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慎獨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在大部分時間裡武器裝備遠不如日軍,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新四軍,都使用落後的裝備與日軍作戰。但在抗戰早期,有部分軍隊擁有比日軍還要精良的裝備,毛瑟步槍,捷克造機槍,馬克沁重機槍,37mm戰防炮,這都是當時比較優良的裝備。這些擁有先進武器的部隊,就是我們俗稱的“德械師”。說起這些德國裝備,也見證了中德之間當時的軍火貿易:雙方共贏,各取所需。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一戰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限制十分苛刻。除煤炭外所有戰略資源都無法自給自足,85%的鐵、80%的石油、70%的銅都依賴進口,尤其鎢和銻,幾乎全部來自進口。德國本想依靠正在工業化進程中的蘇聯滿足自身對資源的需求,然而希特勒掌權後,一方面不想依靠蘇聯,另一方面也不想讓蘇聯得到德國的技術,遂逐漸停止了與蘇聯的貿易。那麼這些資源從哪來呢?中國成為德國的賣家。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一戰後德國失去大片領土

此時中國的南京當局,正苦於買不到優質武器,因為當時絕大多數武器都是對華禁售的。鑑於清廷時期就有向德國購買軍火的傳統,德國製造給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因為德國是一戰戰敗國,與中國之間沒有不平等條約。一個有資源沒技術,一個有技術沒資源,中德之間很快就你情我願地開始了軍火貿易。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毛瑟步槍堪稱德國製造的明星產品

起初,南京當局一般通過中間商從德國購買武器。1932年,通過瑞典購買了48門卜福思山炮。1933年,宋子文到德國一口氣簽下了包括1000挺馬克沁機槍在內的價值5000萬馬克的軍火大單。1934年,一個叫克蘭的軍火販子,利用他和德國將領的私人關係,成立了合步樓公司,專門從事中德之間的資源換軍火貿易。當年8月,他與財長孔祥熙簽訂了《中國農產品與德國工業品易貨貿易合同》。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馬克沁機槍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最多的重機槍

與此同時,有著德國“國防軍之父”之稱的塞克特將軍來到中國,作為國府的軍事顧問。在他的推動下,南京方面與德國簽訂了購買24門150mm榴彈炮以及2.4萬發炮彈的大合同,總價值達到900萬馬克。在抗戰初期,日軍沒有一款火炮可以與之相媲美。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德國製造的150mm榴彈炮,是中國軍隊最好的火炮

而塞克特因病回國後,他的繼任者法肯豪森將軍繼續幫助中國整訓軍隊,同時積極推動購買德國裝備。在塞克特與法肯豪森的推動下,中國與德國於1936年2月簽訂協議,由德國提供1億馬克貸款,中國每年可用來購買2000萬馬克軍火,同時每年向德國提供1000萬馬克的礦產與農產品。這被視為對中國的雪中送炭,因為當時中國外匯極少,無法用現金支付。而且德國承諾以最快的速度發貨,甚至直接從德軍倉庫中劃撥。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

當年5月,中國向德國購買了包括124門37mm戰防炮、60門105毫米榴彈炮、15輛坦克等重武器,以及包括鋼盔、子彈、探照燈、汽艇等國內繼續的裝備。這些裝備基本都在七七事變前運抵中國。據統計,僅1936、37兩年間,中國就從德國購買了上億馬克的軍火。同時,德國也從中國得到了海量的戰略物資,尤其是鎢,中國出口的鎢中,79%是出口到德國。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然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德國就處於一個極為尷尬的位置。一方面德日兩國已經形成同盟,另一方面中德之間有著大量的軍火貿易。中國希望德國從中調停阻止日本侵略,日本則希望德國停止向中國出口武器。

德國國內亦有親日派與親華派,親日派以空軍部長戈林等人為代表,親華派則以外長牛賴特為代表。牛賴特一面為中國爭取德國的軍火,一面反對日本的侵略。而戈林等人雖然表示不應繼續向中國出售軍火,但也不支持日本侵略。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時任德國外長的牛賴特

但隨著德日之間關係進一步緊密,德國對中國態度逐漸轉變,之前的以貨易貨的模式不再繼續,要求中國支付現金,南京不得不東拼西湊2000萬馬克給德國。宋子文、孔祥熙、蔣百里等大員多次前往德國,希望德國能阻止日本進一步侵略,卻無功而返。

淞滬會戰爆發後,南京依舊希望國際上有人能出面調停,可英法在隔岸觀火,美國則與日本關係曖昧,只有蘇聯願意出面,偏偏日本又是反蘇的。南京再次寄希望於德國,德國駐華大使陶特曼被授權負責調停。與此同時,由於日軍在和德械師作戰中受挫,也希望德國能勸說中國停止抵抗,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大名鼎鼎的德械師從何而來?中國出口鎢礦,79%給了德國

就在陶特曼與德國駐日大使狄克勳往來於中日之間遊說之時,戰場形勢開始朝著不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眼見中國軍隊節節敗退,狄克勳與陶特曼竟然勸說南京投降,並且以德國在一戰中的例子說明,越早投降越能爭取更好的條件。可即使南京遭遇屠戮,堅持抗戰的聲音依舊佔上風。老蔣表示“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此後,雖然德國與中國之間仍有小規模軍火貿易,但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在淞滬戰場拼到最後一滴血的德械師,也沒有重建。德國的武器不可謂不強大,不可謂不先進,然而終究未能幫助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南京當局屢屢指望德國調停而失敗的歷史告訴我們,指望外國永遠不可能保家衛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