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

文/徐建成

"

文/徐建成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應邀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紀念活動,感慨良多,故寫此短文記之。

德陽被中國散文學會命名為“中國散文之鄉”不僅是因為有一批從事散文創作的當地作家,這些作家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也因為有在德陽散文作家和中國散文學會之間架橋的一位作家,一位文學工作的組織者,前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而我之被邀請客座參會,也很可能因為我是一位包括寫散文作品在內的作家和文學文藝工作的組織者——三家省級報紙的副刊前負責人和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現名: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的常務負責人。

德陽散文創作的地位已由“中國散文之鄉”的光榮牌匾所定格,不須我這德陽之外的作家再來饒舌。所以,我寫了一個比散文更寬泛的名詞“文藝”來作為本文的中心詞,作為標題的關鍵詞。

文化是大的概念,文化包括文藝;文藝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藝包括或包容文學;文學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還包容散文中的雜文、包容隨筆、包容評論、包容小品、包容書信體、包容日記體,包容介於新聞與散文之間的報告文學,包容非虛構,包容與報告文學一樣跨界的文體散文詩等。

"

文/徐建成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應邀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紀念活動,感慨良多,故寫此短文記之。

德陽被中國散文學會命名為“中國散文之鄉”不僅是因為有一批從事散文創作的當地作家,這些作家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也因為有在德陽散文作家和中國散文學會之間架橋的一位作家,一位文學工作的組織者,前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而我之被邀請客座參會,也很可能因為我是一位包括寫散文作品在內的作家和文學文藝工作的組織者——三家省級報紙的副刊前負責人和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現名: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的常務負責人。

德陽散文創作的地位已由“中國散文之鄉”的光榮牌匾所定格,不須我這德陽之外的作家再來饒舌。所以,我寫了一個比散文更寬泛的名詞“文藝”來作為本文的中心詞,作為標題的關鍵詞。

文化是大的概念,文化包括文藝;文藝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藝包括或包容文學;文學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還包容散文中的雜文、包容隨筆、包容評論、包容小品、包容書信體、包容日記體,包容介於新聞與散文之間的報告文學,包容非虛構,包容與報告文學一樣跨界的文體散文詩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在很多年前,我未到過德陽時,一提到德陽就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古人李調元,一個是今人曲波,這兩位都是文化人,都是搞文藝的,都是文藝家或文學家,雖然使他們著名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寫的散文。

是在公元一九六0年,我剛進入初中,進入了後被追認為烈士的張露萍的母校成都十四中學(50年後,我有機會創作了金錢板音樂劇《車耀先》,在劇中塑造了張露萍這位前輩校友的青春形象)。那時物質的糧食相對緊張,而精神的糧食卻非常豐富——學校圖書館裡有我借閱不完也看之不完的文藝書籍,也使我在上課時總是低著頭在讀放在書桌裡的這些課外書籍,我最早讀到的長篇小說之一就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幾年後,我下鄉當了知青,無意間聽知青同學說起德陽二重機廠,說起曲波就是二重廠的副廠長,由此,我記住了德陽,記住了在德陽工作過的曲波,並總把曲波與小說中的203首長少劍波想象成一個人,雖然,我那時已自修了文藝概論,知道曲波只是少劍波的人物原形之一,二者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再後來,又讀到過曲波創作和出版《林海雪原》的經歷,知道他是在北京部裡工作時寫的小說,《林海雪原》出版後他才調任德陽二重工作的。但北京距我太遠,德陽距我很近,所以,印象中他就是我們四川德陽的文化名人文藝專家和文學大家。

德陽的著名文藝家文學家,我第二個記住的就是李調元。

是在公元一九八一年,我應《四川群眾文藝》主編袁箴老師之約,與後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的鄒忠新老師合作創作了長篇金錢板《岳飛》,共十段,約一千六百行。《四川群眾文藝》連載發了四期,之後又出了單行本。就在發表我作品的《四川群眾文藝》某期上我讀到《李調元的故事》,知道這位多才多藝的文藝界前輩是我們四川德陽羅江人。

