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爆火照片的背後,隱藏了不為人知的人生真相

文 | 李栩然

首發 | 栩先生(公眾號ID:superMr_xu)

1

幾年前,中國人民大學的官網上,發了一張美女的畢業照。

這張爆火照片的背後,隱藏了不為人知的人生真相

女孩的名字叫“康康”,是人大2013屆藝術學院的畢業生。

被人大“官宣”後,康康一夜走紅,被稱為人大女神。

當然,後來很多人也在網上吐槽說康康根本沒有照片中那麼漂亮,不能代表人大“女神”的真正水平。

她之所以能火成這樣,主要是因為那張官網的宣傳照片實在拍得太好了。

照片很漂亮,成名後的康康也過上了非常富足的生活。

但今天的文章並不是為了講什麼一夜成名的“大學網紅“。

之所以講康康,是為了講講當年拍下這張女神照片的攝影師。

這個人叫毛巖政,我估計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他的奇葩之處在於,他其實根本不是什麼職業攝影師。

他的真實身份和康康一樣,也是人大畢業生。

毛巖政201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算是康康的一個“真·學長”。

順便說一下,毛巖政是山東省萊州人。

他在當年能在山東通過高考考進人大,意味著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妥妥的學霸。

進大學後,因為愛好攝影,他開始購買攝影器材,在學校裡拍風景、拍人物、拍活動。

拍完了發人人網,在學校裡也算小有名氣了。

但小有名氣,不代表能靠它吃飯。

所以臨到畢業時,毛巖政毫不猶豫地選擇投簡歷、找工作。

因為專業對口,再加上名校背景,毛巖政從一大群高材生中勝出,順利進入中國日報社人事部工作,成了令很多人羨慕的“體制“內一員。

2

雖然已經畢業參加了工作,但因為攝影的愛好,毛巖政並沒有真正離開人大,經常會端著相機去學校裡拍照。

直到2013年的夏天。

毛巖政應邀為人大藝術學院畢業生康康拍攝畢業照,兩人耗時一下午,從人大西門一直拍到東門,拍攝了四五百張照片。

其中有兩張最令毛巖政滿意,其中一張就是在人大西門口,康同學回頭看相機,長髮隨風飄起。

後面就是文章開頭的那一幕,那張長髮飄逸的照片被放到了人大官網,引發大量關注。

人大官網因為訪問量短時間內急速上升,一度癱瘓。媒體紛紛跟進報道,甚至還引起了外媒的關注。

我估計直到那時候,毛巖政才確切地發現,他真正最擅長的其實不是讀書,也不是搞勞動關係。

而是——攝影。

這之後,毛巖政正式開始了攝影的兼職路線。

有了“人大女神”走紅事件加持,毛巖政的攝影業務越做越大,攝影技術也愈發成熟,他的作品甚至入選了2015年CFP年度畫冊,這份副業帶來的收入也超過了本職工作。

2015年12月,毛巖政向報社提交了辭呈,隨後成立了“小毛攝影工作室”。

他成為了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他的拍攝客戶覆蓋了各行各業的諸多企業,拍攝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在各大主流網站上也經常能看到他拍攝的圖片。

毛巖政在2016年度圖片總結裡寫道:

“這是從體制內離開後的第一個年度圖片總結,從現在開始,我的年度圖片總結不再會用‘一個非職業攝影師’的標籤了,因為,攝影已經成為了我的全職工作。”

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觀點。

名校也好,學霸也罷,甚至體制內光鮮亮麗的工作,也比不過一樣東西:

一技之長。

這張爆火照片的背後,隱藏了不為人知的人生真相


3

我大學有個同學,因為沒考上研究生,又錯過了校園招聘季,無奈只能在離開學校後才去找工作。

但錯過了招聘黃金期,他也沒有什麼找工作的本錢了。

找來找去,去了一家很小的中學生培訓機構應聘,準備當個培訓老師。

老闆親自招人,看了看他XX大學中文專業的簡歷,問他:你是來應聘語文老師嗎?

同學一臉痛苦:不是,我不想教語文。

老闆笑了:你一個學中文的不當語文老師,那你想教什麼?

