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跨越發展,工業經濟邁向高質量

華魯恆升廠區鳥瞰

記者王志冕 通訊員王惠

從1949年只有25家企業,到目前擁有規上企業1373家,從白紙一張到“四樑八柱”齊備,70年來,全市工業實現了平地起高樓的鉅變。

截至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80.30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612.79億元,同比增長6.7%。全市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39家,產值達3031.42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在全市34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23個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達67.6%。

從無到有,工業經濟日漸壯大

德州是農業大市,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新中國成立初期,德州地區沒有一家像樣的工業企業,僅有的25家企業均為前店後廠的私人作坊,工業總產值僅為2544萬元,佔工農業總產值的8.4%。“說起那個時候的典型代表,煤球廠應該算一個。 ”民俗專家王德勝回憶,1950年,在德州市南門外,一家名為“工業家庭社”的商號,經營的商品就是經濟煤球,由於人們不熟悉,商號的生意並不好。

早日實現工業化,是德州幹部群眾的共同夢想。我市致力於發展工業,工業經濟開始起步,經過曲折發展,一批工業企業陸續興建。 1952年擁有工業企業96家,1958年工業企業激增至361家,到了1978年,企業數量增長為1369家,總產值達75576萬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近30倍。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我市著力加強企業管理,加快企業新建、擴建步伐,工業企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995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6.5:37.4:26.1,第二產業的產值首次超過第一產業。以紡織、化工、輕工、機械、建材為支柱產業的局面逐步形成,華魯恆升、實華化工、通裕重工、保齡寶等一批骨幹企業先後在這一時期湧現。

開發區是落戶工業企業的“主陣地”。 1998年,德州經濟開發區正式獲批設立,為此後德州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憑藉著創業者的辛勤勞動,經濟開發區這棵“幼苗”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 2006年,全區完成GDP63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5.39億元。 2012年3月,由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全區落戶了威訊半導體、有研新材料、博德生物、越海光通信等一批“大塊頭”產業項目,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5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企業個數和增加值均居全市前列。

大力改革,崛起一批骨幹企業

有著近80年發展歷史的普利森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德州機床廠。因為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1998年企業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危急時刻,企業新一屆領導班子到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幫助企業起死回生,扭虧為盈。如今,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以機床製造為主業,兼營鑄造、職業學校、房地產等多元化業務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連續多年入選“中國機械500強”,2018年,普利森品牌還成功入選“山東百年品牌重點培育企業”。

“1998年11月,我調任德州機床廠任黨委書記兼廠長,改革的‘第一刀’就砍向了‘鐵飯碗’和幹部終身制。 ”普利森集團董事長陳聲環說,所有的幹部檔案全部封存,重新競爭上崗,讓能者上庸者下,沒有貢獻的不論級別多高只能拿保底工資。此舉一出,非議聲、抱怨聲四起,甚至有人上訪鬧事、封堵辦公樓,但陳聲環頂住了壓力,堅定不移推進各項改革措施。

與此同時,企業還確定了“市場、吃飯、穩定”三位一體的改革方案,調動和激發全體員工的積極性。提出“以產品銷售為龍頭,以市場為中心,全員奔市場”的口號。在分配政策上實行回款提成,產品賣得多的,不但提成多,還另給獎勵。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讓德州機床廠很快扭虧為盈,僅3年時間,就成了全省扭虧為盈的企業典型。

改革不停步,發展也不停步。“六五”期間(1981至198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20.98%。“七五”期間(1986至199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27.99%。上世紀90年代,我市堅持擴總量、抓投入,新上馬了一批投入較大的工業項目,工業骨幹行業、骨幹企業得到加強。到2000年,全市工業企業個數發展到48029個,限額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298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81億元,實現利稅35.9億元,從業人員達到20.05萬人。