又幾年後,讀到流沙河先生介紹原籍德陽廣漢的臺灣頂級詩人覃子豪的文章,詩人說詩人,惺惺相惜,評價甚高。

行文至此,涉及到了好幾位名人,其中,有古今文藝大家李調元、鄒忠新、文藝編輯家袁箴,作家兼文學組織工作者原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著名小說作家曲波,著名詩人流沙河,而流沙河所寫的臺灣詩人之文章按文體劃分應為散文——是大散文的範疇;包拓我曾寫過的烈士車耀先和張露萍都是文學愛好者業餘寫作者,車耀先同時還是媒體工作者、編輯家(車耀先還參與領導策劃過漢州暴動——漢州即德陽廣漢,徐注)。以上人員全部都是在文化人文藝家和文藝愛好者之列。與本文標題《德陽的文藝範》有或遠或近的關係。

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當了編輯,就更多接觸到了來自德陽的信息並稿件和人,至今印象還深的有在廣漢總工會工作的兼寫文學和新聞的作家和特約記者陳立基,還有就是在德陽一家名為東方什麼廠的國企當副書記的散文作者黎先熙(還有因我受命主辦川工報《企業文化》而從德陽國企引進的文化型經營人才寧君和肖君兩位,寧君後赴深圳當了老總,肖君退休前系川工報廣告部主任。另有黎先熙手下一位辦企業報的編輯小袁,由寧君推薦借調到我手下當副刊編輯,後又到了成都商報,再後來嫁與北京某報某人,到京城發展去了。接任小袁的副刊編輯先後有已故四川日報涼山記者站站長作家詩人田明書,還有也是寧君推薦的現任成都某報副總的章君等)。

"

文/徐建成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應邀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紀念活動,感慨良多,故寫此短文記之。

德陽被中國散文學會命名為“中國散文之鄉”不僅是因為有一批從事散文創作的當地作家,這些作家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也因為有在德陽散文作家和中國散文學會之間架橋的一位作家,一位文學工作的組織者,前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而我之被邀請客座參會,也很可能因為我是一位包括寫散文作品在內的作家和文學文藝工作的組織者——三家省級報紙的副刊前負責人和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現名: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的常務負責人。

德陽散文創作的地位已由“中國散文之鄉”的光榮牌匾所定格,不須我這德陽之外的作家再來饒舌。所以,我寫了一個比散文更寬泛的名詞“文藝”來作為本文的中心詞,作為標題的關鍵詞。

文化是大的概念,文化包括文藝;文藝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藝包括或包容文學;文學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還包容散文中的雜文、包容隨筆、包容評論、包容小品、包容書信體、包容日記體,包容介於新聞與散文之間的報告文學,包容非虛構,包容與報告文學一樣跨界的文體散文詩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在很多年前,我未到過德陽時,一提到德陽就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古人李調元,一個是今人曲波,這兩位都是文化人,都是搞文藝的,都是文藝家或文學家,雖然使他們著名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寫的散文。

是在公元一九六0年,我剛進入初中,進入了後被追認為烈士的張露萍的母校成都十四中學(50年後,我有機會創作了金錢板音樂劇《車耀先》,在劇中塑造了張露萍這位前輩校友的青春形象)。那時物質的糧食相對緊張,而精神的糧食卻非常豐富——學校圖書館裡有我借閱不完也看之不完的文藝書籍,也使我在上課時總是低著頭在讀放在書桌裡的這些課外書籍,我最早讀到的長篇小說之一就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幾年後,我下鄉當了知青,無意間聽知青同學說起德陽二重機廠,說起曲波就是二重廠的副廠長,由此,我記住了德陽,記住了在德陽工作過的曲波,並總把曲波與小說中的203首長少劍波想象成一個人,雖然,我那時已自修了文藝概論,知道曲波只是少劍波的人物原形之一,二者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再後來,又讀到過曲波創作和出版《林海雪原》的經歷,知道他是在北京部裡工作時寫的小說,《林海雪原》出版後他才調任德陽二重工作的。但北京距我太遠,德陽距我很近,所以,印象中他就是我們四川德陽的文化名人文藝專家和文學大家。

