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生會抑鬱:大學到底跟高中有什麼不同?

來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作者:吉大秋果

高中到大學的銜接要比“幼小銜接”重要得多,但卻被忽視!


為什麼大學生會抑鬱:大學到底跟高中有什麼不同?

我一直認為相對“幼小銜接”,“大高銜接”要重要得多,但是卻被無情的忽視了。由於高中到大學之間狀態切換的不好,導致很多成績優異、特別優秀的學生都出現了相應的心理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在高中時間(甚至更早)意識到基礎教育是為大學教育做鋪墊,需要與大學生活進行銜接而又有所準備的話,孩子到大學的不適應甚至由此引發的心理障礙會大大降低。

大學生活和之前18年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它最主要的特徵是從依賴到獨立的轉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獨自面對自己的學習:大學的學習和高中的學習截然不同,大學之前,老師、家長再捆綁上各種輔導班恨不得把知識點嚼碎了餵給學生,那些所謂成績好的學生只不過是相當於幼兒園吃飯比較乖的寶寶,阿姨餵飯的時候知道張嘴配合吃得很好。可是到了大學就不是這樣了,沒有輔導班,沒有父母緊逼,更沒有老師高壓強迫,下課老師拎包就走了,學不學的會是學生自己的問題。這時候,只有那有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能很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特點和節奏,就像幼兒園裡那些不用阿姨餵飯,自己能主動吃飯並且吃得很好的孩子。儘管他們有時候把米粒撒了一地,嘴邊和衣服吃得髒髒,但是這是一種難能可貴自我管理能力。而大學生,需要這種獨立的學習能力,因為沒有人餵飯吃了……

2.獨自面對自己的專業:在中國,我們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沒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幫助他們建立起清晰的職業觀念,因此在高考報志願——這個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未來職業方向的重大決策上,都是他們的父母幫忙做的決定。上了大學之後,專業學習和高中的通識學習又不一樣,通識學習強調記憶和理解,專業學習強調思維和應用。很多學生會有很多不適應,他們於是開始厭倦自己的專業,甚至想要擺脫(其實,任何專業都是這樣的,不改變思想只換專業也解決不了問題)。據統計,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會在某個階段認為自己的專業不適合自己,出現這種情況,大學生也需要自己有正確的專業學習觀念,要能正確地面對自己的專業。秋果在某省招生的時候,很多家長上來就問我這個專業就業怎麼樣?我只能苦笑,哪個專業你做到top10你都是全國的大牛,而且專業給你帶來最寶貴的東西是一種思維,透過這種思維你可以觀察周圍的世界,而不僅僅是謀生。但是很多大學生是沒有辦法這麼客觀冷靜地看待專業帶給他的困擾。

3.獨自面對自己的生活:中國的父母最流行說一句話是,你只管學習,其餘的你不要管。這就造成了在大學很多學生是沒有辦法獨立生存的,然而,大學又只能獨立生活,不能帶著父母。這就導致了那些擅長學習的孩子在生活上總是遇到困境,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室友的襪子都破了,每天露出個大腳指頭,我實在看著難受就幫她都補上了,她自己連穿針引線都不會,上大學的時候,她媽也沒個她預備這些東西。大學開學的第一個學期,往往都是最熱鬧的,新生們不是想家,就是丟飯卡,丟錢,丟手機,鑰匙掛在門上,晚上忘記關窗一屋子人都感冒……哦對,還有要獨自面對自己生病,沒有人會無微不至像媽媽那樣照顧你……

4.獨自面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在大學之前,學生是沒有獨立的人際交往,也發展不出獨立的人際關係。一旦到了大學,學生會跟室友、同學、上下界師兄弟、老師、戀愛的對象發展處多種類型的人際關係。這個在頭18年也沒人教,大學生們憑藉自己的本能跟這些人打交道,他們自己並不能判斷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否得體,也不知道人和人之間相處的基本準則是什麼。尤其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生活條件比較好,由於學習也比較優秀在家裡能得到偏愛和優待,也沒有養成包容、獨立、客觀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現在大學生跟室友、同學、甚至跟老師之間的關係也相對比較原生態,比較任性,不具有社會交往的普遍客觀屬性。在人際中比較重要的是戀愛關係,通常這個階段的大學生對情感也有一定的需求,他們的父母也會鼓勵孩子在大學談戀愛,但是從實證研究的角度來看,大學生的第1-3段戀情是很不容易成型的,都是用來增加經驗和磨練心性的(這不是三觀不正,是客觀事實,別噴我)。但是很多大學生又認識不到這一些問題,通常會把相戀、失戀、暗戀、單戀等問題看待得比較單純和極端,甚至容易引發對自己認知的偏差。

5.獨自面對自己的未來:從小學到大學是一步一步緊密相連的環節,你不用擔心自己迷失,比如在中考的環節,你的選擇不會令你太迷惑,因為你必定要上高中,只是重點和普通的區別。可是大學畢業之後,就沒有類似之前的緊密相連的環節,大學生必須要踏入社會,可是這個社會從橫向講有國內國外、國內還有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從縱向講還有一線、二線以及若干線城市的區別;還有一般意義上,大學生所學的專業也會有伸縮性,可以選擇的職業很多,比如以法學為例,可以成為公務員(國家或地方),可以成為企業法務,可以成為自由職業,可以成為大學老師……還可以創業,我們有個同學做紅木生意做的很好的呢……那好了,大學生應當怎麼思考自己的未來,這麼大個社會,要把自己定位在什麼位置上?

這些可都是頭18年沒人教過,而且今後可能也沒有人教的,一切都靠學生自己思考,如果你的孩子只是一個坐等餵食的“乖寶寶”,你覺得他怎麼才能在這麼挑戰的大學生活以及日後的社會生活中游刃有餘呢……所以,在學習之餘幫孩子構建起一個健康的人生觀,恐怕才能在大學的起跑線上跑贏小夥伴。(其實這也不是目的,主要是孩子在大學過程中別抑鬱,別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能享受難能可貴的大學生活併為自己未來的發展積聚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