新世紀前10年,我市按照“大上工業、上大工業”的指導思想,堅持“擴能、調整、優化、提高”的工作方針,大力推進縣域工業的跨越升級,狠抓市屬企業的改革發展。到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工業總資產突破20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二產佔GDP的比重達到54.1%。

從有到優,更加註重綠色循環

8月14日,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與華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分別依託其下屬的華能德州電廠和華魯恆升公司,在工業供汽、熱電聯產機組建設、上下游產品綜合利用、市場電量交易等領域展開合作。對此,運河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洪利這樣說:“兩家企業你供蒸汽我供液氨,雙方產業鏈互補,年可節煤50萬噸。 ”

這是我市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逐步向高端、綠色、可循環轉變的縮影。 2015年,我市以列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為契機,著力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和支撐作用,出臺《關於抓大扶強加快工業轉型發展的意見》,提出打造裝備製造、化工、農產品加工、新型紡織、新能源、生物技術等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規劃“10+6”產業佈局,實施“三個100”培植工程,明確了工業突破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此後,為更好地促進全市化工產業健康發展,我市堅持高點定位,編制出臺《高端化工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3年)》《化工園區總體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建設並提報了一批高標準專業化工園區,樂陵化工產業園、臨邑化工產業園、德州運河恆升化工產業園、禹城化工產業園、平原化工產業園等5家園區相繼通過省級認定。

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我市既做“加法”,又做“減法”。 2017年,全市整頓、關停“散亂汙”企業7953家,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速全線回落,萬元GDP能耗下降8%。

武城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新能源空調產業是武城的主導產業,但大量空調配件生產企業為分散式、作坊式的“散亂汙”企業。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自2016年起,全縣千餘家“散亂汙”加工企業被依法關停。武城創新採用“共享工廠”模式,以大帶小、以強扶弱。“骨幹企業利用品牌、資質、認證、設備等優勢資源建立共享平臺,吸引小微企業帶著資金、技術等資源參與生產,進而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武城縣委書記張磊介紹,藉助這一模式,該縣在取締“散亂汙”企業的基礎上,成功轉化出400餘家規範發展、依法納稅的新生企業。 2017年,全縣新能源空調產業用電量增長22%,稅收增長39.3%,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9.1%、17.1%、11.4%和10%。

股改上市,現代企業思維逐步樹立

7月29日,景津環保在上交所掛牌,這是2017年以來我市第5家登陸A股的企業。上市當天,企業便發行股票4050萬股,募集資金5.49億元。“上市是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企業二次騰飛的新起點。企業只有上市,才能在更高平臺集聚資源,進而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公司董事長薑桂廷表示。

企業股改、上市,體現的是企業家思維方式的轉變。據統計,2013年底,全市工業企業中完成股改的僅有50餘家,多數企業距上市掛牌還有不小差距。而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工業企業中完成規範化公司制改制的已有1629家,主板上市企業10家,上市掛牌後備資源企業達101家。

企業是股改的主體。為幫助企業家轉變發展理念,樹立現代企業思維,我市從企業家素質提升培訓入手,面向全市規模以上企業主要負責人,按照“統一內容、統一師資、統一計劃、分縣實施、分期舉辦”的原則,在各縣市區舉辦培訓,不遺餘力幫助企業家“換腦”。

同時,我市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積極搭建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的平臺——連續9年舉辦資本交易大會、分兩批組織“百企下南洋”活動、組織智能製造與高端製造業企業赴德國培訓……推動企業家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謀求合作、尋找商機。

此外,我市還拿出真金白銀落實政策扶持,對在境內外上市和“新三板”“四板”掛牌的企業由市政府分別給予300萬元、150萬元、80萬元、10萬元補助,對於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涉及的稅費按規定給予一定優惠,各縣市區政府參照市級標準給予企業補助支持。近年來,全市已累計兌現上市掛牌補助資金3272萬元。

一系列“組合拳”為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今年1至7月,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累計增長6.1%,高於全國0.3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位。 7月當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8.4%,居全省首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