德陽的著名文藝家文學家,我第二個記住的就是李調元。

是在公元一九八一年,我應《四川群眾文藝》主編袁箴老師之約,與後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的鄒忠新老師合作創作了長篇金錢板《岳飛》,共十段,約一千六百行。《四川群眾文藝》連載發了四期,之後又出了單行本。就在發表我作品的《四川群眾文藝》某期上我讀到《李調元的故事》,知道這位多才多藝的文藝界前輩是我們四川德陽羅江人。

又幾年後,讀到流沙河先生介紹原籍德陽廣漢的臺灣頂級詩人覃子豪的文章,詩人說詩人,惺惺相惜,評價甚高。

行文至此,涉及到了好幾位名人,其中,有古今文藝大家李調元、鄒忠新、文藝編輯家袁箴,作家兼文學組織工作者原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著名小說作家曲波,著名詩人流沙河,而流沙河所寫的臺灣詩人之文章按文體劃分應為散文——是大散文的範疇;包拓我曾寫過的烈士車耀先和張露萍都是文學愛好者業餘寫作者,車耀先同時還是媒體工作者、編輯家(車耀先還參與領導策劃過漢州暴動——漢州即德陽廣漢,徐注)。以上人員全部都是在文化人文藝家和文藝愛好者之列。與本文標題《德陽的文藝範》有或遠或近的關係。

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當了編輯,就更多接觸到了來自德陽的信息並稿件和人,至今印象還深的有在廣漢總工會工作的兼寫文學和新聞的作家和特約記者陳立基,還有就是在德陽一家名為東方什麼廠的國企當副書記的散文作者黎先熙(還有因我受命主辦川工報《企業文化》而從德陽國企引進的文化型經營人才寧君和肖君兩位,寧君後赴深圳當了老總,肖君退休前系川工報廣告部主任。另有黎先熙手下一位辦企業報的編輯小袁,由寧君推薦借調到我手下當副刊編輯,後又到了成都商報,再後來嫁與北京某報某人,到京城發展去了。接任小袁的副刊編輯先後有已故四川日報涼山記者站站長作家詩人田明書,還有也是寧君推薦的現任成都某報副總的章君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記得九十年代中後期,我有次到德陽採訪,文友黎先熙親自駕車陪我去參觀了德陽文廟,還參觀了藝術牆,藝術牆的規模之大造型之美使我精神為之一振,當即就想寫一篇《德陽的文藝範》——範者範本典範之範也。但終因採訪時間有限,當時還沒有無聯網,查找資料也不方便,回到報社又忙別的事去了,終未下筆寫成。

此次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盛會,有幸到了德陽籍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和著名畫家葉毓中的家鄉柏隆鎮採風,我又一次精神為之一振。德陽市一個小小的鄉鎮,原德陽縣現旌陽區的一個人口兩萬左右的小小鄉鎮,竟然同時向中國美術界奉獻出兩位國家級的藝術大師,這兩兄弟分別先後任過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和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既是藝術大師又是藝術教育工作者,他們的作品播大地,他們的桃李滿天下!

