廣,為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探索新路。

編輯:謝楊

來源:河南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