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來臨,他們奔向各自的世界

大學 考研 教育 環渤海新聞網 2017-06-17

“畢業季”來臨,到了放飛夢想的時候

他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奔向各自的世界

“畢業季”來臨,他們奔向各自的世界

即將離校,張書新與恢宏的學校禮堂合影,定格一份記憶。記者 趙亮 攝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終於還是走到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沒人能取代記憶中的你和那段青春歲月,一路我們曾攜手並肩……”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到了,華北理工大學遷址曹妃甸後的首屆畢業生將邁出學校大門,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奔向各自的世界。

張書新:保研後繼續徜徉學海

漫步在華北理工大學校園,隨處可見身穿學士服、民國學生服等各色服裝拍攝畢業照片的畢業生。在他們身上,能夠感受到青春學子的朝氣與激情、面對未來的自信與鬥志,也能夠感受到即將各奔東西的離別之情。

即將離開學校,藥學院藥物製劑專業的張書新來到教師辦公室,最後幫助老師處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老師和同學的眼裡,張書新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大學各科考試成績多次名列年級榜首,獲得過國家獎學金、河北省三好學生,6次獲得華北理工大學一等獎學金。她跟隨老師開展的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羥基酪醇前體藥物製備及體外活性評價獲得國家級立項。

到了大四,張書新也曾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規劃,最終決定考研,繼續暢遊學海。就在緊張的複習過程中,她突然接到喜訊:經綜合評定,她因各學科成績優異,被保送至華中科技大學藥物化學專業,攻讀碩士。就在不久前,她成功通過了面試。“進入大學,我從沒放棄過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老師的指導,我收穫了很多,真的很滿足。”張書新笑著說。

其實,張書新並不是一名“讀死書”的學生。大學二年級時,張書新曾和同寢室的同學一起夜登泰山,6個多小時成功登頂。用她的話說,學習時就要認認真真,玩時就要高高興興。大學生活不僅僅要學習知識,也是熟悉社會的過程,在豐富多彩的校園裡,增強閱歷,逐漸成熟。

吉璽燁:踏出校園走出家鄉

藥學專業的吉璽燁家在唐山,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對華北理工大學(建設路校區)已有所瞭解。

“當時感覺學校有些破舊,但是入學一段時間後,對學校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觀。”她說,華北理工大學(建設路校區,原華北煤炭醫學院)的校園沒有多大,可是時間久了,似乎能感覺到一份歷史的厚重,而且學校的學習、科研氛圍濃厚,學風極為純正,她在那裡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記憶。現在,學校搬遷到了曹妃甸,新校園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提高。她說,母校喜遷新址,也一定會創造新的輝煌。

大學4年,吉璽燁除了日常的學習,也參加了很多社會實踐、實習等方面的活動。隨著閱歷的增多,原本青澀的她日漸成熟。大四時,她到天津一家藥物研究所實習,因為專業對口,而且也符合她的工作理想,便決定畢業後到天津工作。“馬上就要畢業了,我和她們(同學)就要各奔東西,我想我們都會越來越好的。”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樑文先:打算繼續在唐山逐夢

2013年,中藥專業學生樑文先從家鄉青海西寧來到唐山,邁進了華北理工大學的校門。

“當時,第一眼看到煤醫院內的松柏和教學樓,感覺很有年代感,挺好。”他說。當大學生活步入正軌,他和同學們在一起上課、一起組織活動、一起打球、一起嬉笑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用他的話說,這是大學給予他的厚禮之一。

後來,樑文先加入了學生會,有了更多鍛鍊的機會,對於第一次組織活動,至今記憶猶新。那是一場校級辯論會,他聯繫全校諸多學院的老師、學生開會彩排,還要與校外的一些單位溝通。在前期工作中,他內通外聯,甚至有些手忙腳亂。最後,在他和同學們的努力下,辯論會沒有出現偏差,完美收官。

大四時,他進入一家唐山外資企業實習,工作地點就在唐山。“那份工作符合我所學專業,也很適合我。”樑文先想留在唐山,為此他與家人溝通,最終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如果最後能留在唐山,我回家的時間會少很多,我會盡量抽出時間去看他們,盡一份孝心。”

在老校區學習、生活了3年多,如今將從新校區結束大學時光,重新啟程,樑文先說:“老校區有我們的回憶,新校區我們雖然無法見證她的成長,但會祝福她走向輝煌。”

張書新、吉璽燁、樑文先……他們僅僅是走過畢業季,投身就業潮的萬千學子之一。

他們用4年時間在菁菁校園留下了青春飛揚、朝氣勃發的印記,如今重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雖有離別之痛,更有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他們一部分人選擇了繼續深造,更多的則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去搏擊未來。

他們,勇敢奔向各自的世界。

記者 魏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