"

文/徐建成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應邀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紀念活動,感慨良多,故寫此短文記之。

德陽被中國散文學會命名為“中國散文之鄉”不僅是因為有一批從事散文創作的當地作家,這些作家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也因為有在德陽散文作家和中國散文學會之間架橋的一位作家,一位文學工作的組織者,前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而我之被邀請客座參會,也很可能因為我是一位包括寫散文作品在內的作家和文學文藝工作的組織者——三家省級報紙的副刊前負責人和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現名: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的常務負責人。

德陽散文創作的地位已由“中國散文之鄉”的光榮牌匾所定格,不須我這德陽之外的作家再來饒舌。所以,我寫了一個比散文更寬泛的名詞“文藝”來作為本文的中心詞,作為標題的關鍵詞。

文化是大的概念,文化包括文藝;文藝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藝包括或包容文學;文學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還包容散文中的雜文、包容隨筆、包容評論、包容小品、包容書信體、包容日記體,包容介於新聞與散文之間的報告文學,包容非虛構,包容與報告文學一樣跨界的文體散文詩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在很多年前,我未到過德陽時,一提到德陽就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古人李調元,一個是今人曲波,這兩位都是文化人,都是搞文藝的,都是文藝家或文學家,雖然使他們著名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寫的散文。

是在公元一九六0年,我剛進入初中,進入了後被追認為烈士的張露萍的母校成都十四中學(50年後,我有機會創作了金錢板音樂劇《車耀先》,在劇中塑造了張露萍這位前輩校友的青春形象)。那時物質的糧食相對緊張,而精神的糧食卻非常豐富——學校圖書館裡有我借閱不完也看之不完的文藝書籍,也使我在上課時總是低著頭在讀放在書桌裡的這些課外書籍,我最早讀到的長篇小說之一就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幾年後,我下鄉當了知青,無意間聽知青同學說起德陽二重機廠,說起曲波就是二重廠的副廠長,由此,我記住了德陽,記住了在德陽工作過的曲波,並總把曲波與小說中的203首長少劍波想象成一個人,雖然,我那時已自修了文藝概論,知道曲波只是少劍波的人物原形之一,二者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再後來,又讀到過曲波創作和出版《林海雪原》的經歷,知道他是在北京部裡工作時寫的小說,《林海雪原》出版後他才調任德陽二重工作的。但北京距我太遠,德陽距我很近,所以,印象中他就是我們四川德陽的文化名人文藝專家和文學大家。

德陽的著名文藝家文學家,我第二個記住的就是李調元。

是在公元一九八一年,我應《四川群眾文藝》主編袁箴老師之約,與後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的鄒忠新老師合作創作了長篇金錢板《岳飛》,共十段,約一千六百行。《四川群眾文藝》連載發了四期,之後又出了單行本。就在發表我作品的《四川群眾文藝》某期上我讀到《李調元的故事》,知道這位多才多藝的文藝界前輩是我們四川德陽羅江人。

又幾年後,讀到流沙河先生介紹原籍德陽廣漢的臺灣頂級詩人覃子豪的文章,詩人說詩人,惺惺相惜,評價甚高。

行文至此,涉及到了好幾位名人,其中,有古今文藝大家李調元、鄒忠新、文藝編輯家袁箴,作家兼文學組織工作者原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著名小說作家曲波,著名詩人流沙河,而流沙河所寫的臺灣詩人之文章按文體劃分應為散文——是大散文的範疇;包拓我曾寫過的烈士車耀先和張露萍都是文學愛好者業餘寫作者,車耀先同時還是媒體工作者、編輯家(車耀先還參與領導策劃過漢州暴動——漢州即德陽廣漢,徐注)。以上人員全部都是在文化人文藝家和文藝愛好者之列。與本文標題《德陽的文藝範》有或遠或近的關係。

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當了編輯,就更多接觸到了來自德陽的信息並稿件和人,至今印象還深的有在廣漢總工會工作的兼寫文學和新聞的作家和特約記者陳立基,還有就是在德陽一家名為東方什麼廠的國企當副書記的散文作者黎先熙(還有因我受命主辦川工報《企業文化》而從德陽國企引進的文化型經營人才寧君和肖君兩位,寧君後赴深圳當了老總,肖君退休前系川工報廣告部主任。另有黎先熙手下一位辦企業報的編輯小袁,由寧君推薦借調到我手下當副刊編輯,後又到了成都商報,再後來嫁與北京某報某人,到京城發展去了。接任小袁的副刊編輯先後有已故四川日報涼山記者站站長作家詩人田明書,還有也是寧君推薦的現任成都某報副總的章君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記得九十年代中後期,我有次到德陽採訪,文友黎先熙親自駕車陪我去參觀了德陽文廟,還參觀了藝術牆,藝術牆的規模之大造型之美使我精神為之一振,當即就想寫一篇《德陽的文藝範》——範者範本典範之範也。但終因採訪時間有限,當時還沒有無聯網,查找資料也不方便,回到報社又忙別的事去了,終未下筆寫成。