同學想了想說:要不數學吧,我高中時還挺擅長數學的。

老闆隨手抽出一張高三數學試卷對他說:你現在做,就在這兒做,能拿140分以上,我們就要你。

於是在時隔數年後,同學再一次打開了一張高中數學試卷,然後,聞到了一股初戀的味道。

最後的結果,121分。

麻痺啊,雞湯果然都是騙人的。

我同學都準備收拾東西走人了,老闆反而笑著叫住他:雖然沒上140,但你一個學中文的還能上120,已經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們最近正在招新老師培訓,你來試試,培訓結束能通過就留下,不行就算了。

培訓時間是一週,同學每天都要做近十張高考數學試卷,等到培訓結束的時候,他基本上每次都能做到滿分了。

於是,同學去了這家小小的培訓機構做了數學培訓老師,專攻高三數學。

然後跳了幾次槽,成了某知名培訓機構的高中數學培訓名師了。

再然後,去年他已經自己出來開培訓學校了。

這幾年,我在觀察我同學和身邊的朋友時,發現有一個趨勢越來越明顯:

那些從小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畢業跟風進了大國企/知名外企/考上公務員的人,越來越感到後繼乏力。

他們從來各方面素質都很不錯,基礎也很好,所以在畢業的前五年,無論是社會認可度還是收入,他們一路領跑。

但在畢業五年後,不少在學生階段表現並不突出的人,卻越來越後來居上,彎道超越。

這些後來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擁有兩個特質:要麼就是有一技之長,要麼就是在自己感興趣並且擅長的領域裡全身心地耕耘。

這種能幫助我們脫穎而出的一技之長,越往後走,越是會成為決定你人生成就高度的決定因素。

它們就是人生裡的“殺手鐗”。


4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擁有“殺手鐗”的人,越往後發展會越好?

我曾經花了很多時間來思考。最終得出一個結論:

因為,時代真的已經不同了。

改革開放四十年,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全是難啃的骨頭。

那種改革開放初期依靠“信息差”、“膽子大”,在這個城市買個東西坐個火車去另一個城市賣就能發大財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整個國家層面都已經進入了深水區,需要的是扎猛子,鑽得深了,才能有肉吃。

個人也一樣,你在每個方面都平均用力,也就意味著你能獲得的上限也一定是“平均水平”。

沒有金剛鑽,就攬不了瓷器活。沒有稀缺的東西(能力、資源、天賦),就難以在這個時代活出自己的精彩來。

那麼問題又來了,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殺手鐗”嗎?

我傾向於是。

因為所謂的“殺手鐗”,不是你的一項能力要超過所有人。

而是你在某些方面,比你周圍的人稍微突出一點就行。

快手和抖音,都是我不太喜歡的軟件,但不妨礙經常會有人給我分享上面的一些所謂“牛人”。

這些人有寫字的,畫畫的,做手工的,甚至還有是吐菸圈的,玩溜溜球的,打街球的,踢毽子的,流浪人說書的。

每次發給我,後面還要附上一連串的“我X”“我X”……“牛逼”“牛逼”……“高手”“高手”……

說實話,這樣的野路子看起來再花哨,和真正科班出身、訓練十多年的專業人士相比,其實並沒有什麼可炫耀的 。

我們經常開玩笑時提及的小區大爺的乒乓球,認真來說,估計連專業水平的中學生都打不過。

但所有的這些,都絲毫也影響不了這些快手和抖音上的人吸引粉絲,打造個人品牌,乃至以此謀生。

你可以看到很多小眾的公眾號,寫的文章很可能也就是自娛自樂而已。

但在他們的粉絲眼裡,這些文章就是最好的。

哪怕訂閱欄裡已經有了幾十個公眾號,裡面有再多百萬乃至千萬級的大號,也依然願意去點開這個小眾的公眾號來看。

而對於這個公眾號的號主來說,他就為這些人寫,也已經足夠了。

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最大特點,它讓每個人的優勢都可能被放大。

網絡既鏈接了很多人,也分化了很多人。

馮提莫唱歌很專業?某人的籃球打的很棒?沈巍的學問很高深?

看你和誰比。

所以互聯網時代殺手鐗到底是什麼呢?