此次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盛會,有幸到了德陽籍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和著名畫家葉毓中的家鄉柏隆鎮採風,我又一次精神為之一振。德陽市一個小小的鄉鎮,原德陽縣現旌陽區的一個人口兩萬左右的小小鄉鎮,竟然同時向中國美術界奉獻出兩位國家級的藝術大師,這兩兄弟分別先後任過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和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既是藝術大師又是藝術教育工作者,他們的作品播大地,他們的桃李滿天下!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我多年前想寫的散文《德陽的文藝範》終於可以寫了。葉氏兄弟幼時從家鄉的石刻和木雕所受到的美的啟蒙,到幾十年後成為美苑的頂尖人才,是家鄉柏隆的光榮,是家鄉德陽、家鄉四川的光榮。其奮鬥探索和成才之路堪作後輩文藝愛好者之範本。

德陽散文學會前後三任會長和現任常務會長祕書長,均系散文作家兼文化文藝工作組織者策劃者。他們中有人設想在葉氏昆仲故居處修一處文化茶園,以此為傳播文藝的“道場”,我對此設想十分認同並贊同。希望不久能聽見葉氏基金會所發起建設的這所文化茶園已是“萬事俱備,只待東風”的好消息!

如有客問:德陽的文藝範在哪裡?答曰:在李調元的詩文中、在曲波的林海雪原裡、在覃子豪詩歌的吟詠時,更在德陽藝術牆的美感突起上,在葉氏兄弟的傳世作品中,在“中國散文之鄉”牌匾深處之不斷求索和創新裡……

注:本文所用配圖均來源網絡

"

文/徐建成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應邀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紀念活動,感慨良多,故寫此短文記之。

德陽被中國散文學會命名為“中國散文之鄉”不僅是因為有一批從事散文創作的當地作家,這些作家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也因為有在德陽散文作家和中國散文學會之間架橋的一位作家,一位文學工作的組織者,前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而我之被邀請客座參會,也很可能因為我是一位包括寫散文作品在內的作家和文學文藝工作的組織者——三家省級報紙的副刊前負責人和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現名: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的常務負責人。

德陽散文創作的地位已由“中國散文之鄉”的光榮牌匾所定格,不須我這德陽之外的作家再來饒舌。所以,我寫了一個比散文更寬泛的名詞“文藝”來作為本文的中心詞,作為標題的關鍵詞。

文化是大的概念,文化包括文藝;文藝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藝包括或包容文學;文學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還包容散文中的雜文、包容隨筆、包容評論、包容小品、包容書信體、包容日記體,包容介於新聞與散文之間的報告文學,包容非虛構,包容與報告文學一樣跨界的文體散文詩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在很多年前,我未到過德陽時,一提到德陽就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古人李調元,一個是今人曲波,這兩位都是文化人,都是搞文藝的,都是文藝家或文學家,雖然使他們著名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寫的散文。

是在公元一九六0年,我剛進入初中,進入了後被追認為烈士的張露萍的母校成都十四中學(50年後,我有機會創作了金錢板音樂劇《車耀先》,在劇中塑造了張露萍這位前輩校友的青春形象)。那時物質的糧食相對緊張,而精神的糧食卻非常豐富——學校圖書館裡有我借閱不完也看之不完的文藝書籍,也使我在上課時總是低著頭在讀放在書桌裡的這些課外書籍,我最早讀到的長篇小說之一就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幾年後,我下鄉當了知青,無意間聽知青同學說起德陽二重機廠,說起曲波就是二重廠的副廠長,由此,我記住了德陽,記住了在德陽工作過的曲波,並總把曲波與小說中的203首長少劍波想象成一個人,雖然,我那時已自修了文藝概論,知道曲波只是少劍波的人物原形之一,二者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再後來,又讀到過曲波創作和出版《林海雪原》的經歷,知道他是在北京部裡工作時寫的小說,《林海雪原》出版後他才調任德陽二重工作的。但北京距我太遠,德陽距我很近,所以,印象中他就是我們四川德陽的文化名人文藝專家和文學大家。

德陽的著名文藝家文學家,我第二個記住的就是李調元。

是在公元一九八一年,我應《四川群眾文藝》主編袁箴老師之約,與後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的鄒忠新老師合作創作了長篇金錢板《岳飛》,共十段,約一千六百行。《四川群眾文藝》連載發了四期,之後又出了單行本。就在發表我作品的《四川群眾文藝》某期上我讀到《李調元的故事》,知道這位多才多藝的文藝界前輩是我們四川德陽羅江人。

又幾年後,讀到流沙河先生介紹原籍德陽廣漢的臺灣頂級詩人覃子豪的文章,詩人說詩人,惺惺相惜,評價甚高。

行文至此,涉及到了好幾位名人,其中,有古今文藝大家李調元、鄒忠新、文藝編輯家袁箴,作家兼文學組織工作者原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著名小說作家曲波,著名詩人流沙河,而流沙河所寫的臺灣詩人之文章按文體劃分應為散文——是大散文的範疇;包拓我曾寫過的烈士車耀先和張露萍都是文學愛好者業餘寫作者,車耀先同時還是媒體工作者、編輯家(車耀先還參與領導策劃過漢州暴動——漢州即德陽廣漢,徐注)。以上人員全部都是在文化人文藝家和文藝愛好者之列。與本文標題《德陽的文藝範》有或遠或近的關係。

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當了編輯,就更多接觸到了來自德陽的信息並稿件和人,至今印象還深的有在廣漢總工會工作的兼寫文學和新聞的作家和特約記者陳立基,還有就是在德陽一家名為東方什麼廠的國企當副書記的散文作者黎先熙(還有因我受命主辦川工報《企業文化》而從德陽國企引進的文化型經營人才寧君和肖君兩位,寧君後赴深圳當了老總,肖君退休前系川工報廣告部主任。另有黎先熙手下一位辦企業報的編輯小袁,由寧君推薦借調到我手下當副刊編輯,後又到了成都商報,再後來嫁與北京某報某人,到京城發展去了。接任小袁的副刊編輯先後有已故四川日報涼山記者站站長作家詩人田明書,還有也是寧君推薦的現任成都某報副總的章君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記得九十年代中後期,我有次到德陽採訪,文友黎先熙親自駕車陪我去參觀了德陽文廟,還參觀了藝術牆,藝術牆的規模之大造型之美使我精神為之一振,當即就想寫一篇《德陽的文藝範》——範者範本典範之範也。但終因採訪時間有限,當時還沒有無聯網,查找資料也不方便,回到報社又忙別的事去了,終未下筆寫成。

此次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盛會,有幸到了德陽籍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和著名畫家葉毓中的家鄉柏隆鎮採風,我又一次精神為之一振。德陽市一個小小的鄉鎮,原德陽縣現旌陽區的一個人口兩萬左右的小小鄉鎮,竟然同時向中國美術界奉獻出兩位國家級的藝術大師,這兩兄弟分別先後任過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和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既是藝術大師又是藝術教育工作者,他們的作品播大地,他們的桃李滿天下!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我多年前想寫的散文《德陽的文藝範》終於可以寫了。葉氏兄弟幼時從家鄉的石刻和木雕所受到的美的啟蒙,到幾十年後成為美苑的頂尖人才,是家鄉柏隆的光榮,是家鄉德陽、家鄉四川的光榮。其奮鬥探索和成才之路堪作後輩文藝愛好者之範本。

德陽散文學會前後三任會長和現任常務會長祕書長,均系散文作家兼文化文藝工作組織者策劃者。他們中有人設想在葉氏昆仲故居處修一處文化茶園,以此為傳播文藝的“道場”,我對此設想十分認同並贊同。希望不久能聽見葉氏基金會所發起建設的這所文化茶園已是“萬事俱備,只待東風”的好消息!