那就是:你只需要比有些人厲害,並讓那些覺得你厲害的人看到就行了。

這張爆火照片的背後,隱藏了不為人知的人生真相

5

道理講完了。

下面是乾貨。

這也是每次寫這類文章,都會有人問的問題:我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呢?

換句話說,我怎麼才能發現自己的殺手鐗呢?

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嗎?

當然不是。

興趣本身不會是殺手鐗。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生活裡,某個人對某項運動喜歡的不得了,但真要讓他去做,又做不好。

喜歡並不能成為擅長的充要條件。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諾獎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暫不能空手走過,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深情》裡提到過。

丁肇中曾經下過一個定義: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點力氣就做得比別人好,那就是值得去做的事。

你沿著這個方向去發掘,總能找到自己擅長的事情。

就像物理,很多人死活讀不進去,但丁肇中卻學的很深。很簡單,因為他一開始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把物理和數學考到滿分。

如果你還是覺得這樣的說法太虛,不妨試試拿張白紙回答下面的幾個問題:

1. 這些年裡,你最得意、最引人注目的時刻是什麼時候?2. 你是否因做某件事,得到過很多人的讚揚?3. 你覺得,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4. 未來,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5. 有什麼事,你很久沒做過了,但突然會很想去嘗試?6. 有沒有什麼事情,你和別人同時做,會做得更快、更好?7. 你覺得到目前為止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8. 你有沒有廢寢忘食做過一件事,而且不覺得累?9. 你有沒有在和別人談起某件事時,抑制不了的激動,甚至背心出汗或者產生尿意?10. 你有沒有在工作以外,通過做別的事情賺到過錢?

從以上這10條裡去找交集,基本上同時滿足三條以上的,大概率就是你的殺手鐗。

6

除此外,年輕的時候不要自我設限。

要敢於去嘗試不同的人生路徑,不同的機會,特別是那些貴人向你指出的路。

這些年裡,我最遺憾的是在工作初期,老克對我說:去試試做金融吧,你很適合。(老克是我生命中的貴人,關注“栩先生”,後臺回覆“老克”可以看到多篇與他有關的文章)

我覺得自己一個學中文的,跟金融八竿子打不著,數學都快忘光了,算賬都不一定算的清,還搞金融?搞笑還差不多。

現在來看,我很可能錯過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條路。因為很多年後以後,我才真正明白金融的本質,不是計算。

所以,不要輕易放過自己身上任何一個可能的長處。

更不要把自己的優勢藏起來。

特別是年輕的時候。

很多人心理上總喜歡憋很久,再放個大招。

其實,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對的。

受益於我們傳統的教育,學生時代,但凡有什麼特別的能力,多數時候都會被老師們視為“奇技淫巧”,加以限制。

當然,讀書的時候是應該好好學習,儘量不要想著憑這些優勢去當什麼“網紅”,而是應該把學習和認知的基礎打牢。

但出了學校、進了社會,就應該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而不是我有神通,但我就是不用,等到多年以後再來跟別人吹牛:

你別看那個誰誰誰如何如何,我當年如果要是怎麼怎麼,肯定比TA牛逼多了!

這樣的話,我在那些中年懷才不遇怨天尤人的人身上,實在聽得太多了。

而更大的可能是,你當年的“殺手鐗”,會被你自己都忘了。

很多年以後,自己都不記得自己曾經有過什麼本事可以讓人擊節讚歎了。

要知道,所謂的蓄勢待發,蓄勢固然重要,但如果遲遲不發出來,很可能也就無聲無息地沉默下去了。

7

有一次無意中打開電視,央視的音樂頻道正在放一首歌:

《追夢人》。

唱的空靈、清新、透徹,讓我驚為天人。

因為印象太過於深刻,所以唱歌的人也一下子就記住了,名字叫白若溪。

後來發現,她又在很多地方唱了這首歌。

如果不是時代不同了,搞不好她能靠這一首歌唱一輩子。

再後來,也是無意中發現她去參加了一檔音樂選秀節目。

只不過一開始並沒有唱她曾經最拿手的《追夢人》。所以一路的成績也並不突出,這讓很多粉絲都覺得很可惜,覺得她就應該拿出“殺手鐗”,唱《追夢人》的。

結果,在最關鍵的一期淘汰賽上,為了避免失利,她終於又唱起了《追夢人》。

只不過,這一次“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放大招,卻再沒了她最早在央視唱的時候的驚豔。

最終的結果,拿出了殺手鐗的白若溪,被淘汰了。

我平時並不太關注娛樂,這件事也已經過去了很久。

我現在之所以還拿出來講,是因為當年看到她唱《追夢人》仍然被淘汰,曾帶給我很大觸動。

我有一次和別人聊起白若溪,才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是因為央視播出的那首《追夢人》知道她的。

可以說,沒有那首歌,沒有當年的驚鴻一現,在娛樂明星層出不窮的這個時代,我估計就沒幾個人能記住她。

但就這個當年讓她一夜爆紅的“殺手鐗”,在幾年後居然失效了,並沒有為她的比賽帶來想象中的“驚天逆轉”。

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最後一個觀點:

殺手鐗藏的越久,失效的可能就越大。

你過去所有的光環,殺手鐗,一旦不用,不打磨,很可能在3年後就開始褪色。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終極殺手鐗。

所有的殺手鐗也都需要不斷地進化升級。

朗朗到哪裡都要練鋼琴,歌唱家每天早上都要吊嗓子,一個優秀的拳擊手必須保證自己的上場次數……

你越擅長的東西越要經常拿出來打磨,拿出來比比。否則,如何知道差距在哪?

最怕的是,你藏了多年的殺手鐗早已過時,自己卻還不自知。

一個球員退役幾年後,不存在一上場就重回巔峰。

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裡,天機老人明明在兵器譜上排名第一,卻被排名第二的上官金虹給打敗了。

當時,李尋歡有過一段說法,大概就是天機老人長期不出手,就很難保持巔峰狀態,心理上也越不想出手。

你越把自己的殺手鐗當回事,天天藏著掖著,就越怕有一天亮出來的時候沒那麼厲害了。

你越是怕出現這種情況,當有一天真正需要你亮出殺手鐗的時候,就越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不要期待你的殺手鐗藏而不用,然後一出手就每次都能“一擊必殺”。

武俠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8

多說一點,如何讓殺手鐗變成自己的飯碗?

今年大火的《流浪地球》電影,讓很多人知道了“飽和式”這個詞。

電影裡,每一個需要救援的地方,都會派出數支隊伍一起上,誰先到誰就先救援。

不在乎多餘的付出,不計較成本的投入,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會付出百倍努力。

我所欣賞的企業華為,多年來也一直用這種方法來打江山。

一旦發現了一片新的市場空白,就把所有的資源都撲上去,迅速佔領。

這也是幫助毛主席屢次獲勝的重要軍事思想: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對於你的“殺手鐗”,也應該是這樣。

沒有發現自己的殺手鐗之前,你可以慢慢走,慢慢看,做多種嘗試,混混圈子,等待機會。

一旦找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優勢,一旦發現自己在某個方面可能實現突破,就一定不要等,也不要過多計較成本。

快速進入,把能投入的精力都投上去,這就是“飽和式投入”。

大部分人,從業餘高手到專業,再到職業,差的就是那一點突破。

而這一點突破,最需要的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西遊記》裡,孫悟空被黃眉童兒的金饒困住時,連金箍棒都撬不開。

最後亢金龍在一個點上持續用力,終於鑽了個眼,幫助孫悟空脫困。

人生短暫,一個人的高光時刻,並沒有那麼多。

很多時候我們說,沒有機會創造機會都要上。

如果有了機會還磨磨蹭蹭猶猶豫豫,不上不下,那才是對生命最大的浪費。

最後,用一句話和大家共勉: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史記》

注:本文關於毛巖政的內容除參考網絡資料外,還參考了《毛巖政:離開體制去創業,我在想什麼?》一文,作者:董璞玉;毛巖政。特此鳴謝。

—— END ——

栩先生說:感謝閱讀,我是栩先生,文章來自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栩先生”(栩念xu)(公眾號ID:superMr_xu)。

關注公眾號,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我的更多成長乾貨、深度思考等全網熱文,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喜歡今天的文章,歡迎轉發留言告訴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