如有客問:德陽的文藝範在哪裡?答曰:在李調元的詩文中、在曲波的林海雪原裡、在覃子豪詩歌的吟詠時,更在德陽藝術牆的美感突起上,在葉氏兄弟的傳世作品中,在“中國散文之鄉”牌匾深處之不斷求索和創新裡……

注:本文所用配圖均來源網絡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

文/徐建成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應邀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紀念活動,感慨良多,故寫此短文記之。

德陽被中國散文學會命名為“中國散文之鄉”不僅是因為有一批從事散文創作的當地作家,這些作家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也因為有在德陽散文作家和中國散文學會之間架橋的一位作家,一位文學工作的組織者,前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而我之被邀請客座參會,也很可能因為我是一位包括寫散文作品在內的作家和文學文藝工作的組織者——三家省級報紙的副刊前負責人和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現名: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的常務負責人。

德陽散文創作的地位已由“中國散文之鄉”的光榮牌匾所定格,不須我這德陽之外的作家再來饒舌。所以,我寫了一個比散文更寬泛的名詞“文藝”來作為本文的中心詞,作為標題的關鍵詞。

文化是大的概念,文化包括文藝;文藝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藝包括或包容文學;文學也是一個較大的概念,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還包容散文中的雜文、包容隨筆、包容評論、包容小品、包容書信體、包容日記體,包容介於新聞與散文之間的報告文學,包容非虛構,包容與報告文學一樣跨界的文體散文詩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在很多年前,我未到過德陽時,一提到德陽就會想到兩個人,一個是古人李調元,一個是今人曲波,這兩位都是文化人,都是搞文藝的,都是文藝家或文學家,雖然使他們著名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寫的散文。

是在公元一九六0年,我剛進入初中,進入了後被追認為烈士的張露萍的母校成都十四中學(50年後,我有機會創作了金錢板音樂劇《車耀先》,在劇中塑造了張露萍這位前輩校友的青春形象)。那時物質的糧食相對緊張,而精神的糧食卻非常豐富——學校圖書館裡有我借閱不完也看之不完的文藝書籍,也使我在上課時總是低著頭在讀放在書桌裡的這些課外書籍,我最早讀到的長篇小說之一就是曲波的《林海雪原》。幾年後,我下鄉當了知青,無意間聽知青同學說起德陽二重機廠,說起曲波就是二重廠的副廠長,由此,我記住了德陽,記住了在德陽工作過的曲波,並總把曲波與小說中的203首長少劍波想象成一個人,雖然,我那時已自修了文藝概論,知道曲波只是少劍波的人物原形之一,二者並不能完全劃等號。再後來,又讀到過曲波創作和出版《林海雪原》的經歷,知道他是在北京部裡工作時寫的小說,《林海雪原》出版後他才調任德陽二重工作的。但北京距我太遠,德陽距我很近,所以,印象中他就是我們四川德陽的文化名人文藝專家和文學大家。

德陽的著名文藝家文學家,我第二個記住的就是李調元。

是在公元一九八一年,我應《四川群眾文藝》主編袁箴老師之約,與後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的鄒忠新老師合作創作了長篇金錢板《岳飛》,共十段,約一千六百行。《四川群眾文藝》連載發了四期,之後又出了單行本。就在發表我作品的《四川群眾文藝》某期上我讀到《李調元的故事》,知道這位多才多藝的文藝界前輩是我們四川德陽羅江人。

又幾年後,讀到流沙河先生介紹原籍德陽廣漢的臺灣頂級詩人覃子豪的文章,詩人說詩人,惺惺相惜,評價甚高。

行文至此,涉及到了好幾位名人,其中,有古今文藝大家李調元、鄒忠新、文藝編輯家袁箴,作家兼文學組織工作者原巴金文學院副院長、著名小說作家曲波,著名詩人流沙河,而流沙河所寫的臺灣詩人之文章按文體劃分應為散文——是大散文的範疇;包拓我曾寫過的烈士車耀先和張露萍都是文學愛好者業餘寫作者,車耀先同時還是媒體工作者、編輯家(車耀先還參與領導策劃過漢州暴動——漢州即德陽廣漢,徐注)。以上人員全部都是在文化人文藝家和文藝愛好者之列。與本文標題《德陽的文藝範》有或遠或近的關係。

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當了編輯,就更多接觸到了來自德陽的信息並稿件和人,至今印象還深的有在廣漢總工會工作的兼寫文學和新聞的作家和特約記者陳立基,還有就是在德陽一家名為東方什麼廠的國企當副書記的散文作者黎先熙(還有因我受命主辦川工報《企業文化》而從德陽國企引進的文化型經營人才寧君和肖君兩位,寧君後赴深圳當了老總,肖君退休前系川工報廣告部主任。另有黎先熙手下一位辦企業報的編輯小袁,由寧君推薦借調到我手下當副刊編輯,後又到了成都商報,再後來嫁與北京某報某人,到京城發展去了。接任小袁的副刊編輯先後有已故四川日報涼山記者站站長作家詩人田明書,還有也是寧君推薦的現任成都某報副總的章君等)。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記得九十年代中後期,我有次到德陽採訪,文友黎先熙親自駕車陪我去參觀了德陽文廟,還參觀了藝術牆,藝術牆的規模之大造型之美使我精神為之一振,當即就想寫一篇《德陽的文藝範》——範者範本典範之範也。但終因採訪時間有限,當時還沒有無聯網,查找資料也不方便,回到報社又忙別的事去了,終未下筆寫成。

此次參加德陽中國散文之鄉五週年盛會,有幸到了德陽籍著名雕塑家葉毓山和著名畫家葉毓中的家鄉柏隆鎮採風,我又一次精神為之一振。德陽市一個小小的鄉鎮,原德陽縣現旌陽區的一個人口兩萬左右的小小鄉鎮,竟然同時向中國美術界奉獻出兩位國家級的藝術大師,這兩兄弟分別先後任過四川美術學院院長和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既是藝術大師又是藝術教育工作者,他們的作品播大地,他們的桃李滿天下!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我多年前想寫的散文《德陽的文藝範》終於可以寫了。葉氏兄弟幼時從家鄉的石刻和木雕所受到的美的啟蒙,到幾十年後成為美苑的頂尖人才,是家鄉柏隆的光榮,是家鄉德陽、家鄉四川的光榮。其奮鬥探索和成才之路堪作後輩文藝愛好者之範本。

德陽散文學會前後三任會長和現任常務會長祕書長,均系散文作家兼文化文藝工作組織者策劃者。他們中有人設想在葉氏昆仲故居處修一處文化茶園,以此為傳播文藝的“道場”,我對此設想十分認同並贊同。希望不久能聽見葉氏基金會所發起建設的這所文化茶園已是“萬事俱備,只待東風”的好消息!

如有客問:德陽的文藝範在哪裡?答曰:在李調元的詩文中、在曲波的林海雪原裡、在覃子豪詩歌的吟詠時,更在德陽藝術牆的美感突起上,在葉氏兄弟的傳世作品中,在“中國散文之鄉”牌匾深處之不斷求索和創新裡……

注:本文所用配圖均來源網絡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德陽的文藝範一一徐建成散文隨筆

作者簡介

徐建成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四川省記者文學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祕書長、會刊主編;四川省詩歌學會副會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